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吧 关注:10,926贴子:320,773
  • 9回复贴,共1

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帖庄重谈谈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


IP属地:重庆1楼2019-11-22 17:49回复
    1.楚汉相争,刘邦打败项羽。润之先生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他认为刘邦胜利的原因如下:
    一是刘邦比较熟悉社会生活。
    二是刘邦了解人民心理。
    三是刘邦豁达大度。
    四是刘邦从谏入流。
    五是刘邦决策对头。
    六是刘邦用人恰当。
    七是刘邦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八是刘邦为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九是刘邦打败项羽不是偶然的。
    根据以上九点,润之先生认为“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


    IP属地:重庆2楼2019-11-22 17:50
    收起回复
      2.陈梧桐等在《中国军事通史》里认为刘邦战胜项羽主要原因有:
      第一,项羽忽视政治对战争的影响和作用,刘邦则完全相反,他处处注意争取人心,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
      第二,项羽忽视军事地理对战争的影响和作用,刘邦则与项羽相反,他把军事地理看做是影响胜负的重大因素:
      第三,项羽忽视战争初期的作战对战争全过程的作用和影响,刘邦则把战争初期的作战视为极端重要的问题:
      第四,项羽忽视外交对战争的作用和影响,刘邦则相反,他把争取盟友看做是制服项羽的一个根本条件;
      第五,项羽忽视后方建设对战争的作用和影响,刘邦则从战争一开始,就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加强后方根据地的建设;
      第六,项羽忽视侧面战场同正面的配合,刘邦则在楚汉战争中首次创立了多战场互相配合的指导艺术。正是通过这多种战场、多种手段、多种力量的配合,才取得了战争全局上的优势和胜利。这一战争指导艺术,实为我国战争史上的空前创举,也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创举;
      第七,项羽忽视人才对战争的作用和影响,而刘邦则极为重视人才。楚汉战争的全过程,实际上也是人才流动和转移的过程,充分反映了人心向背和人存事兴、人亡事废的道理。
      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智力等各个方面实力的全面竞赛,每一个方面都会在不同情况下给战争的胜负带来巨大的影响。就上述七个问题而言,项羽能避免其中任何一个错误,都不会导致全局的失败;相反,刘邦如有一个问题处理不当,都无法取得全局的胜利。


      IP属地:重庆3楼2019-11-22 17:51
      回复
        3.项羽在彭城大战中战胜刘邦,但陈梧桐等在《中国军事通史》中却说:“彭城之战虽然楚胜汉败,但综观楚汉战争开始以来双方的得失,刘邦之得大于失,而项羽之失大于得。刘邦虽然在彭城惨败,损失严重,功败垂成,但他夺得了关中及关东部分极为重要的战略地区,人力、物力和领土都成倍地扩张,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完全摆脱了在鸿门宴前后有可能随时被项羽消灭的危险境地。项羽虽然取得彭城会战的巨大胜利,但他的所得仅仅是收复了自己失去的西楚领土,失去的则是关中和关东部分地区的大量与国;北方出现齐、赵等独立的割据势力;其最重要的盟友九江王英布已离心离德,居然在刘邦进占彭城时未能助项羽一臂之力;加上长期以来项羽缺少对汉作战的思想准备,兵力明显不足,彭城大捷后无力发展成全局性的胜利,不能越荥阳而西,更不能把战争引向关中和巴蜀。因此,项羽的战略优势,已较战争开始前大大减弱。”


        IP属地:重庆4楼2019-11-22 17:51
        回复
          4.项羽和刘邦在战争中的指导思想不同,其结局也就不同。陈梧桐等在《中国军事通史》中说:“综观战争全过程,项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力取胜,他确实英勇善战,所向无敌,有一套独特的战术,在战场上屡战屡胜,但他的胜利是局部的,最后终因全局的失败而失败。刘邦则坚持以智取胜的指导思想,深入研究决定战争胜负的各个因素,不放过一个有利条件,千方百计争取全局上的优势,不怕局部战场的屡战屡败,最后终以全局的优势而夺得战争的胜利。”


          IP属地:重庆5楼2019-11-22 17:52
          收起回复
            5.台北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总结:“项羽军事上之英卓,与西方拿破仑颇为相类,彼常采内线作战,驱其精锐之楼烦骑兵,进行突击战法,故所当者无不破灭,经常在战斗上收速战速决之功。其所追求打击之目标,亦唯指向敌人之重心,故其在荥阳对峙及刘邦行机动作战时,彼即始终采取此种作战思想,以求汉之重心而粉碎之。此种思想在纯军事上,颇有其重要价值,但亦由此可知,大战争之胜败不可专恃军事上之得计,此外又须配合政治、经济、外交,以发挥总体之力量,盖项羽即败于不求配合他事之失也。”


            IP属地:重庆6楼2019-11-22 17:52
            收起回复
              6.台北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说:“刘邦所以能得如许人杰为之臂助,则不能不归功于其从事政策与领导之得宜。刘邦在入汉中时,萧何已为其策定致贤人之用人方针,故能拔韩信于刑余之中,用陈平于逋逃之下。又刘邦用人之特点为唯才是用,不论品德,盖才识为创业之本,至于德与不德,唯在用人者统御之道何如耳。综观历史,用人有如刘邦之魄力者殊不多觏,故历史中人才有如刘邦之盛者亦遂罕见也。”


              IP属地:重庆7楼2019-11-22 17:53
              回复
                7.杨维贞在《史记评林》中说:“孟子云‘为天下驱民者,桀与纣也。’籍亦为汉驱者耳,其能与汉争天哉?迹其骠悍滑贼之性,嗜杀如嗜食,如起会稽,即诱杀守者;其后矫杀宋义,屠咸阳,残杀襄城,杀秦降王子婴,斩韩王成、王陵母,甚至于杀义帝,此真天下之桀也。项欲举大事,霸西楚,其可得乎?”


                IP属地:重庆8楼2019-11-22 17:54
                回复
                  8.杨雄《法言·重黎》记载,或问:“楚败垓下,方死,曰‘天也!’谅乎?”曰:“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杨雄反对把战争的失败归结于天命。在《法言·重黎》中,他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汉王刘邦善于采纳众人的计策,众人的计策又增强了大家的力量;而项羽不同,他不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只依靠自己的勇猛鲁莽行事。善于采纳众人的计策就会胜利,而只凭借个人的勇猛就会失败。这其实与天命没有任何关系,项羽的感叹其实是错误的。”


                  IP属地:重庆9楼2019-11-22 17:54
                  回复
                    【转】楚河汉界岂止在战场(王兆贵)
                    楚汉相争,刘邦所以胜出、项羽所以败亡,在很大程度上是心力较量的结果。尽管不能简单地说,刘邦赢在自信,项羽输在自负,但就他们各自的心态而言,大致还是有些道理的。
                    自信与自负
                    说到自信,人们通常会联想到和氏璧的故事。卞和相信自己的眼力,即便两次被权威否定,先后失去了双脚,仍然坚称自己得到的石头是一块璞玉,并最终得到了验证。
                    明代河东学派创始人薛瑄在其所撰《读书录》中,多处谈到自信。他认为,见解明澈的人应当自信,不可因别人说了什么而改变。既不能因称誉和奉承而振奋,也不能因毁谤和侮慢而沮丧。唯笃于自信,才不会为富贵贫贱穷通所累,然后能成大事。
                    对于成大事者来说,自信心尤为重要,但也须有底气才行。缺乏底气的盲目自信是固执,是自负。自信的底气取决于实力,更取决于眼力。具备眼力的拼搏是自信,缺乏眼力的赌博是自负。自信与自负,看是一字之差,反映的却是建立在实力和眼力基础上的心力。
                    在心态与行为之间,有一条无形的连线。自信的心态与自负的心态,行为不同,结局也不同。自信是强心针,既能促人自强,也能催人奋进,从而超越自我,走向成功;自负是膨大剂,既能令人疯狂,也能使人迷茫,从而屈服自我,导致失败。
                    刘邦的优势
                    刘邦这支队伍,草创初期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连绿林响马都不如。即便后来打了几场胜仗,也还不是一支像样的队伍,比起朝廷正规军和严整的项家军,差了不止一两个档次。但刘邦不仅自信满满,而且能屈能伸,即便濒临绝境,也毫不服输。前期的攻打襄城,后期的奔袭咸阳,都中了范增的圈套,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几无胜算,可他就像脱了缰的野马,无所畏惧地驰骋开来,所遇艰难险阻,都被他的自信化解了。刘邦能置于死地而后生,得益于他没有贵族子弟身上常有的那些华而不实的习气。不论是选人用人,还是攻城略地,没有那么多清规戒律。须借力于他人时不顾惜面子,该服输示弱时放得下身段,能用得上的手段不拘形式,能争取到的机会决不放弃。赢了不张扬,一鼓作气投注;输了不沮丧,一门心思翻本。只要有成功的可能,他都愿意接受指点,并敢于试上一试。这样的心态,使得刘邦能够在困境中熬过对手,反败为胜,最终问鼎天下。
                    项羽的弱点
                    比起刘邦来,不论在胆略上还是本事上,威望上还是底牌上,项羽不知高出刘邦多少倍,且屡战屡胜,事实上已经接近成功,到头来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原因虽然可以给出很多,但既非项羽自叹的“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不全是韩信概括的“匹夫之勇,妇人之仁”。项羽并非输给了刘邦,而是输给了自己。他太自负,太爱面子,太要面子了。由于他的自负,放走了韩信,气走了范增,使得他在一意孤行的狭路上越走越远。即使鸿门宴留下后患,垓下之围穷途末路,并非没有翻牌的机会,可惜他一错再错之后仍然顾惜面子。突围后本可渡江休整,徐图东山再起,但他却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自暴自弃。要面子要到这个份上,谁又能救得了他呢?
                    (仅供参考)


                    IP属地:重庆11楼2019-11-26 17:3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