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80,910贴子:73,730,295

回复:将星陨落(二):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副军长-佟麟阁上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925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军将领董英斌部下任连长,因其治军严明,勇猛顽强,且富于爱国热忱,深得张学良和董英斌的器重,不断受到提拔,委以重任。

1936年初晋升为东北军115师少将师长。“西安事变”中,张学良调刘启文至西安担任城防任务,旋即发动了闻名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因护送蒋返回南京被软禁。
1937年初,东北军从陕西调往河南商丘进行整编,由于刘启文师长在“西安事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致使蒋耿耿于怀,借整编之机将其降为67军108师322旅旅长。
淞沪会战发生后,刘部奉命调往前线。行前托人捎给家里一封信,曰:“此次赴前方抗日救亡,是洗雪国耻之良机,我身为一介武夫,是中华儿女,决意率部英勇杀敌,已怀必死之心报效国家,你们回老家去要依靠弟弟把孩子抚养长大,我愿足矣。”
1937年11月,刘启文率部驰援上海右翼松江防线。11月8日,驻防松江县南口阵地,狙击金山卫登陆日军。


330楼2019-12-22 13:06
回复
    将星陨落(九十四):朱赤少将
    朱赤(1903—1937)字幼卿,号新民,江西省修水县人。勤奋好学,感于国家衰败,遂立志投身军旅,救国救民。
    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在军校学习受训期间,他刻苦训练,学习努力。加之以他沉默寡言的个性,行为端正,办事沉稳老练,颇有儒家风度,很受校方赏识。
    军校毕业后,次年,朱赤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投身革命洪流,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见习军官。随部队进攻湖南平江,转战江西九江南昌等地。他作战勇敢,战功卓著,颇有建树,升任排、连长等职。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立有军功。1937年8月淞沪抗战爆发时,任陆军第88师团长,主动请缨杀敌,率部参战。由于屡立战功,朱赤33岁就当上了旅长,升任少将。
    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驻沪的第19路军奋起抵抗日军进攻,蒋以张治中为第5军军长,指挥第87师、第88师、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第1团山炮营等部,驰赴上海增援。
    第88师奉命接替江湾至苏州河的防御阵地,与日军周旋十余日,作为南京国府嫡系部队首次亮相局部抗日战场,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庙行一役,是上海抗战中打得非常漂亮的一仗,也是日军在上海的第一次大惨败。
    南京统帅部在贺电中说:“自二十二日庙行一役,我国我军声誉在国际上顿增十倍,连日各国舆论莫不称我国精勇无敌,而倭寇军誉则一落千丈。”
    此后,朱赤等在江湾一带继续抗击日军。直到三月初,上海休战协定签订,才奉令撤退。不久,朱赤因功升任营长。


    332楼2019-12-23 14:36
    回复
      1936年1月,朱赤升任第528团上校团长。不久,第88师列入第二期调整单位,人员和武器进一步得到充实,成为接受德式训练、装备相对比较完整的轻装步兵师。现在有很多军迷喜欢称之为“德械师”。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朱赤时任第88师262旅团长,听闻消息,发誓要以生命报效国家,加紧训练部队,同时经常对将士们进行爱国教育,以激发官兵们的爱国热情。并且屡次请战效命。
      1937年8月上旬,日军在上海制造事端,蓄意挑起战争。第88师是当时中国陆军的精锐主力,88师奉命开赴上海,准备应战。这时,朱赤升任262旅少将旅长。
      8月12日,朱赤率部向上海开进,于次日到达真如待命。到达防守区后,朱赤发现有的士兵上街看热闹,有轻敌思想,立即召开团营军官会议,命令全体官兵:
      一、坚守战斗岗位,不许上街;二、熟悉了解地形,掌握日军动态;三、推迟两小时吃晚饭,抢修加固防守工事。


      333楼2019-12-23 14:38
      回复
        此时,日军加紧向上海集结兵力,战事一触即发。朱赤奉命率262旅迅速向闸北推进,占领北火车站,八字桥、江湾一线。
        八字桥是两次淞沪战役的引火点,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3日,会战正式展开,朱赤率部在八字桥等地首战日军。
        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的最残酷的战役之一,双方几十万大军聚集在狭小的地区拼死争斗,反复争夺。
        朱赤将军和广大抗战将士们,冒着敌人猛烈地进攻,多次打退了敌军的进攻。
        鼓舞了全国抗战军民的信心,同时也赢得了国际舆论对中国的支持。成功粉碎了日军妄图“二十四小时内占领上海”的狂妄野心。
        到了11月初,我军伤亡过大,为抗战大局计,我军撤出上海一线,淞沪会战失利。


        334楼2019-12-23 14:38
        回复
          11月初,日军在杭州湾登陆,进攻上海中国守军侧背、形成包围之势,朱赤奉命率部撤退,向吴福线和锡澄线既设防御阵地转进。
          但由于既设阵地上没有留守部队,也没有向导人员,军队进入时无法疏散,乱作一团。
          262旅立足末稳,日军追踪而来,迅速突破既设阵地。朱赤率部退往南京,参加南京保卫战。
          敌军步步进逼南京,形势危急。南京为当时的国M政府首都,地理位置重要,更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不容有失。
          日军亦知南京的重要意义,势必拿下南京,逼迫国M政府屈服。军事当局决定在南京与敌血战到底,以鼓舞全国军民的士气。
          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令八十八师担任腹廓阵地的防御,朱赤旅守卫雨花台。
          朱赤将军亲自视察阵地,教育士兵宁为战死鬼、不作亡G奴,鼓励士兵们奋勇杀敌,誓死与首都南京共存亡。


          335楼2019-12-23 14:39
          回复
            12月初开始,日军主力十余万人开始疯狂进攻南京的外围我守军阵地,日军分兵三路进迫南京,取包围之势。第六师团为西路,经宣城进攻芜湖,企图截断南京守军的退路。
            敌军由于在先前战斗中进攻虽多次得手,但由于抗战军民的英勇抵抗,敌每次进攻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为了迅速拿下南京,日军集中火力,猛烈进攻,我守军各部经淞沪会战后未经修整便立即投入南京保卫战,战斗力减弱。外围阵地经过激战后,多沦于敌手,情况危急。
            9日,西路日军突破首山。1937年12月11日,日军主力攻至中华门雨花台一线,与朱赤将军的第262旅发生激烈战斗。
            朱赤以两个团扼守离雨花台4公里的平堰,以一个团固守雨花台,旅指挥部设在雨花台山上。
            日军用飞机、大炮向雨花台阵地猛烈轰炸,工事大部被毁,朱赤率部顽强抗击,不让日军前进一步,保住了阵地。
            激战中,面对敌密集疯狂的集团冲锋,朱赤将军亲临指挥阵地,指挥我军作战。以步兵火力与敌相持,敌军死伤惨重。
            在多次阵地危急时,朱赤将军亲率敢死队,杀入敌群,将士们勇气倍增,跟随旅长冲入敌群,不怕牺牲,以血肉与敌相搏。
            日军的进攻愈来愈厉害,262旅友邻部队的阵地纷纷动摇。朱赤此时深明大义,为救国救民,抱一死决心。
            他用手枪指挥士兵,只许前进,不能后退,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日军的进攻。由于所部新兵居多,缺乏充足的时间休整,连续作战,部队损失严重,最后只剩下一个特务连的兵力。
            日军仍如潮水般地扑来,朱赤意识到突围已是不可能的了,只有决一死战。
            他命令士兵把几十箱手榴弹的盖子全部打开,用绳子把导火索串连起来,摆在阵地前,等到日军进攻至阵地前沿时,几百枚手榴弹全部爆炸。日军血肉横飞,遗尸遍地。


            336楼2019-12-23 14:39
            回复
              12日晨,多次进攻失败的敌军恼羞成怒,集中了百余架轰炸机和数十门重炮猛攻雨花台阵地,再以优势步兵进行集团冲锋。
              朱赤将军率领部队拼死抵抗,宁死不屈。日军再次发动组织进攻,由于朱赤将军所部弹尽力竭,我军阵地全毁。
              朱赤将军与全体官兵壮烈殉国,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朱赤将军牺牲时,年仅33岁。
              在朱赤将军和全体官兵壮烈牺牲之后,郭永柱和战友把他的遗体就地掩埋在了雨花台阵地上,以防被日本人找到。此后,雨花台阵地失陷。
              朱赤将军与所部全体官兵为保卫国土,壮烈牺牲,在抗战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朱赤将军后被追认为抗战烈士,以纪念他为抗战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和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牺牲74年后确切方位终于被找到
              据介绍,朱赤是8年抗战中为国捐躯的64名国民党高级将领之一,后被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新中国成立后,朱赤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由于当年朱赤率领的军队伤亡殆尽,少数的幸存者流落在全国各地,此后多年里外界对朱赤的事迹知之甚少。
              在2011年以前,外界对朱赤将军的牺牲地只知道是在雨花台一带,却不清楚具体的方位,直到当年与朱赤一同抗战的战友郭永柱的后人郭学礼现身,讲述了父亲生前的回忆,才揭开了埋藏多年的秘密。


              337楼2019-12-23 14:40
              回复
                将星陨落(九十六):秦霖中将
                秦霖(1900年-1937年10月23日),原名同观,字松涛,号沛然,广西桂林丁字村人。秦霖自幼勤奋好学,尊敬师长,先后在广西省立模范两级小学和桂林旧制中学读书。他聪明勤勉,成绩优秀。
                青年时代,秦霖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痛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和剥削,同情国民的悲惨遭遇和处境,他立志投笔从戎,以求效命疆场,富国强兵。为此,他更名为秦霖,号沛然。
                1919年,考入广西陆军讲武堂步兵科学习,在讲武堂的秦霖学习期间,他勤奋学习,潜心钻研军事学术,认真读书,颇有造诣。在一段时间之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广西讲武堂。,毕业后留校任教。


                340楼2019-12-25 12:05
                回复
                  尤其以南京龙潭之战,军阀孙传芳数万大军渡江反扑,气势汹汹,秦霖率部在“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将军的指挥下,不畏强敌,奋勇作战,血战数日,击败了孙传芳军队的进攻,保障了南京的安全。
                  1929年3月,新桂系在蒋桂战争中兵败,秦霖返乡编练民团。
                  1930年至1933年,秦霖分别担任李宗仁部桂林行营少校参谋、教导团少校团副和第7军第19师第56团中校团长。秦霖也是桂军中的五虎少将之一。


                  342楼2019-12-25 12:07
                  回复
                    1936年冬,秦霖入中央军校第6分校高级班带职学习。后因七七事变猝发,未及结业便返回部队准备抗战。桂军亦在此期间启用新番号,秦霖任第7军第170师第510旅第1019团上校团长。
                    1937年10月11日,南京大本营电令,由第7军和第48军组成第21集团军,隶属第三战区。任命第7军军长廖磊为总司令,立即开赴淞沪战场。秦霖出任171师第511旅少将旅长。


                    343楼2019-12-25 12:07
                    回复
                      10月14日至17日,桂军4个师,先后进入上海宝山蕰藻浜南岸陈家行、谈家头、沈宅、北候宅至大场以西至走马塘洛河桥、老人桥之线。
                      1937年10月16日,秦霖率部从连云港出发,经徐州、南京到达上海前线。到达南翔后,奉命率所部之一团进至老人桥,在张家楼、湖里宅、季项宅、苏家宅一带第二防线布阵,为预备队。
                      他在早些时候给其兄长秦焰的书信中写道:“暴日为实行大陆政策,侮我太甚。弟奉令北上杀敌,此我军人千载一时为用命之机会。嗣后家事,盼兄维持,国事弟当勉力为之。”
                      1937年10月18日,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决定以桂军为主力,于次日在蕰藻浜两岸展开大规模反击战。后因桂军休整,改定为10月21日。
                      在此期间,日军则继续向蕰藻浜南岸发动攻击。第1军胡宗南部由于伤亡过重,由秦霖所在第171师接防湾宅、张家楼阵地。
                      10月21日,国军开始在蕰藻浜两岸反击,171师513旅旅长高仰云指挥不当,部队被打散回撤。513旅后被秦霖接管,再进入第一线阵地作战。随后数日内,秦霖部与日军数次陷入白刃战,阵地多次易手,指挥系统被打乱而无力进攻,战局陷入胶着。


                      344楼2019-12-25 12:09
                      回复
                        10月23日拂晓,日军继续进攻,秦霖部伤亡骤增,但仍掌控有阵地。战至当日午时,第102团第1营营长吕汉、第2营营长唐朝钢相继阵亡,第3营营长叶浩寿负伤,第1022团颜团长亦负伤,第2营营长陈经楷阵亡,秦霖所部至此所剩无几。
                        23日午后,秦霖部对外联络中断,171师部派特务连第2排增援,秦霖率所剩官兵涉水渡河至老人桥参与战斗。
                        后在日军轰炸中与参谋长、传令长一同殉国(一说被火炮集中)。当晚8时, 秦霖部奉令撤出战场,前线交由友军接替。
                        秦霖殉国后遗体无存,其三兄秦焰将其衣冠葬于桂林市南部苗圃内,以示悼念。南岳衡山和台湾的忠烈祠内也有秦霖之灵位。



                        345楼2019-12-25 12:10
                        回复
                          将星陨落(九十七):刘眉生少将
                          刘眉生(1904―1937),字天嘏,贵州遵义南白镇人。一说生于1905年三月二十六日。他自幼丧母,由继母抚养,父刘焕奎为小商人。
                          刘眉生在南白镇小学毕业后,考入遵义模范高等学堂。读书期间,以为人诚笃、敏而好学,受到校长夏绍全的器重。后夏老先生又将自己的女儿夏坤融许之。
                          1923年,刘眉生考入贵州省赤水县崇武军校。
                          1926年,又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步兵科。毕业后投身北伐,参加讨伐吴佩孚、孙传芳军阀的北伐战争,历任排长、连长等职务。。


                          347楼2019-12-26 12:18
                          回复
                            1929年,刘眉生随同李仲公、何杰武返回贵州,任党务视察员,到贵阳后入犹国才部,在谢志安团任副营长,后升营长,驻防独山。
                            1932年春,谢志安去职,刘眉生亦返回贵阳任贵阳市城防司令部参谋主任。是年底,军阀王家烈占领贵阳。刘眉生返回遵义,任黔军侯汉佑部周仁甫团中校营长,并兼贵州省立第三中学的军训教官。


                            348楼2019-12-26 12:19
                            回复
                              1934年初,周仁甫去职,刘眉生被调为侯汉佑部军官大队队长,任职一个月,因见贵州军阀混战,局势不稳,即请假离职赴南京,寄居黄埔军校同学罗相维家中。同年考入中央步兵专科学校校官班,学习半年后,分配到江西九江光华中学任军训教官。


                              349楼2019-12-26 12: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