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吧 关注:278,525贴子:1,752,373

回复:好像大家讨论颠簸(混合交叉)挺多的,说一些个人见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贴技术含量高,加精学习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9-07-10 08:51
回复
    我只吸收营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9-07-10 08:52
    回复
      冬哥化身技术帝了,厉害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9-07-10 10:11
      回复
        哇,技术贴超赞。


        IP属地:英国19楼2019-07-10 10:38
        收起回复
          我居然读完了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9-07-10 11:12
          回复
            同样转体 70 度,“对称转体” 是左右各 35 度,“非对称转体” 可以是左 10 度右 60 度。
            对于身高 2米,身宽 0.4米的泳友来说:
            完全不转体的 “长宽比” 是: 2 / 0.4 = 5
            转体 35 度的 “长宽比” 是: 2 / ( cos(35) * 0.4 ) = 2 / ( 0.819 * 0.4) = 2 / (0.32766) = 6
            转体 60 度的 “长宽比” 是:2 / ( cos(60) * 0.4 ) = 2 / ( 0.5 * 0.4) = 2 / (0.2) = 10
            这个 “长宽比” 很吓人的。。。


            IP属地:北京24楼2019-07-10 15:18
            收起回复
              “笨牛顿” 说 “颠簸” 与 “交叉技术” 没有必然关系,不能说是错的。
              不过我比较同意 “冬哥” 的观点,混合交叉技术更有利于 “颠簸”。
              “前交叉” 可以保证 “充分转体” 时保持较好的流线型。
              “后交叉” 可以借助 “转体” 拉高,有利于更好的颠簸。
              这个是刚刚想到的。。。


              IP属地:北京25楼2019-07-10 15:55
              回复
                给楼主详细的分析点赞颠簸式自由泳引入蝶泳波浪游进状态形成单边蝶,规避了传统自由泳水平游进时头部持续受到的兴波阻力。个人感觉颠簸起伏本身和混合交叉没有必然联系,属于个人技术风格,比如王简。颠簸搭配混合交叉一方面是为了缩短换气时间减少换气动作对身体流线型破坏从而削弱速度(中后交),同时要尽量延长非换气时“半潜泳”的走水效果(中前交)。节奏改变导致技术跟着改变。感觉这种技术的产生就是在国际泳联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向潜泳靠近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9-07-10 16:36
                收起回复
                  【观点】
                  如果,自由泳游进方向和身体自转轴的夹角,视作,“章动角”,,那么自由泳的颠簸可以用章动来进行解释。
                  1.“颠簸”的来源和前中后交叉没有必然关系~狗爬和侧泳前中后交叉乱来照样不颠簸,于此同时,蛙泳和蝶泳双手完全对称,反而颠簸。
                  2.自由泳作为长轴泳姿的代表,颠簸的来源,在于自旋轴和游进方向轴,始终不重合,,类似陀螺的“章动”。参考关键词,弹道章动。
                  网上早有大神给出过总结:
                  【颠簸是永恒的】通过来自长轴泳姿的分析,我们可以参考陀螺的旋转特性来印证。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9-07-10 17:25
                  收起回复
                    请问楼主:有一定自由泳能力的应该怎么练习混合交叉?就是不会混合交叉,想学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9楼2019-07-10 20:29
                    收起回复
                      再补几张资料图片,,游泳的尽头是物理,物理的尽头是数学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9-07-10 20:49
                      收起回复
                        关于阻力,看来楼主是被 “上下起伏带来的形状阻力和不平衡发力带来的惯性阻力” 困住了,出不来了。
                        1. 请楼主做个试验,应该可以解释 “上下起伏带来的形状阻力” 。
                        站在浅水区,手掌平拍的按到水里,上下起伏的运动,记住感觉到的阻力。
                        站在浅水区,手掌象切菜的菜刀一样切入水里,上下起伏的运动,记住感觉到的阻力。
                        前一个是楼主想象中的阻力,后一个是改变 “长宽比” 后的阻力。
                        2. “不平衡发力带来的惯性阻力” 应该用蛙泳的 “拉高前冲” 就能解释了。
                        就到这吧,时间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肯学习就会有进步。。。


                        IP属地:北京31楼2019-07-11 00:37
                        收起回复
                          应该是我没说清楚,这么说你看是不是符合你的想象:
                          手掌平拍状态时向上倾斜 “类似” 你的想象;手掌切菜状态向上倾斜 “类似” 改变了 “长宽比” 。。。


                          IP属地:北京32楼2019-07-11 01:46
                          收起回复
                            分析太透彻了,原来颠簸是左右手划水方式不同表现出来的在外形式,并不是刻意去追求让身体起伏,真的是学到了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9-07-11 09:10
                            回复
                              关于压差阻力(形状阻力)、兴波阻力、粘滞阻力,船舶工业的研究要比游泳工业的研究透彻的多,
                              毕竟从人力、财力、物力各方面看,游泳工业远远比不上船舶工业、汽车工业,
                              更不要说人精扎堆、烧钱财如粪土的航空航天业,
                              所以用一用人家的研究成果不丢人。。。如果刚好没乱用。。。
                              其实我看这些东东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但是既然人家都实际应用了,肯定没问题的。
                              所以死记硬背了一些结论,泳友如果有兴趣,只好自己去研究解释了。。。也确实非我能力所及。。。
                              我的印象:
                              横截面积不变,增大 “长宽比”,还是会减小压差阻力 (也能减小兴波阻力和粘滞阻力)。
                              增大 “长宽比” 的缺点是牺牲了 “稳定性”,所以集装箱船 “短粗” 而战舰 “细长”。。。


                              IP属地:北京34楼2019-07-11 14:4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