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能不能反过来认为:论文被引次数低,影响力低,水平也低。这个结论站得住脚吗?
一篇统计论文《Citation Rates of Award-Winning ASCE Papers》,2012年发表在JOURNAL OF PROFESSIONAL ISSU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 PRACTICE。作者统计了1978—2002年25年间荣获ASCE(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最佳论文的情况。研究发现,通过SCI数据库引文统计,这些获奖的论文中,25%的论文没有获得一次引用,30%的论文只获得了一次引用。由此可见,论文是否被引用与论文是否能够成为最佳论文没有直接关系。
众所周知,能获得诺奖的科研成果水平一定是非常高了。那么,诺奖得主的文章被引情况如何呢?诺奖论文的引用次数与影响力是否成正比呢?对此进行研究后发现:一些高品质论文也曾被“封藏”多年。
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Shelton Glashow(1932—)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给师生们做物理学研究的演讲中提到的他发表于1961年并在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那篇重要论文。他当时说这篇论文在发表之后好些年几乎没什么引用,而且在开始被引用的时候还并不完全是正面的。同样的,屠呦呦、高琨等人的论文,获奖之前引用次数都不高,获奖后的引用次数才飙升。
很多论文,尤其是顶尖的论文,会有一个“沉睡期”,一开始大部分人看不懂,或者由于太新受到排斥,后面由于有其他顶尖专家看懂了,推荐了,甚至提名诺奖了,才引起别人的注意,最终引用飙升。
换言之,诺奖得主在获得诺奖前,或者得到大牛推荐前,其论文并不一定高被引,至于获奖以后,高被引是正常的事情。也就是说,当年获得诺奖的得主论文不一定正相关其论文高被引。
被引次数多的论文究竟是否影响力大,相信这个问题属于世界性难题之一。但这个问题之所以值得探讨,是因为它的确可以映射出学术评价方面的众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