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方面需要多长时间完成?如果你的见道是究竟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见道,不是听别人讲的,花上三年的时间,可以扭转身心无始以来的业习。这个时候才谈得上能把握得了自己。因为前面的“见道”是“真”,配合实修,一真一实结合在一起,必然做得了主。当生理方面的修道完成后,在修心态的时候,有一大半功夫是在红尘里完成的。我曾有个划分方式:在山上,心态只能修到五成,还有一半必须要在红尘中完成。因为你没有面对人、事、物、理的时侯,会误以为自己的业习已没有了,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内心世界是一片风平浪静。当面对纷繁复杂的人、事、物、理时,会发现内心仍在起波澜。在修道的过程中,必须达到起心动念时,能觉知到。如果“觉知”还未跟上来,说明你修道还未开始。即使已开始,也只能说是在修道中,还未走出来。就如走进了“观音洞”,仅仅是一半的功夫,必须再走出去,才算走完了全部。即便是你从修道里走进去,又走出来,但未必能达到证道里面去。一步比一步更艰难。因为越到最后,越触动实质的问题。 前面第一步,完全是“理”,从第一步走出来,进入“修道”,才与“事”合成一体。达到“证道”,既与事一体,又非一体。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当一个小孩子落入水中,你敢跳下水,把孩子救上来,而且自己一口水也没喝,毫无损伤、轻而易举,三番五次地这样做。(并不是经历一次境界,未被转动,就算成功,反复打捞,百发百中。)对于一个证道的人来讲,他随时能够进去,随时能够出来。如果进不去,无法感受众生的喜怒哀乐;如出不来,无法超越凡人的喜怒哀乐。你们会问,证道的人是在水中还是在岸上?对于一个证道的人是无“我”的。他如在水中,或在岸上,怎么能无我呢?观音菩萨之所以有千百亿化身,正是因为“无我”;众生之所以活得累,正是因为“有我”。比如对于一个把金钱看得很重的人,认为:金钱是我的,我必须主宰它。有一天主宰不了,就会很痛苦。如果无我,岂能有“金钱”的概念?无我的人又怎么会有痛苦?他没有带着有“我”的心去做事,又怎么会有业障? 之所以会有业障,一是搜集别人的业障,二是承担自己做错事的业障,但都是因为有个我存在。一个人很庸俗,就是把“我”看得太重;有的人活得很洒脱,是因为“我执”比较轻。通常都说:功、名、利、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实际上一遇事,样样都需要。但要想证道,必须敞开身心,接受周围的一切。如果不敢、也不愿意面对周围的事情,别说证道,连修道也无法进去。就像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改正错误,是因为他敢于面对错误、承认错误。如做错了事,不敢承认、面对,就会想办法为自己辩护、开脱、解释。有的不吭声,佛门里讲,这也是一种慢心存在。当一个人理屈词穷的时候,不吭声未必是承认错误。因为佛法是针对内心的,自己对一件事情,看清没看清,放下没放下,自己的内心是非常清楚的。 现在信佛的人常说自己是“学佛的”,就是因为不知道怎样做才叫学佛的。当真正明白学佛应具备什么样的心态、条件、素质后,会吓出一身冷汗。正因为没有见道,不清楚何为“道”,所以才口口声声称自己是修道的。为什么古人常讲,越学越谦虚,越修越感到自己渺小。实际上做任何事都是从一个点切入,最后辐射到四面八方,乃至十方。并不是从四面八方切入,最后落到一个点上。所以佛门讲“一通一切通,如同太阳处虚空”照耀整个大地。
我前两堂课讲觉念,觉念后择道(法),择道后才是修道。这里的见道和觉念是相吻合的。一个修道人念念能觉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知道是合道还是离道。有时处于修道里,一不留神,念头又跑掉了,又没有合道。什么情况下才算合道呢?并不是只有念佛的人,一心不乱地念佛才算合道,如果说一心不乱地念佛才算合道,那么一心不乱地切菜也算合道,因为都是一心不乱地做一件事情。一心不乱地念咒、结印、参话头,也是在做一件事情。如此说来,一心不乱地做任何一件事情就是禅、就是定。和这件事融为一体就是在修道,就是在道中。事实上真正达到一心不乱地切菜,根本不用再转一个念头(念佛),才算合道。书上有一句话说:“当下是道何来转,有转更是头安头。”
不需要从一个法门转入另一个法门里面,才叫修道。有一颗散乱的心,念佛散乱,出去做任何事情都是散乱。你有一颗一心不乱的心,出去做任何事情都能一心不乱。
何为证道?如果师父给你一个法,你不能对自己的起心动念觉察到,你根本没有办法修进去。换而言之,如果能够觉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也根本用不着什么法。因为你已经破了我执、法执但还有一个空执未破。什么叫空执呢?就像一个对于钱财看得很淡的人,随时布施,但布施后总喜欢别人把他的名字刻在功德碑上。这意味着他财放下了,功名未放下,即我执没放下。有的人做了一件事之后,总希望人家知道,即使没人知道,自己内心也特别高兴。这意味着他没有完全达到空。一个真正空的人,无我、无法、乃至连空也不存在,也即佛门里讲的:“我空、法空、空也空”。大家经常讲“无我,无法,一切都是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