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y吧 关注:5,894,459贴子:337,736,978
  • 14回复贴,共1

同性恋亲友会《认识同志》电子版——知识科普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还没出柜的你
看出柜神器《认识同志》
化解心中的顾虑
已经出柜的你
看公益手册《出柜神器》
涨姿势~


IP属地:安徽1楼2019-12-04 09:04回复
    性倾向与同性恋
    什么是性倾向?
    性倾向是性本质的四个组成部分之一,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兴趣,持久地被特定性别的人所吸引为特征。
    性本质的其余三个组成部分是指派性别(出生时被认定的性别,通常通过生理判断)、性别认同(心理上对于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等的觉知)、社会性别表达(对文化常规所要求的男性或女性行为的依循)。
    一般认为有三种性倾向:同性性倾向——被本性别的人所吸引;异性性倾向——被不同性别的人所吸引;双性性倾向——被两种性别的人所吸引。
    性倾向是关于感情和性吸引的结合的,只能由自我认知并判断,任何旁人都无法代替当事人判定ta们的性倾向。 性倾向和性行为不同。性倾向可能在人的行为中表现,也可能不表现。


    IP属地:安徽4楼2019-12-04 09:07
    回复
      造成个人具有某种性倾向的原因是什么?
      关于个人性倾向的成因,有多种理论。科学界公认,性倾向最有可能是环境、认知和生物因素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多数人的性倾向形成于早年。近年大量证据显示,先天的生物因素对于个人性倾向有重要影响。应该认识到,一个人的性倾向的形成,原因大概有很多,并且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成因。


      IP属地:安徽5楼2019-12-04 09:07
      回复
        性倾向是可选择的吗?
        不是。没有人可以选择做异性恋者或同性恋者。大多数人的性倾向,会在青春期的最初阶段,在从未有性经历的情况下得以显露。虽然我们可以选择依从,或是违拗自己的感情来行事,但心理学家认为,性倾向并不是可以自愿改变的主观选择。


        IP属地:安徽6楼2019-12-04 09:08
        回复
          性倾向可以借助治疗改变吗?
          不能。尝试借助治疗改变性倾向的同性恋者或双性恋者,往往是在家人或宗教团体的强迫下这样做的。事实上,同性性倾向不是疾病,无需治疗,也不能改变。然而,并不是每个向心理医生求诊的同性恋者、双性恋者,都是为了改变性倾向才去的。有的人找心理医生帮忙,是为了度过公开性倾向的难关,或是寻求应对和消除偏见的策略。


          IP属地:安徽7楼2019-12-04 09:08
          回复
            所谓“逆转治疗”的效果怎样?
            一些从事所谓“逆转治疗”的医生宣称,他们曾经把求诊者从同性恋者变为异性恋者。然而,这一类宣告有几点值得怀疑:首先,这类宣告很多是谴责同性恋的组织发出的;其次,这类“治疗”的记录都很简陋,比如,“治疗”结果就缺乏后续的跟进报告。而后续跟进的结果怎样,正是检验心理治疗是否有效的标准。
            美国心理学协会极为关注这些“治疗”及其对于求诊者的潜在伤害。1997年,该协会的代表大会通过一项决议,重申心理学反对在治疗中歧视同性恋的立场,指出求诊者有权得到不带偏见的治疗,并享有自主决定的权利。接受与性倾向有关的治疗的任何人,都有权在科学中立的环境里,受到不带社会偏见的对待。


            IP属地:安徽8楼2019-12-04 09:08
            回复
              同性恋是精神障碍吗?是情感问题吗?
              都不是。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其他精神卫生专家一致认为,同性恋不是疾病,不是精神障碍,不是情感问题。逾35年的客观、严谨的科学研究表明,同性恋本身和精神障碍、情感问题、社会问题都没有联系。同性恋曾经被视为精神病,是因为当时心理学界和社会大众掌握着偏颇的信息。
              在过去,对同性恋的研究曾经只以接受治疗的人为对象,因而造成了偏颇的结论。当研究者调查了没有接受治疗的同性恋者以后,很快便发现,把同性恋定为精神病的观点是错误的。
              1973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肯定了最新的、更严谨的研究的重要意义,将同性恋从疾病手册中删除;两年后,美国心理学协会通过决议,支持这一做法。
              逾25年来,两个协会多次向所有精神卫生从业员呼吁,应该带头消除部分人把同性性倾向和精神病相联系的污蔑行为。


              IP属地:安徽9楼2019-12-04 09:09
              回复
                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可以养好孩子吗?
                可以。有关研究比较了同性恋者家长和异性恋者家长抚养的孩子,发现两组孩子在智力水平、心理适应度、社会适应度、受同伴欢迎度等四个关键方面没有差别。此外,应该认识到,家长具有什么性倾向,不代表孩子将来也会具有这种性倾向。
                另一个关于同性恋的谬论是,同性恋男人比异性恋男人更容易有猥亵儿童的倾向。这是没有根据的。


                IP属地:安徽10楼2019-12-04 09:09
                回复
                  为什么有些同性恋者、双性恋者要把性倾向告诉别人?
                  因为和别人分享这个方面,对于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实际上,研究发现,公开性倾向与心理适应度密切相关:对自己的同性恋者身份越坦然的人,心理健康程度、自尊程度就越高。


                  IP属地:安徽11楼2019-12-04 09:09
                  回复
                    为什么有些同性恋者、双性恋者会觉得性倾向难以公开呢?
                    当同性恋者初次意识到自己的性倾向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感到害怕、异样、孤独——在童年或少年时期发现自己的同性性倾向,这种感觉会特别深。而人是依存于家庭、社会生活的,他们经常不得不奋力和偏见、谬论做斗争。青少年儿童可能最容易陷于偏见和刻板印象的伤害。同性恋者也可能害怕因公开性倾向而遭到家人、朋友、同事、教会的唾弃。有的同性恋者还可能因此遭到解雇,或在校园里被人滋扰。
                    同性恋者遭受暴力和身体攻击的几率高于异性恋者。上世纪90年代中叶,美国加州有研究指出,受访的女同性恋者有1/5、男同性恋者有1/4曾经遭遇针对其性倾向的仇视犯罪。美国加州的另一项研究指出,在约500名受访青年中,有一半受访者曾经受到敌意的侵扰,程度从辱骂到殴打不等。


                    IP属地:安徽12楼2019-12-04 09:10
                    回复
                      什么措施可以消减对同性恋者的偏见和歧视?
                      研究发现,最支持同性恋者的人,是那些朋友或同事里有同性恋者,并熟悉他们的人。因此,心理学家相信,对同性恋者一概敌视的态度,不是有现实根据的经验之谈,而是被谬论误导而形成的偏见。而且,保护同性恋者不受暴力和歧视侵害,正如保护社会上的其他少数族群一样重要。美国有的州,把针对某人性倾向而发动的暴力攻击定为仇视犯罪(hate crime)。目前已经有数十个州订立了法律,惩罚针对性倾向的歧视行为。


                      IP属地:安徽13楼2019-12-04 09:10
                      回复
                        教导公众认识同性恋为什么是很重要的?
                        把关于性倾向、同性恋的教育给予大众,可能消减对同性恋的敌视和偏见。对于青少年来说,不管他们是同性恋、双性恋还是异性恋,在他们初次发现自己的性倾向,并努力理解它的时候,辅之以有关的科学信息,至关重要。担忧青少年知道了相关同性恋信息会变成同性恋,完全是无稽之谈。科学信息不可能把人变成同性恋,或是异性恋。


                        IP属地:安徽14楼2019-12-04 09:10
                        回复
                          同性恋、双性恋的男人都感染了艾滋病吗?
                          这种谬论很普遍,但是毫无道理。实际上,感染艾滋病的危险程度,和个人的行为有关,和性倾向无关。要预防艾滋病,谨记采取安全的性行为,并且不要吸毒。(摘译自美国心理学协会网站历年材料)


                          IP属地:安徽15楼2019-12-04 09:10
                          回复
                            关于跨性别
                            前面提到,性本质的除了性倾向外,还由指派性别、性别认同和社会性别表达所组成。而据统计,有不到1%的人群,他们的指派性别和性别认同是不一样的,即,心理上对于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等的觉知,和生理的性别有所不同。这类人群我们称之为跨性别。
                            比如,一个生理为男性的人坚信自己内心是一名女性,有或多或少渴望成为女性的表达或实践(如我国著名舞蹈家金星,后接受了变性手术成为了女性),或者相反(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的伴侣“大侠”,生理性别为女性,自我认同是一名男性)。一个人是否是跨性别,也是只能由自我认知并判断,任何旁人都无法代替当事人判定。
                            跨性别属于性别认同的概念,同/双性恋属于性倾向的概念,两者不同。所以,跨性别也有同性恋者、双性恋者等等。
                            跨性别的性别认同可能比性倾向的自我觉察还要早。但是囿于社会对跨性别人群的不理解和歧视可能比性倾向还要严重,所以跨性别面临的社会压力十分巨大。不过,按照我国目前相关法规,跨性别人群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改变个人身份证件上的性别,也可以进行性别重置手术,变成他们想成为的生理性别。
                            跨性别者并不是精神疾病。很多跨性别者患有的精神疾病(抑郁、躁狂、PTSD等),与他们是跨性别者无关,只与他们在生活中每天都要遭受到的歧视、家暴、骚扰和校园暴力有关。
                            2018年,在世界各国成百上千的研究学者、医学专家、心理学家、儿科学家的倡议之下,世界卫生组织将曾经用病理化术语称呼跨性别的“易性症/性别认同障碍/性别焦虑”正式更名为“性别不符”。


                            IP属地:安徽16楼2019-12-04 09:11
                            回复
                              🖐🏻️🖐🏻️🖐🏻️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0-01-03 18: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