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 秋天到时,汉朝对匈奴的战争结束,虽然卫青大将军所率军队斩获匈奴万余人,但前将军翕侯赵信,右将军卫尉苏建所率的军队碰到了匈奴单于的军队,接战一日,汉军死伤殆尽,前将军赵信祖上虽是胡人,可归顺汉朝已久,一直忠勇可嘉,否则也不会得到汉武帝的重用,可不知道伊稚斜究竟对赵信说了些什么,反正结果就是赵信在伊稚斜的劝诱下,竟然置长安城的妻儿老小不顾,投降于匈奴。
消息传到长安城,汉武帝下令抄斩赵信全家,待兵士赶到时,却发现赵信的两个小儿子已经失踪,龙颜霎时震怒,幸亏紧接而至的消息又让他眉头稍展。霍去病以一种近乎不顾一切,目无军纪的态度,私自率领八百个与他一样热血沸腾的羽林男儿抛开大军,私自追击匈奴,出乎匈奴意料地深入匈奴腹地,在匈奴后方的营地杀了匈奴相国和当户,杀死单于祖父一辈的籍若侯产,活捉单于叔父罗姑比,斩首二千零二十八人。
---------------这段胡扯无数!元朔六年的汉匈之战,夏天便已经结束,六月就在论功行赏,哪里打到了秋天?汉军可不是桐凉你这傻瓜,大漠的秋冬季节相当可怕,冻死人是正常的事,汉军不是象你这穿件破烂衣服就能够在漠南漠北熬过严冬的怪胎,他们都是人,堂堂正正的正常人!
其次,赵信归顺汉朝已久?《汉书》明确记载,赵信以匈奴相国降侯,元光四年十月封,元朔二年击匈奴功益封,千六百八十户。为侯共六年,为右将军击匈奴,兵败,降匈奴。元光四年是公元前131年,元朔六年是公元前123年,前后一共八年,八年算是已久?
第三,赵信在长安有家人?汉武帝杀了赵信全家?赵信的两个小儿子失踪?这些全是桐凉的胡扯!往汉武大帝身上泼污水!根本没有的事!汉书记载,赵信降匈后,单于以姊妻赵信(这一年距离伊稚斜单于的父亲老上单于死亡已经有三十七年了,单于最少也不能小于三十七岁,即使单于这个姊姊与单于同岁,也不小了,赵信娶这么个老女人,也真苦了他……《汉武大帝》把这个女人改成了单于的妹妹,但即使是妹妹,也不可能小于三十七岁,《汉武大帝》中那么年轻的单于妹妹肯定不是老上单于生的,桐凉比起《汉武大帝》更可怕,竟然让老上单于的儿子在他死后十几年才出生,感觉老上单于好可怜,一个死去三四十年的人,居然还有这么多的二十多岁的子女,这这这……)
第四,请问霍去病哪本书记载了他是目无军纪,私自率领当时根本不存在的所谓“羽林男儿”去私自追击匈奴的?《汉书》记载的是:大将军受诏,予壮士,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是卫青派遣他去的!汉军军法第一条就是擅兴者斩!擅兴的意思桐凉肯定不懂……
也只有桐凉的霍有病敢无视我汉军军法,带个倡妇进军营不说,还敢不听命令,自己带人去砍人,按汉军军法,有病敢这样,即使功劳再大也不能赏!
汉军军法(非常不完整版,只是略作整理,原版早就失传了)
第一斩:擅兴,斩
第一斩:乏军兴,即后勤保障提供的物资无论任何原因减少,处腰斩
第二斩:逗留不进,大敌当前,指挥官无论如何原因没有及时出击,处斩
第三斩:失期,没有按时到达战场,斩
第四斩:擅退,斩
第五斩:逃亡,斩
第六斩:干行队列,斩
第七斩:亡士多,斩
第八斩:虏获不实,斩
第九斩:争功,斩
第十斩:失仓禀,斩
第十一斩:未行循部,斩
第十二斩:降敌,战场降者,本人处死,战争结束,家属全部处死
还有著名的“七禁令五十四斩”
七禁令:
轻军、慢军、盗军、欺军、背军、乱军、误军;
五十四斩首:
一:闻鼓不进,闻金不止,旗举不起,旗按不伏,此谓悖军,犯者斩之。
二:呼名不应,点时不到,违期不至,动改师律,此谓慢军,犯者斩之。
三:夜传刁斗,怠而不报,更筹违慢,声号不明,此谓懈军,犯者斩之。
四:多出怨言,怒其主将,不听约束,更教难制,此谓构军,犯者斩之。
五:扬声笑语,蔑视禁约,驰突军门,此谓轻军,犯者斩之。
六:所用兵器,弓弩绝弦,箭无羽镞,剑戟不利,旗帜凋弊,此谓欺军,犯者斩之。
七:谣言诡语,捏造鬼神,假托梦寐,大肆邪说,蛊惑军士,此谓淫军,犯者斩之。
八:好舌利齿,妄为是非,调拨军士,令其不和,此谓谤军,犯者斩之。
九:所到之地,凌虐其民,如有逼淫妇女,此谓奸军,犯者斩之。
十:窃人财物,以为己利,夺人首级,以为己功,此谓盗军,犯者斩之。
十一:军民聚众议事,私进帐下,探听军机,此谓探军,犯者斩之。
十二:或闻所谋,及闻号令,漏泄于外,使敌人知之,此谓背军,犯者斩之。
十三:调用之际,结舌不应,低眉俯首,面有难色,此谓狠军,犯者斩之。
十四:出越行伍,搀前越后,言语喧哗,不遵禁训,此谓乱军,犯者斩之。
十五:托伤作病,以避征伐,捏伤假死,因而逃避,此谓诈军,犯者斩之。
十六:主掌钱粮,给赏之时阿私所亲,使士卒结怨,此谓弊军,犯者斩之。
十七:观寇不审,探贼不详,到不言到,多则言少,少则言多,此谓误军,犯者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