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京师的做解最早是战国时期的春秋公羊传: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公羊传》时天子之居在洛邑,故京师是洛邑。“京师”连称就先秦文典记录、青铜铭文而言,最早出现于西周,也均指洛阳。师,是人众多的意思,最早的考古记录在商甲骨文就有记录,指的就是洛师,证明洛邑在商朝时期已经是大邑了。在周朝建立之前,京一般是指地势高,城防固的地方。周朝建立之后,不管是从文献上还是考古上,京师连称就特指天子之中、天子之居的新大邑洛,其他地方不能称为京师。
首先,史料的分析。京洛邑城大从建成规格意义是前所未有的宏大。洛邑城是严格按照《《周书·度邑》》《周礼·考工记》》建立的王都,是周人“定天保,依天室”具体措施,代表着伐纣之后承接天命,成周崇高的地位是宗周等其他城池无法比拟的,“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八方之广,周洛为中”“昔周公营洛邑、以为在于土中,诸侯番屏四方,故立京师。”。有的书上说成周城建立是周王室便于加强对东方的统治作为丰镐的补充成立,这个说法是片面错误的,起码与周人当时的思想相比是很荒谬的,周人建立洛极其崇高的,作为名正言顺、承接上帝,统治天下的中心。西周的京宫是在成周,京宫为西周时期成周宗庙系统中的大殿, 祭周太王以来康王以前各王,必定是天下最尊高的地方,所以称为京宫,天子重大活动都要在京宫祭祀先祖。周人将王直属军队称为师,意味有庞大的军队,而西周最大的一支部队成周八师,在洛邑。
其次发掘文物中关于“京师”连称。最早的记录是西周青铜铭文,京师的意思作为探讨,我认为可以有两个含义,一是成周城,二是指成周八师:1.西周夷王时期《克钟》铭文载:“唯十又六年,九月初吉庚寅,王在周康刺宫。王呼士曶召克,王亲命克,遹泾东至于京师……”。因为镐京在泾渭交汇处之西南,不能云“遹泾东”,顺泾水而下,东行就会到达东都洛邑,周康刺宫在洛邑,同时期另外一个《小克鼎》“王命善夫克舍令于成周,遹正八师之年”,王命令“克”到洛阳整顿军队(八师)的,互相印证,故此“京师”当指洛邑。2.周昭王时期的“京师畯尊",记录王率“京师”伐亲率大军南征荆楚之地唐厉曾夔(今湖北随州)的历史,楚地在成周以南,这里的京师指的是成周八师,相关青铜铭文记录很多,“惟伯迟父以成师即东,命戍南夷”《录卣》:汝其以成周师戍于叶师,周昭王覆灭于汉水,葬于少室山,也印证了这条路线。
京师不分家在周朝以后隋朝以前就特指首都了,两汉都城长安洛阳、魏晋北魏都城洛阳都称为京师,到了隋唐朝由于沿袭北周旧习,长安所在之地被贯称为京兆、京师,以至于到宋朝沿袭旧城,这是从称呼上讲的,叫的时间长了,叫惯了就不好改名了,并非固定特指都城,就像人取名为张昊天、李宇宙、王如来一样,介于此,隋炀帝第一次提出都的概念以示区别和尊崇。而京师、京洛作为都城的含义,也可为具体表述隋唐时期洛阳,宋都开封临安,以至于岛国京都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