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吧 关注:12,445贴子:94,982

回复:晨读传习录201912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晨读传习录】
九川问曰:“伊川说到‘体用一原,显微无间’处,门人已说是泄天机。先生致知之说,莫亦泄天机太甚否?”先生曰:“圣人已指以示人,只为后人揜匿,我发明耳,何故说泄?此是人人自有的,觉来甚不打紧一般。然与不用实功人说,亦甚轻忽可惜,彼此无益;与实用功而不得其要者提撕之,甚沛然有力。”
【译文】
我问:“程伊川说到‘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时,门人就说泄露了天机。先生的致良知学说,是不是也泄露天机太多了?”先生说:“圣人已经将良知指示出来,只是因为后人把它隐匿了,我不过发现了并且重新彰显它而已,为什么说泄露?良知是人人自身都具有的,也就觉得没有什么要紧。如果和那些不着实用功的人说,也很容易被忽视,彼此没有好处。对那些着实用功但又没掌握要领的人来讲,则十分有益。”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9-12-16 09:07
回复
    【解读】
    致良知学说把人人本俱的高尚本质给揭示了出来。对那些着实用功上下求索但又没掌握要领的求道者来讲十分有益;对那些不着实用功执于口耳的人来说易被他们忽视,也没好处。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9-12-16 09:08
    回复
      【晨读传习录】
      先生曰:“人之本体,常常是寂然不动的,常常是感而遂通的。‘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①。”
      【注释】
      ①语出程颐,见《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
      【译文】
      先生说:“人心的本体,常常是寂然不动的,常常是感觉事物而通畅的。‘没有反应时不是先,已经感应了不是后’。”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9-12-17 07:17
      回复
        【解读】
        本心寂然不动,已应和未应都是此体不分先后。本心感应事物时是通畅的,知行合一做起事来常如行云流水,龙飞凤舞。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9-12-17 07:17
        回复
          【晨读传习录】
          问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译文】
          有人向先生请教知行合一的问题。先生说:“这必须理解我讲‘知行合一’的宗旨。现在的人做学问,就是因为把知与行分成了两件事情,所以有一个念头萌动,虽然是不善的,但只要没有去实行,就不去禁止。我现在说个‘知行合一’,就是要让人明白,念头一产生就已经是‘行’了。萌发的念头中有不善的,就将这个不善的念头克制住,必须要彻底根除,不让这个不善的念头潜伏在心中,这就是我倡导‘知行合一’的宗旨。”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9-12-18 08:28
          回复
            【解读】
            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发动处发现有恶念即便不去行,也必须彻底将它克倒了,若让恶念留滞心中,便会遮蔽良知,在处理下一件事时让心体继续生发不善之念。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19-12-18 08:28
            回复
              【晨读传习录】
              先生曰:“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故象与丹朱俱不肖,亦是一傲字,便结果了此生。诸君常要体此。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译文】
              先生说:“人生最大的毛病就是一个傲字。作为儿子如果傲慢,必定不孝顺;作为臣子如果傲慢,必定不忠诚;作为父亲如果傲慢,必定不慈爱;作为朋友如果傲慢,必定不诚信。所以象和丹朱都不肖,也就是因为这个傲字,断送自己的一生。你们要常常记住人心本来是天生的道理,精明纯净,没有丝毫污染,只是一个‘无我’罢了。因此,人心中千万不能‘有我’,‘有我’就是傲。古代圣人有许多优点,也就是‘无我’而已,‘无我’自然能够谦虚。谦虚是一切善的根基,傲慢是一切恶的魁首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19-12-19 09:06
              回复
                【解读】
                人之所以傲就在于心对外攀援有所依仗,我有钱、我有才、我有权、我爸是李刚等等,本体上原本就没有这些子东西,傲心一起已然失却中正,恶念便开始产生了,结果是诸事不顺。故只有以那种“无我”的空灵的虚心去待人接物,才会有良知的显现,人生才能走向光明。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19-12-19 09:07
                回复
                  【晨读传习录】
                  一友自叹:“私意萌时,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先生曰:“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工夫。”
                  【译文】
                  一位朋友感叹:“私意刚刚萌发时,自己的内心明明知道,就是不能立刻将它清除掉。”先生说:“你这种对私意萌发的觉察就是你的命根,马上就去消除私意,这就是立命的工夫。”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19-12-20 09:04
                  回复
                    【解读】
                    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良知的自知自明原是容易的,只是受后天习染影响难以致那良知。为善去恶之心越真切,越容易去除私欲,刚开始要慢慢消磨,功夫日久自然越来越纯熟,效果越来越明显,若进展不大说到底还是成圣之志不够坚定。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19-12-20 09:04
                    回复
                      【晨读传习录】
                      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①否?”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是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注释】
                      ①语出《中庸》首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下文的“已发”、“未发”、“中”、“和”均源于此。意为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发动的时候,内心平静,没有偏倚,这种状态就叫做“中”,喜怒哀乐的情感发出来都符合礼仪规范,没有过头和不及,这种状态就叫做“和”。
                      【译文】
                      问:“宁静存心时,可以认为是‘未发之中’吗?”先生说:“现在人们讲存心,只是定住气。当他们处在宁静时,也只是气息宁静,不能认为是‘未发之中’。”问:“情感没有发出来就是中的状态,莫非是求中的功夫?”先生说:“只要去除人欲,存养天理,就是功夫。宁静时一心念着去人欲,存天理,行动时也一心念着去除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如果一味追求宁静,就不仅会逐渐养成喜欢宁静、厌恶行动的弊病,中间还有很多病痛潜伏着,始终不能彻底摒除,一旦碰到事情就依旧滋生。以遵循天理为主导,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导,则未必能够遵循天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19-12-21 08:43
                      回复
                        【解读】
                        安安静静想着好色、好名、好利、好货之事,哪怕不想这些事,但上述病根潜伏着一遇外在诱惑便失却中正,心随之飞走了,故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不管有什么事都心心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在事上练心能保持心态中正平和,故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请注意:心学不以体用分动静而以从欲或循理分动静。[微笑]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19-12-21 08:43
                        回复
                          【晨读传习录】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译文】
                          克己必须把私欲彻底扫除干净,丝毫不留才行。如果有一毫私欲存在,那么很多恶念就会接踵而至。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19-12-22 12:53
                          回复
                            【解读】
                            眼晴里揉不进一粒沙子,同理,哪怕只有一毫私欲都会让心体昏天黑地失却中正。心不正看问题几乎都是恶念,必然行不端、事不成,因心物一体,事办不好必然又导致心不正,以此进入恶性循环众恶相引而来。要跳出循环最终只有心上用功扫除廓清恢复客观和中正,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把事办好。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19-12-22 12:53
                            回复
                              【晨读传习录】
                              言语无序,亦足以见心之不存。
                              【译文】
                              说话颠三倒四,以此足可以看出他的心体没有存养。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19-12-23 08: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