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项原来不读书?项羽的文化程度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朝诗人章碣《焚书坑儒》。
历史上很有名的一首诗,原本是讽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连带项羽刘邦也 躺着中枪,成了不好读书,不学无术,身无长技的代表。史记记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依据此段记载很多人都以为项羽是不好读书,又不学武,学习兵法也浅尝辄止的人。
关于项羽的武力,因为历史多处关于项羽力搏百人、冲陈陷阵、勇不可挡的记载。后世一致认可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清朝才女李晚芳《读史管见》),并不认可其学剑不成的记载;或有人认为项羽学剑不成乃是不愿意学花架子,而是真正的掌握了战阵搏杀之术。
同样关于项羽的文化,却因其勇武一贯视为乌有,似乎项羽天生就是挥舞着板斧的肌肉男。思想,智慧,谋略,文化等等似乎这些需要动脑子的都和项羽无缘。后人总是喜欢把历史人物脸谱化,简单化,可能这种简单化无须更多的思考以满足后人思维懒惰的习惯。但是对于历史人物脸谱化,简单化总是处于想当然,以致于先认定历史人物是什么样的人,再去找相关证据去证明自己的想当然,比如大家已经认定了项羽是李逵似的武夫,自然就从史记“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的记载找到了证据:看,项羽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教也教不会,学也学不成的粗人,甚至后世项羽的名字都成莽项羽。这样也就产生了历史的种种误读。
原本刘邦项羽都是读书人,刘邦的弟弟刘交甚至还是一代大儒。后世在彭城项羽妾室的坟墓里挖掘出孝经,道德经等典籍,为中国文化典籍做出极大的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项羽是个好书之人,为妻妾陪葬其大量书籍。汉书艺文志曾录项王兵法一篇,至少说明项羽并非是不通文墨之人。项羽困于垓下,即兴顺口做出来的诗,“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朱熹语),则成为千古绝唱,更是历代中学必备的教材。甚至有学者以“此身合是诗人未”的角度来分析项羽大气磅礴的诗性精神。
考察历史人物重要的是考察其历史中记载的实际言行,按史记记载项羽的言语,不但没有老大粗的记录,而且言语得体,极具其艺术性、条理性、逻辑性,刚强有力、掷地有声。同时考察项羽在历史中的几次对话,不论是对其宋义,刘邦,樊哙,盟友,对方敌将,手下将领,乌江亭长都用谦称,称呼对方大多以公,将军代指,而自称则多以籍来谦称(古人谦让自称其名,称呼对方则称尊称其字,比如项羽自称其名,籍如何如何,别人称呼就称其字羽),同时期的韩信评价其“言语呕呕”看来是其实。而司马迁更是评价其“才气过人”。这样一个“才气过人” “言语呕呕”“出口成章”的年青俊才却因为其绝世武勇而被后世误读成不通文墨的大老粗,岂不荒谬?
综上所述项羽绝非传统观念中莽李逵似的粗人形象,而是集能言善辩、豪气冲天与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完美结合的文武双全的世家贵族青年,更是著作过兵书的一代军事理论家。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朝诗人章碣《焚书坑儒》。
历史上很有名的一首诗,原本是讽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连带项羽刘邦也 躺着中枪,成了不好读书,不学无术,身无长技的代表。史记记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依据此段记载很多人都以为项羽是不好读书,又不学武,学习兵法也浅尝辄止的人。
关于项羽的武力,因为历史多处关于项羽力搏百人、冲陈陷阵、勇不可挡的记载。后世一致认可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清朝才女李晚芳《读史管见》),并不认可其学剑不成的记载;或有人认为项羽学剑不成乃是不愿意学花架子,而是真正的掌握了战阵搏杀之术。
同样关于项羽的文化,却因其勇武一贯视为乌有,似乎项羽天生就是挥舞着板斧的肌肉男。思想,智慧,谋略,文化等等似乎这些需要动脑子的都和项羽无缘。后人总是喜欢把历史人物脸谱化,简单化,可能这种简单化无须更多的思考以满足后人思维懒惰的习惯。但是对于历史人物脸谱化,简单化总是处于想当然,以致于先认定历史人物是什么样的人,再去找相关证据去证明自己的想当然,比如大家已经认定了项羽是李逵似的武夫,自然就从史记“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的记载找到了证据:看,项羽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教也教不会,学也学不成的粗人,甚至后世项羽的名字都成莽项羽。这样也就产生了历史的种种误读。
原本刘邦项羽都是读书人,刘邦的弟弟刘交甚至还是一代大儒。后世在彭城项羽妾室的坟墓里挖掘出孝经,道德经等典籍,为中国文化典籍做出极大的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项羽是个好书之人,为妻妾陪葬其大量书籍。汉书艺文志曾录项王兵法一篇,至少说明项羽并非是不通文墨之人。项羽困于垓下,即兴顺口做出来的诗,“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朱熹语),则成为千古绝唱,更是历代中学必备的教材。甚至有学者以“此身合是诗人未”的角度来分析项羽大气磅礴的诗性精神。
考察历史人物重要的是考察其历史中记载的实际言行,按史记记载项羽的言语,不但没有老大粗的记录,而且言语得体,极具其艺术性、条理性、逻辑性,刚强有力、掷地有声。同时考察项羽在历史中的几次对话,不论是对其宋义,刘邦,樊哙,盟友,对方敌将,手下将领,乌江亭长都用谦称,称呼对方大多以公,将军代指,而自称则多以籍来谦称(古人谦让自称其名,称呼对方则称尊称其字,比如项羽自称其名,籍如何如何,别人称呼就称其字羽),同时期的韩信评价其“言语呕呕”看来是其实。而司马迁更是评价其“才气过人”。这样一个“才气过人” “言语呕呕”“出口成章”的年青俊才却因为其绝世武勇而被后世误读成不通文墨的大老粗,岂不荒谬?
综上所述项羽绝非传统观念中莽李逵似的粗人形象,而是集能言善辩、豪气冲天与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完美结合的文武双全的世家贵族青年,更是著作过兵书的一代军事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