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张旭吧 关注:12贴子:218
  • 0回复贴,共1
《抬葬》
甘肃作家《王钰》
虎头杠子八人肩,
众拥柩棺弯路沿。
你换我抬乡葬见,
纯诚民朴动皇天。
寒雲飞雪深深冷,
树木蒿荒瑟瑟跹。
俯视山村孤一片,
沉浮“脉搏”叹而弦。
这首拙诗,是我于去年冬天回家乡为亲戚送葬有感而发,前四句是我描述童年时期所见“抬葬”的情景;后四句是写如今“送葬”的现场一幕和一次深深的感受。当场一个莫名其妙的“忧”字,在我脑海恍惚,仿佛连山河也在哽咽,天地之间也就显得有些忧伤了。
那天,一阵阵寒风袭来,冷得人直打颤,天空也飘起了雪花,路上渐渐开始打滑,尽管三轮车加大油门,“突突”喘着粗气,拼命挣扎呼叫着,喷出的柴油烟弥漫一片。但车轮在山道上的一点陡路怎么也上不去,轮子直打旋旋转,反而还有点向后倒退,这一下人们着急了,有人赶快在轮子底下横放一根木杠,车才不往下滑,车子渐渐停下来了,几个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送葬的人大都不是青年人,青年人大都出外打工了,就连村里的姑娘也都外出了,村里只剩下的就这么几个中、老年人,要说出力没力,要劲没劲的,只能是租一辆三轮车,将逝者的棺材装在三轮车上往坟地里拉,车子在路上七摇八晃,将绑在车斗里的棺材也摇晃松了。有一老者还有经验。从儿女手里要过二、三根缠了白花花的“孝子棍”,将棺材绞拧拉紧,再次用绳索固定了棺材……
阴阳先生皱着眉头,着急地说:“怎么办?再这样折腾,下葬的时间可能就赶不上了。”按乡下的习俗,下葬是有时辰的,不然对活着人是不吉利的,但此时也没办法,当孝子的几个子女更是着急不堪,慌得直跺脚,不知如何是好?
几个老者在现场临时开了个“小会”,决定派一二个人去村里取几把铁锹和背篓挖干土垫路,两个人飞快跑回村去了,人们只好临时歇息等待。乘此,我跳下路边的地埂解小手,发现田地荒芜,已干枯的蒿草长有一人多高,田野里,无阻挡的西北风“呜呜”乱吼着,摇撼着田地崖边的树木,荒草瑟瑟也在发抖,一派凄凄凉凉,令人心寒,不由得让人唏嘘不已,感慨自语。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往,使人记得小时候,这些田地是产粮的好地,修的平展展地一块块梯田地,水土保持良好,怎么现在没人耕种了,满眼尽是连片荒草萧凄呢?思来想去,只有一种可能,现在的年青人宁愿出外挣外快,也划不来种地了。长此以往,这如何是好?
“风急天高,萧萧落尽。”韶光易逝,凄凄惶惶。目睹这种苍凉恢淡的冬景,故生出无限愁肠的情愫,使我深深感到,自己那颗沉重地心脏在急促的跳动,感情的脉博象冬天落尽了干枯的草木一样,成了一种“沉脉”,一时无法恢复平静,因为农村有了一种孤寡冷清之感,寂寞之状了。孤独感,愁绪感一时涌上来,冷冷凄凄,切切凉凉的情思,平白无故地感叹着自己的情怀,在我心里深深地添愁了几分沉重的哀痛,一时驱赶不去,推排不走,感慨缠绵。也总是抑制不住童年时期村里人那种“抬葬”的情景。
那年,村里一位老人去世,送葬的那天,炮声震天,上百号人来送行,我们几个小伙伴跑去看热闹,当灵柩往大门外抬时,一帮青壮年“前拥后簇”地抬在大门口,大门口早已支好了两条长木凳,将灵柩抬架在上面,儿女们哭哭泣泣跪在“丧头”,约有二十多个青壮年“手忙脚乱”地用两根粗粗的虎头杠将灵柩绑好固定,然后再用两根短木棒前后横绑在虎头杠上,就形成了“八大抬灵”式的“抬葬”法,两边还配有“帮衬”。
起丧了,几声大炮一震响,又是几串长长鞭炮齐放,抬葬者就将灵柩轻轻然而抬走了。抬葬者还分了工,中途可轮流“换抬”,当地人称为“换套”抬棺。百号人的送葬队伍撒在街道一大片,大部分人还扛着铁锹,当时,小小年纪的我在想,只有一个墓坑,能需这么多铁锹吗?然而我哪能想到;一把铁锹象征着纯朴浓郁的乡村民风,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味”,一种“等价交换”的乡情民俗。
同样一条山路,同样也是一个冬天,但那天没有下雪,而是前三天前下过一场大雪,雪虽然已融化,然而却又结成了冰路,可“抬葬”的青壮年人多,在抬到半道的山路上,抬葬者换了一拨又一拨,加之早有人背来干土撒铺在山路上防滑,大家“簇拥”着灵柩,“吆吆”着加油的喊声,而顺畅地抬上一处山岗安葬,从起丧到目的地约有五、六华里的山陡路,这么多人抬葬;这么多人的纯朴厚道;这么多的人与人之间的乡情;人情味呈现地淋漓尽致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种“抬葬”场面,回想起来心里总是有一种揪心地“乡愁”;一种心里放不下的深深地怀念;一种记忆犹新的情怀感受。勤劳朴实的乡下人啊!民风民俗的纯朴乡风如今究竟那里去了?鸣呼,悲兮!哀哉,凉兮!
王钰(笔名:覆盆子),甘肃天水市人。
近年,出版文集《笔走大墙内外》、长篇纪实小说《25号监舍》、中篇报告文学《难忘的岁月》、发表中篇小说《九花》,主编《神农山与神农文化》,发表论文《青少年纹身初探》、《大学生犯罪心理与矫治对策》、《伏羲、人类监狱发展史的肇启者》等十多篇,论文代表作《敦煌出土的伏羲、女娲砖雕图小考》、《用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教育改造罪犯尝試》、《以儒释道的思想精华教育改造罪犯“道德观”》分别被司法部、中国监狱学会、天水市社科联等评为“金剑文化工程”优秀文章二等奖和优秀成果二等奖,司法部颁发银盘一个,10多家社科单位收编《文库》、《丛书》。
其散文代表作《祭父》、《祭灶》、《难忘的龙南》等分别发表在《散文世界》,《东方散文》、《中华散文竞赛大观第三卷》中,并获得中国散文大赛优秀奖。
现为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甘肃省作家协会、天水市作协会员等。天水杜甫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9-08-07 20:1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