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吧 关注:42贴子:142
  • 5回复贴,共1
她是民间传说的“观音菩萨” 人间的大爱,挽救了多少待产的妇女。


1楼2019-11-28 10:57回复
    1901年,林巧稚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给她取名“巧稚”,寓意她一生灵巧而天真。5岁时,林巧稚的母亲因患妇科肿瘤病故。亲人去世的痛苦让她树立了一个终生理想:怀着平凡的爱做平凡的事。1929年,立志做医生的林巧稚,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从此开始了54年的从医生涯。
    为了挑战女性不能拿手术刀的偏见,为了那些对妇产科疾病一无所知的中国妇女,她毅然选择了那时被许多人看不起的妇产科。在这里,孕妇临产的时候,林巧稚总是握着她们的手,帮她们擦去脸上的汗珠。时任协和妇产科主任的美国人惠特克不屑地说:“林大夫,你以为拉拉产妇的手,给产妇擦擦汗就能成为教授吗?”而就是这一握手、一擦汗,让病人无条件信任、信赖她。数十年后,林巧稚已成为国内妇产科首屈一指的专家,而她仍会握着产妇的手,给她们擦汗。她用自己的行动和成就完美地阐释了她一生的理想信念——做人民的好医生。
    2016年9月22日,82岁的刘燕给林巧稚写了一封迟到52年的感谢信。信中这样写道:“人还没进病房,笑声先来了:‘胖姑娘在哪里?快抱给我看看!’一位女护士将我刚刚出生的女儿从婴儿室抱出,交到林大夫手中,林巧稚抱起胖丫头,满心喜悦,不由得亲了一下她肉嘟嘟的小脸蛋。”当时,刘燕刚刚痛失丈夫,协和医护人员对女儿的爱和关心,使她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憧憬和希望。时间转瞬而逝,一天,刘燕在电视上偶然看到关于林巧稚的报道,当年情境再次浮现在眼前,感恩之情油然而发,于是,就有了这封迟到52年的感谢信。刘燕的故事只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半个多世纪里,林巧稚亲手接生了5万多个孩子,许多父母给孩子起名为“念林”、“怀林”、“敬林”,以表达对她的敬爱和纪念。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妇女的生活卫生习惯及疾病的调查,让很多人不理解。林巧稚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负责组织了大规模子宫颈癌的普查和防治。她带领自己的团队克服思想、物质上的困难,走门串户逐人检查,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使子宫颈癌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同一时期,林巧稚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妇女宫颈涂片检查,这种检查方式直到今天仍具价值。她曾主编《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大全》《农村妇幼常识问答》等科普读物,让普通老百姓也能够从中受益。
    1965年,年过花甲的她,仍然活跃在农村巡回医疗的第一线。在湖南湘阴农村,白发苍苍的她仍步伐轻快,在关公潭、新泉等村镇坎坷不平、多雨泥泞的田埂上来回奔走。她走到哪里,哪里就听得见“林老”的亲切称呼。
    “做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林巧稚家里的电话一直放在床头,医院有危重的病人,她就整夜地守着电话等消息。她曾说过,“我的唯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我随时随地都是值班医生。”
    年逾古稀,她开始忘事,经常忘记说过的话和安排过的事情,东西也会忘记放在哪里了,但只要涉及病人,却又记得比谁都清楚。一次,一位病人家属推开了妇产科办公室的门说:“我想找个人,前天住进来的,不知在哪个病房。”有人回答:“这里不是病房,你去护士站打听。”那人刚要走,林巧稚叫住他:“请你等一等。”她打听了一下病人的年龄和病症,立刻告诉他要找的人在某某病房的某某床,嘱咐得一点都不含糊。
    1980年,林巧稚因患脑血栓入院治疗。缠绵病榻的三年中,林巧稚仍坚持参与《妇科肿瘤》的编写。50余万字的著作,浓缩了林巧稚毕生对妇科肿瘤的探索和研究,记载了她为医学事业所尽的最后一份力。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去世。弥留之际,她仿佛又回到了紧张的手术台前,喊道:“快拿来!产钳、产钳……”护士拿来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几分钟后,她的脸上露出了平静安详的微笑,“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个,真好!”这便是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






    2楼2019-11-28 11:35
    回复
      还有一位叫梁毅文著名的妇产科专家,非常低调。早在上世纪40年代已有“南梁”(毅文)“北林”(巧稚)的美誉。
      梁毅文,1911年起,就读于香港庇里罗氏学校及广州西关绅维女子学校。梁毅文1917—1923年,在广州西关夏葛医校医学系学习。毕业后在上海妇孺医院任住院医师。1925年在夏葛医学校附属柔济医院、领南大学孙逸仙博士纪念医院工作。年在北京协和医学校进修妇产儿科。1928年任柔济医院妇产科主任。1929年到美国费城女子医学院进修妇产科,取得医学博士学位。1931年到奥地利维也纳医学中心进修妇产科、解剖学及病理学,同年底回西关柔济医院任妇产科主任。1949年再赴美国纽约医学研究中心深入研究解剖学、病理学。新中国成立后,梁毅文报国心切,于1950年九月返广州柔济医院,仍任妇产科主任。1954年2月,柔济医院改名为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梁毅文任副院长兼妇产科主任。1980年任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历任第三届全国人民大会代表和第三、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梁毅文从事妇产科专业研究长达六十多年,一生行医济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兼任华南学院、广州医学院教授期间,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在妇产科的临床和研究中享誉全国,有“南梁(毅文)北林(巧稚)”之称。“南梁(毅文)北林(巧稚)”是流传在医学界的佳话,梁毅文和林巧稚都毕业于教会创办的学校,都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妇产医学。梁毅文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是华南地区第一流的妇产科专家,原广州市委书记许士杰曾经撰诗评价梁毅文一生的成就:为群独处谋昭苏,六十年来沫与濡。两度重洋两博士,一生爱国一大夫。呕心沥血栽桃李,废寝忘餐拯妇孺。奉献丹心救济世,倾城钦佩老英雄。梁毅文生活俭朴,1981年省吃俭用余下来的五千元捐给广州市儿童福利会,后又把上级补发的钱和自己的存款二万元献给广州市二医院作为医学基金,以奖励医疗护理科研工作成绩显著的人员。1991年3月10日,梁毅文病逝于广州,邓颖超从北京发来唁电。为纪念她对医学的贡献,广州市政府在广州市第二医院内为她树立一座塑像,以示景仰。。


      4楼2019-11-28 13:21
      回复
        1983年4月22日,我国现代妇产科医学的主要开拓者、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大夫与世长辞了。闻讯赶来哀悼的人络绎不绝。她的挚友,她的同事,她的学生,她诊治过的患者,她亲手接生降临人间的普通公民,日理万机的中央领导同志,纷纷赶来向她告别。
          她为妇女和儿童的保健事业,操劳了60多个春秋,亲手迎接了50000多个小生命。如今,她离我们而去了。然而,她为人类所作的卓越贡献,她的高尚品格,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里。
        林巧稚1901年12月31日出生在福建思明县鼓浪屿的一个教员家庭。她5岁时便失去母亲,从小性格倔强。在父亲的引导下,她信奉基督教,向往着人类“平等、自由、幸福”。林巧稚学习勤奋,在学校是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1921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协和医学堂。经8年学习,毕业时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成为这个医学堂留下的第一位中国女医生。在当时,一个28岁的女子,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很不容易的。她生长的年代,正是妇女们受着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重重压迫的年代。她决意冲破几千年重男轻女的旧礼教,用自己的努力去打破“女人不行”的传统观念,为女子争一口气。在那个年代,一个女医生如果结婚生育,前途就要受到威胁。在事业和个人幸福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她把事业放在了第一位,为此宁肯独身。
          青春是美好的,林巧稚的青春却是在艰难中度过的。她虽然没有享受到通常女性应得的爱,但却享受了那博大的人民之爱的滋润。在旧社会,当她看到无数孕妇到分娩前还得不到休息,仍在做着繁重的劳动,否则就有被解雇或无法生活的威胁时,她表示了莫大的义愤。作为一个妇产科医生,她要求社会给予妇女生理上的照顾。并且她坚信,这一天总会来到的。
          新中国诞生了。年近半百的林巧稚,到新华书店精心挑选了一帧开国大典群英图,挂在家里会客室的墙上。她是这样表述自己当时的思想感情的:“在我眼前,云雾散了,雨过天晴了,我受着阳光的沐浴,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是的,林巧稚已经不是青年了,她不是用歌唱、欢呼,而是用把自己的感情、力量倾注到妇产科事业上的决心和行动来迎接新中国的到来。她专心致志地考虑新中国的妇幼保健工作。
          林巧稚看门诊,从不三言两语便把病人打发走,总要盘根问底,甚至家务琐事,她也不厌其烦地细心询问。她把妇女的许多疾病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家庭生活及夫妻生活等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综合治疗和调理。对于个别医生的冷嘲热讽,她这样反驳:“医生不知道病人的冷暖,没有与病人同呼吸,共命运的感情,怎么能治好病?”她要求下级大夫对病人要热情,说话不能刺激病人,要帮助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病人从医生护士的言行上看到生的希望。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林巧稚晚年,病魔缠身,但她很少休息,仍在家里修改、审订《妇科肿瘤》一书,这是她一生的实践总结。就在1983年4月21日,她去世的前一天,她还在医院的病房里,一连接生了6个婴儿。当秘书问她:“主任,你这双手接了多少个孩子啊?”她不加思索地回答:“千千万!”林巧稚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的奉献给妇女和儿童,她献身祖国医疗科学事业的崇高精神,将留芳百世。
          


        5楼2019-11-28 15:29
        回复
          林巧稚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以医院为家,为妇女和儿童的幸福,默默地作着贡献,她一生用自己的双手将五万多小生命接到人间。她高明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得到政府与人民的尊重。她的家乡——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修建了林巧稚纪念馆。全国各地医学界、游客、群众一直缅怀这位杰出的妇科专家!


          7楼2019-11-28 15:46
          回复
            在中国有好多好多 像林大夫那样的优秀医生们隐姓埋名、平凡生活、低调工作、不计报酬....体现崇高的品德精神。


            9楼2019-11-28 16: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