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联系实际,来看索隆和娜美的例子。
首先,索隆是路痴,他的需求是“找个带路的人”——所以在小花园看到娜美蜡像,他才会那么高兴的上前去搭话,而忘记了身为剑士的警觉。
然后,娜美爱财(缺乏安全感,所以要把实际的东西握在手上)——但她对钱财的敲诈,基本上只针对索隆一个人。要说欠钱大家都欠了(个人认为娜美只是管帐并不是债主,从每次她给大家发零花钱就可推得),路飞吃了最多的饭,烏索普总是买各种工具,但只有索隆这个悲剧帝只借钱买了一次剑(而且根本没花全数归还了)就被利滚利到了一个永远(?)还不清的地步。
(這是欠債排行,索隆排在第五名,圖內翻譯是:对娜美的债务越来越多!!於是渐渐被迫劳役!?)
在威士忌山峰,娜美曾经应承索隆,这次你帮我去砍砍我就把之前的帐一笔勾销;然而之后在阿拉巴斯坦,她依然旧帐重提,用欠钱的事威胁索隆帮她做事(抓路飞),而索隆也“忘了”前债已清,每次都是一边抱怨一边乖乖任娜美差遣。
很显然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么?
在众多的债务人之中,为什么娜美只吃准了索隆来压榨?结合最初提及的“安全感”理论“从自我(愿望)出发”,可以这样理解:娜美的“内心情感需求”指针只指向了索隆,所以她才要越过重重困难(烏索普与山治比索隆容易搞定的多)去向他讨债——她最喜欢钱,所以偏偏要让他背债,“偏偏认定你”的背后,是“你才是我唯一想要(建立联系)的那个人”的内心渴望的真实流露。与之相对应,索隆的内心情感需求是什么呢?除了路痴需要被指引(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一点)之外,我们回到行文最初提到的一个词“安全范围”。
“安全范围”,既有身体距离上的,也有心理态势上的。
我们知道,警惕是剑士的天性。从索隆在水之都对路飞和娜美阐述的那段话(羅賓到底是不是伙伴)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容易卸下心防的男人。
对这样的男人来说,“来得巧”反而不如“来得早”。
随手举个例子。海列车上,索隆通过电话嘱咐山治说别轻举妄动,那车上有很厉害的家伙——这说明什么?即使同样是伙伴,和他相处了更久的山治比后来加入的羅賓更加重要。(山治贸然出手对付强敌,可能会死;羅賓被带进监狱,一定会死)但这个时候,索隆心里的天平倾向的仍然是山治。
其实“先来后到”这种事,放到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人之常情。大家被熊拍走的时候,你看路飞对索隆的态度和对布魯克能一样么?即使心情本质相同,也有程度上的差别。
也就是说,陪了他最久的路飞和娜美,是最早进入索隆“安全范围”的两个人。
一起经历得越多,羁绊和感情就越深厚。所以才会有“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的说法。
然后问题就来了。对索隆而言,第一个深深烙入心版的女孩是古伊娜(而且你永远别指望和一个死了的人争地位);而且索隆又是一个“单线挂起”的人——所以从剧情的合理性上推断,我不认为他在实现了和古伊娜的约定(成为世界第一大剑豪)之前,会分心投入感情。(你首先需要一个closure,然后才能move-on)。
所以娜美对索隆的影响,更多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渗透。成日相对,整天吵闹,并肩战斗,互相关怀——请相信有一天,量变是会产生质变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