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吧 关注:162,554贴子:602,111

回复:丹道源流初探(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北宋《还丹众仙论》中《出火毒法》讲述去除火毒的具体内容:“入寒泉中一月日。即入牛乳中煮一日后。又瓶以重汤煮一七日。取出,候干,细研极细,以枣肉丸之。”
《太丹篇》则引用了元阳子的语录:“金丹得就后,须出火毒。如不出火毒服,令人口鼻生疮,时常冲口干,颊(脸颊)似火烧。须出之......”由此可见“火毒”的毒性之重。


IP属地:广东19楼2019-12-16 11:08
回复
    唐张果《还丹金液歌注》记载了一则中毒案例:“张果先生云:‘昔有二人契为兄弟,各将水银一斤,入阳城山中烧。烧三年,水银伏火如红玻璃色,光彩可爱,呼为大丹。各服二两。行履之间,须人扶持,不逾百日而死。又何益于身命。又令人多将金公,以汞投中,接其金光,取其精气。修之经年,黄轻黄举者,其铅花如紫磨金色,呼为大丹。服之未过累月,面目痿黄,而成劳疾,颜色转青...’”


    IP属地:广东21楼2019-12-16 11:12
    回复
      《周易参同契无名氏注》卷上第二十二页中对中毒的描述更为详尽:“今人略得其法,云用七返朱砂和九炼铅粉入鼎而烧。不测其理,不晓阴阳运火度数。汞即飞走,唯铅得在,色似黄丹。即云用汞伏火丹矣。故令人服者腰重体沉,瘦人衰阴,必无长生之理。
      所以在隋唐时期,关于“还丹”中毒的事件屡见不鲜。


      IP属地:广东22楼2019-12-16 11:13
      回复
        尽管早前隋唐丹师发现了“还丹”的弊端,并试图去“修正”它;改进它,但往往无功而返。


        IP属地:广东23楼2019-12-16 11:14
        回复
          五,“外丹”与医用:
          历代著名的外丹祖师皆为著名的医术之家:如东晋葛洪祖师撰写的《玉函方》百卷、《救卒方》三卷(见《抱朴子·杂应篇》);梁朝上清祖师陶弘景陶祖的《本草经注》七卷、《肘后百一方》三卷、《效验施用药方》五卷(见《华阳陶隐居内传》卷中);唐初药王孙思邈祖师撰写的《千金髓方》二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神枕方》一卷、《医家要妙》五卷(见《新唐书·艺文志》丙录子部医术类)皆为当时医学之巨著。


          IP属地:广东24楼2019-12-16 11:16
          回复
            《隋志》子部医方类也同样收录了《太清神丹中经》等诸多丹经。由此可见,隋唐时期,金丹御服之术在医药范畴的运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IP属地:广东25楼2019-12-16 11:17
            回复
              又“金丹御服术”中,“服食术”所用的矿物药材多收入历代医家本草经书之中,可见其二者关系之密切。


              IP属地:广东26楼2019-12-16 11:18
              回复
                其中,将“外丹”中的炼制之法,正真运用于医药范畴的祖师,正是药王孙思邈。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卷三十九第十页中,发扬并改进了《九丹经诀》(《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土釜法”,剔除五金炼丹的陋习,提倡选用温和的材料,将外丹之法系统地转入行医制药的行列。


                IP属地:广东27楼2019-12-16 11:20
                回复
                  《九丹经诀》卷七第四页《土釜法》原文如下:
                  “臣按飞药合丹神器,以土为釜,不用铁者,古岂不知模立图样,一铸便成。特以五金有毒,不可辄用。故丹大法,未有一处用铁器者。”
                  孙思邈祖师《作土釜法》原文如下:
                  “其法两个瓦盆各受二斗许,以甘土涂其内,令极干。又一法:作一瓦釜,作一熟铁釜,各受九升,瓦在上,铁在下。其状大小随药多少,不必依此说。”
                  盛唐《太清石壁记》中的《造药釜法》则是继承了孙思邈祖师的方法,作了更进一步的改良(如下图):


                  IP属地:广东28楼2019-12-16 11:30
                  回复


                    IP属地:广东29楼2019-12-16 11:34
                    回复
                      六,外丹的落寞与内丹的崛起:
                      白居易诗曰:“(韩愈)退之服黄流,一病讫不痊。微之(元稹)炼秋石,未老身溘然。杜子(杜牧)得丹诀,终日断腥羶。崔君夸药力,经冬不衣绵。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这首诗,标志着曾经的盛唐开始走向衰落,盛极一时的“外丹主流”也一去不复返。


                      IP属地:广东30楼2019-12-16 11:36
                      回复
                        只有大梦初醒,才能直面事实,故道祖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所以,沉伏已久的另一种声音在“外丹派”的落寞之下,开始崭露头角——它就是提倡“性命双修”的“内丹派”。


                        IP属地:广东31楼2019-12-16 11:37
                        回复
                          隋唐茅山上清宗坛祖师苏元朗(后居于罗浮山,号青霞子;详见《罗浮山志》)是第一个言及“性命双修”之人,其所撰之《龙虎金液还丹通元论》及《旨道篇》云:“天地久大,圣人象之;精华在乎日月,进退运乎水火。是故性命双修,内外一道”,并借外丹术语比喻“身为炉鼎,心为神室,津为华池”,“自形中之形入神中之性,此谓归根复命。”
                          这一观念,要早于钟吕(钟离权、吕岩)二祖的性命之说;


                          IP属地:广东32楼2019-12-16 11:39
                          回复
                            然而隋唐时期,“内丹”这一概念词还并未出现,直至宋朝吴悮《指归集序》在对“性命双修“的总结中,才有了”内丹“一词,原文如下:“内丹之说,不过心肾交会,精气搬运,存神闭思,吐故纳新,或专房中之术,或採日月精华,或服饵草木,或辟谷休妻。”


                            IP属地:广东33楼2019-12-16 11:41
                            回复
                              其中要注意原文所提几点:存神闭思、採日月精华。
                              这两项内容,承袭了六朝上清派《大洞经》所明“存思之法,郁仪结璘日月之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内容,源头直溯东汉正一盟威道。


                              IP属地:广东34楼2019-12-16 11: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