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成君吧 关注:932贴子:38,607
  • 12回复贴,共1

【转载】马嵬驿兵变的主谋是唐玄宗本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马嵬驿这类事件,应该是所有统治者最最忌讳的。唐玄宗在政治上是一个凶狠的人物,曾因亲生儿子披甲进宫就认定谋反,一日杀三子。而面对这次真实的兵变,唐玄宗却一反常态直到入蜀之后也不惩罚,反而将贡品分赏给众禁军。这样不罚反赏的举动真叫人不解。
有些人认为马嵬驿兵变是一个群体效应,就像是勒庞《乌合之众》里讲的无意识行为。但身为禁卫军,一支皇帝的亲兵部队,怎可能突然想杀当朝宰相?这必然是有人煽动,有人策划的行动。


1楼2019-07-26 13:35回复
    现在主流的看法是,马嵬驿兵变的主谋是当朝太子:李亨(唐肃宗);发起者和执行者是禁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但实际上,陈玄礼与太子李亨几乎没有交集。只是在杀杨国忠前,陈玄礼通过李亨的宦官李辅国询问过李亨的态度。而且他们实际上也不敢有交集,唐玄宗疑心重这是常事,当朝太子怎么敢与禁军统领相交,这一点是绝对说不通的。
    我们看待历史往往容易把人物脸谱化,认为唐玄宗在天宝后期是一个被李林甫、杨国忠、杨贵妃蒙蔽的一个糊涂老头儿。但实际上,唐玄宗就算在晚年也是一个极富政治敏感性的帝王术玩家。
    我们把能发动兵变的人都猜个遍,也没人愿意去相信,唐玄宗本人才是马嵬驿兵变的总导演。


    2楼2019-07-26 13:36
    回复
      马嵬驿兵变发生在安禄山起兵谋反后,当时唐玄宗连换三将也没挡住安禄山的叛军,因为自己的瞎指挥导致潼关也丢了。玄宗眼看首都长安就要沦陷,便号称要亲征,实际上是带着千余人趁着夜色开溜。然后还没走多远,也就在三、四十里外的马嵬驿就发生兵变了。既然是逃难,所以史书上记载的大多都是后来史官补录的,兵变的解释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3楼2019-07-26 13:37
      回复
        马嵬驿兵变的主要人物:
        唐玄宗:71岁的老人了,被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大将安禄山即将攻破首都,准备前往蜀郡避祸。
        陈玄礼:估计也有70岁左右,唐玄宗的发小、唐玄宗“唐隆政变”的策划人和执行者,被史书记载为“淳笃自检”,也是唐玄宗的至亲好友。
        高力士:72岁,唐玄宗一生最亲近、最信任的太监。最后时刻力劝杀死杨贵妃。
        太子李亨:45岁的老太子,被亲爹压制几十年。陈玄礼确实通过李辅国告知太子要诛杀杨国忠,“太子未决(可能是不反对)”马嵬驿之后便去了朔方组织平叛,随即登基自立为帝。
        李辅国:太子李亨的亲信宦官。
        杨国忠:56岁,早年入川从军,在蜀地经营人脉多年,凭借着远房表妹杨玉环得宠,和自己的钻营成为丞相。控制蜀地的剑南节度使两任之久,而且他还是安禄山造反的“清君侧”口实。
        杨玉环:37岁,唐玄宗最爱的女人(原来是儿媳妇)。在潼关危机唐玄宗准备御驾亲征之时,以自杀的方式成功组织玄宗御驾亲征。
        韦见素:副丞相,杨国忠党。但没有死在马嵬驿,而且后来还被派去帮助李亨(唐肃宗)平叛。


        4楼2019-07-26 13:37
        回复
          禁军六部,即便当时因为饿、因为逃难、因为杨国忠作恶也好,对杨国忠有怨言,但是要在危急时刻要挟皇帝杀丞相,这对于士兵本人来说也没有实际的好处,所以一定是陈玄礼有预谋的煽动行为。
          唐玄宗的军事能力确实特别差,但是政治敏感度那是相当的高。禁军统领是怎么样的一个位置,他要比大多数人都清楚地的多。自己就是依靠着禁军的力量才获得皇位的,怎么会随便让一个人统领呢。所以陈玄礼叛变的可能性极小。
          而且,陈玄礼也不是因为一时兴起要杀杨国忠。新旧唐书中都有相关记载:《旧唐书》“及安禄山反,玄礼欲于城中诛杨国忠,事不果,竟于马嵬斩之。”;《新唐书》“右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谋杀国忠,不克。”。一个禁卫将军总想杀宰相,这也不符合他“淳笃自检”的性格。所以,他只能是被唐玄宗指使的行为。
          那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唐玄宗要杀杨国忠的动机。


          5楼2019-07-26 13:38
          回复
            唐玄宗诛杀杨国忠的第一个动机:避免成为“被挟天子”
            杨国忠在唐玄宗的放纵下独揽超纲,而且他还是从蜀地出来的。蜀地的剑南节度使也曾被他兼任,此前两任剑南节度使都是他的亲信(章仇兼琼、鲜于仲通),可以说控制蜀郡二十年,杨国忠经营多年的老巢。而且杨国忠还一直极力鼓动皇帝入蜀偏安。
            潼关没有丢的时候,唐玄宗还有平叛的自信心。可现在潼关失守,天下那么多节度使和地方大员,玄宗心里已经开始生出巨大的不安了。而且前朝之鉴,使得唐玄宗不得不防,当年隋炀帝带着禁卫军跑到江都,身边的宇文化及不就是挟天子最后杀了杨广。身边还有这样一个大奸似忠的杨国忠,玄宗必须防止杨国忠到了蜀地挟持天子!玄宗出逃前,就让儿子统领剑南节度使,确保自己的安全。
            也许有人会说,那唐玄宗可以直接杀了杨国忠何必绕这么大一圈。这就要说到唐玄宗可是一位“影帝”,常年使用帝王术的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正是帝国为难之时,蜀地又都是杨党的势力,明面上杀了杨国忠是容易。但是杨党的人会如何对待玄宗,马上就要入蜀这必须考虑到。杨党要留,杨家必须死!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副相韦见素能活下来的原因。


            6楼2019-07-26 13:39
            回复
              马嵬驿兵变死的只有:杨国忠和杨玉环这样的杨氏家族。(可能当时还没想着杀杨玉环。)
              唐玄宗诛杀杨国忠的第二个动机:除掉安禄山“清君侧”的口实
              在安禄山刚刚起兵的时候,就是“讨杨国忠,清君侧”,而杨国忠还兴奋地认为自己有“先见之明”。在安禄山的塑造下唐帝国已经被杨国忠控制住了,唐玄宗被外戚架空。而这时唐玄宗能做的只能是扔掉这个政治包袱,“杀了杨国忠,除去安禄山清君侧的口实,以正天下视听”。
              中国历史上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的著名叛乱有三次,分别是: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诛晁错,清君侧”,汉景帝杀晁错,七国联军势衰;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讨杨国忠”,马嵬驿兵变杀杨国忠,安禄山势衰;建文帝时期靖难之役,“讨齐黄,清君侧”,建文帝力保齐黄,建文帝失踪。以汉景帝诛晁错为例,诛杀杨氏一族可以瓦解叛军举兵的正当性,向天下昭示皇权依在夺回舆论人心,揭示安禄山投机者的狼子野心,这才是政治。


              7楼2019-07-26 13:40
              回复
                其实在哥舒翰领兵驻守潼关之时,王思礼也曾向哥舒翰谏言诛杀杨国忠,拔掉清君侧的口实有利于作战。后来被杨国忠得知,这也是当时哥舒翰与杨国忠闹蹦的主要原因。而潼关失陷之前,玄宗实际上并没有下决心除掉杨家,所以哥舒翰的也不敢挑明这个政治正确。
                当潼关失陷,玄宗自己都没有自信可以震慑国家。怎么会有心思再相信杨国忠呢?这样一个政治包袱该抛弃的就要当机立断。


                8楼2019-07-26 13:40
                回复
                  第三个动机:杨国忠自己作死,断了禁军家属后路
                  公元756年7月9日潼关陷落,唐玄宗12日黄昏时刻赏赐禁军钱财和布匹,13日凌晨从长安出发,14日到了马嵬驿,15日从马嵬驿离开,而安禄山的叛军十天之后才进入长安。虽然唐玄宗是带着近亲皇族悄悄出逃的,但是在长安城里有钱有实力的早早就开始出逃了。
                  唐玄宗出逃前曾经在黄昏时刻向禁军封赏,而且唐代禁军多为长安大户子弟,所以禁军们还是有一定的时间将这些赏赐交给家人并做安排的。所以跟着唐玄宗一起想蜀地逃难的民众应该不少,而且许多应该也都是禁军的家属。玄宗对禁军的敏感使得他一定会特别注意禁军的情绪,本就是躲避叛军的逃命怎么会不安排好禁军的家属呢?
                  而杨国忠是真的太能作死了,当玄宗与杨国忠一行人行至左藏库时,杨国忠请求烧掉,说:“不要落到叛军手里。”玄宗劝阻说:“叛军要是得不到什么,一定会重新从百姓处征敛,不如留给他们,这样可以不必增加百姓的负担。”等玄宗刚过便桥,杨国忠便叫人烧毁便桥。
                  杨国忠这种试图烧毁左藏库和便桥的做法,不仅是阻挠延缓叛军的追击,也是断了禁军家属和玄宗的后路。追兵在后,高度依赖数百禁卫军逃亡时,玄宗对于禁军形式岂会那么不敏感?这是玄宗最傲人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经验之一,玄宗本人就经历过成功的神龙政变和事变的景龙政变,还有他本人发动的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对于陈玄礼策划得这件事情,玄宗不可能是不知情者,对于这样的杨国忠,玄宗如果还不杀他那就等于是在自杀。


                  9楼2019-07-26 13:41
                  回复
                    如果是玄宗策划得为什么又要告知太子,最后又让太子前往朔方
                    陈玄礼在诛杀杨国忠之前曾经不痛不痒的告知并询问太子李亨的意见“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前面说了禁军统领不会与太子有交集的可能,而且事后玄宗也没有因为这事处罚陈玄礼,太子(肃宗)也没重用陈玄礼。
                    所以这不像是真的询问,而像是玄宗估计指示的。想把事情故意引向太子,让人猜疑太子以防太子周围聚党,玄宗的一贯手段。而太子也不介意揽在自己身上,原本就与杨国忠交恶,干成了自己还有除恶的名望。
                    唐玄宗当时已经71岁的高龄早已厌烦政务,国家如此破败皇帝如果和太子一起逃到蜀地,那么帝国可能就此分裂。放太子去关中领导叛乱这也是唐帝国继续存在的一个战略思维。(这是我的另一个猜想,不认同的可以拒绝)


                    10楼2019-07-26 13:43
                    回复
                      其实玄宗早已经不想理政,作为帝王术的高手想去玩艺术
                      唐玄宗一生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识人之术,充满政治震荡的前半生使得他在这个技能点上指数颇高。唐玄宗一朝的著名宰相:灵活善治的姚崇,刚正纠风的宋璟,文章风骨的张九龄,锐意革军的张说,诤诤直谏的韩休,专于治务的裴耀卿。还有口蜜腹剑善于设计制度的李林甫和最无能但深通理财之道的杨国忠。
                      唐玄宗从没有糊涂过,那个人能瞒过他的眼睛?对于李林甫与杨国忠的独断专行,唐玄宗并非不知情。既是对被他放纵了近二十年的李林甫,他晚年也曾评价道:“此人嫉贤妒能,举无比者”。而是唐玄宗在天宝年后心累了不想频繁换人,认定了李林甫,他需要一个独断专行的宰相,帮助自己处理政务。作为宰相的李林甫与杨国忠也明白玄宗的心思,他们必须把自己搞得臭味熏天,与现任储君结怨,就连安禄山都是这样行事的。
                      玄宗早年精力充沛,李林甫以前的宰相几乎没有一个超过四年。正相与副相相互牵制,要换一起换,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任免不同的宰相。整个开元盛世,都是在玄宗的驾驭能臣的魅力下创造的。
                      在天宝年间的玄宗开始远离政治,导演着他们李林甫与杨国忠斗,杨国忠与安禄山斗。而当他们沦为玄宗的弃子之时,玄宗又随时挥起争执利剑将他们杀死。李林甫刚死,便抄家定罪。安史之乱刚刚顶不住,杨国忠便被泄愤诛杀。唐玄宗一直都为自己预备着政治替罪羊。玄宗太自信自己的帝王术的艺术平衡了,最终也误在这一点上。


                      11楼2019-07-26 13:44
                      回复
                        面对自己开创的盛世,他沉醉于书法、音律、围棋、马球等等艺术方面。书法作品《鹡鸰颂》《纪泰山铭》《石台孝经》等传世至今的经典。作曲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阵乐》《凌波仙曲》《春光好》《秋风高》等佳作。甚至是唯一有诗词入选《唐诗三百首》的皇帝。
                        唐玄宗并非传统意义上如秦皇汉武一般的虎狼之君,也不是隋文帝、明太祖一样的工作狂人。唐玄宗就像一个深谙帝王之术、驭人之道的优秀教师懂得自己举重若轻,无为而治的发现每个臣子的长处。而到晚年,疏于察人导致自己也无法抵挡的灾难。


                        12楼2019-07-26 13:44
                        回复
                          其实究竟是不是李隆基主谋的,可以这样分辨:
                          以李隆基对太子和亲兵的提防程度,肯定不会是太子干的;而士兵自发也不可能,自发这种情况敢出头的顶多也只有一两个人,而遇到这种状况早就被上司层层把苗头掐灭了,更何况这么严重的造反行为肯定会留下领导者姓名,但结果根本就没有相关人,所以只能是陈玄礼自己预谋的,陈玄礼作为李隆基的死忠,自然是受李隆基命令才敢发动这场兵变。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08-20 22: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