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楚河汉界岂止在战场(王兆贵)
楚汉相争,刘邦所以胜出、项羽所以败亡,在很大程度上是心力较量的结果。尽管不能简单地说,刘邦赢在自信,项羽输在自负,但就他们各自的心态而言,大致还是有些道理的。
自信与自负
说到自信,人们通常会联想到和氏璧的故事。卞和相信自己的眼力,即便两次被权威否定,先后失去了双脚,仍然坚称自己得到的石头是一块璞玉,并最终得到了验证。
明代河东学派创始人薛瑄在其所撰《读书录》中,多处谈到自信。他认为,见解明澈的人应当自信,不可因别人说了什么而改变。既不能因称誉和奉承而振奋,也不能因毁谤和侮慢而沮丧。唯笃于自信,才不会为富贵贫贱穷通所累,然后能成大事。
对于成大事者来说,自信心尤为重要,但也须有底气才行。缺乏底气的盲目自信是固执,是自负。自信的底气取决于实力,更取决于眼力。具备眼力的拼搏是自信,缺乏眼力的赌博是自负。自信与自负,看是一字之差,反映的却是建立在实力和眼力基础上的心力。
在心态与行为之间,有一条无形的连线。自信的心态与自负的心态,行为不同,结局也不同。自信是强心针,既能促人自强,也能催人奋进,从而超越自我,走向成功;自负是膨大剂,既能令人疯狂,也能使人迷茫,从而屈服自我,导致失败。
刘邦的优势
刘邦这支队伍,草创初期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连绿林响马都不如。即便后来打了几场胜仗,也还不是一支像样的队伍,比起朝廷正规军和严整的项家军,差了不止一两个档次。但刘邦不仅自信满满,而且能屈能伸,即便濒临绝境,也毫不服输。前期的攻打襄城,后期的奔袭咸阳,都中了范增的圈套,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几无胜算,可他就像脱了缰的野马,无所畏惧地驰骋开来,所遇艰难险阻,都被他的自信化解了。刘邦能置于死地而后生,得益于他没有贵族子弟身上常有的那些华而不实的习气。不论是选人用人,还是攻城略地,没有那么多清规戒律。须借力于他人时不顾惜面子,该服输示弱时放得下身段,能用得上的手段不拘形式,能争取到的机会决不放弃。赢了不张扬,一鼓作气投注;输了不沮丧,一门心思翻本。只要有成功的可能,他都愿意接受指点,并敢于试上一试。这样的心态,使得刘邦能够在困境中熬过对手,反败为胜,最终问鼎天下。
项羽的弱点
比起刘邦来,不论在胆略上还是本事上,威望上还是底牌上,项羽不知高出刘邦多少倍,且屡战屡胜,事实上已经接近成功,到头来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原因虽然可以给出很多,但既非项羽自叹的“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不全是韩信概括的“匹夫之勇,妇人之仁”。项羽并非输给了刘邦,而是输给了自己。他太自负,太爱面子,太要面子了。由于他的自负,放走了韩信,气走了范增,使得他在一意孤行的狭路上越走越远。即使鸿门宴留下后患,垓下之围穷途末路,并非没有翻牌的机会,可惜他一错再错之后仍然顾惜面子。突围后本可渡江休整,徐图东山再起,但他却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自暴自弃。要面子要到这个份上,谁又能救得了他呢?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