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新片:《大象》Elephant
制片:丹尼.沃尔夫/Dany Wolf
编剧、导演、剪辑:加斯.范.桑特/Gus Van Sant
主演:约翰.罗宾森/John Robinson,阿利克斯.弗洛斯特/Alex Frost,艾利亚.麦克奈尔/Elias Mcconnell,乔丹.塔洛尔/Jordan Taylor,埃里克.德兰/Eric Deulen
摄影:哈里斯.萨维德斯/Harris Savides
出品国:美国
语言:英语
片长:88分钟
上映日期:2003年10月22日(法国)
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最佳导演奖
★★★★★
剧情梗概:
影片根据1999年震惊世界的美国哥伦拜恩中学校园枪击案改编,讲述了在美国一所普通中学发生的一场恶性枪击案的过程以及前几个小时的事情。约翰逃课未果,被父亲逼着回到学校上学;艾利亚喜欢摄影,在校园内外拍一些人物和风景照片回到学校自己洗印,米雪儿受人冷落,心情低落,到校图书馆帮助做工;乔丹刚刚交了一个新女朋友凯丽,被尼科尔等女孩子议论纷纷;而此时的埃里克和阿莱克斯由于经常受到别人欺负,无意间通过互联网买到了枪,他俩在家里午睡之后,决定到校园里大开杀戒,他们经过简单策划之后,身穿美军野战装走进了教学楼,孩子们的命运被改变了,惨剧在这个阴云密布的下午发生了。
评论:
试图用手来辨别一头大象的盲人是不可能准确地描绘出大象的全部轮廓,每个盲人根据自己接触到的部位所描绘的是彼此不同的存在,这是公元前2年印度佛经里的一则寓言故事,指面对同一个事物,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会得到正确的答案,而实际上每个人都仅仅看到了事物的一部分——每个人自己那部分。 加斯.范.桑特2003年新片《大象》取材于1999年震惊全美的哥伦拜恩中学枪杀案,片名来自英国导演阿兰.克拉克(Alan Clark)1990年的遗作《大象》,其含义则来自上面这则家喻户晓的古代寓言。不管是扮演一个盲眼的观众,还是充当组织一场“摸象仪式”的法师,加斯.范.桑特想在不让观众变成盲人的情况下,用我们的双手来摸索并再现这头“大象”。
就在1999年“哥伦拜恩惨案”发生的那个礼拜,加斯在看了传媒的报道后,联想到1990年阿兰.克拉克为BBC电视台指导的影片《象》,加斯就产生了拍摄这部电影的想法。克拉克的《象》讲述一起发生在北爱尔兰的连环凶杀案,围绕这起凶杀案,媒体和警方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大家莫衷一是,不知道该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哥伦拜恩惨案”发生后,媒体过度渲染其血腥场面,很多记者、犯罪专家、心理学家和青少年问题研究者大加分析和评论,围绕这起少年惨剧周围的是各种猜测、无端的责备,同时也变成公众的一种消遣。这一切都令加斯感到反感,加斯认为这是“美国新闻史上的一次丑闻”,他说,“在这个时候,只有拍一部电影才能再现整个事件的真相”。当他找到一些电影公司和电视台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很多人迫于当时当事人家长和媒体之间的法律纠纷以及舆论的压力而辞决了他。事隔三年,终于HOB电视台同意投资拍这部电影。
与2002年的《黑枪事件》不同,加斯.范.桑特的《大象》是一部概念性极强的电影,他力图通过“纯粹客观”的电影方式再现整个事件的过程,而不是自己或者他人的主观判断。根据真人真事改变的电影在美国并不少见,或以主人公命运张力作为情感基调(索德伯格的《永不妥协》),或是作者对某个事件意义的主观引导(奥利佛.斯通的《刺杀肯尼迪》),但是《大象》既没有核心人物命运的揭示,也没有对事件原因和影响进行全景分析,而是选择了没有表演经验的高中生和一所与哥伦拜恩中学相类似的中学校园,用摄像机跟踪了多个主人公在惨案发生前几个小时内在校园里的活动。
加斯把惨案变形为一个复杂的叙述线团,高中生、老师、少年杀手和受害人,影片从开始就在只有中学才能提供的场所里,对每一个人展开了一段段长长的流动跟拍,记录了一所中学普通的日常活动:食堂、操场、教室、走廊、厕所、体育馆和图书室,逃学未遂被父亲带回学校的约翰,喜欢摄影的艾利亚,因身体残疾而感到自卑的米歇尔,正在热恋中的乔丹和凯丽,尼科尔等三个说三道四的女孩子,还有上课时收到欺负的埃里克。这些人物、环境看上去与其他类似主题的电影差不多,而影片的不可思议之处在于以不同的人物视角观察在同一场所发生的活动,从而使日常事件暴露出经验性的繁复、驳杂的真实面孔。
制片:丹尼.沃尔夫/Dany Wolf
编剧、导演、剪辑:加斯.范.桑特/Gus Van Sant
主演:约翰.罗宾森/John Robinson,阿利克斯.弗洛斯特/Alex Frost,艾利亚.麦克奈尔/Elias Mcconnell,乔丹.塔洛尔/Jordan Taylor,埃里克.德兰/Eric Deulen
摄影:哈里斯.萨维德斯/Harris Savides
出品国:美国
语言:英语
片长:88分钟
上映日期:2003年10月22日(法国)
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最佳导演奖
★★★★★
剧情梗概:
影片根据1999年震惊世界的美国哥伦拜恩中学校园枪击案改编,讲述了在美国一所普通中学发生的一场恶性枪击案的过程以及前几个小时的事情。约翰逃课未果,被父亲逼着回到学校上学;艾利亚喜欢摄影,在校园内外拍一些人物和风景照片回到学校自己洗印,米雪儿受人冷落,心情低落,到校图书馆帮助做工;乔丹刚刚交了一个新女朋友凯丽,被尼科尔等女孩子议论纷纷;而此时的埃里克和阿莱克斯由于经常受到别人欺负,无意间通过互联网买到了枪,他俩在家里午睡之后,决定到校园里大开杀戒,他们经过简单策划之后,身穿美军野战装走进了教学楼,孩子们的命运被改变了,惨剧在这个阴云密布的下午发生了。
评论:
试图用手来辨别一头大象的盲人是不可能准确地描绘出大象的全部轮廓,每个盲人根据自己接触到的部位所描绘的是彼此不同的存在,这是公元前2年印度佛经里的一则寓言故事,指面对同一个事物,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会得到正确的答案,而实际上每个人都仅仅看到了事物的一部分——每个人自己那部分。 加斯.范.桑特2003年新片《大象》取材于1999年震惊全美的哥伦拜恩中学枪杀案,片名来自英国导演阿兰.克拉克(Alan Clark)1990年的遗作《大象》,其含义则来自上面这则家喻户晓的古代寓言。不管是扮演一个盲眼的观众,还是充当组织一场“摸象仪式”的法师,加斯.范.桑特想在不让观众变成盲人的情况下,用我们的双手来摸索并再现这头“大象”。
就在1999年“哥伦拜恩惨案”发生的那个礼拜,加斯在看了传媒的报道后,联想到1990年阿兰.克拉克为BBC电视台指导的影片《象》,加斯就产生了拍摄这部电影的想法。克拉克的《象》讲述一起发生在北爱尔兰的连环凶杀案,围绕这起凶杀案,媒体和警方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大家莫衷一是,不知道该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哥伦拜恩惨案”发生后,媒体过度渲染其血腥场面,很多记者、犯罪专家、心理学家和青少年问题研究者大加分析和评论,围绕这起少年惨剧周围的是各种猜测、无端的责备,同时也变成公众的一种消遣。这一切都令加斯感到反感,加斯认为这是“美国新闻史上的一次丑闻”,他说,“在这个时候,只有拍一部电影才能再现整个事件的真相”。当他找到一些电影公司和电视台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很多人迫于当时当事人家长和媒体之间的法律纠纷以及舆论的压力而辞决了他。事隔三年,终于HOB电视台同意投资拍这部电影。
与2002年的《黑枪事件》不同,加斯.范.桑特的《大象》是一部概念性极强的电影,他力图通过“纯粹客观”的电影方式再现整个事件的过程,而不是自己或者他人的主观判断。根据真人真事改变的电影在美国并不少见,或以主人公命运张力作为情感基调(索德伯格的《永不妥协》),或是作者对某个事件意义的主观引导(奥利佛.斯通的《刺杀肯尼迪》),但是《大象》既没有核心人物命运的揭示,也没有对事件原因和影响进行全景分析,而是选择了没有表演经验的高中生和一所与哥伦拜恩中学相类似的中学校园,用摄像机跟踪了多个主人公在惨案发生前几个小时内在校园里的活动。
加斯把惨案变形为一个复杂的叙述线团,高中生、老师、少年杀手和受害人,影片从开始就在只有中学才能提供的场所里,对每一个人展开了一段段长长的流动跟拍,记录了一所中学普通的日常活动:食堂、操场、教室、走廊、厕所、体育馆和图书室,逃学未遂被父亲带回学校的约翰,喜欢摄影的艾利亚,因身体残疾而感到自卑的米歇尔,正在热恋中的乔丹和凯丽,尼科尔等三个说三道四的女孩子,还有上课时收到欺负的埃里克。这些人物、环境看上去与其他类似主题的电影差不多,而影片的不可思议之处在于以不同的人物视角观察在同一场所发生的活动,从而使日常事件暴露出经验性的繁复、驳杂的真实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