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吧 关注:1,723贴子:43,675

玄奘大师归国后的一场激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摘自《中国唯识宗通史》
  作为瑜伽行派的全方位的弘扬者,玄奘对于因明典籍的翻译是不遗余力的。玄奘在弘福寺译出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移居慈恩寺后,又译出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
  奘门弟子,竞相造疏阐发。一时,成为当时教内教外关注的热点之一。由此引发了一场争论。这场争论的发难者是吕才。


IP属地:云南1楼2019-03-14 19:41回复
      吕才(600—665年),《旧唐书》、《新唐书》有传。
      他是博州清平(今山东省临清市东)人,少好学,善阴阳方伎之书。贞观三年(629年),以精通音乐被荐举,唐太宗令其直弘文馆,此后累迁太常博士、太常丞、太子司更大夫等职。
      永徽(650—655年)初年,参与修《文思博要》及《姓氏录》。
      显庆年(656—661年)中,高宗以琴曲古有《白雪》,近代顿绝,使太常增修旧曲。吕才出色地完成任务,高宗很高兴,又作《白雪歌词》十六首,付太常编于乐府。龙朔年(661—663年)中,吕才为太子司更大夫,麟德二年(665年)卒。


    IP属地:云南2楼2019-03-14 19:42
    回复
        永徽六年(650年)五月,玄奘译场的助译僧栖玄法师,与尚药奉御吕才为少年时的旧友。玄奘译出《因明入正理论》、《因明正理门论》,栖玄以其义趣幽隐,抄写一本,送给吕才阅读,并附信说:“此论极难,探究玄妙,比有聪明博识,听之多不能解。今若复能通之,可谓内外俱悉矣。”
        此位栖玄法师,贞观十九年(645年)五月被征召为玄奘译场证义大德,当时隶属长安普光寺。吕才仔细披阅二论,反复推研,自认“依极成而探深义,凭比量而求微旨,反复再三,薄识宗趣”。


      IP属地:云南3楼2019-03-14 19:43
      回复
          后来,吕才又借到神泰、靖迈、明觉三法师的义疏,相互比较,觉得三家所说虽议论丰富,文理会通,但所持观点不同,自相矛盾。
          由此认为三家既然同样禀承于玄奘,岂能有不同的说法呢?进而怀疑问题出在玄奘宣译有误,导致他人歧解,所谓“衅发箫墙,故容外侮窥则”。遂确信自己无误,也作起了注释。就三家所说觉得有道理的,并加论证,成立其说。
          对于可怀疑之处,举出四十余条,加以驳斥。分为上、中、下三卷,名为《立破注解》。并画出义图,共相比较,名之《因明注解立破义图》,即所谓“方丈图”。图前作序文,宣称他无师自通,学无再请,闻一知十,其注解合理无纰紊。并公然挑战说:“法师等若能忘孤鬼之微陋,思句味之可尊,择善而从,不简真俗,此则如来之道,不坠于地,弘之者众,何常之有?必以心未忘于人我,义不察于是非,才亦扣其两端,犹疑质之三藏。”时在永徽六年(650年)五月。


        IP属地:云南4楼2019-03-14 19:43
        回复
            吕才的宣战,在学僧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七月,译经僧慧立听说后,遂向尚书左仆射于志宁致书,论其利害。其文说:
            近闻尚药吕奉御,以常人之资,窃众师之说,造《因明图》,释宗因义,不能精悟,好起异端,苟觅声誉,妄为穿凿,排众德之正说,任我慢之偏心,媒衒公卿之前,嚣喧闾巷之侧,不惭颜厚,靡倦神劳,再历炎凉,情犹未已。然奉御于俗事少闲,遂谓真宗可了,何异鼷鼠见釜灶之堪陟,乃言昆阆之非难,蛛蝥覩棘林之易罗?亦谓扶桑之可网,不量涯分,何殊此焉?
            慧立的反驳主要是从信仰者的激奋出发的,理论上的反驳力度不够。因为朝廷的压力,吕才暂时搁笔。


          IP属地:云南5楼2019-03-14 19:44
          回复
              冬十月,太常博士柳宣,闻其事寝,乃作《归敬书偈》声援吕才。
              其文先有七行偈颂,其后是散文的“归敬”,其主要意思是,自古以来释经论义,都不过囿于文字,停留于表面。实则“息言明道,方契证于凝寂。犹执玄以求玄,是玄非玄理,因玄以忘玄,玄或是玄。义虽冥会幽途,事理绝于言象。然摄生归寂,终藉筌蹄”。言下之意,是说出家为僧、译经作疏者,未必真能得意忘象,领会玄理。儒士处俗,虽不事佛门,也未必不能得其真谛。而柳宣对吕才大加赞赏:


            IP属地:云南6楼2019-03-14 19:44
            回复
                尚药吕奉御入空有之门,驰正见之路,闻持拟于昔贤,洞微侔于往哲。其词辩,其义明,其德真,其行著,已沐八解之流,又悟七觉之分,影响成教。若净名之诣庵园,闻道必求,犹波仑之归无竭,意在弘宣佛教,立破因明之疏。若其是也,必须然其所长。如其非也,理合指其所短。今见僧徒云集,并是采石他山。朝野俱闻,吕君请益,莫不侧听,泻瓶皆望,荡涤掉悔之源,销屏疑忿之聚。


              IP属地:云南7楼2019-03-14 19:45
              回复
                柳宣认为,僧人对吕才的抨击没有做到以理服人,不能平息疑问。
                柳宣并且引用精通历法的李淳风的说法,其文说:


                IP属地:云南8楼2019-03-14 19:45
                回复
                    有太史令李淳风者,闻而进曰:仆心怀正路,行属归依,以实慧为大觉,玄躯无为,是调御法体。然皎日丽天,寔助上玄运用,贤僧阐法,实裨天师妙道,是所信受,是所安心,但不敢以黄叶为金山,鸡成凤,南郭滥吹,淄渑混流耳。或有异议,岂仆心哉?岂仆心哉?
                    然鹤林已后,岁将二千,正法既遥,末法初践,玄理欝而不彰,觉道寖将湮落。玄奘法师,头陀法界,远达迦维,目击道树金河,仍覩七处八会,毗城鹫岭,身入彼邦,娑罗宝阶,仍验虚实。至如历览王舍檀特恒河,如斯等辈未易具言也。加之西域名僧莫不面论般若,东国疑义悉皆质之。彼师毗尼之藏,既奉持而不舍;毗昙明义,亦洞观而为常。苏妬路既得之于声明,耨多罗亦剖断于疑滞,法无大小,莫不韫之胸怀,理无深浅,悉能决之敏虑。故三藏之名,振旦之所推定。摩诃之号,乃罗卫之所共称,名实之际,何可称道?然吕君学识该博,义理精通,言行枢机,是所详悉。至于陀罗佛法,禀自生知,无碍辩才,宁由伏习?但以因明义隐,所说不同,触象各得其形,共器饭有异色。


                  IP属地:云南9楼2019-03-14 19:45
                  回复
                      柳宣的这段文字,实际上是藉李淳风之口,指责玄奘门下对于因明的理解只是盲人摸象般的某一方面之所得。而吕才之所得也是一集之所得,他也是学识渊博之士,其见解应该同样得到尊重。
                      柳宣最后提出,“吕君既已执情,道俗企望指定,秋霜已降,侧听锺鸣,法云既敷,雷震希发,但龙象蹴蹋,非驴所堪,犹缁服壸奥,白衣不践,脱如龙种抗说,无垢释疑,则苾刍悉昙,亦优婆能尽,辄附微志,请不为烦。若有滞疑,望谘三藏裁决。以所承禀,传示四众,则正道克昌,覆障永绝。绍隆三宝,其在兹乎?过此已往,非复所悉。”柳宣的核心意思是请玄奘法师裁决。


                    IP属地:云南10楼2019-03-14 19:46
                    回复
                        接到柳宣的文章,译经僧明濬以柳宣之文的格式,写成“答柳博士宣书”,以批驳柳宣之文的错误。
                        明濬的生平不详,《慈恩传》记载说,他于贞观十九年(645年)以长安弘福寺沙门的身份进入玄奘译场,现在署名的译籍有:贞观二十一年秋八月,译出《因明入正理论》,弘福寺沙门明濬笔受证文;贞观二十二年,译出《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十六卷,弘福寺沙门明濬受旨证文;永徽二年(651年)正月,译出《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弘福寺沙门明濬正字。
                        可见,明濬是玄奘译场的重要助译僧,从其积极参与这场争论来看,应该属于奘门弟子。


                      IP属地:云南11楼2019-03-14 19:46
                      回复
                          明濬《还述》首先颂扬玄奘三藏,然后采取先扬后抑的手法反驳吕才。赞扬部分文字是:“吕奉御,以风神爽拔,早擅多能,器宇该通,夙彰博物,戈猎开坟之典,钩深坏壁之书。触类而长,穷诸数术,振风飙于辩囿。摛光华于翰林,骧首云中,先鸣日下,五行资其笔削,六位伫其高谈;一览太玄,应问便释,再寻象戏,立试即成。实晋代茂先,汉朝曼倩,方今蔑如也。”此后则分几个方面批驳吕才的轻率立论。
                          其一,吕才虽敬慕大乘,夙敦诚信,但因为朋友的一句戏言,忽然异想天开,搞起因明来了。不去拜师求教,而自行穿凿附会,推论诸疏,指斥求非,甚至弄到朝廷,发动议论,引朋相援。看他的愿望自无厚非,而考察他的说法,则确实让人感到困惑。


                        IP属地:云南12楼2019-03-14 19:47
                        回复
                            其二,吕才的《论》“以一卷成部,五纸成卷,研机三疏,向已一周。举非四十,自无一是。自既无是,而能言是。疏本无非,而能言非。言非不非,言是不是。言是不是,是是而恒非。言非不非,非非而恒是。非非恒是,不为是所是。是是恒非,不为非所非。”这是说,吕才以一周时间研究三疏,举非四十,自无一是。自既无是,而能言是;言非不非,言是不是。言是不是,是而恒非;言非不非,非而恒是。非非恒是,不为是所是;是是恒非,不为非所非。


                          IP属地:云南13楼2019-03-14 19:48
                          回复
                              其三,举例指正吕才的具体错误。
                              如就“生因”(指立论者的启发作用)、“了因”(指论敌的了解作用),吕才“执一体而亡二义”,即把两种所用当作一体,故以为只能有了因,没有生因。就“能了”、“所了”,吕才“封一名而惑二体”,即把两个体当作一个概念。
                              就“宗依”、“宗体”言之,吕才“留依去体以为宗”,即不知宗依与宗体的关系和分别,排除宗体,只把宗依当作命题。就“喻体”、“喻依”言之,吕才“去体留依而为喻”,即不知喻体、喻依共同组成喻,以为去掉喻体、只有喻依就可以了。
                              吕才因为没有搞清楚这两层基本概念及其涵义,就乱起猜疑,迷惑重生。“迷一极成,谬生七难”。即“极成”一句没明白,把“极成能别差别为性”(意即命题是由立论者和论敌一致认识的宾词区别了而成的)一句译文,竟改作“差别为性”,进而自生问题,反来辩难别人。


                            IP属地:云南14楼2019-03-14 19:48
                            回复
                                明濬法师又指出吕才宣称钻穷因明二论,实则往往自以为是,错误百出,甚至连上下文句都没有搞通,字音都弄错了。
                                “滞文句于上下,误字音于平去”。如把“数论”误作“声论”,将“生城”误作“灭城”。所以吕才的错误岂止在因明格式的离合关系的误解上,就连语言文字的前后倒顺的常识都违背了。
                                吕才又以汉语的民间俚语俗言与讹传的所谓“韶音”来比拟梵语的“转音”,虽广引七种,而只当梵语的一转,但还不包括梵文的七转声,仅涉及第八呼声而已。其舛差乖讹,不知从何而至!


                              IP属地:云南15楼2019-03-14 19: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