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吧 关注:28,439贴子:537,383

岣嵝二字另文章,《禹碑》虽解犹愁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镇楼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4-16 12:05回复
    左起第1列:金木水火土(次序待定)
    左起第2列:平直正强高克柔(燮)()
    左起第3列:貌视言听思食货祭司
    左起第4列:空宾(师)()岁月星辰历
    左起第5列:数()()()旸()()()寒
    左起第6列:(燠)(風)()()()(德)(驿)(無)(凶)
    左起第7列:()()()(雨霁)(蒙)(時)(休)(咎)
    左起第8列:悔贞吉富康寿好寧考
    左起第9列:终命折短疾忧贫恶弱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4-16 12:05
    收起回复
      1,《神禹碑》刻录的就是《洪范》,《洪范九畴》则是对《洪范》的演绎。
      两者之间,类似于八卦六十四卦符号集组成的《先天八卦图》,与《周易》文本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2,现今的《神禹碑》石刻铭符与《洪范九畴》古文本,可能都经由王莽刘歆等人之手伪造或改造过。其缘由,很可能与王莽篡汉事件有较大关联。
      《禹碑》作为字符集,可以被视为原始时代的字典。如果确是上古之物,可视为中华文明字典之祖。
      3,《洪范九畴》各畴关键字眼分别对应《神禹碑》各列符号。但并不严格要求一一对应。
      《禹碑》左起笫1列5个符号,分别是《洪范九畴》第一畴洪范五行文段中的"金木水火土"五字,符号、字形都呈左右对称架构。
      《禹碑》左起第3列九个符号,可能对应的分别是《洪范九畴》两畴中的"貌视言听思食货祭司"九个关键字。
      77字(全是《洪范九畴》各畴中关键句眼字眼)可能如下:
      金木水火土 貌视言听思 食货祭司空徒寇兵师 岁月日星辰历数 平强高正直刚克柔沈潜燮友 卜筮雨霁蒙驿贞悔吉 旸燠寒风时备无休咎肃狂省 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凶短折疾忧贫恶弱
      4,禹碑作为可能的华夏字典之祖,与第一部汉字字典《说文解字》也有若干联系。《说文解字》作者许慎,是东汉通儒贾逵的得意弟子。贾逵又是刘歆的得意门生贾徽之子。贾徽还是长沙相贾谊的后代。此人对汉字体构造六书之说的形成发展有重大作用、精通《尚书》文本。
      字典之祖《禹碑》,如果不是上古之物,伪造它的第一经手人,很可能就是这位贾徽先生。
      从师门传承上来说,《说文解字》这本字典,由来有自。
      5,《岣嵝碑》禹碑与《洪范》之间的关系,历来的研究者肯定都会注意到思考过,但为何两千年来大家们却纷纷如大禹一般过家门而不入?始终无人清楚解读?
      古代交通不便,识字人口少,研究型学者更少,这碑刻又本来就不被广传。没有破译也不足为奇。
      近代以来,研究者就多起来了,为何仍是号称天书?
      说到底,六七百年前的大才子杨慎要负极大责任。他才气名声足镇千古,一曲《临江仙》,悍然压制文坛几百年。在他辛苦编附的精美文字文章前,敢于跳出圈去另寻思路的,都得压上自己的才智、胆色、名声掂量掂量。
      后世研究者,所误皆在强求文章畅通上,都没有考虑过它根本就不是文章的最大可能性。77个古字组成文章,个个不重复雷同,这种古文,史上根本就没有好么!
      一旦从杨慎的天书牢笼思维篱笆中跳出来,破解这天书,二亿大学文化人几乎人人都随时可做到。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4-16 12:06
      回复
        6,当然,千年来,古人为何无人解读出来,原因也可能比较复杂。
        一种情况,一千几百年来,因为蝌蚪文确实难认,时间地点上又有故意人为制造百千年千万里时空差异。千年来人们思路受困绕,真地已经无人知道联系。
        第二种情况,不少古人已经意识到了猜到了,但不敢再研究下去。他们知道是个巨坑灾难。
        其性质,相当于发现手稿选集是某秘书某野心阴谋家某布哈林伪造,教科书全得改写!四书五经十三经千年科举考的全是伪造先祖圣贤语录。
        这在古代简直要命。
        第三种,千百年来,还有些古人如杨慎式的,或无意或有心诱导误导。杨慎作为科举受益人代表人物,(虽然政斗失败但他文名不败)也是有可能故意误导后人去玩文字游戏以转移注意力,掩盖真相。
        一、读禹碑铭有感
        禹碑自当铭《洪范》,
        蝌蚪佶屈赛殷盘。
        临江仙杨迷瞎马,
        天街神郭误生番。
        强牵怪字两眼泪,
        附会僻文一口痰。
        枉耗精神空费力,
        祖典原本不为难。
        二、考禹碑铭
        (疑其或为刘歆贾徽伪作)
        华夏字典祖禹碑,
        蝌蚪舞跃文思飞。
        贾生才气刘公意,
        浩荡无伦竟何为?
        三、解禹碑铭有感
        (复叹杨慎、郭沫若强读禹碑,误导后人)
        一遇杨慎误终身,
        千载岂独郭盲人!
        禹碑自当铭洪范,
        蝌蚪天书枉费神。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4-16 12:06
        回复
          以上为提要,楼下正文
          禹陵窆石、《大禹文》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4-16 12:07
          回复
            南岳衡山岣嵝峰《神禹碑》的解读思路与初步结论
            一,《神禹碑》是谁制作的?
            《神禹碑》又被称作《岣嵝碑》,由一堆古怪别扭符号拼凑而成,刻在南岳衡山岣嵝峰大石头上,其具体来历并无官方史料确证。
            岣嵝两字,东汉早期许慎著汉字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时,尚未见此字。到汉未三国曹魏时,张揖著《广雅》《博雅》时,才首次提到"衡州南岳有岣嵝峰",并写到"上有神禹碑"。(按:此条记录有诸多不合理,疑为后人补注附上串入)
            晋代,衡阳人曾任长沙相的罗含,在《湘中记》里写有"岣嵝峰有黄帝赐大禹玉牒","上有神禹碑″。唐代韩愈有诗文"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记载了确实有蝌蚪奇文的石碑。这些都是较早的明确史料。现在,国内如长沙岳麓山、武汉汉阳长江汉水合流处等不少地方,也摹印拓刻了不少,都托名是大禹鼓捣出来的古物。
            四千年前大禹时代就有这样的石刻?
            全国范围内从三皇五帝到殷商之前,在甲骨文之前,并没有一件这种近似文字乃至文章的符号类金石刻录物品。作为孤例,说它是大禹时的造物,当然不太可信,甚至概率无限趋零。
            它是谁制造的呢?
            在南岳衡山这样有数的地理名山上,用众多古怪符号摩崖刻在大石头上。在殷商周代之后魏晋代之前,其工程量不小,影响也不会小,不太可能是民间人士作品。如果是道教人士所为,这样算是盛事,应该会留有史料方志道观典藏记录。如果是各王朝官方所为,同样多半会有相关史料记录。但偏偏没有这两种最具可能性的记录。
            那么,会是谁制作的呢?
            有几个人选,但最有嫌疑的,恐怕要数王莽与刘歆这两人。
            在南岳衡山做这种摩崖刻石的事,非帝王参与,一般人还真不敢去做。但是,无论哪位帝王参与了这事,为何却没留相关史料记录?
            推测起来,原因无非是制作时并非正常情况,制作它的目的有非同寻常之处。多半与当时那位帝王得国不正,需要伪造天命有关联。
            历史上有这类需求的帝王可就多了。汉末三国这些帝王里,开国君主们都有可能。
            但他们大多不但夺位禅代成功,还都传了几代。如果要造托天命,把这石碑作为夺位换代的工具法宝证明,就没有必要事成之后不留记录不大书一笔不特别宣扬。
            所以,这石碑多半是改朝篡位事业搞成了半拉子工程,是搞成烂尾楼情况下的作品。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4-16 12:09
            回复
              即便是这类半拉子帝王或草头大王,数量其实仍然不少。
              比如,秦末南方的各支起义军,汉末的南方诸候们尤其是袁、刘、孙三姓世家贵族乱世豪杰们,汉末的黄巾太平道起义,他们也都可能去制作这类物件。 但他们可都是拿起铁杆子真刀明枪干武装的,犯不着把这事只做不说,深藏名山而不声张。
              所以,他们中哪位枭雄做下这件事的概率也不高。
              相比较起来,介于上述两种情形中间的王莽(以及刘歆等人),可能性就大多了。
              他篡位成功了,还做了十几年皇帝,但最后终究又没能立得住,死于非命,身死族灭。他所建立的大新朝也不归于史册正统,史书不为他立本纪而只归入列传。
              他与刘歆两人,一生都最喜欢制造符命图谶各种石刻古迹,又以虞舜后代自命,惯于伪造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古文史料。
              这石碑但凡有一点痕迹显示它本来是伪造或改造过的。那么,由他们伪造的可能性就会最高。
              南岳衡山这地方,与虞舜有较紧密关系;这石碑上那些疑似文字乃至文章的符号组合,又如此古怪离奇。所以,无论是从制作人所应具备政治地位,还是从其应具备的文化水准能力去判断,显然都可判定它并非寻常人所能为。
              把这些疑似文字文章的符号,与汉字、古文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对比起来研究,再结合这些符号独特的形状组合结构来判断,大致可判断其被制作的可能年代区间。从它所能发挥的功能去归类、从制作者试图完成的目标去判定、从制作的原由去分析,也可考虑一些线索得出若干推断。
              总体而言,可判断它大致上与周秦时期的金文、大小篆以及秦汉隶书这些字体,与《尚书》《楚辞》《汉赋》这些古文体,相对而言更接近或更早。也可推断出,在这些字体文体流行的年代区间内,时间越往前往年代区间的上限推,可能性概率相对也越高。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也就容易让人把这石碑与王莽篡汉联系起来。
              那么,问题来了。王莽篡汉前后,他曾伪造了那么多符命图谶石刻祥瑞神迹,史书对其都有比较清楚详细的记载。为何这件并非可以轻易忽略的石碑,却又没能被记载呢?
              况且,在汉代,南岳并非是现在的这个衡山,而是现今安徽霍山县(潜山县)的天柱山。王莽篡位时所伪造的大量神迹,大多都是在长安周边地区或人口密集、开发程度较高的地方。他并不强求更高难度,似乎没必要安排远距离不易操控掌握、当时开发程度很低、交通不便、效果影响很小、当时还属于南部边荒地带名声不显的岣嵝山。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4-16 12:09
              回复
                当然,王莽当政二三十年,篡位后做皇帝都做了十几年。他一直到死,也都还沉迷于伪造符命图谶弄石刻。他篡位得国不正,当然也就始终有这方面的旺盛需要。他让人在岣嵝峰造出这个石碑,虽然不具必要性,但可能性也是有的。
                为何没有留下记录?
                如果伪造改造《岣嵝碑》的时间,发生在他篡位前后。这件事没被史料记录,很可能是因为岣嵝山距离长安太远,由此造成的时间上各种不凑巧。
                按照《汉书.王莽传》里记载,王莽指使造出大量符命图谶石刻为篡位服务,他事成登基后,便大肆封官赏钱给那些参与造假的功臣功狗。当时,更多人也就不免要以此来求富贵,于是,这些东西便满天飞源源不断。然后,有人就上书劝谏了,王莽也下诏禁止了,还为此杀了一批人。
                所以,王莽虽然终其一生都喜欢伪造各种神迹,但在篡位登基前后,却又有一段减缓、中止乃至禁停伪造的时期。这样一来,也就肯定存在各种时间差了。而岣嵝峰这里,肯定就是系列时间差中受害最明显的那一类了。
                因为距离太远,它可能来不及去追凑奇象纷至沓来时的那些热闹。因为处在边缘地带、汉代的南岳还并不是它,影响作用效果也没那么重大,即便与舜帝大禹可以牵扯联系上,但也没到非它不可的地步。
                最后,造是造出来了,但却没能及时用上。等到造好了报符瑞送来长安了,可能又已恰逢他的禁令诏书也颁布了。
                符瑞太多,封赏赶不上节奏,于是他改赏为杀,人头都砍了不少。这种新情况下,长沙郡国驻长安办事处主任也许就难以判断《岣嵝碑》的价值份量,也许就不敢报喜讯,也许就果断退缩观望了。
                再然后,王莽政权被更始帝干掉了。天下战乱了一阵子,这事儿也就更没有下文了,恐怕一应档案都销毁得干干净净了。
                二,《神禹碑》写了些什么?
                《神禹碑》上面总共有77个符号。
                1,先说说它们的排列布局。
                从上往下看,上面五排,每排九个符号,共45个符号。下面4排,每排8个符号,共32个符号。从左往右看,左边第1列,只有5个符号。从第2列到第9列一共8行,每行9个符号,总共72个符号。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4-16 12:11
                回复
                  在字符结构上,两者一致。这样子连续五个字符全都是对称结构的,在《岣嵝碑》九列九行总共77个字符里,甚至也唯此一例(?)。
                  《洪范九畴》第一畴,就是洪范五行段落。其中的关键字眼就是金、木、水、火、土。这一段落里的其余文字,全是对这五字的演绎扩充解释表述。《岣嵝碑》单列它们于左起第1列,并非偶然。
                  其次,既然设定了左起第1列五个字与《洪范九畴》第1畴关键字眼相对应,也就不妨继续设定《洪范九畴》各畴可能与《岣嵝碑》的九列之间也会互相对应,还可继续直接设定《洪范九畴》文本与《岣嵝碑》符号集合两者之间的对应方法。
                  即,《岣嵝碑》是对《洪范九畴》的再抽象,而《洪范九畴》则是对于《岣嵝碑》的扩大解释再表述。
                  从左往右排列,《岣嵝碑》的各列大体上分别对应《洪范九畴》各畴,但可能并不严格要求各列九符一定要两两对应各踌九字。《岣嵝碑》各列的九个符号,只需要分别对应《洪范九畴》各畴的关键字眼,具体数目可能会有参差不齐。
                  换言之,《岣嵝碑》只是《洪范九畴》里各畴的关键字眼,用特殊方式刻写后所组成的符号集合,它并非是一篇句组段落文本。
                  《岣嵝碑》作为符号集合,与由阴爻阳爻所排列组合成的八个、六十四个卦符集合一样,是《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那样的符号集合。而《洪范九畴》作为对应文本,则是与卦爻辞、卦传所组成的由周文王推演周公旦注解孔子释义的《周易》文本类似的具体文本。
                  《岣嵝碑》剩下的八列七十二个符号,大体对应着《洪范九畴》其它八畴各畴中的七十二个关键字眼。
                  它们都必须是各畴中可作为文眼句眼的关键字。
                  在文字结构上,有些同样有左右对称结构,但也有不是左右对称的。
                  它们很可能不但无一雷同,还很有可能各自独立,并不强求要组成词汇短语,不会形成主谓宾结构的语句段落,更不会表达出什么系统完整的意义。
                  它们的排列组合顺序,也许并不严格按九畴关键字一一对应,也可能不严格按文本中的先后顺序排序。
                  5,最后,根据上述所列示的标准、特点、要求,这77个字有可能是:
                  金木水火土
                  貌视言听思
                  食货祭司空兵师徒寇
                  岁月日星辰历数
                  平强高正直刚克柔沈潜燮友
                  卜筮雨霁蒙驿贞悔吉
                  旸燠寒风时备无休咎肃狂省
                  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
                  命凶短折疾忧贫恶弱
                  以上这77字,只是个人初步判断,不作为定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4-16 12:12
                  回复
                    具体的77个文本字眼,以及各字与各符号精准的一一对应关系,需要更细致的考察比较辨别。
                    这里只简单求证一下,拿比较有把握的几个关键字求证一下。
                    左第3列从上往下九个符号,似乎就正是"貌视言听思食货祭司"九个字,那么,这就可以初步实证了!?
                    其它的,这里就不再反复推敲比对,一一确认了。
                    三,若干问题
                    首先,还是前面那个问题,如果真是王莽刘歆他们伪造的这石碑,为何就没留下史料记录?
                    王莽刘歆他们是既有需要也有能力搞出这么个东西的,他们当时为了把那场篡位大戏尽善尽美地演好,真地是花了很长时间做了很多事。与后来的曹魏代汉、司马晋代曹魏相比,后来的这些篡夺禅代戏码全都是匆忙中仓促上演。
                    他们时间这么充足,准备这么充分,这个物件这个事情所占分量虽然没那么关键,但也不能算小。为何最后没能用上,特别是为何没有留下史料记录?
                    真的只是因为前面所述的,百忙之中这些属于锦上添枝叶的次要事项,因为距离太远操作难度大,又恰好遭遇各种时间差,最终才错失"假做真时"的机会?
                    或者是因为《洪范九畴》本身也是做伪假造之作,而且它与王莽改制的进程并不配套,相互衔接上有问题。为了配合王莽改制具体操作进程,需要经历不断修改的长期过程。甚至因为政治需要,文本中有些字眼后来不得不改,而《岣嵝碑》在此过程中因此便失掉了价值?
                    王莽改制过程中,经常朝令夕改,很多大政方针反复颠倒前后矛盾。《洪范九畴》恐怕也很难逃一改再版三修订的可能命运。于是《岣嵝碑》就无限期推迟了出山时机?
                    具体究竟是什么原因,现在似乎已经很难准确判定了。当然,这问题对于推断破译《岣嵝碑》似乎也沒那么重要了。
                    其次,此前,始终是将《岣嵝碑》与《洪范九畴》看成王莽刘歆伪造改造的"假货"。然而,它们的产生形成过程,有没有可能会是八卦符号与《周易》、《易传》、《系辞》的产生形成过程相类似情况呢?
                    即,首先确实有大禹治洪水过程中在石头上刻制了这个蝌蚪文字的《洪范》。大禹时代的先人们用结绳记事时代记录方式,把最关键事情,确实先刻下来留文字在石头上了。后来的统治者、后人们在传承过程中,不断解释演绎,于是才有了《洪范九畴》这个《尚书》中的版本。
                    大禹所刻石或铸鼎的《洪范》,传到二千多年后的王莽时代,或许早已没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04-16 12:13
                    回复
                      到王莽新朝时,刘歆他们根据传下来的《洪范》古文,按政治现实需要再进一步修订完善后,再到岣嵝峰上去制作出新的《禹碑》。
                      换言之,真的本来就有大禹时代的《禹碑》 ,它就是《洪范》的原件。
                      应该说,在《洪范九畴》这文本真伪存疑有争情况下,这种历史过程发生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毕竟,要王莽刘歆他们完全凭空去硬生生地造出这一整套的《洪范》与《岣嵝碑》,似乎有些高估了他俩的作伪能力水准吧?
                      史料里记载王莽刘歆对于各种托古改制确实是过于的沉迷,让人感觉他们不应该会在明知那些都是自己造假出来的东西情况下,到头来,别人都不信了,他们还自己依然会相信到迷信的地步。
                      反倒是,如果先秦《禹碑》当时确实留有残缺,而非全然伪造,王莽刘歆他们只是给予修缮。这种情况下,他们才更有可能对这些似乎具有神秘天命天意气味的东西深信不疑。
                      王莽为了推动贯彻托古改制,打造大新朝儒家理想国,甚至先后用各种花样方式干掉了自己的四个儿子。他自己至死仍在对天人感应的无限迷恋中祭天,向神灵倾诉衷肠。
                      比他大五岁的刘歆,与他不是同年生,却是同年死。两人难兄难弟,不计较刘姓王姓两家族的国仇家恨,结为姻亲,在为儒家理想国奋斗路上始终是高度一致的同志战友,史谓堪称一对"骨肉君臣"。
                      他们两人,生前就能明白预见到各自身死族灭、理想破灭成闹剧悲剧。一个比一个更凄惨地死后,这对"骨肉君臣"做为史上最善于作伪的一对政治好基友,也称名于千秋史册。
                      假做真时真亦假,作伪做假,真地能做到他们这样忘命舍身舍家地步?
                      历史都是罗生门。
                      也许,正是彻头彻尾地全情倾力作伪过程中,他们的全部心血、理念灌注寄托之下,《洪范九畴》这些东西即便真地全是他们假造,心系神往之下,他们自己也沉迷其中了。甚至能人挡杀人神挡屠妖剁鬼。哪怕是亲儿子,只要陪同演出不认真、参与不倾力,也个个都一刀宰了没商量。
                      这是何等疯狂的一对绝对理想主义君臣?
                      所以,究竟他们是不是完全在造假,才鼓捣出的《洪范》、《岣嵝碑》。究竟《禹碑》这东西与大禹是不是完全没关系?这些也似乎真地不那么重要了。
                      后记:
                      清明节,费了五六个小时,一气呵成。
                      从选题到成文,堪称神速。
                      蝌蚪天书千年谜,
                      为难后人非本意!
                      快刀出手入破竹,
                      爽惟一字为之纪!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4-16 12:13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4-16 12:15
                        回复
                          按:西汉末年新莽鼎革之际,谶纬之说流行。当时广为流传一句预言:刘秀作天子。
                          刘歆就曾改名为刘秀,据说是试图应运。他是西汉刘姓宗室,楚元王之后。贾徽是他的门生弟子,又是曾任长沙相的贾谊后代。他们师徒两人背着王莽,私下里伪造制作《禹碑》,偷偷刻到衡山某较高山峰处。这也有很大概率。
                          《洪范九畴》第五畴,立皇极这一段落,与其它八畴的释字衍义说明风格迥异。却又是全篇政治性最强的中心超长段落,很有篡修改编的嫌疑。而第九畴则也明也有合两畴为一的情况。
                          此书是否来自西汉中期鲁王坏孔宅壁发现的古文《尚书》?有较多嫌疑。甚至是否为刘歆他们完全伪造,也难以完全排除。
                          如果系一体伪造,因为《洪范九畴》古文本已面世,而《禹碑》既托名为上古之物,则必须埋藏隐秘以便做旧。一明一暗,却又可相互证明,还有蝌蚪文难辩掩盖。这伪造设计也算周全了。
                          只是没料到新莽亡得这样快,古文《尚书》由一时骤贵暴发的显学,又重新沦为绝学。而禹碑更因其为伪造,一旦面世或许会有动摇整个学派根基危险,而从此难以面世。被一埋数百年,它与《洪范九畴》间的关联,信息更是被封锁或失传。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04-16 12:47
                          回复
                            民国年间出版的臧励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特别提出了对岣嵝一词的读音:
                            “岣嵝,金壶字考谓,当读如矩吕。”说明这岣嵝两字,乃源自上古音。再仔细考之,“矩吕”者,实佝偻也,高低不平,中医佝偻病,实指驼背。故“矩吕”者,古人极言其山势之陡状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9-04-17 02:05
                            回复
                              《禹碑》被这么解读了,这事儿有多大?这几篇文章都干了些什么?。
                              它与其它那些做八股文章的解读不同在哪?
                              最大不同在于它虽然没有确定结果甚至根本不需要什么确定结果,但从此有一大堆研究却绕不过它了,必须先把它干掉。
                              无视它忽视它,将来乃至马上就内心不安宁乃至被笑话的会是谁?
                              搞《尚书》的人绕得过去?搞甲骨文、古汉字、夏商周断代的人绕得过去?搞先秦两汉政治\思想\哲学的呢?搞儒学研究的呢?
                              这就是一个巨坑!已经挖出来了!
                              怎么办?时间越久,知道的人越多,事情越严重。
                              天书,以为是叫着玩儿的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9-04-18 01: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