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吧 关注:30,915贴子:554,581
  • 9回复贴,共1

【讨论】对于《资治通鉴》关于郭嘉见袁绍过程记载的真实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10-04 08:45回复


    IP属地:北京5楼2019-10-04 09:29
    回复


      IP属地:北京6楼2019-10-04 09:29
      回复


        IP属地:北京7楼2019-10-04 09:30
        回复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那就是《通鉴》版中郭嘉显然有劝郭图、辛评二人与自己一起重新寻主,结果被二人拒绝,郭嘉才一个人离开的。但是《三国志》版中郭嘉就是对郭图、辛评二人表达了自己无法帮助袁绍完成事业的真实想法,然后离开。这完全是不同的意思,决不可混淆而为一谈,因此这个问题是应当去做一个辨析而得出哪个记载更为确的结论的。


          IP属地:北京10楼2019-10-04 09:35
          收起回复
            这里可能有人会先向本人发难:你凭什么敢质疑大史学家司马光的记载?
            这里做一个统一回复:本人并不没有对司马光有任何不敬或者说无理的质疑,而是《资治通鉴》本身就不是当时的一手材料,仅仅是司马光本身总结诸多史料整合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本人也想指出《通鉴》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或者说不足。
            (1)司马光经常自己将多处史料按自己的想法整合在一起,先不说正确与否,但是已然成为了新的史料,而将原本的意思给修改。
            (2)司马光无法给出很多新内容的出处,因此后人无法考证其真实性。
            (3)司马光为了将一些原始史料内容连贯在一起,导致时间上也出现了误差。
            本人先指出司马光的问题,就是让大家先明白《通鉴》并不是万能的,不是因为凭着司马光和《通鉴》这部【伟大】著作的名号就可以照单全收。


            IP属地:北京11楼2019-10-04 09:56
            回复
              言归正题
              《通鉴》中记载的“郭嘉往见袁绍,绍甚敬礼之,居数十日”虽然我们无法找到出处,然而至少和《郭嘉传》以及其他史料没有冲突之处,因此本人以为可以取信,所以不再多说。
              那么说说其他问题吧
              郭嘉劝郭图、辛评二人离开袁绍存在严重逻辑问题
              《资治通鉴卷六十》:会董卓入关,绍还军延津,使外甥陈留高幹及【馥所亲颍川辛评、荀谌、郭图等说馥】曰、、、
              《三国志袁绍传》:会卓西入关,绍还军延津,因馥惶遽,【使陈留高幹、颍川荀谌等说馥】曰、、、
              《三国志后汉书》:绍乃使外甥陈留高幹及颍川荀谌等说馥曰、、、
              《英雄记》:“袁绍使张景明、郭公则、高元才等说韩馥,使让冀州。”
              早在初平二年七月时袁绍就【袁绍胁韩馥,取冀州】,其中派出了高幹、荀谌、郭图、张景明以及辛评(司马光补充,不知出处)等人为说客。事实上郭嘉到底什么时候见的袁绍根本不明,而司马光也只是模糊记载了一个【初,往见袁绍】,说明司马光和陈寿一样根本不清楚具体时间,但是司马光将此事放在了建安元年,也就是说其中时间区间长达五年之久。
              根据郭图、辛评帮袁绍当说客骗韩馥夺取冀州来看,至少在初平二年的时候辛郭二人已经是袁绍的部下了,郭嘉没有可能在二人已经为袁绍立下大功的时候反而劝二人离开另寻新主,这完全违背一个正常的逻辑。但是司马光显然又无法确定郭嘉去见袁绍具体时间,所以本人认为就算司马光真的看到了什么我们今人无法看到的史料,但至少也得搞清楚郭嘉投奔的时间,才能去推断郭嘉有没有可能劝说郭图、辛评,否则太过于黏合与空想了。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9-10-04 10:53
              回复
                那么如果郭嘉在初平二年七月(袁绍夺冀州)前去见袁绍不就好了嘛?
                《后汉书袁绍传》:是时豪杰既多附绍,且感其家祸,人思为报,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为名。
                然而我们再细品一下《通鉴》里记载辛评、郭图二人所说“袁氏有恩德于天下,人多归之,且今最强,去将何之!”
                不错,【豪杰既多附绍】符合【袁氏有恩德于天下,人多归之】的说法,然而袁氏四世五公,门生遍布天下是人所共知的一个认知性常识问题,根本不需要时间线来证明什么,然而袁绍在夺取冀州前真的可以称得上为【且今最强】吗?
                《英雄记》:逢纪说绍曰:“将军举大事而仰人资给,不据一州,无以自全。”绍答云:“【冀州兵强,吾士饥乏,设不能办,无所容立】。”
                《九州春秋》:时绍尚在朝歌清水口,浮等从后来,船数百艘,众万馀人,整兵鼓夜过绍营,绍甚恶之。浮等到,谓馥曰:“【袁本初军无斗粮,各己离散】,虽有张杨、於扶罗新附,未肯为用,不足敌也。小从事等请自以见兵拒之,【旬日之间,必土崩瓦解;明将军但当开閤高枕,何忧何惧】!”
                在袁绍夺取冀州之前的实力无论袁绍自己还是韩馥的麾下都看得很清楚,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罢了,纵然袁氏之名威震天下,然而韩馥占据冀州却为实,袁绍如何在初平二年七月前称得上【且今最强】?本人并不敢苟同,并且【最强】在《三国志》、《后汉书》等古籍中用法多比作综合实力,并非指个人能力,因而与郭图、辛评的所谓识人远见无关。


                IP属地:北京13楼2019-10-04 11:12
                回复
                  再者就是根据《三国志》等书记载的内容来看,郭嘉无非就是告诉颍川阳翟老乡郭图、辛评二人自己不想留下来,而想另寻新主罢了,未必就是想劝二人与自己一起走,至少司马光无法证明《三国志郭嘉传》有任何问题。
                  此外,司马光所采纳的原始资料到底是什么?本人根本找到出处,司马光也无法提供出处,有一定可能是南北朝以后的一些野史或笔记也说不定。当然还一点可能性就是司马光自己当了一个“缝合怪”,自己将史料拼凑起来,脑补出了这么一个情景来凸显郭嘉之明与辛评二人之暗。
                  本人在此举个司马光拼凑的例子:
                  《通鉴》:【操问彧以策谋之士,彧荐其从子蜀郡太守攸及颍川郭嘉】。操徵攸为尚书,与语,大悦,曰:“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以为军师。
                  《三国志荀彧传》:太祖问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彧言“荀攸、锺繇”。先是,彧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
                  《通鉴》里记载荀彧进士为荀攸和郭嘉,而《三国志》里记载荀彧进荀攸、钟繇代替自己,并且进戏志才、郭嘉为奇佐,司马光显然把两处给缝合在一起了,大概是因为荀攸后为军师,郭嘉后为祭酒的原因吧。然而实际上《武帝纪》明明白白记载了建安三年设军师、祭酒,建安元年荀攸、郭嘉如何为军师、祭酒?这又是司马光在引史料时不审,把时间线搞错的典型。


                  IP属地:北京14楼2019-10-04 11:36
                  回复
                    最后,本人也并非完全否定了司马光这段记载的真实性,目前仅仅为提出质疑并且本人不采信而已,因为对于不同记载特别是会引向两种不同结果的的史料应当要特别谨慎,所以特此发贴与诸位共勉。


                    IP属地:北京15楼2019-10-04 11: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