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吧 关注:57,679贴子:509,588

回复:【熊猫 专题】怪大地众生太美丽— 野生动植物系列Ⅱ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9楼2022-01-13 21:51
回复
    #光明生物圈##截指荒漠猫黄蓉放归野外#】1月17日下午,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在青海门源放归一只亚成体雌性荒漠猫,这是世界首例实施截指手术后成功放归的荒漠猫。去年10月,一只受伤的荒漠猫被送至救护中心,经检查,这只受伤的荒漠猫右前肢指骨坏死,清创消毒后,工作人员对其指骨坏死部位进行切除。工作人员给它起名“黄蓉”。术后“黄蓉”恢复良好,进食、排便、日常行为正常,捕食时行动敏捷迅速,具备放归野外条件。(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万玛加 王雯静)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0楼2022-01-31 12:25
    回复
      “雪山之王”雪豹现身甘肃黄土高原
      作者:徐雪 发布时间:2022-06-07 10:33: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21年5月24日,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水务局工作人员在巡河时拍摄到雪豹身影。(资料图) 吴成 摄
        近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现身甘肃平凉,夜袭农户羊圈后窜墙逃走。据媒体报道,这是我国首次在黄土高原泾河上游区域发现雪豹踪迹。
        有“雪山之王”之称的雪豹,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生活在海拔3500至5500米的雪线附近,分布区涉及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和内蒙古8个省区。
        据了解,雪豹的皮毛为灰白色,有黑色斑点和黑环,尾巴长而粗大,喜好干燥凉爽、多裸岩的陡峭山区,它们经常在永久冰雪高山裸岩及寒漠带的环境中活动。此次,雪豹罕见现身黄土高原,也引发坊间热议。
        北京高原守护者公益服务中心主任、野生动物纪录片导演王鹏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说,雪豹作为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物种,在平凉出现身影,的确是让人有些惊讶,但是之前也出现过类似情况,曾经就有祁连山甘肃张掖段的雪豹跑进宁夏贺南山的事情发生。
        祁连山是中国雪豹分布的重点区域之一,也是雪豹调查监测的重点示范区。近年来,雪豹的身影频频被红外相机捕捉,甚至数次与人类“正面遭遇”。

      2018年5月,一只雪豹正在进行野化训练。(资料图) 高宏善 摄
        作为高山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雪豹对维护高山生态系统健康及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同时对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故被称为高海拔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计”,雪豹频繁现身,也进一步证明当地生态健康、物种丰富、食物链的完整。
        2021年3月11日,青藏高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门源片区救护了一只闯入农户家中的雪豹,放归后,该雪豹还曾到达过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辖区范围,距离兰州市区直线距离仅75公里。
        王鹏说,大型肉食类野生动物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领地,如果离开领地,可能是被同类驱逐出固有领地,也可能是因为雪豹在自己的领地里找不到足够的食物,或是成年不久的雪豹正在到处寻找领地。
        王鹏还说,雪豹的交配期过去不久,雪豹在此间为了寻找交配对象,会进行大规模的活动,也有可能因此移动到了目前的地带。此外,也不排除人类将养大的雪豹在平凉放生的可能。
      (责编: 陈濛濛)


      IP属地:广东71楼2022-06-10 09:54
      收起回复
        雪豹再次现身大熊猫国家公园
        时间:21小时前 来源:红星新闻

        近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在回收高山红外相机时,惊喜地发现再次拍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的活动影像。红外相机视频时间显示,此次获得的雪豹影像拍摄于2021年11月,工作人员通过斑点比对,确定该只雪豹为去年首次拍摄到的两只雪豹中的其中一只。


        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雪豹
        据了解,2021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首次记录到了雪豹影像,是岷山中部核心区首次采集到该物种分布信息及影像资料。从多次获得的雪豹影像资料时间和点位分析,雪豹在王朗片区有频繁稳定的活动,证实了王朗片区为雪豹相对稳定的栖息地,说明这里生态系统的完整和健康。
        据介绍,雪豹是一种大型猫科食肉动物,为濒危物种。由于其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在中国,雪豹的数量甚至少于大熊猫。

        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岷山山系的核心区域,是中国建立最早的四个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组成部分。这里保留了大片原始森林,为野生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庇护所和食物来源。
        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2017年启动高山动物专项调查,2020年正式将高山动物监测纳入保护区常规监测,先后首次记录到红耳鼠兔、荒漠猫、石貂、香鼬、藏雪鸡、雪鹑、狼、雪豹、秃鹫等物种影像,更新了保护区本底物种名录,实现了从森林系统监测到高山区域监测的纵向扩展和立体升级,将监测范围进一步扩大至保护区全域,为保护区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撑。
        编辑:葛婧坤


        IP属地:广东73楼2022-06-17 09:27
        收起回复
          在“大猫谷”感受三江源之美
          发布时间:2022-08-17 10:45:00丨来源:新华网丨作者:韩方方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清晨6点,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清脆的鸟鸣划破了昂赛大峡谷的宁静,齐凯举起相机,对准不远处树枝顶端按下快门。有5年观鸟经验的他,很快识别出这只被拍摄的鸟是黑短脚鹎。

          这是在昂赛大峡谷内拍摄的黑短脚鹎(8月6日摄,新华社发 齐凯摄)
          “记录到黑短脚鹎,在昂赛大峡谷乃至青海省内尚属首次。”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国家公园团队负责人秦璇说:“黑短脚鹎主要栖息地的海拔基本不会超过3000米,这次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昂赛大峡谷出现,这说明澜沧江源头的生态环境正在持续向好。”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属于澜沧江源头地区。近日,来自青海省内外的22支自然观察参赛队伍、共60名自然观察爱好者齐聚于此,开展自然观察与生态本底调查活动。活动期间,参赛队伍共记录到兽类16种、鸟类81种、两栖爬行动物2种、植物218种,其中有11个队伍记录到了雪豹的活动影像。
          参赛队伍“高原寻豹队”由齐凯、李梓豪、刘国正组成,虽然他们都是鸟类观察爱好者,但三人此行的目的是寻找雪豹。

          这是8月6日在昂赛大峡谷内拍摄的雪豹(新华社发 姚牧阳摄)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当地牧民向导指引下,“高原寻豹队”在昂赛大峡谷自然观察之旅的第一天,就记录到了雪豹的身影。“向导笃定地告诉我,这里盘旋着数只高山兀鹫,说明这里有动物尸体,有可能就是雪豹吃剩下的,运气好的话,雪豹应该还在猎物附近。”刘国正兴奋地说:“我举起望远镜在高山兀鹫盘旋的地方搜寻,就在淡黄色的岩石旁发现一个白点,然后用相机拍了下来,放大一看,没想到真的是一只雪豹。”
          随即,发现雪豹的消息通过牧民向导传到了各参赛队伍,自然观察爱好者们有的兴奋、有的嫉妒。“一早上了,我都没看见猫科动物,别说雪豹了。你看这是我拍到的唯一一个兽类,香鼬。”来自上海的自然观察爱好者翁逸亭拿起相机,展示了他的“成果”。
          因为生存着雪豹、金钱豹、豹猫、猞猁、兔狲等猫科动物,昂赛大峡谷被生态工作者和当地牧民称为“大猫谷”。
          “大猫谷”内有高寒针叶林、高寒草甸及高山裸岩等多样的生态系统。由北京大学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开展的长期研究显示,目前已经记录到85只雪豹个体以及12只金钱豹个体,除此之外,还分布有藏棕熊、狼、猞猁等食肉动物,是三江源大型食肉动物数量最多的区域之一。

          这是在昂赛大峡谷内拍摄的藏狐(8月6日摄,新华社发 张戈摄)
          “自然观察帮助我们感受到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活动的感受远远超过了预期。”来自广东的自然观察爱好者马江楠说。参与本次自然观察节的很多参赛队员表示,未来会寻找机会再次来到“大猫谷”进行自然体验和观察。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孙立军说:“目前,在国家公园内发现的雪豹有150只左右,生态链非常完整,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极大恢复。”他告诉记者,“大猫谷”里的牧民向导,就是澜沧江源园区特许经营的一大特色。自然观察爱好者们与牧民向导同吃、同住,亲身感受国家公园内牧民的真实生活。

          这是在昂赛大峡谷内拍摄的马麝(8月6日摄,新华社发 张戈摄)
          “让群众成为生态保护的主体,在生态保护中发挥积极作用,是国家公园的一大亮点。”孙立军说,从20世纪初成立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到2021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成立,20年来,三江源地区的各族群众与山水相融、与森林共处、与草木共生,让他们参与分享生态保护的成果,这是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最佳方案。


          IP属地:广东74楼2022-08-19 09:44
          收起回复
            被称为“世界独生子”的黔金丝猴,梵净山保护区内神出鬼没的精灵



            IP属地:广东75楼2022-08-26 09:16
            回复
              穿山越岭探秘“国宝”黔金丝猴
              来源:新华访谈
              冉景丞-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黔金丝猴极度敏感,能听到百米外相机的快门声


              那次在梵净山观测黔金丝猴,我就找了一个小的土坑趴在里面,用树枝把自己挡起来。刚开始先是听到了叫声,我就很兴奋了:黔金丝猴来了。当时它离我很近,大概就100米左右的距离,我就拿相机照了一张照片,相机的快门是有声音的,结果它们听见声音就都跑了。那一次算是在野外和它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我们研究发现,黔金丝猴和中国其他地区的不太一样,比方说川金丝猴、滇金丝猴,和它们都不太一样,它比这两种金丝猴还要更警觉,还要更远离人群。当然我们发现,现在金丝猴有到人家户附近去觅食的情况,也会慢慢向公路靠近,没有以前这么敏感。
              30年前调查数量不超750只,目前的种群数量仍不乐观


              1988年的时候,中美相关机构联合进行了一次黔金丝猴种群数量调查和行为学研究,然后到92年的时候发布了一批数据,当时黔金丝猴的种群数量是不超过750只,当时的分布地也是比较明确的。但30多年来,人类活动在改变环境,生态系统自身也会发生变化。我们调查发现,黔金丝猴以前的活动区域,随着人类活动和植被环境的变化,它们的活动区不再固定,也会开辟一些新的领域。像有一些荒地长出了植被,长出了猕猴桃,它们也会拓展过来。2021年开展的调查数据还没正式发布,但是总体情况仍不乐观,预计目前黔金丝猴种群数量不会超过92年发布的那个数据。
              生存压力大的时候,黔金丝猴会主动降低生育率

              猴子和人一样,在环境压力大的情况下,它的生育率也会下降。我们发现它们在特殊时期会有一些特殊的食物需求,比方说交配前和产子后,都会对动物性蛋白有所需求。我们通过红外相机发现,它们会在水里搬开石头找水生昆虫、虾蟹这些东西来吃。但是现在大部分农田都会使用农药,农药的使用会严重影响水生昆虫和甲壳类动物,这类食物的减少也会影响黔金丝猴的生育率。那我们能不能进行人工投喂呢?我们当然做得到,但是人为干预对于野生猴群来说未必是好事,我们目前也还缺少这方面的研究。有时候我们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不一定能得到好的结果。
              开展‘天空地人’立体化调查,最新技术可以判断粪便是哪只猴子排的

              我们采取的是“天空地人”立体化的调查研究,并且通过不同的调查手段来实现相互之间的证实。“天”就是我们说的卫星影像图,来调查保护区的环境背景,我们现在知道黔金丝猴的有些习性,比如说悬崖它是不去的,我们就可以通过卫星影像图判断它活动的区域;再比如说我们有无人机调查,还有视频监控系统,还有就是大量的红外监测相机,这些可以看到黔金丝猴种群活动情况,而且能收集它们活动的视频证据。“地”就是通过人力收集粪便等活动。现在的技术已经能判断粪便是不是金丝猴排的,甚至能知道是哪只猴子排的,知道它们的食物是啥,还有它们的激素水平等生理指标。还有就是人员直接观察猴群的习性等。
              调查队员身上50几条蚂蟥,一天遇到6条五步蛇

              猴子活动的区域是无人区,所以我们要找到它,也就是要去无人区。首先,梵净山这种山高水深的地理环境,对人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2021年11月份的时候,我们有一个队员,差一点就被水冲走了,我们把他抓起来的时候,他的裤子已经被水“扒光”了。我们还会遇到大量毒蛇、蚂蟥。我们有个队员有一次身上吸了50多条蚂蟥,还有一组队员一天遇到了6条五步蛇。我们进山一进去就要好几天,睡觉的话有岩洞就去睡岩洞,没有岩洞我们就用几个木棍插在地上,围上塑料布就在里面睡一宿。我们观察野生动物,不会带任何有气味的东西,虽然我们人类没感觉,但是动物是闻得出来的。所以牙膏、洗面奶、洗发水这些东西都不能带,也就是说我们在野外工作的时候一般都是不刷牙、不洗澡的。我以前在赤水考察的时候还拿马粪、牛粪蹭在身上,避掉一些人的味儿,这样的话就可以和环境很融洽地在一起。但是这些对今天的社会人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亟需建立生态廊道,科学拓展黔金丝猴生存空间


              黔金丝猴也有天敌,比方说老鹰会去抓它的幼崽,但是经过我们的研究,发现这个不是最大的威胁,最大的威胁其实是人类活动。所以说我们现在就希望能够建立生态廊道,这是马上要干的事。生态廊道不等于生态通道,生态廊道指的是在整个这个区域内,包括栖息地的修护。还有就是规范人的行为,这个是最重要的,比如我们的车辆什么时候能过,什么时候不能过;比如说能不能不要在这个区域用农药,让黔金丝猴的食物源能够恢复它的丰富性。我们也知道,梵净山申遗成功以后,旅游比较火爆,旅游业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就要给它选择一个替代的活动区域。还有就是监测,比方说猴群是否带有疾病、寄生虫,我们怎么科学地采取人工干预。并不是说天天去投喂,天天去喂食物,这样也有可能短时间之内使种群数量大幅度增加,但是增加的结果就是种群退化,那就适得其反了。很多人认为保护区就是简单划一个范围这么简单,保护一下区域内的植被之类的,其实保护区管理是一个非常系统和复杂的工程,需要搞科研,搞监测,保护物种,随时调整管理目标,这些都是我们要做的。


              IP属地:广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6楼2022-08-26 09:40
              回复
                救下小熊猫63只!四川乐山警方破获一起非法猎捕买卖野生小熊猫案
                封面新闻记者 杜卓滨







                IP属地:广东77楼2022-11-03 08:48
                收起回复
                  雪豹现身大熊猫国家公园汶川园区
                  2022-12-01 13:04来源: 中国新闻网
                  近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汶川园区内布置的2台红外相机成功拍摄到雪豹的活动影像。从红外相机画面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头健硕的雪豹身体的后半部分紧邻着镜头,然后突然转身悠然离开,无不彰显出“雪山之王”的霸气。 (伍排勇)



                  IP属地:广东78楼2022-12-01 19:13
                  收起回复
                    来源:光明日报
                    #光明生物圈#【珍贵科研影像!#三江源记录到雪豹交配过程#】近日,在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的青海杂多县昂赛乡,红外相机记录到了清晰的雪豹交配镜头,为增加对于雪豹这一最为神秘物种的了解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
                    视频画面显示,交配时间为2021年的3月17日。画面里,首先是公雪豹出现在了镜头里,它不停地嗅闻着土壤和岩石的气息,寻找母雪豹留下的“标记暗号”。当晚,它和配偶一同出现在镜头中,不时发出低吼声交流感情,并不断在相机周边走动考察环境。整个交配过程持续了近30秒,交配完毕后,两只雪豹在原地休息了大约40分钟,先后离开了镜头。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的杂多县昂赛乡,目前已识别出80只雪豹个体和12只金钱豹个体,澜沧江源已成为全球雪豹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该项监测研究活动由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联合开展。(光明日报)


                    IP属地:广东79楼2023-01-12 08:18
                    回复
                      #光明生物圈##布氏鲸回到涠洲岛过年#】近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布氏鲸频现广西北海涠洲岛海域。记者在考察船上看到,这群海洋巨兽不时浮出水面,张开大嘴捕食鱼群,同时吸引了成百上千的红嘴鸥前来觅食。广西科学院副研究员陈默介绍,该海域是我国近海在20世纪80年代后发现的重要的大型鲸类稳定栖息地及捕食场所。2016年以来,科研团队在该海域已累计识别布氏鲸个体50头。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0楼2023-01-20 20:53
                      回复
                        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巡护员偶遇中华鬣羚 漫步林间悠然自得
                        2023年03月13日 20: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华鬣羚。 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供图
                          中新网绵阳3月13日电 (贾莹 罗春平)近日,在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巡护员在日常巡护过程中,偶遇到一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鬣羚,并用相机记录下与其对视的画面。
                          据巡护员介绍,他在巡护途中遇到了长着马鬃、驴耳、牛蹄、鹿角的野生动物,正是如此奇特的“四不像”特征,让他立即断定出这是一头中华鬣羚。

                         这头中华鬣羚看到巡护员拿着相机对准它时,并未惊慌逃离,反而是与之对视,神情悠然自得,直至巡护员离去。
                          中华鬣羚,是牛科、鬣羚属动物,头体长140厘米至170厘米,体高腿长,毛色深,具有向后弯的短角,人们将它与驯鹿、驼鹿和麋鹿一起称为“四不像”。(完)
                        【编辑:田博群】


                        IP属地:广东81楼2023-03-14 10:58
                        收起回复
                          罕见画面!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现“金雕逐鹿”
                          2022-10-31 21:15:5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张炼

                          余鳞 四川在线记者 王代强
                          10月31日,记者从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获悉,近日,王朗片区高山动物专项监测调查人员在整理收回的红外相机数据时,发现了一张“超燃”的捕食画面。画面中一只金雕作俯冲抓捕之势对小麂发起进攻,小麂则凌空跃起呈奔逃之势。
                          金雕是一种大型猛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善于滑翔,常在高空一边盘旋一边俯视地面寻找猎物。小麂是一种小型鹿科动物,身高约43—52厘米,体长约70—87厘米,体重约9—18千克。它们较为胆小,受惊时会猛地蹿进草丛或森林中进行躲藏,常凭借敏锐的听觉和敏捷的行动,巧妙避开危险。
                          王朗片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片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调查工作进行了升级,高山动物专项监测调查已获得狼、雪豹、秃鹫等珍稀动物影像,证实了该区域食物链的完整性。
                          图片来源: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


                          IP属地:广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2楼2023-03-14 11:04
                          收起回复
                            【绿孔雀的隐秘生活】云南省元江中上游河谷两侧的季雨林是最适宜#绿孔雀#栖息的生境。研究人员通过长年的红外相机监测使我们得知绿孔雀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行为活动规律。
                            每年2月份,绿孔雀开始进入繁殖期,雄性绿孔雀便会开始占域,它们通常会通过鸣叫相互确定各自的领域。所以在二三月份里,每天的清晨和傍晚都会听到雄性孔雀在河谷附近的叫声。雄性孔雀如果发现在自己领域内有雌孔雀来访,便会贴上前去开屏,进行求偶炫耀。绿孔雀在求偶炫耀时为了显示长长的尾屏,需要较大的开阔地,这对它们来说非常必要。
                            3月中旬以后,雌性孔雀选定了雄孔雀后便在其领域内觅食生活,不再躲避雄孔雀。受精后的雌性绿孔雀便会找地方筑巢产卵,集群随之解散,那些亚成体就会三三两两地分散开生活。
                            4月份基本进入孵化期,雌性绿孔雀会找灌丛下、倒木或者沟箐附近的隐蔽处筑巢产卵。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孵化,大多数小孔雀会在4月底5月初破壳。刚出生的雏鸟会跟随雌性孔雀在雄性孔雀的领域内小范围地生活。就这样,小孔雀在雌孔雀的呵护下慢慢长大,不知不觉进入下一个繁殖季
                            via《森林与人类》2019年第6期杂志




                            IP属地:广东84楼2023-03-23 19:09
                            回复
                              转自@ 浙样红TV
                              #浙江两搁浅江豚被放归钱塘江#】3月22日上午,浙江海宁市黄湾镇塔山坝附近钱塘江边发现两只江豚搁浅,海宁紧急组织公安、消防和民间救援组织等多方力量成功救援。在农业农村局专家的指导下,救援人员先将两只江豚小心打捞上岸,随即又迅速冒雨赶到丁桥镇祝家墩。上午9:30,救援人员冒雨下到海塘,在距离江岸二三十米的地方,选择在1米多深水域,将两只江豚成功放归钱塘江。






                              IP属地:广东85楼2023-03-23 19: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