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哲人其萎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迎来了公元366年。
仲春二月,燕国境内发生多起旱灾。季春三月,太宰兼大司马慕容恪、太傅兼司徒慕容评叩请归政慕容暐。
两人奉上印玺、绶带,表示愿意退休回家:“荷先帝之恩,蒙陛下之遇,让臣等肩负重任。如今阴阳不和、政务混乱,以致水旱失调。臣等能力有限,考虑不周,非常惭愧。为了不辜负先帝的委托、不违背陛下的恩义,臣等情愿让贤。恳请准许。”

燕主慕容暐回复:“先帝把朕托付二公,盖因卿家乃皇室懿亲。卿等辅佐朕,一贯兢兢业业。关中氐秦没有宾服,江东遗虏还在顽抗。朕要一统九州,卿家岂能因自谦而背离责任。独善其身乃小事,像周公那样规谏君王才是大事。社稷大业,还要依赖卿等。”
燕主扯断二人的表文,以示绝不答应。
郁蒸五月,天干物燥。慕容暐命令撤除宫廷乐器、减少膳食数量,并亲自祭祀祈雨:“朕以寡德,莅政多违;亢阳三时,光阴错绪,农植之辰而零雨莫降。其令有司彻乐,大官以菜食常供祭奠。”时值盛夏,果然大雨磅礴。
当月,东晋平定了司马勋的兵变。
梁州刺史司马勋为宗室远亲。去年年底,他见朝廷无暇顾及西蜀,遂起反心。司马勋自称梁、益二州牧、成都王,率兵包围了益州首府成都。
桓温让荆州刺史桓豁攻击司马勋的根据地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同时命鹰扬将军朱序支援益州。荆州军迅速占领了南郑,朱序带兵五千来到成都附近。
半年来,司马勋屯兵城外无所作为。得知老巢丢失后,叛军慌作一团。朱序联络成都守军内外夹攻,大破叛军并生擒司马勋。桓温将司马勋斩首,又把人头送到建康。
牵一发,动全身。司马勋原本为牵制秦国的偏师,这下可坏了。
孟秋七月,苻坚听闻卧榻之敌崩溃、桓豁分兵在外,立即命令王猛、姚苌、杨安突袭荆州的南乡郡(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杨安为仇池人----仇池乃氐族人在仇池山(今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建立的政权;杨安的叔公杀害了其父亲,杨安不得不投靠苻坚。
两万秦军迅速攻占南乡,桓豁急忙派兵援救。
仲商八月,晋军赶到新野(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王猛掳掠一万多户人口,从容退却。
季秋九月,大概闲得无聊了,燕国宫廷乐队的官员开始不务正业。钟律郎郭钦再次建议讨论帝国的德性问题。老调重弹,郭钦阐述国家承继石赵应为木德。慕容暐同意了,于是燕帝国的旗帜和官服统统改成青色了。
初冬十月,太宰决定拔掉深入腹心的肉中刺----老对手诸葛攸。
慕容恪命堂弟慕容厉进攻泰山郡。今时不同往日了,泰山郡孤悬在北方。抚军将军慕容厉断绝水源,诸葛攸惊慌失措地逃奔淮南。慕容厉攻下泰山、济阴、高平、鲁等郡国,完全占领了兖州。其实,这个事儿早该交给慕容垂----毕竟吴王曾经担任了五年的兖州牧。

末冬十二月,慕容垂来活儿了。东晋荆州的南阳太守桓澹(澹读音:但)外出办差。督护赵亿占据首府宛城,向燕国请降。慕容垂坐镇鲁阳,命令南中郎将赵槃去宛城驻防。赵槃我们见过,当年曾出使后赵。桓澹不敢回城,逃往新野。
东汉末年,因为一个女人,曹操在宛城(今南阳市宛城区)跟张绣发生冲突,结果痛失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西晋初年,荆州的州府在宛城,后来才南移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得到宛城后,慕容帝国的版图达到了巅峰。
燕国东临大海囊括辽东,西与秦国以陕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为界,南跟晋国隔淮河相峙(不含下邳国),北接代国以云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代北(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广宁(今张家口市涿鹿县)一线分割漠原。燕帝国的疆域涉及今天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河南等地。
慕容氏管辖中、平、幽、冀、青、兖、并、洛八个州,势力范围达到徐、豫、荆、营四个州,统辖六十多个郡国,治理超过千万人口。要知道,当时华夏的户籍人口也才两千多万。

公元367年的春天,万物复苏。桓温指责庾希应承担北方国土沦丧的责任,因此徐州刺史庾希被朝廷免职。五年后庾希起兵反对桓温,失败被杀。
二月,燕国第三次袭击丁零。这次出马的为抚军将军慕容厉与镇北将军慕容桓。慕容桓乃慕容双骄的弟弟,爵封宜都王。
四月,镇南将军慕容尘进攻荆州的竟陵郡(今湖北省天门市)----这是燕国首次主动攻击荆州军。竟陵太守罗崇跟前任邓遐一样勇猛,他奋力击退慕容尘。
西北那边,秦国跟凉州打了起来。
苻坚让王猛、姚苌、杨安平定两国交界处的反叛。凉州君主张天锡乃张重华的弟弟,张天锡亲统大军赶来支援。可凉州部队略逊一筹,前锋被秦军击败。
王猛给张天锡写信:“我前来捉拿叛将李俨,并非跟您为敌。如果将军您撤军,我也回长安。您迁走居民,我带走叛将。大家各取所需,不用交战。”张天锡借机下台,班师姑臧。
四月底,太宰慕容恪病危。
在其执政的七年间,燕国昂首阔步前行。太宰效仿黄老之治,政令较为宽容。
黄,代表黄帝;老,意为老子。黄老学派主张“道法自然”,鼓励无为而治。老狼强调:无为而治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君无为而臣有为、政无为而法有为”。统治者依靠制度,做有限、有效的目标管理,放手让臣属做好本职工作。
历史上最成功的相关案例是西汉文景时期:当权者萧规曹随,对政务不作过多的干预;朝廷精简人员、缩减机构,政策顺其自然、与民生息。黄老之治带来了文景盛世。
慕容恪也奉行无为之道,看上去颇有成效。
太宰多用恩情抚恤将士,不愿作威作福地喝令大伙。军队内一团和气,表面很宽松,但常年胜多负少。下属如若出现过失,不会被公开惩罚,仅仅调动职位表示贬责。犯错的官吏互相开玩笑:“你又想让太宰殿下调动你的官职啦!”
细细读来,老狼觉得慕容恪的做法欠妥。
黄老政治的根基是完善的制度;如果没有法规约束,无为之治多为自由散漫。好比,军队没有严格的纪律,在顺境里还能依靠个人勇气大获全胜;一旦处于逆境,就会加速崩溃。飞将军李广宽待士兵,深受爱戴;但打仗时全军覆灭,李广单身逃出。岳家军难以撼动,全靠森严的纪律培训出坚定的意志。
如果官场没有奖惩制度,人人会重私利而藐视法规。官吏养成敷衍塞责的习气,以至于不把犯错当回事儿。诸葛亮告诫刘禅加强威信,但后主赏罚不明致使佞臣当权。大唐《贞观律》对官员的选任、失职、考课、休致等作出详细的规定,合理的法规铸就了贞观之治。
慕容恪秉国之时正值乱世,乱世更要用重典。可为了改变掌权初期留下的武断印象,太宰特意优容治军、宽厚治吏。矫枉过正,百官不受拘束;军政悠闲,渐渐埋下了武嬉文恬的祸根。慕容恪的治国之道过于宽松,只是这种弊端被燕国不断上升的强劲势头所掩盖了。
太宰慕容恪私德无亏。散朝后他既不花天酒地,也不声色犬马。回到家中,他要么博览群书,要么色养母亲。色养乃和颜悦色地奉养长辈,孔子把色养称为至孝。
太宰慕容恪勤政奉公。他几乎把所有的重任都扛在肩上,事必躬亲。然而,一曲弦乐岂是孤掌可鸣?一座大厦难道独木能支?如同诸葛亮一样,慕容恪积劳成疾。
病重期间,慕容恪最担忧的还是帝国的前途。他劝告前来探望的乐安王慕容臧和太傅慕容评,希望把自己担当十四年之久的大司马一职交给慕容垂。
慕容恪的理由是:大司马乃军务的决策者,需要经验丰富的人来职掌。慕容臧虽然敏锐,但毕竟年轻;吴王慕容垂能力杰出、谋略超群;希望诸位以社稷为重,主动让贤。
弥留之际慕容恪还不放心,恳挚地对探病的慕容暐说:“吴王的才干超过我十倍,先帝考虑长幼有序才让我做了首辅。我以为,报答陛下的大恩莫过于推荐贤人。傅悦是个筑墙的奴隶,也可做宰相;何况吴王乃至亲,拥有管仲、萧何之才。愿陛下将朝廷政务托付,国家安定无虞。”
杜鹃啼血托春心,忠言逆耳寄深情。

公元367年7月14日,大燕建熙八年六月初二,太宰慕容恪辞世(日期依照《资治通鉴疑年录》)。唐朝时设置武庙祭祀历代良将,慕容恪位列其中;北宋年间武庙有增有减,太宰依旧飨用供奉。因其忠孝仁义、武功赫赫,慕容恪被各代王朝誉为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