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吧 关注:5,958贴子:171,066

回复:【求学】刘秀的修身之道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果马援不请命,那他就没事,但他请了,因为他贪功。
如果马援打胜仗了,那他也没事,即使刘秀不喜欢,但赏罚要分明,肯定不能惩罚胜利之师的,但他输了,至于换另一种计略能不能打赢,这个不讨论,没发生的事情谁知道。
如果冤家不诬告陷害,刘秀也没理由发怒。
帝王之怒,有真怒,有假怒,有借事而怒。
看前面这家伙太不上路子了,没大没小的,火从心起,这是真怒,嘛,比如韩歆的时候~
有的时候虽然不想发怒,但是为了保证威严,应该发怒,或者想让别人警醒不要再有下一次,或者想让这个人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让其他人不要学这个做错事的人等等诸如此类,都是假怒,刘秀也多是假怒。
借事而怒,顾名思义,早就看这个人不爽了,但一直找不到时机处置他,这下他犯事了,马援就属于这种,刘秀借谗言而怒。
说起来刘秀到最后也没有定马援的罪名,而且惩罚也只止于收回赐给他侯印,并没有其他动作,不过对马援的家庭还是产生了深重的影响,至于刘秀做得过不过,并不好说,得问刘秀自己,冷静下来他是否后悔过呢?结果便是至死刘秀也未恢复马援的侯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9-02-16 00:06
回复
    至于马援的冤家,这也是马援自己招来的。
    史书赞马援有勇有谋,果敢,有德行,却很少有人赞他谦虚的,可以说马援有时过于自傲了,若是他谦虚一点,也不会被人惦记上。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宽容之心,谦虚的人君子喜欢,小人不结怨,自傲的人君子虽然不喜欢但能忍,小人就忍不了啦,所以谦虚是最好的。
    如果他当初行那个他不想行的礼,那一车薏苡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别人要就给点呗,何必藏着掖着,那些贵族看见是原来不是财宝自然就不会妄加猜测了啊,何必遭受后来的无妄之灾。
    可惜因为他的自傲,我就不行礼,我就不给,看都不给你们看,所以才遭来怨恨啊。
    这些都是小事,却导致了这么大后果,所以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可见修身是何其的重要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9-02-16 00:27
    回复
      困了,睡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9-02-16 00:28
      回复
        谈到刘秀在长安学习之后,他并没有选择留在长安找工作,而是继续回家种田,是刘秀水平不够找不到工作?并不是,史书记载刘秀经常为同学们解惑,只有理解的人给不理解的人讲解才叫解惑,接受能力强的给一时半会儿没接受的人讲解才叫解惑,这说明刘秀其实是个优等生。
        一个太学的优等生,情商也不低,还知道买驴租给别人,表明他也有商业,这不很明显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他如果想在长安找工作,稍微露两手就找到了,想干一番事业,在首都不比在家简单多?但他还是选择了回家,说明不是他找不到,是他不想找,不想呆在长安。
        一个君子不想待在一个地方的原因有很多,不过根本原因就是不喜欢这里,不喜欢这里的人,事,物,这里的政治面貌,经济结构。当时的长安让一个君子不喜欢要离开,那其他君子自然也不喜欢要离开,君子走光了,那长安还剩下些啥?
        观看历史不能仅仅从书面的直接描写来,还要观察当时的人物有什么独特性格,这些有着独特性格的人在当时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可以看出那时候的社会风气,好武的选择了安居,说明天下兵事少了,贪财的人选择干一番大事,说明天下耗财之事多了。
        有人可能说刘秀喜欢无忧无虑的生活,所以他选择了回家种田生活,明显不准确的,因为一个穷人是很难真正无忧无虑的,而且刘秀又不是和尚道士,寻求斩断尘缘,游于世外之类,如果的当时的长安是个井井有条,人们很有礼貌,官府上下廉明,没有黄赌毒的好地方,国泰民安,家和世兴,那刘秀很可能会选择先赚一笔,觉得差不多了的时候撇开蒸蒸日上的企业,回家做个真正的悠闲人,嘛,可惜真实的长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刘秀不得不离开。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9-02-16 13:53
        回复
          从离开太学,到后面李通拿图谶,史书只记载了他那时候在躲藏和卖米,当然他不可能真的只干了这两件事。
          此时的刘秀和种田时候的刘秀已经完全不同了,他心中多了一股志向,已经不再安于现状,而且史书记载他在长安学习后“略通大义”,有人拿这个略通大义来说刘秀当时文化水平并不高,他们眼里认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个文盲终于认识点字了,根本不是,写史书的人文化水平也很高,在他们眼里大义不可能只是识字理解文章意思,大义指的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就像是一棵树的根,一个人的脊椎骨,说明他已经吸收了中庸之道的精粹,大体的方向已经确立下来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道理都是通过慢慢学习才明白的,刘秀也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但他在起兵之后经常教别人怎么做人,很少有人教他做人,说明这前面的知识凝聚期对刘秀来说何等的重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而在卖米的这段时间,刘秀凭借知识基础,心中又有了大志向,所以他也开始谋划干点事了,不过这里有几个问题:什么时候起兵?怎么起兵?起兵去哪里?起兵会有哪些后果?这就是他的“预”。
          刘秀在卖米期间,在自学,在思考,在谋划,在等“时机”,后来李通带着图谶来,有了支持的人,有了招兵的钱,大哥已经起兵,宗室已受牵连,世间起义军兵马众多,不会成为众矢之的,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时候刘秀才起兵,可以说慎之又慎。
          君子入世,是一个从无事到有事的分水岭,两条路摆在面前,一个恬静优闲,安贫乐道,一个仇家遍地,随时都有杀身之祸,这里的选择至关重要,纵观刘秀的一生,这里的决定可能是最最慎重的一次。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9-02-16 15:05
          回复
            写这个好耗神啊,喝杯茶歇歇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9-02-16 15:10
            收起回复
              后来刘秀开始军事生涯,一个将领,最基础最重要的能力并不是排兵布阵,出谋划策,而是要让士兵听话,管理部下服服帖帖的,就是领兵能力,领兵能力的关键,便是“赏,罚”。
              如何让士兵悍不畏死?唯有重赏;如何让部队纪律严明?唯有重罚。该赏就赏,不然士兵容易有逆心,作战无斗志;该罚就罚,不然士兵容易脱离管控,沾染恶习。赏罚有度,部队则越战越勇;赏罚失度,怕是要自相倒戈。
              刘秀第一次遇到的事情便是抢来的宝物分配不均,那些将士居然想窝里反,起义才刚刚开始,夺来的财物也有限,虽然大家都想做有钱人,但是当要之急是稳定军心,后面多打几次胜仗,收缴的财物多了,这些将士就不会像乡巴佬没见过世面一样这么贪财了,所以此时的刘秀选择了把分配给自家人的财物散给了将士们,诸将自安~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9-02-16 22:39
              回复
                到昆阳之战,这个史书用浓墨重彩的文笔来描绘的出的史诗级战役,上次的以少胜多的事例还是项羽打刘邦的时候,三万打五十六万,但刘邦那时候是所谓的诸侯联军,没有真正的主心骨,稍微一打就树倒猢狲散了。
                刘秀对于这样庞大的军队,只能选择死磕,在绝境中唯有抱必死之心才能出现生机,有贪生念头的人总会在关键时候束手束脚,向死而生便是这个情况。
                所以当前刘秀只有说服人不怕死才能把这场仗打下去,而他一眼便看出来了这些守城将领们怕的要死,担心自己的妻子儿女,担心自己的家中的财产。
                但人心有一个奇特的地方,就是死要面子,对于将军士兵来说,战死沙场是一种骄傲,所以千万不能说他们怕死,更不能指出来说他们是因为女人孩子和钱怕死。
                刘秀说了,所以他们急得跳起来,大叫我不怕死,疑虑之类提也不提了,这就是江湖草莽,这就是没文化的粗人,这就是性情中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9-02-16 22:45
                回复
                  《孙子兵法◎兵势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9-02-16 22:48
                  回复
                    后面就是得知大哥被杀,自己赶忙过去请罪,部队被收编,赐了个没兵没权的虚名头。
                    再后来便是取阴丽华为妻,这里来谈谈刘秀的爱情观,为什么奖惩分明的他要无过废后。


                    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9-02-16 23:30
                    回复
                      刘秀的忍辱负重是被史学家赞叹的,但刘秀并不是机器人,怎么逆来都顺受,他的个人感情是很丰富的,虽然在人前他不会表现出来,但在其他时候呢?在案枕边,深夜在庭园中,母亲病逝,兄姐被戮,大哥身死,家破人亡,一无所有,悲情满溢,他能说给谁听呢?谁能安慰他呢?唯有阴丽华一人而已……
                      政权中没人看好他,也没人敢关心他,话都不敢跟他说,阴家正急着投靠别人完全就没把他放在心上,父母兄姐至亲之人死的死,散的散,若此时阴丽华不愿嫁,那阴家也不会强求,因为刘秀这个人和废掉无异,而且刘秀也不会强取,他知道自己的情况,君子不强人所难,但后面如果真的从天至地,唯有己身属于自己,他可能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但就算如此,阴丽华依然站到了他身边,认真倾听他讲这一年来的种种事情,好的事情,坏的事情,喜悦的事情,悲伤的事情……
                      此等恩情,如何能报啊!!!
                      “君子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别去父母生身之恩,此恩便为一生之幸,你叫刘秀,如何能报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9-02-17 00:05
                      收起回复
                        在刘秀整个人生低谷期间,阴丽华便是他的精神支柱,他成功的忍辱负重以不至于崩溃,全因于阴丽华一人,那时的他,可以说,除了阴丽华就一无所有了。
                        他为什么废后?因为另一个女人完全比不了啊,恩情,性格,涵养,见识,姿色,郭拿什么来比?!
                        而且在他受任独自一人前往河北未出发时,心里也没底,他能真正放下防心商量的人也只有阴丽华一人,阴丽华学识也很高,会不会也给他提一些镇抚吏民,结交当地豪士侠客的建议。
                        当一人出使河北时,荒郊野岭的,是什么让他坚持下来了,估计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天下正道了,他已经有所求了,这时候的他可能有了不想死的心情,有的时候也会实行“苟”字秘法~~(注:苟,为苟且偷生的简写,是大逃杀游戏的一种强大策;核心思想:猥琐发育,循序渐进。)


                        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9-02-17 00:33
                        回复
                          自古以来,白手起家的也有好几个,但真正算上孤身一人,完全凭借自身魅力起兵的,只有刘秀一人。
                          刘秀和大哥刚刚起义的阶段,李通是虽然有闻刘秀的品德,但更大的原因还是图谶,他们在之前并没有和刘秀有过深入交流,后来起义军扩大的过程,有很多是大哥和刘玄的影响力引来的,刘秀只能算个陪衬。
                          昆阳之战后,革命果实被更始帝窃取,就像袁世凯窃取中山先生的革命果实一样,刘秀和他大哥的起义正式宣告失败。
                          后面的二次起义,没有其他任何人的帮助,没钱,没人,没吃的,没住房,没影响力,能吸引来各路英雄投奔,完全是靠刘秀自己的个人能力:躲藏,隐忍,大难不死,遇壮士则豪气,遇文吏则雅气,使莽夫服,使儒生服,使百姓服~
                          刘邦开国时,再怎么输,身边都有一群为其出谋划策,出生入死的跟随者,这就是天要他赢。
                          朱元璋坐上起义军领导人的时候,红巾军已经有了一定的军事基础,所以前面的招募将士功劳便不能算在他一个人身上。
                          秦始皇是官几代了,秦国的力量在秦孝公商鞅变法的时候就开始积累了,统一六国可以说是数代人的积淀拼出来的成就。
                          李世民,嗯。。他不是开国皇帝,兵法造诣很高,父亲李渊官居高位,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兵有人,亲兄弟们骁勇善战,后来他谋朝篡位,弑兄逼父,忠孝悌可谓一个不沾,开创大唐是他和亲族兄弟们一起的功劳,他却全揽到了自己一个人身上,还好意思和历代开国帝王比较,现在研究史书发现贞观之治的到处征兵攻伐,大兴土木,宫室满溢,盛世也有很大的水分,他是喜欢受谏言,但受而不改,让上谏沦为一种形式,魏征死后,前脚刚说少了面镜子,后脚就砸人家墓碑,贪功虚伪,这里不再多言了,或许他成就的确很高,但修身方面有很大的问题。
                          赵匡胤投身军旅,后屡立军功,当上将军后谋朝篡位,兵法造诣也很高,嘛,开国帝王兵法造诣都很高,不然怎么打天下,人还算不错


                          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9-02-17 13:23
                          回复
                            当政治,军事,思想,德行,觉悟等等优秀品质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时,会出现什么后果?所向披靡!
                            很多人说刘秀打的时候敌人太弱了,刘秀军的战斗能力太高了,不思考同样是一片土地上的人,吃的差不多,穿得差不多,遭的同样的天灾,谋士都是这些人,很多将士都是一开始属于敌人,刘秀招降过来的,为什么会有战斗力差距?
                            如果把刘秀换成刘玄,给他十万大军,给他谋士,给他将军,他能打出个什么样?嘛,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给他百万大军也扶不住他的帝位。
                            帝王政权的优点就是一个开明的帝王,可以让天下和平,百姓安居乐业,官吏清廉,外敌不敢侵,内患不敢起,可以说是一人定江山。
                            缺点便是帝王昏庸,官吏贪腐,军队无力,百姓水生火热,盗贼蜂起,内忧外患,可以说是墙倒众人推。
                            更始为什么败?因为他好美色,好饮酒,忠言不听,任用奸逆,大事未成便安于享逸,谋臣多,但他不听,将领多,但他不用,是计策军力的问题吗?都不是,是他自己的问题,他不懂什么叫修身。


                            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19-02-17 19:59
                            回复
                              刘秀也继承了儒家的惩恶扬善的思想,扬善无所止,除恶必务尽,见恶发于未萌,铲其根基,使其疲软,胎死腹中。
                              刘秀的凌厉也有部分是他的豪气带来的,征伐天下的时候,有谋反就灭,有贼寇就灭,管你宗亲不宗亲,要么投降要么死亡,而不是刘备那样打个刘璋还犹犹豫豫,这违反德行啊,我这样就不仁德了啊~~
                              刘秀就像一面镜子,你待他诚,他便待你诚;你施他恩,他就还你义;你想从他身上得到利益,他就利用你,一分不给用完就灭。
                              刘扬对刘秀完全是利益投资,看上去是十万大军白送的,刘秀知道刘扬想要什么,他想要财富,想要侯位,最重要的,他想要成为下一代帝王的舅爷爷。
                              刘秀深知刘扬有钱有人有号召力,还是郭圣通的舅舅,和自己身边的将领建立人脉关系非常简单,如果郭圣通一但名正言顺的成为皇后,刘扬就会迅速扩张自己的势力,所以要在最快时间灭了他。
                              直接起兵攻打,名不正言不顺,受人恩惠却刀剑相向,讲义气的将士们肯定也不服,得让刘扬自己挑事。
                              如何让一个谋求利益的人的主动挑事?只有当他得不到他想要的利益的时候,所以刘秀就是拖着不立郭圣通为皇后,刚好他也不想立,就拖着呗,如果能拖到有能力震慑住河北豪强集团而且阴也生子的话就好了,可惜想得太美好,刘扬坐不住了,他打过来了。
                              迅速派兵干掉刘扬,但现在河北豪强集团群龙无首,虽然立了刘扬的儿子为王,但他儿子的影响力完全不及他爹,看见刘扬的下场,河北集团很多人都在踌躇,他们也担心刘秀不念旧情直接灭了他们,要不要反,是个问题。
                              这时候综合多方原因,刘秀还指望靠他们打天下,他们一反还得了,实在没有办法,立郭为皇后,郭家替刘秀安抚豪强。
                              所谓刚柔并济,就是用强硬的手段迅速干掉那些冒出来苗头的人,用柔和的手段安抚剩下的普通人,干得不够快,小火苗会窜成燎原大火,剩下的人不安抚,他们会不安,一不安就会剑走偏锋,挑出事端。
                              为什么要干掉王肃的宾客?因为他们有理由,有能力挑出事端,这就是一股随时会窜出来火,一点燃便是大祸,为什么连累近千人,赶尽杀绝?因为斩草除根,一时的宽容并不能让他们感恩戴德,而是让他们觉得天意给他们复仇的机会。
                              前面有一条看上去要疯的狗,要么就远远绕过,要么就地击毙,抽它几鞭子,只会引来疯狂的撕咬。


                              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19-02-17 22: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