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吧 关注:144,924贴子:444,114

回复:历代名家名帖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43楼2019-12-19 06:40
回复
    王献之 洛神赋十三行(宋刻玉版)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原来的墨迹写在麻笺上,内容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著名文章《洛神赋》,但流传到唐宋时代就已经残损并亡佚了。
    洛神十三行版本
    《洛神赋十三行》墨迹在宋元时流传有两本:一为晋麻笺,在元代初期归书家赵孟頫所得,定为王献之真迹。
    一为唐硬黄纸,后有柳公权等人题跋,赵孟頫定为唐人摹本,后人疑即柳公权所临。这两本在宋代都曾刻石,明清两代辗转翻刻,但基本上还是出于这两个底本。现传无柳跋本的石刻,都推“碧玉版本”为最精。这是明万历时杭州西湖葛岭地下发现的一方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称为碧玉,“碧玉版本”初拓本,存字大都完好,其它石花处亦自然清晰。因其地为贾似道半闲堂旧址,所以后人认为是贾氏所刻,后归归陆梦鹤、翁嵩年。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
    解放后由国家收购,藏首都博物馆。世传还有与此相同的一本,号称“白玉版本”,笔划比“碧玉版本”略枯瘦,石花剥落处有刀刻的痕迹,可知是一种翻刻本。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44楼2019-12-19 06:45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45楼2019-12-19 06:46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46楼2019-12-19 06:46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47楼2019-12-19 06:46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48楼2019-12-19 06:46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49楼2019-12-19 06:47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50楼2019-12-19 06:47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51楼2019-12-19 06:47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52楼2019-12-19 06:48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53楼2019-12-19 06:48
                      回复
                        王献之行草《鸭头丸帖》,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绢本,纵26.1厘米,横26.9厘米,二行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用笔开拓跌宕,情驰神纵,流美清秀,无一点尘俗之气。吴其贞《书画记》称为“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鸭头丸帖》用墨枯润有致。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全帖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
                        历史上有人认为此帖为王羲之所作,今人大多认为王献之所书。此帖有宋徽宗时“宣和”、“政和”印,是流传有绪的王献之作品。宋代曾刻入《淳化阁帖》、《大观帖》、《绛帖》,明清又刻入《余清斋法帖》、《玉烟堂帖》、《宝贤堂帖》、《邻苏园帖》等。
                        释文: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54楼2019-12-20 06:08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55楼2019-12-20 06:08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56楼2019-12-20 06:08
                            回复
                              王献之(344 -386),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死时四十三岁。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敬祖帖》,行草,42字。入刻《淳化阁帖》、《大观帖》、《绛帖》、《宝晋斋》、《郁冈斋》。
                              此帖刻于《淳化阁帖》卷十,又重见于卷五,标以“古法帖”(见本贴第楼);点画形态、结体及章法均有出入,末后“耳”字更不相类。
                              释文:敬祖日夕還山陰,與嚴使君聞,頗多歲月。今屬天寒,擬適遠為當,奈何奈何,爾豈不令念姊,遠路不能追求耳。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57楼2019-12-20 06: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