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吧 关注:19,577贴子:1,531,034

回复:血型心理探究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解开“轴心时代”之谜。
人类在世界各地同时由古猿演变而来是一个客观事实,其原因不是我们这里研究的问题。人类是有自我认知能力的哲人,在启蒙阶段是图腾崇拜,后发展为原始宗教。但在真正哲学史上“轴心时代”是一个起点(如同“真正汉字史上甲骨文是一个起点”),人类的生理与心理就在不同地域同步成熟了,这就如我们司空见惯的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孩子一般都在两岁会走路、三岁能说话等现象一样,没人感到惊奇。问题的惊奇在于,在“轴心时代”人类的血型基本思维方式的“版本”也同时升级了,同一血型思维方式的人们的思想交流,以及不同血型思维方式的人们的思想交锋促使人类思想升华,系统思想及行为的哲学理论也就自然产生了。所以,我们看到在“轴心时代”产生了世界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古印度哲学、古代宗教等。由于人类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新的人类基本思维方式产生,所以也就不会有什么全新的哲学观出现,那个时期的哲学观点自然就成了人类哲学思想的“鼻祖”。这就是所谓“轴心时代”之谜的“谜底”。
对于“轴心时代”这样一个古代历史现象,有历史学家也做了这样有趣的描述: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中国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一起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全人类最聪明的人一起诞生了。我们很难相信,我们都以为我们聪明,以为我们越来越聪明,其实不是,我们最多是他们的学生。最聪明的人,那个时候都诞生了。这话怎么讲呢?我们来列个时间表,孔子比释迦牟尼小14岁,孔子死后10年,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诞生,古希腊最聪明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比孟子大12岁,比庄子大15岁,阿基米德和韩非子只差了7岁。这个座次大家还可以不断地排下去,给大家造成什么印象?聪明人那个时候全出来了,差10岁、14岁不就是同一个时期吗?大家前后跨入了文明的门槛,然后量变到质变。智能大爆发,人类一起成熟了,聪明的人都一起产生了。那个时代被德国的法兰克部学派称为“轴心时代”,就是人类智慧的轴心就在那个时候。关键时刻,中华文明没有缺席,古希腊虽然不是原创,但是它那个时候表现得特别优秀。所以说,古希腊的哲学家在希腊海边思考的时候,印度的哲学家在恒河岸边打坐,中国的哲学家在黄河岸边散步。


IP属地:河南66楼2019-11-15 05:50
回复
    (2)中国哲学的理论梳理。长期以来,由于哲学概念模糊不统一,以至于我们对什么是属于哲学,什么不属于都搞不清楚。在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进行分析时,也往往仅就其各种思想作一些介绍与评说,各说各话,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如同将古老的阿基米德原理、勾股定理纳入现代流体静力学与初等几何学,即古代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发明,归入现代正规科学体系教材中一样必要,相比之下哲学显然是落后了,因为其本身还没有“现代、正规”,何以谈及梳理传统哲学思想呢?而现在,我们这里已经有了哲学的定义,以及哲学体系的基本轮廓,有条件以此为依据将中国主要古代哲学思想做一下梳理,这对于世界哲学理论的整体规范,中国古代优秀哲学思想的国内外教育与传播、普及与应用等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了解符合哲学的条件是梳理哲学思想的前提,但这些条件在纷乱的古代哲学思想中并不容易一眼就看出来,有些甚至还并不明确、系统或完善,很需要我们通过精细分析与提炼。这不是要去牵强附会,故弄玄虚,而是在做艰苦的开创性努力,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哲学理论脉络清晰地展现出来。
    一是,清晰的思维主线。哲学要有一以贯之的血型基本思维方式主线。任何一门哲学学说的背后都有一种或几种稳定的思维方式作为依托,否则就成了一种混乱思维的大杂烩。哲学必须以人类的血型基本思维方式为基础,否则就不是哲学,但可以是其他人文或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哲学是人类最高的认识,起点也就要求以人类的本质为基础,而其他学问一般并不需要从起点开始。哲学从始至终要将血型基本思维方式贯穿其中。虽然可以引入其它思维方式的思想,例如,儒家后期对墨家思想进行了部分的吸收改造,成为了自己思想的一部分。用其他理论予以构架(如荀子也反对宽恕恶人),互相学习借鉴,但也不能脱离其基本思维方式的主线,否则容易出现理论混乱。
    二是,明确的物质论,及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思想原理。哲学思想原理反映的是人类探究物质世界思想活动最一般的抽象表述,其首先确定思想的对象是什么?我们是科学唯物主义者,已经对世界的物质性做了准确的定义,离开这个范围就不是我们哲学需要研究的对象了。我们这里探讨的几个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都是唯物主义,不属于迷信的或宗教的。其次是对物质世界存在方式的理解,即世界观。世界观是某种哲学思想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是一种思维方式对世界的看法,基础是物质论,是哲学认为的物质世界存在的方式。其三是人类探究物质世界运动规律的本来面目,即真理的标准。真理标准是哲学思想最终正确与否的试金石,人类所有活动归根结底实际上始终是在选择怎样才是最好、最合理。从最抽象的一般规律来观察,每一种哲学都有自己一套落实是否物质世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其认识论。其四是寻求真理就需要了解物质世界运行中各种客观存在之间的相互关联,这些是我们得到物质世界真理的必经程序,通过关联发现真理就是方法论。
    三是,说明基本行为关系及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的行为哲学原理。首先要了解对人类基本行为关系的认识。任何哲学思想必然要落实到行为方面上来,决不会仅仅是空洞的思想,要谈行为就离不开行为关系,这是在其哲学思想原理指导下对人类生活行为认识的基础。其次是个人生活行为。个人生活行为是人类社会发展行为的基础,过去仅仅把其作为社会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不正确的。哲学要接地气,必须深入个人生活实际,做出一般规律性概括与指导,这样哲学才是一个完整与成熟的体系,自圆其说,令人信服。其三是社会发展行为。这一部分往往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比较重视的,治国理政内容很多,但我们要把它按照社会要素与运动规律的要求整理出来,看看他们是怎样理解社会运动规律的。总之,用本书新的哲学定义与体系的标准观察与规范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会得到与过去有很大不同的收获,古老的“百家争鸣”思想之花将绽放出现代哲学的芬芳。法家、墨家虽然在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界及社会影响中并不占主流,但按照本书血型思维排列的惯例,仍然是它们俩在前面。道家与易学从血型思维角度看是一回事,因为彼此都十分重要,所以把它们分别予以介绍。


    IP属地:河南68楼2019-11-17 09:17
    回复
      二、法家思想
      1.哲学思想原理的理论梳理。
      ①哲学思维。法家思想及行为所遵循的一切是要有“法”,没有法的确立就无法进行所有活动,制定法律、“循名而责实”,认为法的作用在于“定分止争、兴功惧暴、好利恶害”;“不法古、不循今”,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的意识;及法家建立的名为法治实为人治的“以法治国”封建规章体系及处事性格思维取向等,可以明显看出法家的“法”实际就是推理思维所需要的依据。因此,我们断定法家是O型群体推理性基本思维方式的社会思维产物。法家思想体系虽说以治国理政为主,但从起源到应用还是对人类生活各个方面有诸多影响,其思维方式一以贯之,符合哲学对血型思维方式作为依据的基本要求。
      ②物质论。法家不迷信天道鬼神而强调人的能动性,具有唯物主义的思想成分。总的说来,法家并不寄希望于通过教育将大众改造成新人,而是通过从实际出发,制定法律,配以君王的权术与威势,统治臣民。这种现实主义的意识是注重客观存在的思维,是朴素物质论的产物。
      ③世界观。法家的思维一切依靠法,也就是说做事要有依据,依据是前提,没这个前提,其推理思维及行为都无法进行。也就是说,事物的存在都是按照一个个严谨的推理而存在的,没有无中生有,一切尊重客观事实,或自己创造出来的法律也是客观事实与依据。单从这些观念看法家就是古人的机械唯物主义。
      ④认识论。法家认为的真理是通过推理认定的,“法定乾坤”,推理的依据是法,这个法也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经验与客观事实,经过总结提炼一步步得出来的。通过推理思维确定真理就是法家的认识论。
      ⑤方法论。万千物质世界相互之间的关联是我们认识事物真理的基本方法,知道关联才能“循迹而去”得出正确的结论。事物运动关联的三大规律中,法家依法行事的思想“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单极认识,属于质量互变规律中对质的规定性的认识,是推理思维的观点。事物依存关联的五大范畴中,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更能体现推理思维的现实主义。追求可能性必须以现实为基础,一级级推上去,可能性才会变为现实。法家推行度量衡统一、变革社会制度等举措就是立足现实条件,在为可能性做一步步的努力。法家的方法论体现在质量互变规律与可能性和现实性范畴上。


      IP属地:河南69楼2019-11-18 08:56
      回复
        (2)法家行为哲学原理的理论梳理。①行为关系。法家认为的人类行为关系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皇帝至高无上,最后由皇帝一人说了算。法家的法治思想缺乏民主意识是有缺陷的。法家所说的“四维”:礼、义、廉、耻,作为四大传统美德,实际上也体现了一种“法”的作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到了今天也依然有它们的独特价值。②个人生活行为。法家关于人类个人行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伦理思想上。法家伦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首先是人性观。法家伦理思想中最具主题色彩的就是相关人性论的主张。在法家看来,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这种本性是不可改变的。从传承思想文化的角度看,法家的人性论观念是对荀子人性恶思想的承续。总之,法家人性论是那个时代的反映,是私有制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商品等价交换在人们利益上的反映,也为法家法治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一定意义上讲具有历史进步性。其次是诚信观。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的重要内容,带有普遍的成人立身标准,自古至今中国的先哲们都有所指。法家思想精英也不例外。“诚”,真心实意,开诚布公。“信”的基本含义为诚实、不疑、不欺。其三是义利观。法家先驱人物管仲在《管子·牧民》中提出:“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即从物质生活中寻求道德的根源,肯定了“利”对“义”的决定性意义。不仅如此,法家还认为道德观念会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而变化。③社会发展行为。一是法家的治国之道与主张。首先,法家的治国之道。制定法律。“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法的作用是约束百姓的行为。而君王拥有权势可以惩罚违法之人,可以奖赏顺服王法的人。通过赏罚来督促百姓的理论依据是人性趋利避害。因此,总的说来,法家并不寄希望于通过教育将大众改造成新人,而是通过从实际出发,制定法律,配以君王的权术与威势,统治臣民。其次,法家的主张。在先秦诸子中,针对社会问题,主张面对未来的法家横空出世。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和韩非。在政治制度上,法家主张郡县制。在统治思想上,法家主张以刑罚,愚民和权术治国。法律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第三个作用是好利恶害。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二是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法家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法家对于整体人类历史发展的主张是放置在一种不断进化的过程之观点下来看,而进化的动力则在于掌握生杀大权的帝王能善用人性,以及法律制定的强制性与普遍性,奖励耕田的农民与打仗的战士,将国家一统在符合任何时代都行之有效的君主集权的专制统治之下,创造国家的富强与统一。三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首先,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其次,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其三,在法家思想里,世界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帝王的国家,世界的太平就必须要靠帝王的权威统治与法律的普遍奉行,才能可大可远。认为自然界与人没有亲疏关系,只有其无意志的自然法则 而人也不能改变任何天道运行的规律,只有靠人为自身的努力才有可能发展人类福祉。这种朴素的宇宙自然观,为其重视现实的统治者之权威与利益的君主专制言论,塑造了良好的理论基石。总之,由于法家对于人性的看法是承袭荀子的性恶论,并且从经验层面观察人性的生理需求和实际行为,主张人性普遍好利恶害,贪婪自私,完全不能期望以礼乐化之,只有依靠法治统治才能禁民为非。因此,帝王君主的角色,即在于善用其本身的权势与法术治理国家,而百姓个人的生存发展与创造自由,只有在整体国家的利益考虑下,才谈得上真自由与真利益。


        IP属地:河南71楼2019-11-19 15:20
        回复
          3.墨家思想。
          (1)哲学思想。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点:①兼爱。完全的博爱,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②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③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④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⑤天志。掌握自然规律。⑥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⑦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⑧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⑨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⑩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此外还有逻辑学等。墨子还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是当代诸子所望尘莫及。墨家在科学上的成就为众多学者所称赞,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认为:“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历史学家杨向奎称“中国古代墨家的科技成就等于或超过整个古代希腊。”


          IP属地:河南72楼2019-11-20 15:14
          回复
            (2)墨家思想原理的理论梳理。①哲学思维。墨家思想贯穿着A型人因果思维,但得出这个结论却并不容易。因果思维不像(法家的)推理思维那么直白明显,而需要通过墨家的言行进行深入分析才能看清楚。一是“兼爱”。这是完全的博爱,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这只有深深理解人性及“非攻”,反对侵略战争,以人为本,认为人是来自于爱之物的“因”,同样需要在爱之中生存的“果”的A型墨家因果思维的人才能这样提出。二是倡导的理念。“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墨家平等待人,感同身受大众劳苦,鄙视浪费的思想意识,是因果思维容易思远虑后、忧国忧民的习惯性优点。三是“天志”掌握自然规律。“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充分说明墨家通达古往今来前因后果的思维境界。另外,墨家的思辨深刻、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说到做到、无私奉献、能工巧匠、仔细认真、完美人格及耻辱心理与攻击性等言行特点也都符合因果思维A型人的一贯风格。所以说,墨家哲学思维属于A型人的因果思维方式。②物质论。墨家基本思想,一是明鬼。希望以神鬼之说使君主警惕,杀无辜者得不祥,不可以因为一些怒气而杀害臣民的生命。所以和无神论者一样的不相信巫术,不信有命运,却相信人死后会有灵魂。二是非命。否定命运的存在,认为世界是公平的,赖其力者得其生,不赖其力者不得其生是理所当然的。认为不存在命运这种安排人的富贵、生死的意志与偶然,一切都是人自作的,必然且合理。二者都说明了墨家朴素的客观物质论思想。③世界观。墨家因果思维认为事物的前因后果是发展着的,主张用“本”“原”“用”三表法,就是上考历史,下察百姓耳目所实见实闻,再考察政令的实际效果是否对国家、百姓人民有利。墨家思想提倡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废除大型音乐,符合有利于平民的标准。节用:认为贵族浪费,过度享受导致老百姓群起为盗。观察到万物节则阴阳和,以此劝说贵族,节约开销。节葬:农村把家庭的大量财富浪费在葬礼筹办,请客吃饭,周朝的厚葬,对贵族是小事一桩,对穷人则要倾家荡产,还不能劳动生产。废除远古留下来的葬礼习俗,符合有利于平民的标准。这些都说明,墨家不仅考虑近处,更关注未来人民生活的哲学发展观。④认识论。墨家思考问题想得远,理解的深,对物质运动规律的认识看到的是因果本质。世上没有凭空得来的东西,“不赖其力者不生”,只有通过辛勤努力才可以收获果实。墨子以“三表”,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之利”,作为衡量知识价值的标准,已经涉及到行为在认识过程中检验知识的功用。通过因果思维终极真理就是墨家的认识论。⑤方法论。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找到物质运动的规律----真理,哲学方法论的范畴中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都与墨家因果思维方式有直接关系。原因和结果关系的认识很显然就是因果思维的产物,任何现实的客观存在都是有原因的,同时其又会形成另一个结果的原因,以此往复,没有终点,形成物质世界运动的永恒发展。从根本上说现象和本质也反映了因果关系,本质是“因”,现象是“果”。墨家因果逻辑思维往往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人性与社会的认识颇为深刻与深远。客观事物之间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的哲学范畴是墨家寻找真理的方法论。


            IP属地:河南73楼2019-11-21 05:35
            回复
              (3)墨家行为哲学原理的理论梳理。①行为关系。墨家首先提倡的是“兼爱”思想,即完全的、不分彼此,无差别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兄慈、子弟孝、尊长友、年幼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这些充分说明了墨家一视同仁,平等待人的行为关系态度,为其理解与解决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②个人生活行为。墨家有关个人生活行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对伦理道德的认识方面。墨子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自己学说的宗旨,并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实现这一宗旨的基本原则。所谓“天下之利”,除指“天下之富”外,还包括“天下之治”,也就是社会各等级、各成员之间的“和调”;“天下之害”,就是相互攻伐、纂夺,即“交相贼”。墨家伦理思想基本上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和要求。它强调功利,在理论上有较多的合理成分。③社会发展行为。墨家关于社会发展行为有诸多言论,主要体现在治国理政方面。一是尚贤,尚同:为政治国之根本。所谓“尚贤”,就是任用贤能,即墨子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稳定。所谓“尚同”,就是“一同天下”之义,也就是以仁义来统一天下。二是强本节用:民富国强之道。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指出:墨家“强本节用”是“人给家足之道”,是“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这乃是千古之真理,至今仍有重要的价值。首先,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的前提。其次,节用节葬:社会生活的态度。其三,商品交换: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三是兼爱:交利的社会伦理。孟子曰:“墨子兼爱,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孟子·滕文公上》)最能说明墨家的伦理思想和精神。概而言之,墨子提出的兼爱思想,是对儒家仁学的突破和补充,其义利并重的思想也要比儒家义利分离的思想更贴近现实经济发展的社会要求,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四是非攻救守:维护和平之说。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有热爱和平,反对攻伐的传统,而这一传统思想的基础之一,就是墨子的非攻和救守学说,并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深远影响。首先,攻伐战争,天下之巨害。其次,“止楚攻宋”,制止战争。其三,“救守”自卫,积极防御的战略战术。墨子在军事上以“善守御”著称,以至汉语中留下了“墨守”(即“墨翟之守”一词)。


              IP属地:河南75楼2019-11-22 08:45
              回复
                4.儒家思想。
                (1)儒家思想原理的理论梳理。①哲学思维。儒家在长期发展中汲取了不少其他血型思维的思想精华,但主要还是B型人发散思维方式的产物。为什么这样说呢?儒家学说是由孔子所创立,后又经过历代儒学大家丰富,其核心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德目。通过分析整个儒学思想及其儒士行事风格,可以发现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学说的完整与系统性。二是是善意的正能量。三是说理教化言语甚多,总爱讲道理说服别人(颇有些急迫)。四是善于变化与当政者及时代迎合,理由充分。五是其愿望的理想成分多一些,认为可以实现。六是诚实谦和,平等待人,但希望有一个理想化的规矩或习惯成为社会的当然。七是重视自身内心世界的强大与胜利,执着于理想与信念。八是怯与强大力量对抗,赋予中庸之道而自掩。等等。通过血型心理特点学习后,可以轻易地看出这些往往属于发散思维方式及所影响的产物。由此可以判断,儒家学说整体思维模式是B型人的发散性思维方式。之所以儒家学说能够在中国大行其道,几千年而不衰,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B型人占得比例最高,容易适应而已。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发展中集合了四种血型思维方式及其哲学伦理思想,“儒家文化看作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就必须跳出儒家学说那些具体琐碎的细节规定而把握其总体的精神,这种精神几千年来支配着中国人的意识形态,几乎到无孔不入的程度”令我们不免“拍案称奇”。有学者指出:孟子哲学中的基本观念是:一是“思”为出发点;二是人类的先天固有倾向;三是直觉之知(良知)。关于第一个观念,孟子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也。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心灵的固有能力,是思维。思维本身具足,不假外求。心灵本身即是立法者(固有血型思维方式就是心灵之法----本书注)。关于第二个观念,人的先天固有倾向。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B型思维人的心理特点----本书注);羞恶之心,义也(O型人);恭敬之心,礼也(A型人);是非之心,智也(AB型人)。”这已成为中国哲学的主要课题,且根据此一课题建立了一套道德学说及社会秩序。中国人认为良善乃人生目的的极致。仁、义、礼、智四端,乃人类社会一切制度的基石(四种血型思维人所创立----本书注)。在现代西方价值判断学说中,可以发现与儒家仁、义、礼、智四端相似的地方。我们要指出,仁、义、礼属于道德价值,智则属于理论知识,包括辨别彼此、黑白和真假的能力。古今中外所有思想只要是正确的,不论以什么样的表述出现都必然殊途同归,结论是相同的。②物质论。儒家思想十分丰富,纵观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可以明显看出其重视的都是可以认识的人间现实之事,子曰:“敬鬼神而远之”,说明孔子其实不讲玄幻鬼神之事。所以说,儒家可以说是唯物论者。③世界观。儒家学说包罗万象,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面面俱到本身就说明其看待事物不孤立,而是联系理解的世界观。喜欢把真理讲成相互联系自圆其说的道理,也成为儒家思想表达的风格。④认识论。将世界格局、国家治理、个人生活、自然环境、文化艺术等联系在一起,是个大的理顺,在具体事务上也要通过自圆其说来理顺,是儒家通常认定真理“标准”的认识论。⑤方法论。方法论本身就是采用相互联系的观点寻找事物相互关联的形式,使其成为我们认识真理的方法,这与儒家一贯的思维与行事风格是一致的。三大基本规律与五个范畴都体现了相互联系的观点,其中偶然性和必然性更是儒家直接用联系的观点表达所有客观现象发生的一般方法。


                IP属地:河南76楼2019-11-23 06:34
                回复
                  (2)儒家行为哲学原理的理论梳理。
                  ①行为关系。“有教无类”是儒家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同时也是说明了倡导人与人基础平等的观点。尽管儒家在很多论述中强调辈分、长幼、级别、男女、官民等区别,但都是为了礼义与社会秩序的需要,并不是在歧视某一类人。因此说,“有教无类”的人格平等儒家意识,影响了国人对所有行为关系的整体认识。中国是一个四种血型均衡的国度,这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是绝无仅有的,所以各种文化、思想丰富,但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容易十分复杂。通过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儒家学说之所以在我国受欢迎,甚至有人称其为儒教,这是为什么呢?我国读者看到儒家与道家的部分,也许会觉得意犹未尽,这是因为“宗教”的严整形式并非孔子与老子所在意,更不是他们立说的目的。美国哲学家休斯顿·史密斯教授谈到儒家时,为“宗教”一词提出最宽泛的定义:“环绕着—群人的终极关怀所编织成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能脱离传统的祖先崇拜与人际之间的礼仪。重要的不是信什么,而是如何信,以及如何以行动去实践信仰,由此转化自己的生命,成为博爱众人的君子。孔子对祭礼的重视,并不止于“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更及于“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这种“每饭必祭”的做法,就是较之于其他宗教的规矩也不遑多让。我的意思是,以宗教角度来理解儒家与道家,在西方是习以为常,在我们自己也不妨重新温习一遍,或许能有新的领悟。儒家就是因为其思想主要就是在嘱咐人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做人。由于很难在四种血型思维均衡存在的情况下统一行为标准,所以自然选择了各种思维都可以接受的道德伦理约束体系,实际是制定了人们相处共同应该遵守的原则。在外人看来,有宗教的意味就是这个原因。“儒教”是中国的特色。自然,中国在历史上不可能形成政教合一的社会,任何一种宗教在这里都不可能统治所有血型思维人的思想,许多人只是把参加宗教活动仅仅作为一种心理安慰,或获得现实利益的“心理工具”,而不是信仰。“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儒家思想就是其认为的行为关系道德准则,它是吸收了各种血型思维人的基本信条的综合性产物,“仁”为B型思维、“义、孝、悌”为O型思维、“礼、忠”为A型思维、“智、恕”为AB型思维,所以才容易被我国所有血型人接受,形成了中国人的“统一伦理”观与“圣人”的完美形象要求,“达到审美式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这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化现象。许多学者也认为:这种精神看似儒家的主张,其实渗透在道、儒、释主流文化之中,它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原则。仁的本质都是爱,但是道家与儒家略有不同。道家认为仁爱是天意,无需人为造作,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宽和随顺就是最大的爱;儒家认为仁爱是为人处世乃至经邦治国的根本出发点,是需要克服自己致力而为的,并把它作为人生第一要义;义指的是信仰、正义与情义,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对君子(有德有威之人)而言,义甚至比自己的性命更重要;礼包括了仪礼与规制,而且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根本规范,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不仅要讲礼节礼貌,尤其要讲究规则秩序,礼更加强调的是后者。把中国称为“礼仪之邦”不尽确切,首先应是“礼义之邦”。在正宗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被视为处理社会关系的一条“红线”,是人自律的底线,即使恪守不了“道德仁义”,也绝不能破越“礼”,否则就要动“法”。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破越了礼,就要用法来实施他律,而强制与刑罚是圣贤文化最不愿意看到的;信的会意是从人从言,其本意是真实的消息,更引申为诚实。“信,诚也。”(《说文》)举凡人与人之间的善缘真情,莫不与此相关,如相信、诚信、守信、信任、信誉、信仰……即使是在物质利益大于精神情感的环境中,信也是最被重视的原则;言及于此,或许有人会问:中国传统文化除了“仁义礼信”还有个“智”呢?是为五德啊。这里论说的是“特质”,而知识与智慧,是各种哲学精神都共有的,故而从略;至于中庸和谐,则更是阐明了做人要不偏不斜、做事应中正平和的道理与方法,是中国传统哲学精神的“达道”。设想,人与人之间投之以公平,报之以公正,情不过激,事不过度,社会不就和谐一气了吗?!有人说,这也太理想化了吧?别忘了,哲学讨论的就是形而上的范畴。几千年来,我们就是靠着这些伦理理念而生存,它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与行为规范,无形中也确实容易将其称为一种“教”(其实不是),原因就在这里。西方的人道主义以个性自由为本位,中国的人道主义以社会伦理为本位。以伦理关系为本位是儒家哲学最显著的特征,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最显著的特征。
                  ②个人生活行为。儒家对个人生活行为的典型约束体现在“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最早源于孔子,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三纲为: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出自《封神演义》)。可见,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君主应该成为臣下的表率,父亲应该成为儿子的表率,丈夫应该成为妻子的表率,身处某种位置,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正人先正己,三纲非但不是奴役压迫,反而是对上位者的约束,三纲并非是为臣、子、妻定的,而是给君、父、夫定的!五常为:另一说为“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一是消极作用:自汉武为巩固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家的奴化教育思想至今,中国二千余年的传统文化都是围绕儒家“三纲五常”而来,统治者通过“三纲五常”来规范社会道德的同时也禁锢奴化了治下臣民的思想。统治者宣扬“三纲五常”中的愚忠愚孝目的是教人绝对服从(绝对服从即不分对错、善恶的盲从),压抑个性委屈求全,在家服从家长、在外服从君王,凡事不加思辨就盲目服从。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二是积极作用: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韩国学者赵骏河对“三纲”解释如下:“纲”具有“模范”的意义,在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中,“君为臣纲”就是说上级是下级的模范,“父为子纲”是说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夫为妻纲”是说丈夫是妻子的模范。模范具有带头和示范的决定作用,是主导的方面。赋予“三纲”以“模范”和“示范”的意义,说明在“三纲”的伦理关系中,主导方应该承担起更多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当家作主”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在“君臣体系”“父子体系”和“夫妻体系”中,“三纲”体现了整体性、主导性和有效性,如果没有这个“纲”,就难免出现互相推诿、彼此扯皮、责任纠缠不清的问题。有了“三纲”,复杂的社会、家庭关系就会有一个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纲举目张,事半功倍。“三纲五常”是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被用于教化天下、维护社会伦理。“三纲五常”和儒家观念,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③社会发展行为。儒家关于社会发展行为的论述主要体现在治国理政方面,2014年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可以说为此作出了很好的解读。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哈佛大学研究教授,国际哲学学会名誉院士(代表中国),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杜维明先生提出“儒家精神的普世价值”,认为作为精神性人文主义的儒家,儒家提出了每一个有良知理性的知识人都必须关注的四大议题:一、个人的身体、心知、灵觉与神明如何融会贯通;二、人与人之间如何通过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形成健康的互动;三、人类和自然如何取得持久的和谐;四,人心与天道如何相辅相成。我集40年在国际学坛和数十位不同轴心文明的哲学家、精神领袖的对话经验,期待也坚信“思孟心学”所体现的仁道必能扬弃启蒙心态所突出的凡俗的人文主义,而成为人类21世纪探究和平发展不可或缺的参照。


                  IP属地:河南77楼2019-11-24 05:48
                  回复
                    (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文史哲》主编王学典先生认为:儒学关注的是共同体的小康和大同,关注的是天下、人类的健康发展和谐相处。我们能不能根据儒家的原则创造出一个更富有人情味的、长幼有序、兄友弟恭、父慈子孝、温情脉脉、讲信修睦这样一个生活方式呢?如果能创造出来,儒家就有强大的生命力。儒学的生命力不仅取决于儒学本身,更取决于中国道路、中国模式能不能最终取得成功。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主干、主线,它的很多思想对今天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孔子哲学和儒家思想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一是,对当下增强国家文化认同具有重大意义。二是,对当下文明的传承具有重大意义。三是,对当下民族精神价值的铸造具有重大意义。四是,对当下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IP属地:河南78楼2019-11-25 09:25
                    回复
                      5.道家思想。
                      (1)道家思想原理的理论梳理。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当然,道家哲学对中国政治活动也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得中国知识份子不会因着有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 ①哲学思维。道家哲学思想是AB型人的聚合平衡思维方式的产物。为何这样认识呢?有人总结,道家思想的精髓包括五个原则:一是“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以自然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二是“为而不争”。处世的态度平和、宽容、自然。三是“清静为天下正”。清净之道,自然之道,“不言之教”“治大国若烹小鲜”“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四是虚其心。道就是虚,心虚着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虚心是一种美德,虚心使人忘却屡屡经验才能有更适合发展的东西。五是“正言若反”。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通过这些“原则”可以看出道家人士平衡思维及聚合信息的心态,反映出的聚合平衡思维方式。我国AB型人所占比例是世界各国中最高的,就因为有这样一批数量众多人群的思维活动才产生了道家学说。任何一门学说,表面上看是某个人的个别思想,实际上没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是不可能产生并传承的。特别是哲学思想,根植于大众文化,没有群众基础,其命运可想而知。②物质论。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老子是最早质疑宗教,反对迷信的人,他在《道德经》讲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代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道法自然:道家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本,而万物都按自己的天性自然而然地变化,所以大道本身也按自然而然的规律变化。道即是其基本法则,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正如魏晋学者王弼所说,道法自然就是“在圆法圆,在方法方”。这些思想都反映了道家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认同与尊崇的物质观。从表面上看,道家思想思辨成分多一些,但仔细分析它们都没有脱离立足自然规律的物质观。③世界观。道家认为物质存在的方式是对立统一的,这就是道家的世界观。老子论“道”是当时思辨哲学的最高成果,他不仅对世界的本原作出了“道”的最高抽象,而且对“道”的运动规律作出了最高概括。他说:“反者道之动”,意思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规律。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变动不居的,变动不居的原因是天地万物都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他揭示出一系列的矛盾,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静声、前后、美丑、祸福、刚柔、强弱、损益、兴衰、大小、轻重、智愚、巧拙、生死、胜败、进退、攻守等。他认为,这些矛盾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弧立存在,而是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还深刻地揭示了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认为正常能转化为反常,善良能转化为妖孽,委屈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下反能充满,少取反能多得。中国传统思维中通常所说的“物极必反”,就是对“反者道之动”的通俗表达。④认识论。道家平衡思维认为事物自有其规律,人应该享受自然与清静,这与AB型人的行事风格是一致的。所以,我们看到道家的进取精神与求得真理的认识论方面的论述不太多,虽然不能因此而说道家不求上进,但其思想确实容易被人这样去理解。或许只有在他们处于信息棚满的不平衡时,才会有一些另论吧?老子关于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论述,就说明了道家认为通过平衡推断真理的认识论思想。仅管讲得比较少,这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我们注意到道家的思想特点及其思维根源,就可以有效地予以学习与利用,而不至于盲目的全盘赞美或不得要领地否认。⑤方法论。道家思维认为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结合体,按照这个关联规律,只要存在一极信息,另一极必然存在,其正确的结论就是两者的平衡。对立统一规律就是道家的方法论。另外,内容和形式的范畴也是一个对立统一体,道家关于形神关系即形体与精神的关系,也从某种程度上是在说明一定的内容不能脱离形体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先秦时期,《管子》中有“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的形神论,有二元论倾向。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题,肯定形是神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到汉代,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形神关系的观点已臻系统化,形成了两大派别。一派主张形神相离,认为精神主宰形体,形体灭后精神可以独立存在。如晋僧慧远认为,神感物而非物,所以物化而不灭。道教追求形神俱存,永生不灭,但认为形依靠神而存在,所谓“形须神而立”。另一派主张形神相即,认为形体是精神存在的前提,形在则神在,形灭则神灭。如桓谭以烛喻形,以火喻神,认为火不能离开烛而独立存在,神也不能脱离形而独存。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对形神关系作了精辟分析,提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用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对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作了最高的哲学总结。


                      IP属地:河南79楼2019-11-26 09:33
                      回复
                        7.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再认识。
                        (1)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思想对现代的启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起源成型主要体现在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主要是法家、墨家、儒家、道家与易学等。①法家的影响。法家思想归根结底,追求的是“王法”,其本质是“只效忠帝王一人”“给帝王做杀人刀”。而现代民主社会则要通过民意代表的投票,通过“宪法”,其普世价值是人人平等,用宪政法制来约束统治者的权利。所以不能将古代原始的法家思想与现代的民主法制社会混为一谈,但这仍然是我们依法治国的思维基础。由于在我国多数地区O型人并不占多数,因此法家思想并不容易被主流社会思想所接受。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缺乏法治传统与人权意识的国家,但老百姓有法治的向往,“包公戏”之所以流行就说明了这一点。通过这些可以看到,在我国落实民主与法治并举的治国安邦之策的难度与必要性、紧迫性。②墨家的影响。墨家思想所产生的与人深刻的爱,简朴的生活、灵巧技艺中的科学、团队精神、顽强的意志等等,实是难能可贵。墨家体现出的治国理政思想是以人为本。但是,与墨家对立的是我国占人口多数的B型人儒家的统治地位,因此,其与法家一样很难成为我国历史上社会的主流哲学思想。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历史文化问题的原因找到了,缺什么现在就应该补什么。尊重人权、人文关怀、保留传统文化等意识都是我们现在所非常需要倡导与实践的。③儒家的影响。我国B型相对于其他三种血型占的比例最高,所以儒家思想方能大行其道。B型思维人乐观向上、追求自由、家庭完美、讲究道理、淡泊利益、随遇而安、善良宽容、平等待人、诚实守信、创新丰富等思想特点形成了几千年中国文化的主流。儒家治国安邦思想是以理服人,凡事都要有道理,面面俱到才可施行。这些都以儒家经典与教育的方式传承了下来,成为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但同时也要看到,虽然儒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一些其他三种血型思维的哲学思想,但毕竟是一种辅助,相比之下,AB型思维与思想吸收得多一些,而O型与A型思维与思想的影响就比较弱了,这也带来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先天缺陷,这些需要我们去正视与解决。④道家的影响。中国哲学的根文化是什么呢?是道学,道学的脉络就是中国哲学的构成脉络,所以我说孔子代言中国文化,老子代言中国哲学。由于在世界上只有中国AB型人占的比例最高(10--12%),所以才有这样社会思维集中的环境产生道家(包括中医、太极拳、八卦掌、中式建筑等)。道家体现出AB型人的和谐、思辨、智慧、机会主义、平衡、淡泊名利、无为等思想,容易被儒家丰富的思想信息所辅佐,并被A型社会(如:日本)所推崇。道家的为人处事及治国安邦思想是以和为贵。儒家为主并辅佐道家,道家制约儒家,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中华历史文化的主流。在我国传统文化里,与AB型人的辩证与平衡思维相对应,O型人科学与法治思维是我们所缺乏的,只有转变思维,调整文化结构,才能使我们适应目前社会发展,其原因就是在这里。⑤易学的影响。说中国哲学是大的哲学,主要说的是古老《易学》的涵盖性,一切学识的横断面的分析方法,不出“三才”的框架;而纵向整体的规律,又逃不出“生老病死和兴衰成败两个规律”的根本轨迹,所以为“诸经之首”。 中国哲学的总基础是什么呢?是古老的《易学》原理,哲学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人类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古老的易学就是侧重分析问题的顶级方法,是认识论的顶点。易学的基础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国哲学称其为阴阳的对立统一,四象的动态变化就是矛盾主次方面转化的形象表述。易学反映所有自然与社会规律原理的大智慧,其对于科学发现、治国安邦、天下太平、宇宙原理、个人生活等的哲学意义非同寻常。易理是中华民族先人们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对人类世界的宝贵贡献,是中华文明的基石与核心。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人类史无前例各方面的大整合期,甚至还牵涉到人类与地球、宇宙联系等关乎人类命运的大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从易学里汲取智慧。易学把普通自然与社会中的“琐碎事”与天地人相联系的“大事”整合在一起,既能解决实际问题,还能确定方向,帮助我们继续从科学角度认识广阔无垠的人类社会与宇宙。当然,我们应该清楚,从易学里主要是学习一种哲学理念,而不仅仅是一些具体的预测结论。面临如此复杂的人类社会矛盾,还是要靠从根本上完善哲学体系,彻底理清人类思想与行为原理来解决问题。


                        IP属地:河南83楼2019-11-30 16:23
                        回复
                          (2)如何认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①我国著名哲学家汤一介的观点。汤先生认为我们的传统哲学之所以缺乏系统的认识论和逻辑学,就在于我们传统哲学的理论思维往往是一种没有经过分疏的总体观,它虽包含着相当丰富的真理颗粒,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因而不容易发展成现代科学。汤先生说过,一套哲学体系必由一套概念(范畴)、判断(命题)和经过一系列推理活动的理论所组成。有哲学家也认为:中国没有形成类似西方哲学的完整论证性的逻辑体系,而是以名言隽句,比喻例证作为主要思维承载形式。而“西方人总是想与自己的经历拉开距离,客观地看待它们,把它们分门别类,归纳到可以传播的模式”。这一点我们已经适应了。汤先生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了系统梳理,综合提炼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三大理论:“普遍和谐观念”是中国哲学的宇宙人生论;“内在超越精神”是中国哲学的境界修养论;“内圣外王之道”是中国哲学的政治教化论。汤一介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不同文明之间,可以通过对话交流实现共存共荣,实现一个在全球意识观照下的文化多元发展的新局面。中国文化主张真、善、美,主张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中国文化所讲的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就是一个人类非常和谐与美好的社会。确立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使中国文化在二十一世纪的返本开新中,会通中西古今之学,重新燃起思想火焰,这是当代中国哲学家的责任。我对中国文化非常热爱。因为我爱我的祖国,就必须爱我的祖国的文化。一个国家必须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珍惜自己文化传统的国家才是有希望的国家。同样,也有哲学家认为:中华民族向往的大同世界必将来临,但要在大同世界来临之前先要做到自存自保。我们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生存权利,也要保持住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不可忽视文化交流中的势差现象。世界大同之前,自己民族有先被消融的危险。中国哲学本来脱离中世纪哲学不太远,它一直干预生活,深入生活,在古代曾起过积极作用。这也就是说:了解诸子,必须要先了解诸子之所以创造思想的用意,其用意就在于“实用性”-----对规范社会和建立社会秩序的实用性。不能了解先哲的“用”意,则就只能是读死书,一点建设性都没有。同时还要把中国传统哲学作为广义哲学来认识,它们每一大家都包括了狭义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宗教哲学等思想。②分析与认识传统思想的哲学方法。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各种传统思想有很多,但一种理论是不是属于哲学,还需在具体介绍时作一下详细分析,看看是不是符合现在我们制定的哲学定义及理论体系的要求,即其理论的思维依据,思想及行为原理是否从人的思维心理元点起始,并具有一般规律的哲学抽象性。在“轴心时代”乃至之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虽然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家思想在以后发展中相互借鉴,容易使人感到思维模糊,但以基本思维方式为观察手段分析哲学思想就很容易把它们捋清楚,其思维主线并不乱,也只是四个方面。因为所有系统的哲学思想(包括宗教教义)背后必然是一种稳定的思维方式作为支撑,而这种“稳定的思维方式”也只能有血型基本思维方式四种。只有一定量的血型思维人群相互影响与撞击才有条件形成其哲学思想体系。我国历史上几个比较成熟的传统哲学思想体系,起源最早,几千年来延续至今没有中断,这在世界哲学史上也是罕见的。虽说古代思想不可能是全面系统、明明白白的哲学体系,但终归是哲学,这不是有意牵强附会。它们符合本书已经清晰了的哲学理论要素的具体要求,都属于广义哲学,包括广义哲学的各个方面。这里我们用规范的现代哲学体系去重新审视,将其狭义哲学理论梳理清楚,让现代人容易理解,将改变长期以来认为我国历史上有思想而无哲学的错误认识,使我国古代包含“相当丰富的真理颗粒”的哲学思想规范为世界通识的哲学理论,以便于宣传普及与实际应用。
                          总之,中国人口众多,又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四种血型均衡的国家,四种血型思维的哲学思想都有条件形成比较成熟的学说体系,且由于相互撞击激烈,所以哲学思想火花格外灿烂盛开。这些最早以四种血型基本思维方式所创立的哲学思想体系是我们中华民族哲学思想的源头,文化之根脉。O型人的哲学思想:法家----推理性思维方式的思想产物与A型人的哲学思想:墨家----因果性思维方式的思想产物都属于纵向思维产生的哲学思想,现实而深刻,容易产生现代科学思想与体系、专业细致分工合作,这与现阶段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要素水平是契合的;B型人的哲学思想:儒家----发散性思维方式的思想产物与AB型人的哲学思想:道家、易学----聚合平衡性思维方式的思想产物都属于横向思维产生的哲学思想,全面而平衡,这既适应中国国民性,又与未来社会主义大一统世界运行模式相一致。所以说,补足短板面向未来,我们应该增长更多的文化自信与哲学自信。


                          IP属地:河南84楼2019-12-01 08:52
                          回复
                            第三节 宗教哲学
                            一、宗教是人类的阶段性哲学需求
                            原始宗教的出现,宗教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到一定阶段,人们精神生活中自我反省力强烈,并对哲学思考需要的必然结果。“自打人们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便用宗教来表达他们对各种神秘力量的恐惧与崇拜。哲学一开始就与宗教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哲学与宗教的出发点与所提的问题都是一致的,只是回答的方式不同。哲学可以看作是对宗教问题回答方式的修正。”宗教不是以客观存在的物质为依据的“唯心哲学”,科学解释不了它。神灵只是一个需要建立起的哲学体系的依靠,其存在不存在,我们不必去探究,重要的是去理解以神灵为中心所建立起来的价值观、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人生哲学与社会发展论,这才是多数人笃信宗教时所真正需要求得的东西。所以,全球宗教可以展开对话。宗教本身就是哲学(广义),是通过“神的旨意”建立的哲学,这样理解才能真正发现它的历史和现实的价值。宗教教徒目前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还会以较大的速度增长,这与社会生产力全球整合所造成的诸多“不安”有关,同时也说明哲学的落后。当没有人或理论能彻底说清楚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人生,以及社会运动规律时,神灵光环照耀下的宗教自然愈发显现出迷人的诱惑。宗教肯定不是建立在科学的物质基础之上的,但也不否认在有些具体问题上宗教语言中具有科学成分。前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和前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有句名言“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便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在科学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哲学还不成熟和清晰彻底,说服不了人们时,人类对哲学的渴求就会很容易转移到宗教上来。所以说,虽然现在是科学社会,有人甚至是科学家,但仍然还信仰某种宗教,其原因就在这里。宗教的存亡与哲学的科学基础及清晰程度的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哲学彻底了,宗教自然也就消亡了。
                            华裔美国社会学家杨庆堃先生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宗教类型学概念——制度性宗教和弥漫性宗教(又译弥散性宗教、普化宗教、分散性宗教等)。制度性宗教,指“有独立于世俗组织之外的独立的神学体系、仪式和组织”,宗教具有“一种独立的社会制度的属性”。而弥漫性宗教的神学、仪式和组织则与世俗组织制度交织在一起,“成为世俗制度的观念、仪式和结构的一部分”,没有独立于世俗组织的独立性。从现实来看,各国的宗教活动有越来越兴旺之势,发挥的作用比较混乱,甚至还出现了打着宗教旗号的极端组织,其根源还在于科学的哲学落后,哲学战胜不了宗教。人是可以进行高级思维的动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靠着一种理念或信仰来从事其所有活动,这都属于哲学范畴。但恰恰是这个最为重要的学科,相对于其他科学却是那么的落后。心理学与哲学乱哄哄的争论,一点也不顾及它的危害,使人已经容易不再相信了。没有稳定哲学理念的民族与世界是悲哀的,也是很可怕的。失去了科学信仰与人生意义正确认识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有时甚至还不如一群狼。心理学与哲学不同于其它学科,其基本问题不解决,理论不清晰,所影响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心理活动弄不清楚,人的哲学思想及行为规律认知模糊,社会舆动与运动混乱无序的状态就会持续下去而难以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当今世界全球化阶段几乎所有社会问题的根源。如果注意力还集中在政治与金钱上,不关注人的本质与哲学,这将是十分危险的。我对此表示极大地担忧!


                            IP属地:河南87楼2019-12-02 08:41
                            回复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有29种血型系统,唯有ABO血型系统与人的心理活动有直接关系,ABO血型基因的表达决定了人的基本思维方式,启动了人的思维心理活动,是人类的基本心理特征。其他血型系统只是在输血配型等医疗科学中发挥作用。


                              IP属地:河南88楼2019-12-02 08: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