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吧 关注:81,585贴子:1,407,159

关于箕谷之战说几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场仗赵云败曹真胜毋庸置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国志一般喜欢为传主夸胜讳败,而赵云和曹真完全反过来了,赵云传陈寿直言赵云兵败,还亲自为其“洗地”,曹真传对曹真的胜利只字不提。给赵云夸败,给曹真讳胜,有没有觉得很有意思
战后魏国朝廷公开赏赐有功之臣,郭淮打高翔什么的都公开表彰了,宗亲将领曹真打败蜀汉名将赵云这种够曹真够魏国吹一辈子的事愣是给无视了。丢人丢到家,就是曹真这样。
值得一提的是,曹真派人修陈仓应该就是因为赵云把陈仓给破坏了,毕竟陈仓这种战略要地在曹操曹丕手里不可能会年久失修,更搞笑的是,曹睿曹真抵挡赵云没多久,魏国中央就传出了曹睿战死的消息,哈哈哈哈,我说赵云最后一战名震敌国,大家没意见吧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11-05 23:02回复
    曹真要是没有胜反而能写赢了。因为赵云会留给他一个大军撤走样子的遗迹。曹真跑出来想打个人头捞回来,结果赵云一下走了,曹真拿到手清点计算,这里的人还没有自家阵亡的人多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11-05 23:53
    收起回复
      赵云的地位不比关张马黄低。《华阳国志》记载:“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皆假节钺。又以黄忠为后将军,赵云翊军将军。其馀各进官号。”明确将翊军将军与名号将军中的前右左后四位并列,从侧面反应了翊军将军在蜀汉集团地位不低。魏曹丕时代,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制定了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的选官制度,将官职品级化,将杂号将军定为第五品。九品中正制是曹魏制度,与蜀汉无关,所以赵云的翊军将军是五品杂号将军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至于翊军将军的具体定位,从赵云的迁升以及五代时期地任命来看,其官阶远高于一般杂号将军,是足以镇守一方的大将,赵云能以翊军将军和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并列,足以说明了翊军将军在蜀汉的地位以及其重要性。


      3楼2019-11-06 09:43
      收起回复
        镇楼图gkd


        IP属地:四川4楼2019-11-06 09:47
        收起回复
          我明明放水让了一局,她还是没能接住这机会就怪我咯?我太难了。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9-11-06 11:14
          回复
            赵云破坏了陈仓吗?我没什么印象
            另外曹魏是不是说蜀汉名将只有关羽吗,赵云在魏国朝廷位置应该也没那么高吧?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11-06 12:27
            收起回复
              是这样的吧,诸葛让赵云明面上率大军过万对抗敌军主力实际是疑兵几千拖住曹军!赵云遇到曹军为了拖住他肯定要露出败势引曹军来攻啊,所以有陈寿的云不敌后镇军有法不至大败的说法,也就是赵云看曹军上钩来攻后防守有度让曹军看着快打败了却一直拿不下来,直到马谡失街亭,赵云收到命令才撤退,曹军也知道中了赵云拖延的计量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11-06 12:46
              收起回复
                看过你去年发表和这个类似的文章


                IP属地:广西8楼2019-11-06 16:20
                收起回复
                  曹睿战死??!!!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11-09 20:10
                  收起回复
                    愣是被诸葛亮的疑兵之计拖在箕谷这么久这谁顶得住啊再晚一些时间估计陇右就直接没了关中和凉州的联系就断了这赏啥啊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11-17 23:13
                    收起回复
                      反正被贬为镇军将军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11-29 09:40
                      回复
                        败军之将,何以言勇?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11-29 10:07
                        收起回复
                          曹魏以“中国”自命正统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地理上的居中,使曹魏可以理直气壮的称对吴、蜀的战事为“边事”,将辽东、日本的异族视为夷人。其二,“中国”概念也包含着文化上的优越性。魏明帝在《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中说:“刘备背恩,自窜巴蜀。诸葛亮弃父母之国,阿残贼之党。”正是基于对中原儒家礼乐文化的自恃,魏明帝才能自称“父母之国”,而将吴、蜀视为不忠不孝的残贼之徒。在《赦辽东吏民公文》中,魏明帝提到:“蛮貊之长,犹知爱礼”,其逻辑起点也是将中原视为礼乐文化的中心所在。其三,汉代天人学说以中国为阳,以外方为阴。魏明帝既以汉人理论为正统依据,确认“太极运三辰五星于上,元气转三统五行于下,登降周旋,终则又始,言天地与人所以相通”⑤,则在逻辑上也当认同汉人以中国为阳、以外方为阴的理论。魏明帝也明确称吴、蜀自立一方是“神人被毒”、“滔天逆神”,更可说明其从天人感应的角度认定中原正统。而分处西、南的蜀、吴也承认中原正统之说,为了树立自身的正统形象,也宣称要夺取中原,并进行了相应的军事斗争。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11-29 18:39
                          回复
                            西晋司马彪著《后汉书》,也以曹魏为正统。今存其《后汉书·献帝纪》中,司马彪记曹丕代汉一事称:“(建安)二十五年十月,上禅位于魏。魏王即帝位,封上为山阳公。”司马彪为西晋王室,其叙事意图一如陈寿。西晋司马彪著《后汉书》,也以曹魏为正统。今存其《后汉书·献帝纪》中,司马彪记曹丕代汉一事称:“(建安)二十五年十月,上禅位于魏。魏王即帝位,封上为山阳公。”司马彪为西晋王室,其叙事意图一如陈寿。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11-29 18:41
                            回复
                              中国传统史学具有二重性,既要反映历史真实以共资治鉴戒,又要从神意角度为封建统治提供合法性和永恒性论证,天命王权观念是其突出体现。从《尚书》到《史记》、《汉书》,这种二重性不断彰显,魏晋史家也不例外。
                              谯周是三国蜀汉史家,其父谯并“治尚书,兼通诸经及图、纬”①。由于家传关系,谯周好作神秘预言,宣扬天命史观,将王朝兴替作神意化附会。“景耀五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周深忧之,无所与言,乃书柱曰:‘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言曹者众也,魏者大也,众而大,天下其当会也。具而授,如何复有立者乎?蜀既亡,咸以周言为验。”景耀五年距蜀汉灭亡仅三年时间,谯周深谙时局,作此预言,“只是借助于这种神学的形式来对蜀汉当权者作出警示罢了。”②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天命史观在魏晋时的重大影响。
                              师事谯周的陈寿是魏晋时期的重要史家,受乃师天命史观影响,具有明显得天命王权思想。陈寿将王朝兴替视作天意使然,非人力所能改变;曹魏代汉正是天命所归。在《魏书·武帝纪》中,陈寿记载曹操破袁绍之事,认为这件事的预兆 50年前就已经出现。陈寿说:“初,桓帝时有黄星见于楚、宋之分,辽东殷馗善天文,言后五十岁当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间,其锋不可当。至是凡五十年,而公破绍,天下莫敌矣。”“这里所谓黄星,按五德终始说,即属土德出现的符瑞或征兆。自西汉末年刘歆创立新五德终始说后,以五行相生之序来解说历史王朝的更替,已经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按照这种相生说法,汉朝为火德,火生土,继汉而建的皇朝一定是以土德为德的。这段话清楚明白地告诉人们,50 年前黄星的出现,就已经预示着曹魏要以土德代替汉朝火德了,而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天下莫敌’,说明这种黄星之瑞得到了验证。”③
                              《魏书·文帝纪》记载曹丕代汉之事,也以天将符瑞来论证其称帝的合法性。陈寿说:“初,汉熹平五年(176年),黄龙见谯,光禄大夫桥玄问太史令单飏:“此何祥也?”飏曰:“其国后当有王者兴,不及五十年,亦当复见。天事恆象,此其应也。”内黄殷登默而记之。至四十五年,登尚在。「延康元年(220年)」三月,黄龙见谯,登闻之曰:“单飏之言,其验兹乎!”⋯⋯冬十月,⋯⋯汉帝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告祠高庙。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
                              此处的黄龙同于前述黄星,也象征土德,其出现在曹操的家乡-谯,显然是曹魏代汉记》、《汉书》,这种二重性不断彰显,魏晋史家也不例外。
                              谯周是三国蜀汉史家,其父谯并“治尚书,兼通诸经及图、纬”①。由于家传关系,谯周好作神秘预言,宣扬天命史观,将王朝兴替作神意化附会。“景耀五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周深忧之,无所与言,乃书柱曰:‘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言曹者众也,魏者大也,众而大,天下其当会也。具而授,如何复有立者乎?蜀既亡,咸以周言为验。”景耀五年距蜀汉灭亡仅三年时间,谯周深谙时局,作此预言,“只是借助于这种神学的形式来对蜀汉当权者作出警示罢了。”②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天命史观在魏晋时的重大影响。
                              师事谯周的陈寿是魏晋时期的重要史家,受乃师天命史观影响,具有明显得天命王权思想。陈寿将王朝兴替视作天意使然,非人力所能改变;曹魏代汉正是天命所归。在《魏书·武帝纪》中,陈寿记载曹操破袁绍之事,认为这件事的预兆 50年前就已经出现。陈寿说:“初,桓帝时有黄星见于楚、宋之分,辽东殷馗善天文,言后五十岁当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间,其锋不可当。至是凡五十年,而公破绍,天下莫敌矣。”“这里所谓黄星,按五德终始说,即属土德出现的符瑞或征兆。自西汉末年刘歆创立新五德终始说后,以五行相生之序来解说历史王朝的更替,已经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按照这种相生说法,汉朝为火德,火生土,继汉而建的皇朝一定是以土德为德的。这段话清楚明白地告诉人们,50 年前黄星的出现,就已经预示着曹魏要以土德代替汉朝火德了,而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天下莫敌’,说明这种黄星之瑞得到了验证。”③
                              《魏书·文帝纪》记载曹丕代汉之事,也以天将符瑞来论证其称帝的合法性。陈寿说:“初,汉熹平五年(176年),黄龙见谯,光禄大夫桥玄问太史令单飏:“此何祥也?”飏曰:“其国后当有王者兴,不及五十年,亦当复见。天事恆象,此其应也。”内黄殷登默而记之。至四十五年,登尚在。「延康元年(220年)」三月,黄龙见谯,登闻之曰:“单飏之言,其验兹乎!”⋯⋯冬十月,⋯⋯汉帝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告祠高庙。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
                              此处的黄龙同于前述黄星,也象征土德,其出现在曹操的家乡-谯,显然是曹魏代汉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11-29 18: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