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兰德帝国吧 关注:14贴子:165
  • 10回复贴,共1

【历史】大明王朝南京紫禁城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南京紫禁城奉天殿镇楼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11-01 03:33回复
    南京故宫,又称明故宫、南京紫禁城,是明朝首都应天府(南京)的皇宫。建造前后历时二十余年,占地面积超过101.25万平方米,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南京故宫作为中国古代都城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其建筑形制为北京故宫所继承,为明官式建筑的母本,是北京故宫的蓝本。
    南京故宫始建于元至正廿六年(1366年),明洪武廿五年(1392年)基本完工,其址选于元集庆城外东北处,迁三山填燕雀湖而建。明故宫为明初三朝皇宫,长达54年之久。直到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设立南直隶,仍由皇族和重臣驻守,地位十分重要。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11-01 03:34
    回复
      南京故宫坐北向南,大体范围东至今中山门,西至西安门,北至后宰门,南至瑞金路,有门四座,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入午门为奉天门,内为正殿奉天殿,殿前左右为文楼,武楼。后为华盖殿,谨身殿。内廷有乾清宫和坤宁宫,以及东西六宫。[3][4]现部分遗址位于今中山东路南北两侧,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11-01 03:35
      回复
        历史沿革
        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南京故宫开始建造,地址在元朝集庆城外东北郊(即南京市中心东部),初称“吴王新宫”,后又称"皇城"。 由于当时朱元璋尚未称帝,故新宫建筑规模有限,只有中路的外朝和内廷建筑,东西两侧空地均未兴建宫室。 新宫东西宽790米,南北长750米,有门四座,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 入午门为奉天门,内为正殿奉天殿,殿前左右为文楼,武楼。 后为华盖殿,谨身殿。 内廷有乾清宫和坤宁宫,以及东西六宫。[6]
        南京故宫模型(南京博物院展品)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11-01 03:35
        回复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位称帝,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并于次年在凤阳兴建中都城。 由于人力物力全被集中于中都城池和宫殿的兴建,因此南京宫殿的扩建工作再度终止。 此后数年间只对已有宫殿进行了必要的维修。[6]
          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放弃营建中都的计划,集中力量修建南京。 此次修建,增设午门左右两阙,在奉天门左右增加东西角门,并增建文华殿,武英殿等建筑。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11-01 03:36
          回复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再次增建,在皇城外增设宫墙,以新墙之内为皇城,原皇城改称宫城。 在宫城前建造了端门,承天门,金水桥,形成"T"字型广场,向南直抵洪武门(1373年建造)。广场东侧为五部(刑部在皇城之北的太平门外),西侧为五军都督府。[6]
            南京故宫修建时注意了风水的问题,以紫金山的富贵山为靠山,但是由于选址的局限,内廷部分是在被填平的燕雀湖上建造的,虽然采用了打入木桩,巨石铺底,以及石灰三合土打夯等方法加固地基,但日久之后仍然出现地基下沉的问题,宫内容易形成内涝,排水不易。同时宫城离外城过近,战时不易防卫。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11-01 03:39
            回复
              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经四年战争,燕王朱棣攻破京师,结果“都城陷,宫中火起”,烧毁了奉天殿等宫殿,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11-01 03:40
              回复
                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在南京即皇帝位,仍居于南京故宫中,但同时下令以北平(今北京)为行在,准备迁都。
                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正式下令在北京元大内宫殿遗址上营建北京宫殿,据《明太宗实录》记载:“(北京故宫)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明故宫 ,而高敞壮丽过之。”
                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故宫基本竣工,九月初四,成祖定都北京,并遣户部尚书夏原吉往召皇太子及太孙,限期十二月底到北京。二十二日,又下诏:自下一年正月,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设六部,云行在之称。并取南京各印信给京师诸衙门,另铸南京诸衙门印信,全加“南京”二字。十一月初四,以迁都北京诏告天下。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11-01 03:41
                回复
                  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正式迁都北京,十一日大祀南效,十五日赦。此后南京故宫不再作为皇宫使用,但仍作为留都宫殿,委派皇族和内臣管理。
                  明朝洪熙元年(1425年),朱棣长子、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欲迁都回南京。《明史·仁宗》就载:朱高炽“洪熙元年三月戊戌,将迁都南京,诏北京诸司悉称行在……四月壬子,命皇太子(即朱瞻基)谒孝陵,遂居守南京。”南京再次成为明朝名义上的京师。朱高炽还下令重新修葺南京皇城,可是到了5月份以后,却因突发疾病而死。其遗诏道:“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仰咸南京,斯也吾之素心。”从中可见其所念念不忘的迁都南京之情。但这时候南京的皇宫整修工程仍在进行,至次年底才基本完成。此后数百年间,南京故宫鲜有修葺,风吹雨打,自然损坏严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11-01 03:45
                  回复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夏六月天降雷雨,谨身、华盖等殿被雷电击中起火。
                    明朝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五月,“南京大风拔太庙树,摧大祀殿及皇城各门兽吻”。
                    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秋七月,暴风雨,江溢,郊社陵寝宫阙城垣皆坏”。
                    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传教士利玛窦在访问北京之后,将北京和南京作了一番比较:此一城市之规模,其房舍之布置计划,其公共建筑物之结构,以及其防御工事等,均远逊于南京。南京明故宫及城市规模可以想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11-01 03:47
                    回复
                      清军入关灭南明后,改南京为江宁,为两江总督署所在,将明故宫改为八旗驻防城,设置将军及都统二衙门于明故宫中,还从太平门至通济门加筑城墙予以隔离,使明故宫建筑遭到很大破坏。
                      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玄烨首次南巡,到达江宁,见到残破不堪的“明时故宫”大为感慨,作《过金陵论》一文写道:“道出故宫,荆榛满目,昔者凤阙之巍峨,今则颓垣残壁矣!……顷过其城市,闾阎巷陌未改旧观,而宫阙无一存者,睹此兴怀,能不有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之叹耶!”可见此时的明故宫已经相当荒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11-01 03: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