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化石记录/演化历程
咬鹃拥有悠久的化石记录,最早的咬鹃目化石来自于丹麦的早始新世地层中(约5400万年前),其他较为早期的化石包括德国中始新世著名的麦塞尔湖化石群(Messel,49ma ),以及法国及瑞士的渐新世地层中,也发现了一些其他的化石。如此大家不难发现,咬鹃早期的化石记录都来自于欧洲,而在咬鹃种类最为丰富的新热带界,最早的化石记录来自于更新世(2.58ma ),如此一来,该类群长期被推测实际起源于旧大陆。然而由于咬鹃是蜂虎型类的一员的事实已经得到了分子生物学的明确证明,如此一来,便得到了与化石记录完全相矛盾的结果,因为蜂虎型类被认为是起源于亚撒哈拉非洲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存于非洲的两个属是科内的基底,而新大陆的类群是最为衍化的。根据分子生物学的结果,亚洲和新热带的两个亚科大约在2000-3600万年前分离。总之目前关于现存咬鹃目成员的起源,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科内关系上,新热带种类,非洲种类,亚洲种类各自为一个亚科,但美洲,亚洲亚科与非洲亚科之间的系统关系并不明确。美洲亚科中,分布于加勒比海的两个Priotelus属物种是美洲亚科的基底,而在英文中被以quetzal命名的Pharomachrus 和 Euptilotis属物种则是最为衍化的。一项2008年的研究指出,咬鹃最早到达今天的墨西哥南部与中美洲一带,并在巴拿马地峡形成后,才在一个比较新近的地质年代进入了南美洲。
本楼为大家展示了一具咬鹃的化石
以及非洲亚科的代表物种绿颊非洲咬鹃(Narina trogon),亚洲亚科的代表物种红头咬鹃(read- headed trogon ),加勒比海物种古巴咬鹃(cuban trogon ),最为衍化的物种之一凤尾绿咬鹃(resplendent quetzal ),以及美洲亚科的代表白领美洲咬鹃(collared trog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