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吧 关注:162,518贴子:601,801

回复:丹道源流初探(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因此,内丹的确立基础,离不开最原始的“存思”与“内炼”。


IP属地:广东36楼2019-12-16 11:48
回复
    七,外丹与内丹的表述区别:
    外丹与内丹在表述的区别上,存在很明显的差异,即是否沿用术数五行之说。
    葛洪葛真人《抱朴子》所讲述的外丹内容,不用阴阳五行之说,不用“龙虎”、“真铅”、“真汞”等名词,也不引用《参同契》、《龙虎经》等经文。以陶弘景陶祖为主的《上清经法》以存想为主,其所撰之《真诰》、《登真隐诀》也不用阴阳五行之说,同样不用“龙虎”、“真铅”、“真汞”等名词。同样没引用《参同契》和《龙虎经》。


    IP属地:广东37楼2019-12-16 11:50
    回复
      隋唐所出的“性命”(内丹)经书,多用阴阳八卦、四象五行、铅汞龙虎、引《参同契》、《龙虎经》、《金碧经》。同一时期的外丹书也沿用这种说法,但没有“性命”(内丹)应用之广泛,而大多外丹书中所述药物的烧炼方法,不用阴阳五行之说。


      IP属地:广东38楼2019-12-16 11:51
      回复
        如《丹论诀旨心鉴》:“凡修大丹不在药味。事在五行精究,易象分明,辩节序之运移......”以及陶植的《还金述》:“凡言水银可以为金丹者,妄人也;言朱砂可以驻年者,不知道也。”都是“性命”(内丹)之说。与外丹之说,差别甚大。


        IP属地:广东39楼2019-12-16 11:52
        回复
          所以请注意,千万不要将这两派的经书混淆。当然,隋唐也有内外兼修之士,比如张果祖师,张果祖师在《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一卷中说外丹,而《通志·艺文略》诸子类道家又著录了张果《气诀》一卷和《休粮服气法》一卷,这是“内丹”概念的范畴,按其所表述的内容仍可清晰分辨“内外”之别。


          IP属地:广东40楼2019-12-16 11:54
          回复
            八,“内丹”学说的演变脉络:
            “内丹”学说的主要依存经典为《参同契》,《龙虎经》等类似著作。
            在东晋葛洪葛真人的著作中,仅从《遐览篇》中著录《魏伯阳内经》一卷。以及《神仙传》卷二略有提及:魏伯阳作神丹,丹成,服之成仙。其所“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三卷。其说如解释《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从文意可看出,葛洪祖师对魏伯阳《参同契》、《五相类》的看法还是比较保守的。


            IP属地:广东41楼2019-12-16 12:05
            回复
              到了隋代,青霞子苏元朗祖师提出了“内丹”的概念,并在清·《罗浮山志》中明确记载其来历:“隋开皇中,来居罗浮。”“乃著《旨道篇》示之。自此道徒始知内丹矣。”。而唐-董师元《龙虎元指》也记载到:“东岳董师元于(唐德宗)贞元五年,受之罗浮山隐士青霞子。”,据此,也说明青霞子苏元朗祖师自隋起,在唐代仍存于世。寿命之长可想而知。


              IP属地:广东42楼2019-12-16 12:08
              回复
                到了盛唐,《参同契》开始”渐露锋芒“,《昭德先生郡齐读书后志》卷二道书记载到:“明皇(唐玄宗)朝为绵州昌明令。时诏求丹药之士。知古谓神仙大药,无出《参同契》,因著论上于朝。”


                IP属地:广东43楼2019-12-16 12:11
                回复
                  宋·曾慥《道枢》卷二十六唐·刘知古《日月玄枢篇》也提到:“刘子(知古)曰:‘道之所祕者,莫若还丹。还丹可验者,莫若龙虎。龙虎之所自出者,莫若《参同契》焉。...世之浅见者,或以铅黄花合于水银...或以砒霜化铜,用铁缩锡。非吾之所为也。刘子(知古)曰:此非吾之所谓也。’”
                  由此可见,在唐朝,刘知古《日月玄枢论》在反对外丹的前提下,开始推崇《参同契》。并将其与“性命”学说相挂钩。


                  IP属地:广东44楼2019-12-16 12:14
                  回复
                    到了五代时期,彭晓所著《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以及《还丹内象金钥匙》,开始有“内象”的概念名词出现。
                    宋《云笈七签》卷十一《上清黄庭内景经》解释如下:“外象论即日月星辰云霞之象,内象论即血肉筋骨藏府之象也。”
                    “内象”这一理论对宋朝“内丹”名词的产生影响重大。


                    IP属地:广东45楼2019-12-16 13:19
                    回复
                      北宋真宗祥符间高先《金丹歌》:“又不闻(淳于)叔通(徐)从事魏伯阳,相将笑入无何乡,准《连山》作《参同契》(注意,是以《连山易》为准,来作《参同契》),留为万古丹中王。”
                      《参同契》“万古丹经之王”的称号也是自宋而始。


                      IP属地:广东46楼2019-12-16 13:19
                      收起回复
                        到了宋金时期,“内丹派”开始成为主流。以南宗祖师张伯端《悟真篇》为代表,痛斥外丹黄白为旁门邪术,如“草木金石为渣质。”、“何须寻草烧茅。”、“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便非真。”、“竹破须将竹补苴,覆鸡当以卵为之。万般非类徒为巧,争似真铅合圣机。”云云。都是抨击唐朝“外丹”的内容的评述,也以此为文体形式,阐述“内丹”理念。这类文体表达形式,是南宗“内丹”学说的一大特色。


                        IP属地:广东47楼2019-12-16 13:22
                        回复
                          翁保光《悟真篇注序》的“内丹”概念则更加明显:“夫炼金丹大药,先明天地未判之前,混沌无名之始气,立为丹基。次辨真阴真阳,同类无情之物...忽闾尾有物,直冲夹脊双关,历历有声,逆上泥丸,触上腭,颗颗降入口中...徐徐咽下丹田,结为圣胎...九年行满,行神自然俱妙,性命圆通,与道合真,变化不测矣,此名九转金液大还丹也。”
                          文中所言“闾尾”、“夹脊”、“泥丸”、“上腭”等与人体经络相关的名词,皆是承自五代上清黄庭”内象”之论而来。


                          IP属地:广东48楼2019-12-16 13:24
                          回复
                            以全真为主的北宗,则纯以“气”的概念,逐渐将“内丹”从“外丹”术语的表壳中剥离出来,以王颐中(北宗七真丹阳祖师弟子)《丹阳真人语录》为代表,原文如下:“僕问曰:‘吾师之道有作为否?师曰:无也。虽歌词中每咏龙虎婴奼,皆寄言尔。是以要道之妙,不过养气,人但汩没利名,往往消耗其气。学道者无他务,在养气而已。夫心液下降,肾气上升,至于脾,元气氤氲,则丹聚矣。若肝与肺,往来之路也。习静至久,当自知之。苟不养气,虽挟泰山,超北海,非道也。’”
                            它推动了“内丹派”的发展,继承并发扬了“导引”、“胎息”、“食气”、“存思”、“内炼”等“御服之术”。


                            IP属地:广东49楼2019-12-16 13:26
                            回复
                              嗣汉天师府祖天师张道陵《老子想尔注》云:“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许?守之云何?......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神),常治昆仑。”
                              初唐孙思邈祖师《存神炼气铭》亦云:“气为神母,神为气子”。
                              在某种意义上,北宗对于“内丹”的举措是一种“返祖”现象,它强调了“神”与“炁”之间的启承关系。并剥除了六朝隋唐五代以来,种种引申附加的概念,直溯早期上清存思炼炁的理念


                              IP属地:广东50楼2019-12-16 13: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