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传国玉玺</b>
段勤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总觉得日子过得有一些极端。他可能还是不习惯,从默默无闻到被人追赶;前方怎么也看不到岸,后面还有一个冉闵不停地追砍。
自打苍亭溃败,段勤四处逃命。无奈之下,他表示愿意降燕。段勤的地盘跟燕国尚不接壤,他企图把慕容氏拉入冉闵包围圈。可慕容儁不愿搭理这个草头大王,更不想趟冉魏的浑水。再说,各路人马多次围殴冉闵,皆被揍得鼻青脸肿。
公元350年十一月,冉闵反击了。魏皇亲率步骑十多万攻打襄国,声势颇为浩大。临走前冉闵让长子冉胤担任大单于,并配属了一千名投降的胡族士兵。由于懊恼杀胡令带来的不利局面,魏皇打算安抚胡人。光禄大夫韦謏(謏读音:小)以直谏闻名,再三劝阻不要这么做;冉闵勃然大怒,杀掉韦謏父子。随后,魏皇率军包围了石祗。
公元351年正月底,襄国被围近百天。朝不谋夕,石祗恐慌到了极点。他不敢再称皇帝,主动降级为赵王。石祗还派太尉(国防部长)张举到龙城求救,承诺献上传国玉玺。姚弋仲也遣使报告局势,希望燕王出兵。石祗、姚弋仲声名遐迩,慕容儁不得不重视。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燕赵本为死敌,双方将领曾兵戎相见。当年,张举攻打凡城被悦绾击退;现在,燕王慕容儁吩咐悦绾统率三万人马南下救赵。
魏皇冉闵听闻燕王援救石祗,便传令大司马(军委主席)常炜出使龙城。
常炜在殿外被封裕拦住,责备冉闵僭号皇帝之事。常炜大义凛然:“商汤逐桀,武王伐纣;胜者为王,天命所归!”封裕不服气:“听说你的主子连金像都没铸成,这是天命所归么?”常炜微微一笑:“我主手握传国玉玺,要什么金像?”
封裕急忙问:“张举发誓说,传国玉玺在襄国城内。你没说谎吧?”常炜大笑:“诛杀胡人那几日,邺城的蛮族被一网打尽;即便有漏网之鱼,也只会躲藏在水沟里瑟瑟发抖。逃命尚来不及,谁还管得了玉玺?张举为了求救,什么假话都敢编造。”封裕连忙邀请常炜进殿。
传国玉玺究竟在哪里?燕王慕容儁想知道真相。燕王把常炜放在柴堆上,作势点火恐吓。常炜正色道:“虽然不是为了燕国,但我主镇压了赵国石氏。听到仇敌被消灭,从道义上你们应该感恩!蒙您惠赐,请赶快点火。有什么冤屈,我到上天那里诉说好了。”
燕王部属认为大不敬,皆请求焚杀常炜;慕容儁却说,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燕王当庭赦免常炜,送回驿馆。当夜,常炜的同乡赵瞻假借慰劳,继续打探玉玺的消息。常炜坚定地说:“我自成年以来,连布衣百姓都不曾欺骗,更不会对君主诳语。哪怕沉于东海,我讲的也是真话。”
无法判断谁在说谎,燕王把张举和常炜都留在龙城。为了一块石头,闹出这么大的动静!为何慕容儁迫切地想得到传国玉玺?只因燕王亟需为自己正名。
那么,老狼就来说一说传国玉玺。
从周朝开始,华夏人使用“印”表示信用。秦朝时,皇帝的印叫作玺,臣民的印称为章。玺的种类很多,最贵重的是传国玉玺。代表皇权正统,皇帝有了传国玉玺才是“真命天子”。
据传,传国玉玺的前身乃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发现了一块玉璞,他用双腿的代价把玉璞献给楚王。工匠把玉璞打磨成光润晶莹的宝玉,命名为和氏璧。数百年间,和氏璧从楚宫流落民间。几经辗转,赵王据为己有;随即,上演了完璧归赵的故事。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得到和氏璧。祖龙把玉璧雕琢为玉玺,印文即宰相李斯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形篆字。从此,和氏璧变成了传国玉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