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吧 关注:81,584贴子:1,407,147

回复:关于箕谷之战说几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然吴志孙权称帝后,犹书其名,蜀志则不书名而称先主、后主。陈寿曾仕蜀,故不忍书故主之名,以别于吴志之书权、亮、休、皓也。此又陈寿不忘旧国之微意也。(顾宁人谓刘玄德帝于蜀,谥昭烈,本可即称其谥,而陈寿既改汉为蜀,又不称谥而称先主,盖以晋承魏纪,义无两帝也。然其称先主、后主以别于吴,究是用意处。)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9-11-29 19:00
回复
    昭烈帝被陈寿吃了?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9-11-29 19:01
    回复
      三国志多回护
        春秋书“天王狩于河阳”,不言晋侯所召,而以为天子巡狩,既以开掩护之法,然此特为尊者讳也。至于弑君、弑父之事,则大书以正之。如许止、赵盾之类,皆一字不肯假借,所以垂诫,义至严也。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9-11-29 19:01
      回复
        自陈寿作魏本纪,多所回护,凡两朝革易之际,进爵、封国、赐剑履、加九锡以及禅位,有诏、有策,竟成一定书法。以后宋、齐、梁、陈诸书,悉奉为成式。直以为作史之法,固应如是。然寿回护过甚之处,究有未安者。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9-11-29 19:01
        回复
          汉献帝逊位,魏封为山阳公,及薨,追谥为汉孝献皇帝。魏纪即称之为献帝,不曰山阳公也。魏常道乡公逊位,晋封为陈留王,及薨,亦追谥为元皇帝,则魏纪亦应称为元帝,乃仅以陈留王纪事,而绝无元帝之称。则已异于山阳书法矣。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9-11-29 19:02
          回复
            【此犹宋太祖篡立近于魏而北汉、南唐亦近于蜀,故北宋诸儒皆有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国志》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19-11-29 19:03
            回复
              陈寿生活在西晋,他的观点代表了西晋的主流政治观点。可到了东晋,风气一变,开始尊蜀汉为正统了。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19-11-29 19:04
              回复
                曹魏是继承了中原王朝的正统皇帝,刘备和孙权只是割据政权自立的皇帝。这原是一千多年来历朝历代,包括晋朝、南北朝各国、隋朝、唐朝、北宋的君主大臣皆认可的史实。
                一直到南宋朱熹,才开始鼓吹“蜀汉正统论”,蒙元和明朝的儒家士大夫承袭这一观点,到满清王朝建立后,正式从官方层面确立“蜀汉正统论”,将曹魏贬低为僭伪政权。
                现代人单看三国鼎立时的地图,大约会有蜀吴两国地域广阔,两者之和竟可与曹魏抗衡的错觉。
                而事实上,两汉时期天下共分十三州,曹魏王朝占据中原地区整整九州之地,再加上荆州和扬州的一部分,代表中央政府,是为正统王朝;
                蜀国仅占据益州一个州,东吴占据交州加上荆州、扬州的大部分地区,两国是偏远割据势力。
                蜀国吴国看似地方不小,但从人口密度和开发度而言,两国加起来也只相当于十分天下有其七的曹魏的一半。
                如果类比于近代中国版图,蜀国相当于占据了东北三省;吴国相当于占据了地广人稀的新疆、青海、西藏;而魏国则相当于传统的中原汉地十八省地盘,还要再加上内蒙古。
                那么这样的三方势力,谁为正统,谁为割据,不是一目了然么?
                明清之前,曹魏正统说一直是官方主流说法,长达一千年时间里,对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流说法,更多是"魏晋”联称,而并不是我们通常认知的“三国”。首先当然是因为曹魏王朝按“禅让”的合法程序,全盘继承了东汉王朝的社稷和中枢官僚系统。之后一统天下的西晋王朝,同样是依样葫芦,全盘继承了魏朝的社稷和中枢官僚系统。
                灭蜀者魏,晋受魏禅,承魏制,这是没有任何人否认得了的基本史实。因此《三国志》中尊崇魏朝,以曹操为太祖武皇帝,将曹魏诸帝皆为正统入本纪,而以蜀吴诸帝为割据政权首领,入列传,这也是任何后世人修三国史都不可免的。
                事实上,《三国志》也是晋朝人陈寿分别写就的《魏志》《蜀志》《吴志》三本书的合称,原本并不是一套书,否则,将割据政权蜀汉和东吴,和正统王朝曹魏并列合称,在晋朝就是政治不正确了。
                陈寿原本是蜀人,刘禅是其故君,谯周是其恩师,因此对蜀国相对推重,所以虽然同样只列入列传,相比对东吴诸帝直呼其名,陈寿尊称"刘备/刘禅"为"先主/后主",符合魏晋时期崇尚的礼法道义,若不如此,反要受时评非议。却并非是只有益州区区一州的蜀汉,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地位,更高过占据荆州、扬州、交州三州之地的东吴。
                (即使如此,《晋书·陈寿传》尚且认为陈寿对诸葛瞻评价不公,有挟私报复嫌疑,却遗漏了陈寿曾时任蜀汉卫将军的姜维或诸葛瞻之主簿,曾任蜀汉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等重要官职的记载。)
                《华阳国志陈寿传》:【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察孝廉,为本郡中正。】
                东晋偏安江左后,因为自己丢失了中原地区,若再主张「得中原者为正统」,不免颇有些尴尬。权臣桓温的幕僚习凿齿率先提出否定曹魏的合法性,鼓吹三国皆为割据政权,并无正统。
                然而习凿齿的本意,却是主张司马懿祖上为东汉名臣,而且司马宣王又心存汉室,可谓于汉室有德,故晋朝可直接继承东汉。
                这样就把司马氏祖孙三代篡夺曹魏政权的事迹,全都给洗白了。贬低魏,最终目的是为了洗白晋朝建立的“原罪”,而且也只是他的一家之说,从未成为主流,更勿论得到当时晋朝官方认可。后世论者,颇有以为“习凿齿首倡蜀汉正统论”,实为一厢情愿的误读。
                唐朝立历代帝王庙,魏武帝曹操和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晋武帝司马炎、北魏道武帝拓拔跬、北周太祖宇文泰、隋文帝杨坚等八位王朝开国皇帝一同入祀。换言之,唐朝认定的正统,是【秦—汉—魏—晋—北魏—北周—隋—唐】。
                唐朝对曹操,依旧尊称为“魏武帝”,如唐太宗李世民写就《祭魏武帝文》。李隆基幼年时也以曹操的小字“阿瞒”为名,以示对其英武事迹的效仿。
                一直到了南宋,以理学大师朱熹为代表的一些儒生才发明出“蜀汉正统论”。
                朱熹在其《通鉴纲目》中,以蜀汉、南朝为正统,以曹魏、北朝为僭伪,其目的无非是因为此时宋朝自己丢失了中原地区,却还要自居为正统王朝,所以将偏安的南宋类比于历史上的蜀汉政权和南朝宋齐梁陈四朝,而把北方的金国类比于历史上的曹魏和北魏、北周。
                【此犹宋太祖篡立近于魏而北汉、南唐亦近于蜀,故北宋诸儒皆有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国志》
                朱熹虽做如此主张,但此说在南宋同样没有能够成为官方主流意见,一直到了明朝时,朱熹学说已经成为了儒家统治学说,科举必考内容,经过百余年演进,到明朝中后期,儒学士大夫们才逐渐认可了“蜀汉正统论”。
                明朝官方的历代帝王庙,只祭祀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隋文帝杨坚、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这几位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后来又以种种理由先后罢去杨坚和忽必烈的祭祀,却已经始终不再有曹操的身影,而将其和南北朝时期的拓跋珪、刘裕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19-11-29 19:04
                回复
                  典型的代表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在《汉晋春秋》这本书中,习凿齿把陈寿“帝魏伪蜀”的正统论颠倒过来,视刘备即位是东汉正统的延续,以蜀汉纪年,蜀汉灭亡后,汉统结束,晋统继立。
                  也就是说,习凿齿直接排除了魏国存在的合法性。《晋书·习凿齿传》 说《汉晋春秋》 :
                  “起汉光武,终于晋憨帝。于三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至文帝 (司马昭)平蜀,乃为汉亡而晋始兴焉。”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19-11-29 19:05
                  回复
                    《伟人语录》:
                    1954年:【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1957年:【小说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正义一方的,汉是没落的。】
                    1958年:【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二千年也要翻。】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19-11-29 19:05
                    回复
                      《晋书·习凿齿传》 说《汉晋春秋》 :
                      “起汉光武,终于晋憨帝。于三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至文帝 (司马昭)平蜀,乃为汉亡而晋始兴焉。”
                      《汉晋春秋》作者习凿齿
                      南北朝时,有相当一部分君主以蜀汉为正统。比如汉赵皇帝刘渊就昭告群臣:
                      “今猥为群公所推,绍修三祖(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汉昭烈帝刘备)之业,顾兹尪暗,战惶靡措,但以大耻未雪,社稷无主,衔胆栖冰,勉从群议,乃赦其境内,年号元熙。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另外,《宋书·武帝纪》称宋武帝刘裕是西汉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一世孙,《南齐书·高帝纪》则称齐高帝萧道成是西汉相国萧何二十四世孙,他们以汉朝君臣传人自居,当然不会以曹魏为正统。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19-11-29 19:06
                      回复
                        明清之时,朱熹“尊刘”的正统观占据主流地位。明、清两朝都有《季汉书》、《续后汉书》等著作问世,都以蜀汉为正统。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19-11-29 19:07
                        回复
                          陈寿为了维护曹魏的正统地位,对曹魏似乎多有回护之辞,比如,曹操领冀州牧,当丞相,当魏公,按照《三国志》的记载,都是天子诏命封赐,而范晔《后汉书》中,都加了一个“自”,“自领冀州牧”,“自为丞相”“自立为魏王”,强调曹操实为篡权。所以,陈寿尊曹魏为正统,是有政治压力的。
                          到了东晋时,政治形势为之一变。当时东晋定都健康,偏安一隅,形势和蜀汉相类似。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46楼2019-11-29 19:08
                          回复
                            文中已经说了,唐朝历代帝王庙是将曹操和秦始皇、刘邦、刘秀、司马炎、拓跋珪、宇文泰、杨坚一样,作为前朝开国君主来祭祀的。也就是唐朝认定的正统,是【秦—汉—魏—晋—北魏—北周—隋—唐】。
                            这句话是不够严谨,措辞应该改为:
                            【曹魏正统说之所以在明清之前的各朝,一直是官方主流说法。
                            或者说,明清之前的一千年里,对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流说法是"魏晋”,而并不是三国。】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19-11-29 19:08
                            回复
                              满清灭亡后,大文豪鲁迅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破除封建传统观念,同时也倡导为曹操翻案,一代伟人开国领袖,更多次称赞曹操为一代英雄。
                              伟人从不掩饰对曹操的喜爱,多次吟咏曹操的《观沧海》,手书曹操之《龟虽寿》,登曹操观沧海之地,写下「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这样的不朽诗篇,和1700年前的曹操遥相应合,并对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表示:「曹操的文章、诗,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伟人更一锤定音,表示曹操了不起,其冤案“再过一千年,两千年,也要翻”。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等现代历史学家也相继发表文章,赞颂曹操的历史贡献,驳斥历代封建统治者加给曹操的不实之辞。曹操终于在大众心目中,恢复了原本的历史英雄形象。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8楼2019-11-29 19: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