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吧 关注:475,129贴子:740,684

回复:道门指引----隐仙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儒、道、佛【二】
-------------------------------【摘录】
儒家的思想看完了,再来看看《道德经》吧。
道德经解释的版本太多,说起来争论的地方就多,我们还是使用内业的"正形-守善-摄德'这个思想体系,来说说看,看看道德经是什么样的境界。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们先来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我们在土豆网"传统文化人性知识讲座"视频第一讲,讲到"境界"这个词。是讲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境界,有不同的意思,比如同行间往往一个动作就可以表达一个意思,对外行来说,就不能理解那个动作表达什么。道的境界和现实中的人看到的境界,这两个境界都是人的境界,但是,是不同的境界,就是说在现实中看到的境界,和内心的意识范围的那个境界,就像现实中的不同行业一样。
在内业里面,我们把道的境界理解成意念中的那个境界。道德经这个"非常道"和"非常名"就理解成现实中的人看到的境界,"道"和"名"就是道的境界。在现实中的人不了解道,就相当于没入行。难入行的这个道,是可以去参悟和了解的,即可道、可名。
再看第二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们还是参照上面的人性图片来理解,在看问题的时候,要做到"精不现,证不丑",就是人先不要干预所感应到问题,就是先观察。那这个问题是什么,对自己有怎样的影响,都是不知道的。就是相当于"无名"的境界。待到观察点门道的时候,就是有意识的时候,就要表达出来,能表达就是"有名"的境界;一开始人都外界都是未知的,就是"天地之始"都是"无名"的,既"无名天地之始"。待到这个未知的问题逐步明了,能表达的清楚,就是有名而且知道其特性,那就象上文中庸里面已经解释到的"天地位,万物育",能育万物就是"万物之母"。即"有名万物之母"。
再看第三个句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先理解这个常字,要是说做"故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徼。"也很好,怎么理解这个"常"字呢!认识问题不会一下子就很明白,就要常常思考。内业里面有句话,"思之重思之"是思考问题的一个好方法,不会被问题困扰,而且得出的结论快;这个问题在"如何思考问题"那个讲座提纲里面讲到过,思之又思之,就有常的意思。先这么理解常字。
再来讲"无欲""有欲"。无欲就是观察阶段,不要凭借自己以往的认识来干扰当下的认识,就是"精不现,证不丑",有欲望的时候,是想到观察到的问题自己该怎么用,或对自己当下有哪些影响。举例子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个景色妙,这是无欲的时候,有欲望的时候,就想到,到那洗个澡会咋样,那个水味道咋样,用那个水发电咋样。这就是有欲望的时候。徼,王弼注解里,理解成"归终也",可以理解成这里说的,会咋样;
再说"观"这个字。上面说的"妙"也好,"徼"也好。都只是在观看着。在内业里面讲到"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这样做到了,人就是中正的状态,就是治心在于中,再来说"观"这个字,观,就做到"人体的各部分"以及"心"不受到观察到的问题的干扰。就只是看,这样心就是保持"中"的状态。就能正确的判断和处理问题。举例子讲,猪八戒吃人生果。在悟空给他的时候,嘴巴想吃,肚子也想吃,嘴巴、肚子就是"不以物乱官"的这个官,而且心里也想吃,就是心和官都受到影响了。结果就一下子吞下去。而悟空和悟净就讨论一番再说吃。就是心和官没受到影响,就是先在"观",然后再尝。所以悟空和悟净能很好的品到人生果的滋味。这个故事虽然是小说中的话,但是很符合现实,所以说,道德经的这个"观"字,说的好,很妙。
再看最后一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两者,指的是"有名""无名",从道德经上讲,先看到的都是未知的,是无名,看到点门道了,叙说出来就是有名。从内业上理解,人的道的增长,是心的拓广,就是上面人性知识图片上心的层次在增多,怎么增多的呢!是精气的在不断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的积累,所以讲,有也吧,无也吧,都是精气的变化。所以说是"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王弼注解,玄者,冥也。就是不是明了的意思,内业里面讲精气,是说"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就是讲叫不来,强力也是抓不住的。其实意思都差不多,就是意念中去体会,不是好像现实中眼睛看到的咋样就是咋样的。"玄之又玄",是讲,不断去观察,做到无名和有名,不断有欲和无欲,来"观察"其中的"妙"和"徼"。也就是对事物的认识不断加深。这样玄多了,就是"众妙之门"。
换句话讲,道有门,这个门名字叫"有无",打开这个门,里面又有很多门,里面这些门的名字就叫有无一,有无二,。。。等等。在这门里面做什么呢!就是观,观什么,观妙和徼,怎么观,以无欲和有欲的方式观。开始什么都不清楚,就是无的状态,观到点结果了,就是有。
那再把道德经第一章,总的意译一遍,不是字面上的直译,就是结合内业知识,换个方式表达出来:就是讲,道是可以做到的,道的境界也是有方式来表达的,但是,不是通常现实中眼睛看到的那样的。要用意念来体会琢磨,在意念之中,考察一个问题开始都是未知的(无),随着观察的深刻,就能表达和运用(有)。能运用就能把相关的事情处理完善好(万物母)。怎样来做到呢,就是一开始遇到问题,要"心"和"官"都不要动(观),内业说的"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保持"无欲"的状态来考察问题。不要受到自己原有的意识来干扰自己的判断(妙)。待到观察到点结果的时候,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认识,使之怎么适合自己的发展(徼)。就是"有欲",不断的做到有欲和无欲,就可以看到和明白"玄之又玄"的事理。


61楼2019-10-31 11:01
收起回复
    道德经。待续!


    62楼2019-10-31 11:28
    回复
      接着来看看《道德经》吧
      再看看道德经的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这章之前,我们先再熟悉一下内业里面的人性知识图(见上文),这个图片里面是一课心,当自己看问题时,如果被别的吸引过去了,人就是站在另外的环境上去看问题了,就是另外做了一个心。那神气都在另外的心上去活动。本心就没得到发展。人就会出问题,这是内业的意思,我们运用这个意思来解释道德经的第二章。
      。。。。。。。。。。。。。。。
      抱歉,因为系统的问题,只能把道德经摘录到此,至于有多少启发,大家自己参考吧。


      63楼2019-10-31 16:30
      回复
        儒、道、佛【三】
        -------------------------------【摘录】
        下面我们就来用内业的知识分析佛家的《金刚经》
        从上面儒和道的分析看,基本的意义,都和无为的意义相关。佛家也讲无为吗,在金刚经第七品,说到"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意思是讲,只要是圣贤,都在讲无为,讲着讲着,就是有点差别而已哦。下面,就来看看,从内业上来理解,看看金刚经的境界吧!
        先看金刚经第一品: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段话,从我们现实中来理解,就象很多人来问道,可是佛呢,要吃饭,穿好衣服,拿着钵,到城里面去乞讨,还一家家的讨,讨回来,吃完,再把衣钵放好,再把脚洗好,之后再铺好座位,自己坐上,这时候才等着大家的提问。要是我们现实中这么待人,好像傲慢无礼了。佛这么跑一趟不要好几个小时啊,为什么这么说一段开头呢!我们先不来解释,先看下文再回头来解释这段话。
        看金刚经第二品,长老须菩提问了,"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nou四声)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是:"真正平等的觉知一切真理"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从哪下手做到这点,心思怎么运用。这都是从道上来提问题的,上面我们分析了,儒家做到含而不发,道家讲观,就相当内业上说的,通过"精不现,证不丑"的方式来正确的认知事物。那佛家怎么来做到正当的认识问题的呢,接着往下看吧!
        看金刚经第三品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一段,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接着上文的理解,要正当的认识事物,开始就要做到让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无余涅盘,就是达到无所不知的佛的境界。就是先入这个境界再度,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如果要正当的认识问题,先要做到,引导大家知道了解佛的境界,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帮助引导一切众生来做到这一点。这好像有点答非所问的味道,但是,要是用内业的知识,就很好理解,内业上要求,做任何事情,首先第一步是正形,就是自己为什么做,怎么方式做。这在视频讲座第一讲讲到的,详细的可以自己网上查看"传统文化人性知识讲座第一讲"。
        那佛家的意思,就是讲,如果要正当的认知一切真理,首先第一步,要有灭度一切众生的心。
        拿个现实的例子讲,比如,我要吃饭,首先要看看,要怎么去吃,比如,我今天要吃松软点,不要太油腻的东西,然后带着这么个心思去弄吃的去。就是先要正形。形有了,内业的第二步是守善。就是以什么标准的问题,佛家这里的标准是"无余涅盘的佛境界",,那佛说怎么来正当的认知问题呢!就是先要有救度一切众生的心(正形),再以佛的境界为标准(守善),来衡量众生境界遇到的问题,断其是非(摄德)。这样来"真正平等的觉知一切真理"。佛理明白了,就度到佛的境界去了。
        当然,是也非是,非也非非哦。(为什么这么说,留给大家自己想想看,应该不难理解。)
        金刚经第二品的第二个意思,就是讲,有了救度众生的心之后,再以佛的境界为标准来认识问题。这么做,应该注意的问题。那就是"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句话,这也得从道的境界来理解,不是现实中看到的方式理解的,现实中,按照佛家的话说,什么人度到西方去了,去就是去了,没去就是没去。要是从道的角度理解,人体内不要有具体的"形"存在,为什么呢,按照内业上说,有形了,神气就跟着这个形跑,就把自己本有的神气带走了,神气在那个形上运作,就是另外造了一个心。这个意思在人性知识讲座视频"如何让生命的每一动一念都具有活力"这一讲讲的明白,可以网上查看。内业的意思,人的意念不要落在精和形上,就是"精不现,证不丑"。
        那金刚经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比方说,你是佛,要灭度王二麻子,但是,不要把王二麻子放到心里面去灭度。也就是金刚经说的,不要着相。相当于内业的证不现。那精不现,在金刚经里面怎么说的呢!后面讲到法相,精就是道理方法的意思,就是佛说的法。所以佛讲法,也不著法相,在第七品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皆不可取、不可说',按照内业的话说是意念中体会到的法,不是真有形体的存在:'非法、非非法'是讲,运到一个法,你讲他就是佛法是不对的,即非法,说他不是佛法也不对,即非非法。环境是变化的,法也随着变化,不要守着一个法不知道变化,就是非法。老是依赖变动,以为变动就好,不知所以,就是非非法。为什么要非法,非非法,后面讲佛说是无为,就是法该怎么用要符合实际,不要守住一个法不变,但是也不可老是想别的法更好,而否定该法的运用。
        金刚经里面,明白了,相非相,法非法,不着相和法相,那金刚经理解应该就方便多了。
        再返回来看第一品,好像意思和后面讲的不沾边,如果从内业的意思来理解,这段话的意境就非常大的。人性知识讲座"如何让生命的每一动一念都具有活力",这讲里面有个图片,可以网上查看,就是上面的人性知识图。这讲里面讲到,人的生长,就是心的那座城防在不断扩建,怎么建的呢!是通过认识问题,精气聚集到自己的形体上,这个形体就不断稳固,就相当那个城防在加固。人最应该加固的是哪一层的形体呢,肯定是现实中的那个形体。就是现实中的"我",现实中的我加固了,就是真正的改变自己的时候。道理上是这样的吧!现实的我怎么找,万念停下,做到内业说的止和反。就是返回自己,一切都放下。不要看文字了,你手动动,,脚动动,看身边有什么。看看自己在哪,再看看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反应。这个就是自己的真实的人,这个形体是自己最应该发展和加固的。这个形体发展了,自己真正的人生才可以改变。所以,要把精气凝聚在这个现实的"我"的形体上,才是正确的。
        那第一步,怎么来想问题,就是怎么正当的认识问题,就是怎么凝聚精气,就是怎么修道,第一步该做什么?就是把现实中的我找到,再去做其他的,这样神气就会凝聚在自己该聚的地方,自己才可以得到真实的实惠。这样一来,再看金刚经的第一品,可以看到,佛在做通常的事情,把现实的一面先展现出来,再做其他的事情,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身养性。这一点,也是真正讲道的人所应该注意的。
        在佛学界,大体认为这一段的意思是,认为佛在告知人们,在生活中处处可以修炼。我感觉,没有内业这个理解的深刻和实惠。但是,先找到现实的我再练与处处可练,意思又有相近的地方。
        如果能很好的学习利用内业知识,很多佛理知识都可以自己去参悟!
        金刚经就讲到这里吧,我们还是返回到我们的这个人性知识讲座上来,我们讲内业的人性知识,目的是想大家了解人的本质的规律,达到自己改善自己的目的。上文用内业的知识来分析了儒佛道的部分道理。如果没有内业知识做基础,是不能分析的这么明了的。但是,从人性知识讲座上来说,目的并不是在讲儒佛道,是带着大家利用内业的人性知识去分析问题,这些复杂的问题,用内业的人性知识,同样可以解释的很好。同样的,用来解决自身的问题,也是可取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学会运用他来自己去分析自己的问题。
        下面,我们还是返回到我们的人性知识讲座上,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很多玄妙的道理用内业的知识都能解释的很清楚明了。实际上,不论内业,还是儒佛道,都是在讲人。而内业的讲法,很适合当今人的口味,简单、道理清晰。确实把人的问题可以讲通讲透彻,所以,我们要掌握他,要利用他来把自己打理的清楚明了。有内业等传统的知识做基础,就象心里有了一杆秤,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自己私下称一称,这样遇事就不慌张,就能从容面对。现实上,我们就缺了这么样的一杆秤,社会上的杂乱言辞,搞的人不知所以,把人引入歧途的事情不知道有多少。在处理事情上,如果对社会的事情看的透彻,就会专心的去做一件事,比如说,你能看准做什么能赚到钱,就会安心去做。把身边的人事物都认识清楚,才可以处理得当,身边的事情都处理好了,就会过的逍遥自在。
        人要做到,对事物清楚明了,信念坚定,过的逍遥自在,这是神仙过的日子;幸福美满,发大财等等,这是凡人追求的日子。如果能对事物清楚明了,自然幸福美满。所以,最后,祝福我们所有炎黄子孙,通过传统人性知识的学习,祝愿大家:看的明明白白,做到信念坚定,过的逍遥,活的自在!
        完结!


        64楼2019-10-31 16:46
        回复
          总结前篇所感
          上面那么长的文章能看下来也不简单,可以说善者也不为过。
          其实能完全看下来,一个字都不放过,注意力都是在文字上,细细绵绵,通篇下来,好像也没打什么其他妄想,只关注在这篇文章上。最后长出一口气,哦,看完了,好像也没记住什么,至净而无所得,但又好像一切皆得,清楚地了达所有要旨,这个才是最好的境界。如果是这样,远远比胡思乱想,乱谈是非好很多,比去评判法门的高低,正邪好很多,不如静心读经,专注自己的事,总会得到利益。
          怎么利益呢?有三步。
          一,专注的去做一件事,就是止,也就是正,就是无为。打铁能悟,磨豆腐能悟,拜佛能悟,看经能悟,听人讲话能悟,一心被人打也能悟,悟处处在,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开悟的机缘,关键能不能止,能不能歇,仅此而已。
          二,做事时不要先用自己强加的以前知见去了解,而是先认真观察所看到的事物,然后自然的静静的去审视,就是观,也是守中。
          三,当你能静静观,不带杂念,唯有一念清楚看文章的来去,慢慢精气神就不会因为七情六欲所损耗,也能聚了,心也能更加清净平等了,本心无所不知的智慧也能慢慢开启了,自然显现摄受一切妙德。所以炼丹参禅有那么难吗,没有那么难,多花点时间,只要当下止而能观心,在何时何地都是在用功。
          总结三教主要经典的道理与方法,都是一样。
          致中和
          抱中守一
          止而观,观而止
          都是返心而寂照,只要放下一切做下去,总有一天能到达究竟解脱的彼岸。
          凡心不死终无道
          偷心不死终无悟


          65楼2019-10-31 18:06
          收起回复
            自清末至今,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


            IP属地:辽宁68楼2019-11-01 22:39
            收起回复
              入手禁忌----信心篇
              昨日有位道兄这么说:“自清末至今,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
              对于这句话的,去判断谁说的,是不是事实,其实没什么意义。凡有修者只需要明白,生而为人返转娑婆,无非是为修行解脱,免除生死轮回而来,今日便又有了一次积累功德,广行道业,究竟解脱的机会。打个比方说,在无法用人身修行的地狱等三恶道里待久了,偶然被放出来岂不是要欢喜努力,庆幸又可以接着以前的功课再续修行之路了,肯定会拿出百分之一百,乃至二百,一千的努力,拼了命的下苦工,以求解脱生死,免得再去三恶道里受苦。
              圣人常言:信乃一切功德母。不管入世出世,做任何事都要有信心。
              【奇遇人生】综艺第一期的就是讲信心的力量,一个70的老人,骑行全国,骑行全世界,为什么能坚持下来!十年如一日,没有停歇,没有放弃,完成所有的目标。也许有人会想,客观事实摆在眼前,老人70了,体力不如壮年了,世界很不安定,特别是国外,这样做很难很难。但是那又怎么样呢。
              如果一开始就怀疑自己的体力能力,害怕骑行过程会怎么样,被途中危险所吓倒,那么老人根本就迈不出第一步,就如同一起陪骑的嘉宾一样,仅仅骑行了一天,第二天因为身体的脚痛腿酸,最后放弃了要去征服所有路程的信念,不得不对自己说,我做不到,太难了。但是事实上一个70岁的老人却做到了,每天照样骑行,每天奔波在向目标前进的路上,靠的就是一个-----信念!
              骑行老人有几句话很经典,很值得我们这些,已经对解脱失去信心而心生麻木的人,被事实吓倒而畏缩不前的人,带来许多警示。
              老人这样说:
              第一句--------骑行,骑的是人生路。
              第二句--------一件需要百分之一百的信心才能完成的事,如果只拿出百分之十的信心来做,那肯定是无法完成的。但是如果能够拿出百分之二百的信心,那么成功一定绰绰有余,绝无失败的可能。
              可以这么理解,人生是什么?人生是无数个阶段拼合而成的路,靠的是每天不停的完成任务,在追赶中,在行进中,完成好每一天要完成的任务,绝没有妥协,绝没有偷懒,否则一旦松懈下来,停下来一天,乃至停下一刻,就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就会不停地放弃,不停地妥协,直到最后想要完成的目标,不得不夭折,人生就变成了一个失败的人生。
              就像修行者,只要有一世停下来修行,断了解脱的缘,那么想要从新接上就是难上加难。因为你不知道就因为这一次的中断,导致了陷入三恶道的危险,也许要经过千年,亿年的折磨,无数次无缘于修行的轮回,到最后早已经忘了何为修行,早就没有了了脱的初心了,解脱路更加遥遥无期了。
              所以,最后节目中陪骑的嘉宾因为偶尔的不自信,一念的失去信心,放弃了一天,接着放弃了整个骑行路程,最终没有陪着老人骑完所有的路,没有达到最后的目的地,成了一次失败的骑行,一件遗憾的事。也许这一段历程,嘉宾从开始就没有拿出百分之一百之信心来做这件事,从一开始就仅仅发起了百分之十的信心而已,对这么长骑行历程是畏惧的,怀疑的,一旦给内心设定了这样的紧固,打退堂鼓那就成了必然,放弃也成了必然,其结果必定是失败。
              故说,得道者凤毛麟角又如何?
              那是别人的事,别人的想法,我们只管做好每天的任务,完成好每天的功课,就离成功近了一步。
              故说,末法又如何?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们每天只要不间断地拿出百分之二百的信心去努力修行,不疑神疑鬼,不左顾右盼,不失望,不妥协,不放弃,那么,成功的机会永远不会等于零,失败也慢慢远去,不复存在。


              69楼2019-11-02 12:10
              收起回复
                入手禁忌----障碍篇
                树立了信心,明确了目标,规避了邪见,就可以按照返心寂照【止观,抱中】的方法来取证本心真我了,就可以下苦工实修了,就像全真初祖王重阳一样,绝缘自立死人墓,专心切入,也可以像其他祖师一样,住山闭关,不近世俗,一心用功,摔个教,起来不拍土,不擦身,接着用功,甚至于搽鼻涕的功夫都没有,就这么专注的用功,成就开悟自然非常快的,这一生就可以悟道,若是做不到这样,很多人就要几世,百世,乃至无数世来完成第一步开悟见本心真我。
                当然,在悟道的道路上,障碍肯定是不可避免的。这其中的障碍大部分来自于修者本身的障碍,也有来自于外在的障碍,但主要还是自身心性的问题。一切法唯心现量,大部分障碍皆是修行者妄执业境所表现出来的无自性障碍,如是不能堪破,就是实打实的阻碍,一旦理解缘起性空,内外缘起的障碍自然自灭,故说凡有所住,便入邪道。亦说,凡欲修行证道者,魔必来考。一旦求证之心生起,内外的相应的境缘自然数数生起,即覆盖本心真我的污染,业力,因开始向心内观故,翻江倒海而出,在平时处在较粗的定境或境缘里,大部分无法感受,也只有深入清净,开始观心时,万业迸发,就是考验你功夫的时候了。
                故,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开悟一定会要经历的三关,即初关-----重关-----末后关。也就是张三丰祖师说的,先性后命----立命达性-----性命圆融,如此之三关与前面的三关,都是一个意思。也只有确实按照这样的步骤来修行,开悟才是最快的。再切确的说,【不破初关不住山,不过重关不闭关,不达末后不了了】。
                再明白的讲,破初关不是开悟,只是明白了苹果的样子,只是你还没有尝到苹果的味道,没有真我的真实体会。只是方向找到了,目标确定了,路子找对了,不至于在住山时,胡思乱想入了邪道。详细的讲:道心有了,道理明白了,然后通过慢慢住山,把心性稳定下来,既是所谓的炼己,也是三丰祖师讲的第一步,先性后命,努力去欲平心,巩固道心,愿力,住山隐居就是心性的初步修炼。可以这么讲,一个连孤独寂寞还暂时忍受不了的人,是没有机会去取证下一步的,很多人偏向于结伴而行,难忍寂寞,那是没有体会到孤独的好处,历来行者皆孤独,在孤独中享受道果。
                既-----先性后命,初关之明理初解。
                在住山的过程中,等你能忍受孤独,心性稳定,无惧无畏的时候,接着需要把命根立起来,因为命不立,性难见。怎么讲呢。命者身见色定也,在没有能力达到形神俱妙的境界以前,凡人修行一定脱离不了五蕴及色身的束缚,痛了饿了,这里堵那里塞,虽然是缘起的结果,虚而非真,但是如真实一般觉受灵知,给真心制造障碍,暂时难于摆脱。所以我们要借假修真,身体有病,经脉不畅,元气不生,精气神不足,我们就要试着去满足它,对付它。
                怎么立命?长养精气神,聚集先天真气,打通大小周天,甚至于要贯通中脉。通周天是色身圆满的基础,通中脉那是开悟的基础,所以有中黄直透一门,就是直接从直指开始,切入开悟之门。等你身体不在影响心理,清净之力自然有所增长,又具备了色定三昧力,在定慧之气能入住中脉的基础上,勤勤用功,绵绵不断,功夫下足了,开悟唾手可得。
                即-----立命达性,闭关之明心。
                在达到明心之境界时,本心之体自然无疑,心生无住,全然行走于中道之中,法喜充满,自由无碍。但是明心以后还有一关要过---末后关,即三丰祖师讲的,性命圆融,不执于命,也不执于性。性命之别,性命之见一概净却,无有一法可得,无有一佛可求,一仙可证,以日常中时时见真常,刻刻见真性,真性妙用,洒脱自然,不与佛为侣,亦不与魔为伴,生死如空中云,涅槃亦如水泡影。
                即----性命圆融,末后之见性。
                真如是:
                青青草头亦是般若,
                笙箫歌吠无非涅槃


                72楼2019-11-03 17:18
                收起回复
                  入手指引-------性命篇
                  修真的路上,明知性命之理,尤关重要。可以这么说,见本性真我是成就极果的第一步,即性功贯穿整个修行之历程;甚至于包括命功的修止,也必须在性功的配合下来进行。总结的讲,修证都离不开心的作用,一切法之初,真心之所显,所现;心之真妄,内外之别,可以导致安性立命的不同。
                  正如钟吕传道集所言:向外所修,离观而修,以妄逐妄,难得真悟,如符咒,胎息,入定,坐忘【无记】,守意,搬运,等等都是心外求真之法,离开了观心闻性之道,如沙煮饭,错在前,后定无果。
                  这里就不得不讲,古人大德讲的,真我真性每日在六根门头放光,刻刻在起作用,处处在给你面前显现,但是为什么我们不知呢,与它不能相应呢?原因很简单,如释迦如来所说,执着妄想的缘故。无明分别导致执着,越执着则妄想越多,妄想越多则烦恼越多,烦恼越多则习气惑业越重。所以正因为习气惑业,阻碍我们向心内观,清净心难于生起来。故如佛门所讲的,断见思惑业和尘沙随眠惑业,才是修证圆满的根本,当然第一步是先要悟道,明心见性,破除惑业之无明,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去断除所有惑业,去完善,圆满本心真我,直至达到极果。
                  认识这些道理,知道了性功所以为何,知其所以然,方利益实修。不然阴差阳错,一辈子苦苦追求,苦苦下苦功,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可是到最后方向错了,白忙一场,根本与了生死一点关系都没有,岂不是冤枉与可惜。正如虚云老和尚说的:宁可千日不悟,也不可一日错功。人之报身区区几十年,吃饭睡觉工作就已经花去大半的时间,剩下的时间本来就少,且又不是出家人那么脱俗,哪有那么多时间来浪费,眼前一晃,已入黄昏,行将就墓,欲回头已来不及了。
                  再讲命之基,讲命之前,说说命怎么来的。命就是四大【地水火风】之身与心【识】相结合的色身,也叫报身,在凡就是业力受报之身【五蕴色身】,在佛在仙就是法性清净报身,圆满无染之身。凡夫报身是各种善恶业力的集合体,每个人因自身的善恶业力多少不同,自然造成所报身体,美丑,高低,大小等等不同。已经见性圆满,达到极果的佛,仙,因本心无染真我之自然显现,故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好,显现的报身完美圆满。众生虽有本心佛性,本也具足一切相好,只可惜迷失本心真我,被妄想习气所遮盖,一时难以显现而已,需努力悟道修证才能显现。
                  色身之生起。自本心初,静极必动,所谓阳极必衰,阴极必盛。众生之真我本清净,只可惜有业力在,业力所牵,在与有缘父母之相应中入胎,以自身业种之识【污染之真心】与一点父母一阴一阳之精血业种相合,四大集合。精血一生,经脉依附而生,始成心包,进而继续采纳阴阳之气,由清净之气和业力之气为根,出生隐现,显密的经脉。在显就是血管,毛孔等,在密就是从中脉开始出生,依附而生左右脉,再生任督二脉,再各自出生遍布全身的所有经脉。
                  据药师经所言,人从初生到20岁止,完善具足长成72000条经脉,便入成年。刚入成年也是经脉开始死去的时候,每天死两条经脉,一年死720条,100年死完所有经脉,必死无疑。人现在的共业报身,不出意外,平均年龄120岁,像虚云,梦参,张至顺,等等皆是120岁左右。只要不过分消耗,不被七情六欲,疾病恶恼所累,经脉按照自然的死亡速度,都能活到120岁。120岁是本世界的命数,天命难违,要想延长寿命,首先就要减缓经脉死亡的速度,保持经脉畅通才能无病,虽然可以减缓衰老的速度,可得阶段长生,但依然逃不了命理之中,情理之中,预料之中。故唯有改命方是究竟,需修行证果,脱三界,离生死。
                  故命功之初,炼气是初级,炼形是中级,炼神是高级,形神俱妙之性命共修是最高级。人身有病,色老身衰,无力行道,自然需从炼气开始,集聚元精,然后就是炼形炼神,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炼虚合道。形神俱妙的真实,必须建立在悟大道明心见性的基础上,以本心真我为统领,常住真心以不变,俱妙方能实现,否则未悟者,偏失方向者,只得个阴灵,飞升,虹光,尸解,皆不在圆满之列。故说悟大道何其难,大福慧,大丈夫方能具备,无有随便就能证得的。故知化清风,得大自在,自由来去,非上上根不可。
                  证道之路,艰辛非常,九九八十一难必不可少。但难归难,心向极果之心依然不可缺少,一世一世之功也不能少,苦苦积累,急急行进,踏入正道,总有成就的一天。


                  74楼2019-11-04 15:08
                  回复


                    76楼2019-11-05 15:55
                    回复
                      楞伽经典
                      【楞伽经】云:
                      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死,是名为不取。
                      今世后世,尽十方诸佛,若有一人,不因坐禅而成佛者,无有是处。


                      77楼2019-11-05 16:27
                      回复
                        吴云青老人-----------《无极老母十捎书》
                        诗曰:
                        红麈繁劫乱如麻,荣华富贵不可夸,把书捎与皇胎子,忙舍红尘归故家。
                        歌曰:
                        一次把书作,為娘泪如梭,娘的儿都在,苦也苦海波。
                        饭来娘少吃,茶来娘少喝,狠心的男女,不也不想我。
                        二次把书捎,為娘泪号啕,小娇儿一齐,下也下东郊。
                        听您在东土,日夜把心操,叫為娘不由,发也发煎熬。
                        三次写书笺,為娘泪涟涟,娘的儿齐困,苦也苦海边。
                        三灾一齐陷,八难在面前,叫為娘心中,何也可得安。
                        四次写书篇,為娘泪不干,不该拿血酒,迷也迷心猿。
                        鲜血当酒饭,哄醉我女男,娘如今自把,自也自埋怨。
                        五次写书单,為娘泪双悬,想起了娇儿,心也心不安。
                        蟠桃吃不完,仙酒饮不乾,您何必东土,受也受可怜。
                        六次写书章,為娘泪汪汪,早晚间还记,儿也儿模样。
                        肉皮白面像,生得貌堂堂,做為娘咋样,不也不悲伤。
                        七次写书函,為娘湿衣衫,想起了娇儿,发也发谋乱。
                        白日饭不餐,夜晚睡不安,小娇儿何日,到也到面前。
                        八次写书长,為娘泪两行,黄昏时立在,大也大门上。
                        依门依閭望,不见儿还乡,叫為娘掛肚,又也又牵肠。
                        九次把书捎,為娘泪珠飘,小娇儿您把,娘也娘忘了。
                        也曾把书抄,也曾把书捎,娘的书累累,传也传东郊。
                        十次写书带,為娘泪满腮,谁把我儿女,叫也叫回来。
                        婴儿左边站,姹女右边排,也免得為娘,哭也哭哀哀。
                        婴儿不归家,為娘实无法,娘寤寐只想,小也小娇娃。
                        书信写完了,无有人来捎,又扯来弥勒,下也下东郊。
                        弥勒把书拿,為娘泪吧吧,您与他就说,娘也娘想他。
                        婴儿见弥勒,接手把书拆,您随著弥勒,一也一同回。
                        今辈响晨鐘,再听娘叮嚀,以法则行持,保也保安寧。
                        要您三皈精,要您五戒严,要子午卯酉,归也归路钱。
                        要您断尘缘,要您断钱财,断尘缘心要,铁也铁石坚。
                        不该為尘缘,不该為女男,尘缘的儿女,无也无道缘。
                        娘开娘天门,你避你地户,各人的性命,各也各人顾。
                        富贵把你拴,名利又来缠,这酒色财气,迷也迷心猿。
                        光阴似箭过,不过百岁多,转眼间就要,葬也葬山坡。
                        心猿牢拴锁,意马紧系著,把红尘美景,一呀一刀割。
                        要把凡尘丢,还要断死路,断死路六根,一呀一齐收。
                        六根一齐收,尘缘自然丢,免在那四生,六也六道游。
                        六道不去游,口腹皆宜周,借口腹四生,免也免结仇。
                        戒杀放生逃,诵经冤孽消,冤孽债全凭,善也善功消。
                        学大根大苗,不怕大风摇,遇磨难守死,这也这一爻。
                        酒色财气烟,一刀要斩断,把功名富贵,不也不于贪。
                        莫把名利染,来把您心拴,红尘福谁能,享也享百年。
                        下元劫运险,水火风灾连,您性命凭何,能也能保全。
                        看看三灾临,五魔紧随跟,怕连累佛子,与呀与仙孙。
                        男女迷的深,万劫难翻身,娘才把大道,传也传你们。
                        明智大根人,需把觉路寻,莫负娘慈悲,一呀一片心。
                        传心加法传,唤醒眾女男,普渡些缘人,早也早回还。
                        普度佳期临,有缘得相亲,万不可错过,这一这缘因。
                        所以孔子曰,朝闻道妙音,纵夕死可以,成也成真人。
                        灵明时存心,养精化元神,借假体才能,修也修真人。
                        修练精气神,此事容易狠,无价宝岂肯,让也让别人。
                        红尘看不穿,不能消孽冤,看不破进道,依也依枉然。
                        缘人智慧显,遇道心朗然,无根子当做,异也异端观。
                        真心把道练,度己度人缘,功圆满同上,九也九重天。
                        邪苗与恶种,一风扫干净,把善男信女,超也超天庭。
                        叮嚀再叮嚀,您要遵道行,十捎书莫当,过也过耳风……


                        80楼2019-11-05 19:07
                        回复
                          开经展脉
                          圣人言:吾有身,大幻也。
                          吾辈轮回生死,逃脱不了,避免不了,皆因失本心,因无明故,故有妄我;有妄我故,故有欲念;有欲念故,故有淫欲;有淫心故,故有幻身。如是无明不破,真我不得,前后左右必定被幻身所禁,生生地把一个圆圆道种,禁于幻身皮囊之中,真灵出不得,真我现不得。
                          人之本性,淫欲最深,在六道流转生死,皆是淫欲心在起作用。比如说流转人道,在投胎以前,皆是先见到的一对男女交媾之相。为什么会有这种场景出现呢,皆因淫欲心不断,与之相应的境界必然是淫欲相,再配合相应因果缘分,分别心一动,善恶取舍,厌男转女生,厌女转男生,始入胎种。
                          自然转身其它道的轮回,也不过大抵相同,只因淫欲薄厚,所显镜像不同。淫心最盛,如火炙热,便是地狱;淫心最薄,如光柔和,便是天界。故淫心不断,尘必不可出,修仙证道,修佛得果,那是万万不得。
                          不管是佛家还是道家,持戒禁欲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离贪嗔痴三毒,远离各种欲望是第二步,只有真的做到凡心死透,再来说修行,入真门,才有点意义,否则如空中楼阁一般虚无缥缈。吴云青老人在九品丹功的第一阶段里讲到,第一品,性灭心如灰,凡心必须死透,否则后面的筑基,总也难得。
                          本来人出生之前,纯阳之体,经脉皆通,直至出生以后,凡心妄动,本来具有的72000条经脉,因贪嗔痴三毒引发的业障,污染之气入住经脉,就开始慢慢形成堵塞;业障越重,堵塞的越多,经脉运行的更加不畅,以至于疾病繁生,机体衰老,寿命缩短,是业力使然,更是命数所致,因果所牵。
                          故如何修,无非如此,心死道活,性在首位,方筑基可期,修行可得。
                          故借假修真,反其道而行之,颠倒中行颠倒,凡有耗损,我保守;凡有失精,我保精;凡有气亏,我聚集;凡有堵塞,我通畅;凡有神散,我凝神;凡有污染,我清净。
                          故开经展脉之道,始于心死如灰,离欲断念,保精养身,培补先天,深入定境,阴阳交合,水火既济,始成精气,充全身各处枢纽穴位,历七七之期,九九之数,久久用功,自然贯通诸脉,筑入门之根基。


                          83楼2019-11-06 11:39
                          回复
                            经脉之道
                            经脉之道,借假修真之道,皆因我执难破,智慧难生,故助于练气炼形炼神,阶段渐次深入禅定,相应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直至破除幻身所执所想,妄心妄境灭尽,得离无明烦恼习气,入灭尽定,证果跳脱三界。
                            贪嗔痴慢常不近,
                            平欲静心自生浆,
                            化作精气布诸穴,
                            常行禅定不放松,
                            二六时中亦无缺,
                            七七四九一反复,
                            贯通百脉乐似仙,
                            便成百日筑基功,
                            若人心染难清净,
                            谈根说基难成行,
                            色字头上一把刀,
                            刀刀封住修行路,
                            名利场中十堵墙,
                            墙墙隔断修真途,
                            看破放下第一件,
                            时时用功效果现,
                            荒废懈怠总缺失,
                            七七之路苦无限。


                            84楼2019-11-06 11:53
                            回复
                              借假修真
                              常说借假修真,而不说借真修真,假在何处?真在何处?假,假在身,假在有我想;真,真在心,真在有真我。根基差别,有人只认假,有人唯识真,浅深不同,造作各异。
                              对于根基好的,说真谈妙,借真修真,如【道德经】,说真说顿,直指闻性之道。若是说假,岂是区区五千文所能详尽。
                              对于根基差的,说假讲法,借假修真,如【内丹诸经】,说假说渐,开显经脉之道,火药之道,循颠倒之道,还归本生,婴儿之始;遵炼化之道,还归本初,一气先天,直至升起灵知,原来无一身可得,皆是如幻如梦一场,进而舍假归真,入真实相,万法归一,无一法可得。
                              借假修真若有真行,到最后自然明白,什么是缘起性空,什么是凡有缘起必有空相,什么是凡有业报皆归虚无。凡有执着,妄想纷起,认假入迷,就成了修着修着,痴痴的搞驻颜,搞长生,搞人我去了,深入五欲而不能自拔。
                              归根结底,不管是借假修真,还是借真修真,都是以打开心结为目的。打个比方,一个怨气很深人,一件事想不通,某日一个好友苦苦相劝,反复开导。直到怨深之人,听到感动处,心动处,豁然开朗,顿时心结大开,悔悟不已,错了错了,何必何必,发起我再也不记恨啦的感叹,顿时心情愉悦,全身舒畅,远离执念,得诸清净。
                              故说心结一旦大开,执着之心不在复现。
                              故知,圣人一句话就可以打开学人的心结,只要对机,对根,解脱就是一句话的事。故知佛陀一本经讲下来,有无量佛子依不同根基,证初果,或证二果,或三果,乃至四果解脱,乃至五十二菩萨阶位的各种果位。
                              故知,一切圣贤因无为法而不同,无为者心法,观心之法,所有法门归一之处。寂静观心禅坐乃唯一成就之道,离此心门,心外求法,无有是处


                              86楼2019-11-06 14:1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