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吧 关注:154,390贴子:1,664,152

回复:《战国故事》——多情剑客无情剑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赵老大的保镖们马上组成的人墙,一边叫着保护主公,拿人、抄家伙。
一阵奔跑一阵忙乱,尘土飞扬,大家万分激动,一眨眼功夫就把这个扮演僵尸的豫让给围了起来。
豫让本来希望自己毁形之后,降低敌人的提防指数,能够混到赵无恤近前,找机会下手,没想到却被一匹马揭穿了自己的底。
再加上赵无恤本身就是战将,特别敏感,所以识破,是毫无悬念的。
豫让就这样被围在人群当中,一动不动,三分像人,十分像鬼。
不错,老子就是豫让。
赵无恤伸手招了招:豫让你过来,豫让在人墙当中慢慢的移过来。
赵老大就说了:豫让,你上次行刺于我,为智伯节忠尽义,算是一举成名,晋阳城里、乃至于诸侯列国都知道你的名头了,你也够了,你还想干嘛?
豫让说:为智伯报仇。
说罢,豫让仰天呼号,血泪俱下。


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9-01-23 11:29
回复
    赵无恤笑了,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非常满足的笑。
    赵无恤调侃说,哈,豫让,原来你也怕死,我还以为你们恐怖分子啥都不怕呢?
    豫让就说:我不是怕死,只是怕我死了之后,没人愿意为智家报仇雪恨了。
    这回轮到赵老大不高兴了,他说:报仇,我问你:你从前服侍过范氏,范氏灭亡了,你怎么不复仇?你也服侍过中行氏,中行氏也完了,你怎么又不报仇?智伯灭范氏中行氏,你反倒孝忠智氏,你就这么当忠臣的哦,你有什么话说?


    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19-01-23 11:30
    回复
      豫让听了,一愣,略略想了一下。
      抬头说了士人的肺腑之言:我当年侍奉范氏、中行氏。范氏、中行氏以众人遇我,我固然以众人报之,而智伯以国士遇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听完这话,周围都静了,没人说话,赵无恤很受震动。
      诧异之余似乎也被感动了。
      于是叹息,乃至下泪,最后说:嗟乎,豫子,你的心意我知道了,但我已饶过你一次,先生好自为之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19-01-23 11:31
      回复
        豫让明白了,今天他已经走到人生尽头了。
        于是他说:前者,您宽恕我,天下莫不称您贤。今天我自知好歹,我自当领死罪,今天我也不打算活着回去,只是有个心愿还没有满足。既然,我杀不了你,我愿请领您的一件衣袍,以剑击之,以致报仇之意,虽死无恨。
        对于这个要求,赵无恤没有拒绝,也无法拒绝,这是一种狭义的精神,壮哉!
        于是,赵无恤当场脱下外衣以成全豫让的志节。
        豫让蹭的一下拔出佩剑,怒吼着,高高跃起,连击三下,大呼,智伯我主,我报你于九泉之下。
        说完大喊一声,举剑自刎,血流五步,此时天地为之变色,英雄气绝,足可发人一大哭。
        赵地举国之志士闻之,无不掩面而泣。


        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19-01-23 11:32
        回复
          每个人都会坚持自己的信念,有时候在别人看起来,这种坚持是浪费时间。
          但是他本人却觉得很重要,比如说豫让,豫让的要求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只不过想在茫茫人海当中寻觅一个知己而已。
          但是这条路走得好辛苦,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


          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19-01-23 11:34
          回复
            自古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刺客豫让,开了个好头。
            《东周列国志》的作者在最后这么写道,无恤让豫让三击其衣,连续发抖三次。
            豫让死后,赵无恤看见被豫让用剑砍过的地方,都是斑斑的血迹,从此患病,经年不愈。
            这种说法有点扯,但是也有向义士致敬的意思,因为赵襄子在位五十又一年,如果是在这个时候染病,看来病得不轻,那么,后面这几十年,那有得受了。
            豫让自杀了,豫让离开了。
            他只留下一句千古名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19-01-23 11:35
            回复
              豫让伏剑自杀的那个石桥,原本叫赤桥,后来被改名成豫让桥。
              到现在还在,就在太原晋祠附近,喜欢凭吊怀古的人,到山西旅游的时候可以打听一下。


              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19-01-23 11:36
              回复
                豫让和专诸、要离、荆轲并称为战国四大刺客。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这是战国士人的表白,我的心不是石头,不能随意被搬动。
                我的心不是席子,不能随便被人翻卷。
                他们珍视自己心中的志愿,甚至愿意用生命来捍卫他,这正是他千古可敬佩之处。而豫让心中所真正的志愿,就是那一句:士为知己者死。


                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19-01-23 11:37
                回复
                  他不惜忍受万般的痛楚,乃至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就是维护这个信条不被转卷,这种对信条的固执的坚守,就是他高贵人格的魅力所在。
                  一介布衣的人格力量,可以折服王侯将相,他们在追求精神意志的完整上,站到了王侯将相和常人所不能达到的高度。
                  可惜的是,士人这种对志愿的高度追求,在后来的皇权社会里慢慢淡化了。
                  因为,皇权社会就是高度专制的体系。
                  这种体系,剥夺了人们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完整,就把人们捍卫心中原则的这种傲骨,渐渐退化成了对皇权和专制体系的媚态和奴性,堕落为对内心信条原则的忽视和漠视。
                  在专制之下,人格完整和精神自由都没有了,对于内心信条和准则,自然也就淡漠了。
                  于是,豫让以死来捍卫和兑现心中信条的侠烈高贵之气,就成了历史绝唱。


                  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19-01-23 11:39
                  回复
                    豫让的故事流芳千古,不过您不要以为,完全没有反对的声音。
                    到了明朝初年,在历代褒扬豫让的文章当中,却出现了反对的声音。
                    反对的人就是那个被燕王朱棣割了下巴、灭了十族、凌迟处死的硬老头:方孝孺先生,方老先生,不喜欢豫让到了极点。
                    他在《豫让论》当中,对豫让进行了狠狠的批评,文章里是这么写的:当智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豫让曾无一语与开悟主心。视智伯之危亡,犹如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尔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然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
                    大致的意思是说,与豫让沽名钓誉,不能归谏主子于危难萌发之前。徒是争死于其后,自附于刺客之流,够不上说他是国士。
                    不过话又说回来,方孝孺老先生你怎么知道豫让事先不曾规劝过智伯呢?
                    要命的是这个脾气非常刚烈的方孝孺老头自己也没对建文皇帝帮过什么好忙,当反叛大军杀过来的时候,他还不是一样躲在深宫里和皇帝彻夜谈论先代礼仪。等到皇帝败亡了,他也只能逞逞能、骂骂街,朱棣是不想杀他的,于是他就使劲骂,结果把自己和十族人通通骂死了,这跟豫让也没什么区别,甚至还不如豫让立志复仇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19-01-23 11: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