李店镇中吧 关注:37贴子:204
  • 0回复贴,共1

怎样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文是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思维能力的集中体现。语文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作文能力。不仅语文考试重点考察作文能力,就是在生活中语文能力的运用也着重在语言表达方面。因此,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高中阶段犹为重要。 
    但是,学生恰恰最怕写作文,每当作文课到来,教室里就嘘声怪气。针对这种现象我和学生交流过,得到的是“写不到”、“不知道怎么写”之类的答案。何以从小学到初中,经过了这么多年的训练,学生仍怕作文呢?我想,很多时候是我们老师布置作文的工作做得过于简单的缘故吧。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已经形成了,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呢?我尝试采取了下列几种办法: 
    一、 即景作文 
    即景作文即给学生设置作文情景。 
    一开始,我不让学生感到这堂课是作文课,而是根据当时的情景或者最近出现的状况,以此为话题,和学生谈话、分析、探讨,让学生充分地各抒己见,逐渐让该话题成为共同关心的问题,然后才叫学生把自己所想整理出来,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了。比如,有一次作文是写一篇“综述”,我预见很不好写。我在构思这堂作文课期间,刚好有学生向我反映下课抽烟、上课睡觉、讲话等问题突出。我一时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后来我决定利用作文的方式让大家反思。上课时首先和学生分析讨论我班的现状。同学们当即互相指责,说出了不少不良状况。然后我对大家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传递给我的是乱七八糟零乱的信息,我都听糊涂了,还是请大家用综述的方式告诉我吧。于是大家就要知道什么是综述,于是我就叫大家翻开第***页,看有关综述的知识,开始学习,准备写。大家都乐意的去做了。再比如,在学完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后,让学生以“生命”为话题作文;在学完与孟子相关联的一系列文章后,让学生以“我孟子”为题,谈谈自己眼中的孟子;十一放假时以“十年后再回家”为题作文,下雪时以“雪”为话题作文等,不一而足。这样的即景作文,学生不仅不怕,而且写出了一些好作文。其中《我看我班》《雪中情》《我看孟子》都是佳品。    
    有人可能会怀疑这种方法对考试的适应性,我看不必担心。事实上,即景作文可以让学生对与自己有关的人、事、物,即时进行整理,并分析、思考、从而留下深深的烙印,作为以后其它作文的素材和启示。 
    二、 提供资料 
    学生怕写作文,不知道怎么写、写什么,老师不妨在介绍写作方法、写作话题和写作要求之后,再提供一定的写作素材或资料,让学生有东西可写,不让学生有无从写起的感觉。 
    例如,在布置以“宽容”为话题作文时,我给学生提供“比大地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广阔的是心胸”、“每一滴露珠里有一个太阳,每一片绿叶里有一个春天”等名句,以及其它一些“宽容”的范例。 
    事实证明,提供资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有关知识,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摆脱恐惧心理。 
    三、 下水作文 
    在担任98级高中班语文教学工作时,我遇到一个头痛的事,一次布置夹叙夹议作文时,学生不仅不能按时交作文,而且在逼交的作文中夹有一张署名“全班同学”抗议书,令我十分尴尬。第二天我上了一节说话课,就让学生谈对我的意见或看法,结果支持派和反对派展开了唇枪舌箭的大辩论。结果师生矛盾得以解决。我向学生承认方法不当的错误后说:“既然大家不知道怎么写,那我就教你们写”。于是我拿上早已写好的下水作文,念给大家听,边念边解释“这是叙事”、“我要议论啦,听好!”念完后说:“这就是夹叙夹议,懂了没有?不难吧?”学生感觉很好,于是我说:“既然不难,就请大家重写一篇。就以本节课的内容为素材,即景作文”。结果多数学生写出了成功的夹叙夹议式文章。 
    从此,我深切感觉到教师下水作文的重要性。下水作文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写作范例,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对作文不望而生畏,谈虎变色,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并且,我坚持在必要时写下水作文的原则,每次都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我的作文教学多采用即景法,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完成。一般用两节课,大半节课设置情境,一节多课完成写作,这样既解决了怕写作文的问题,又限时作文,提高学生作文应试能力。 
    当然,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另外,制定提升计划,对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保证作文时间(要求每个星期至少一篇作文,多则三、四篇)、鼓励创新作文、在批改作文时以指出不足为主等方式的综合运用,都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让学生的作文能力循序渐进,这样,在提高写作要求时,学生就不会觉得为难了。 
    逐渐祛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我们的作文课和我们的文学欣赏课一样受到学生的欢迎和青睐,让我们的作文课也成为学生的期待。 
 



1楼2009-09-11 15:5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