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吧 关注:28,213贴子:1,259,684

本人(yaoleimeichong)关于楚汉发表网上的文章全汇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千古阴谋话陈平之反间计----兼谈项羽之“有一增而不能用” 写于2004年10月
楚汉时期被严重忽略的人物 权术大师楚怀王 写于2004年11月
秦末楚怀王战略考异 写于2004年11月
彭城之战——一场世界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 写于2004年11月
巨鹿之战——大秦最致命的一击 写于2004年11月
井陉之战------拨开历史云雾看经典之战 写于2004年11月
九原若解酬恩怨,不恨高皇恨蒯通--------蒯通,韩信关系论 写于2005年1月
楚汉人才流向论————兼谈刘,项用人之优劣 写于2005年3月
潍水之战--------楚汉另一战场的角逐 写于2005年4月
鸿门宴史实探微 ———兼谈项羽不杀刘邦之谜 写于2005年4月
项羽建制史实之探微 写于2005年5月
楚汉时期最大的政治手笔-----项羽分封谋略新证 写于2005年5月
“安刘必勃”的谎言———周勃“厚重”的真相 写于2005年7月
项羽的家世 楚人乎? 鲁人乎? 写于2010年夏
千古杀降奇冤——新安大坑杀真相 写于2010年夏
刘项原来不读书?项羽的文化程度 写于2010年夏
恭敬爱人?僄悍猾贼?项羽的思想与性格 写于2010年夏
以东统西 以东南而窥天下 --楚汉期间项羽的战略试论 写于2010年夏
项羽何曾弑义帝——熊心之死 写于2010年夏


IP属地:广西1楼2019-01-19 13:35回复
    貌似不能排版


    IP属地:广西2楼2019-01-19 13:35
    回复
      大咖很久不见了


      IP属地:日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1-19 14:03
      收起回复
        老人回归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1-19 18:24
        收起回复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IP属地:广西5楼2019-01-24 11:58
          回复(4)


            IP属地:日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1-24 18:35
            收起回复
              继续更新


              IP属地:广西13楼2019-02-28 12:02
              回复
                楚汉时期被严重忽略的人物
                   ——一代权术大师怀王熊心辩
                   楚汉风云,群雄并起,一个另人热血沸腾的伟大时代。回顾当时,总是让人想到豪气冲天的项羽,狡诈大度的流氓皇帝刘邦,百战百胜的兵神韩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
                   但是一个曾经在当时历史舞台上起过重要作用,曾经也大放异彩,却昙花一现的人物,常常被忽略。
                   这个人就是怀王熊心,后来被项羽封为义帝。熊心这一生坎坷多变,如果不是历史的机遇和曾经惨死的祖父,可能一辈子就过着牧羊的生活,但是历史的风云变幻把他推向历史的舞台,他在短暂的当权期间曾有胆有谋,机心百出,上演一幕短暂的历史大剧!
                   古人有苏东坡认为怀王是贤主,今人有菜九段重新评价楚怀王功绩,但是都和鄙人意见不符,只好自己写来。
                   这里要从头说起:秦末,群雄并起,逐鹿天下,项梁就是群雄之一,打者恢复楚国的旗号,利用自己家族世代楚将的身份收拢了大量士卒和起义军,在这个瓶径口。奇人范增献策:立楚王,收民心。这个时候熊心因为血统而被立为楚怀王。但是这个时候,他只是被树立起来的傀儡。史记记载:“陈婴为楚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台。项梁自号为武信君。”也就是被放在原离战火的南方,而项梁大权独握。这里封陈婴辅助怀王,一是陈婴没有野心,二是陈婴的兵权一并被项梁收走。
                   如果情况一直这样,熊心可能安稳的做一辈子的傀儡,但是历史给了他一个机会。
                项梁带兵亲自进攻秦军,大意之下被击溃,自己当场身死。这里我们的怀王的出场了,首先,他出手不凡,“楚兵已破於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这里菜九段先生认为怀王恐不合情理,其实想想没有什么不合情理的。项梁的死给整个楚军都重重的打击,怀王也不例外。至于他反而来到战场前线收拾残局,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胆量。而下面尽显他的权术和手段,立刻夺项羽,吕臣军权!又拉拢吕氏家族,拉拢刘邦!在这里很有玩味的地方,为什么不夺刘邦的军权,不拉拢项羽呢?估计这就是怀王的权术了,怀王本是项家所立,怀王自然极力摆脱这种阴影,何况项羽是项家实力派的代表是首先要打击的对象。吕氏家族自然是夺了兵权后拉拢起来对抗项羽家族的代表了。所以这里不封项羽,后来给了个空号鲁公安慰一下。
                     再这里为什么没有夺刘邦军权呢?后来还让他独当一面?我觉得这又是怀王一计对付项羽的狠招,刘邦一是军队人少,不足以夺!再刘邦身份特殊,刘邦一直作为项羽副手但是本身又是一个独立的小集团!再这里把刘邦拔高到一个和项羽同等的位置不是很好的离间项刘关系的手段?再说刘邦又不属于项氏的直系人马,不一定会和项氏的利益息息相关!可以把刘邦拉出来和项羽对抗!
                     怀王这一手真是玩的绝!称其权术大师毫不为过啊!
                   当然这里怀王可以夺权也是用条件的,首先,楚军是个大杂烩,项梁手下各个势力都有自己军队,而项梁在世的时候可以控制他们,项梁身死,缺乏可以继承其地位的实权人物,这时作为名义上的怀王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有不少人认为项梁死了,项羽理所当然的是继承人。其实不然,项羽当时虽然战功赫赫,但是项羽一直作为项梁的爱将带偏师独当一面,并没有全军的控制权,像龙且,英布,吴芮,吕臣等实权派未必服他。项羽在项氏家族也只是个晚辈,项梁活着受崇,死了则未必项氏都信服,至少像项伯这样的长辈最有可能掌权。史记只记载项羽传记,很多其他项氏活动没有记载,但不见得就没有其他实权派,比如项氏成员在项梁在世的时候还有一个独当一面手握军权的记录,是在章邯攻魏的时候,有个项氏将领带兵救援。这也说明了项羽并非家族中唯一握有兵权者,只是后来怀王打压项氏家族,项羽的能力成了对抗怀王的项氏代表。
                   当然怀王的计策尚不至此,一方面秦人的威胁,一方面项氏的威胁。处理不好这两个问题,自己的政治寿命就到头了。这里他发表了一个著名的政治宣言:先入关者为王。号召各路诸侯一起反秦,又派刘邦进攻关中。项羽也想攻秦,并愿意成为刘邦副手。怀王当然不肯让项羽在掌握兵权,对项羽他早有计策。(后人指责项羽后来不守信用,没有封刘邦为秦王,其实这都是权利斗争,项羽连怀王也取而代之,自然没有必要遵守怀王的支使,何况这个宣言和项羽也没有关系,兵权是项羽后来自己夺的,按怀王的意思,项羽只是被牺牲的对象。)
                对秦围巨鹿,对项羽的处理,我想怀王的战略是这样的,用宋义当统帅确立军权,带兵救赵,再半路把项羽杀掉!再后和齐国结盟共抗秦军!
                    我们看宋义的所作所为,再安阳一直按兵不动,颁布专门针对项羽的斩令!又把儿子送往齐国,自己一直送到无盐,饮酒高会!而当时天寒大雨,士卒冻饥!从宋义开始对项梁战局的劝柬,到后来怀王对他的信任有加!这个人应该是个知兵并且有一定手段的,否则以怀王的英明不会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他!而他这时又使如此胡闹,并且毫不节制毫不掩盖,他为什么这样做呢?
                     我想这是他故意针对项羽的,等待项羽给他个借口把他杀掉!而这个计划是他自己的注意,还是怀王的呢? 我倾向的认为是怀王的即定政策!首先宋义是个没有根基的统帅,不说前面有秦军大敌,在士兵中他没有任何根底,如果他想项羽自己有什么好处?军队又不会听他的!怀王杀掉项羽可以名正言顺的接管项家军权,更有利的控制楚军!至于秦军,相信怀王是没有什么信心,想和齐国结盟后再和秦军交战!从宋义在安阳46天不动,怀王没有任何表示,可知道是怀王授意的!从宋义名目张胆的送儿子去齐国,可以看出结盟齐国是即定政策。当然有一点要提的是,宋义得怀王的宠也是因为他不是实权派,好掌握。
                   当然怀王也小看了项羽!
                     项羽再这场阴谋中胜利杀了宋义,并假成是怀王的命令(估计宋义杀了项羽也会拿出怀王的命令)!
                     再这时诸将皆慴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 这句话很玩味,可以说诸将说了实话,这是你们的家事,和我们无关!也透漏出诸将明白是项家和怀王的权利之争!


                IP属地:广西14楼2019-02-28 12:06
                收起回复
                  这里,苏东坡认为怀王派刘邦进关中是贤明的表现,其实是被怀王的说辞给骗了,用刘邦是权利斗争,不是因为他宽厚,刘邦曾经和项羽一起干过屠杀,谈不上宽厚长者之类。
                     菜九段先生认为灭秦主要是怀王的功劳,连自己性命都不要。这里高抬了怀王,怀王如果真的是一心灭秦就应该让项羽带兵作战,而不是让没有带兵经验的宋义。
                  项羽在巨鹿的巨大胜利使怀王对付项氏家族的计划落空,为了对抗项羽的实力,这个时候怀王又一个伟大战略出现,这就是和赵高约分关中,关于这点史记多处记载《秦始皇本纪》:“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使人私于高。高恐二世怒,诛及己身,乃谢病不朝。”“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曰:“丞相高杀二世望夷宫,恐群臣诛之,乃详以义立我。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高祖本纪》:“遣魏人甯昌使秦,使者未来。是时,章邯已以军降项羽于赵矣。”“及赵高已杀秦二世,使人来欲分王关中。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这里关键是和赵高议和的是刘邦还是怀王?菜九段先生有文章对此事考证,却没有提到怀王。这里我把从常理推断以为怀王的主谋大些,当然史料中找不到他是主谋的证据也找不到他不是主谋的证据!
                     原因如下: 一,当时为什么要联络,这个联络是谁先提出的?
                      翦伯赞书中说是因为怀王在秦军的胜利下吓坏了,想谋和!
                      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妥,以怀王的英明会明白他们和秦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就算议和在当时秦军占优势的情况下怎么会同意,何况还是要分关中呢?我认为这次联络应该在项羽败王离,诸侯占优势的情况下!
                      在这个时候才有谈的共同利益,有互相得到好处的联络!在这里我研究历史从不用古人犯傻这样的想法来解释历史不合理的现象!我觉得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因的,尤其身在高位的人,大都不是**!很多时候是由于形势使然才做错事的!
                       二: 我们看在项羽败王离的时候,双方有什么好处可以谈?
                       从秦来说,明白形式的可以看出秦大势以去在诸侯的逼迫下早晚是败局!当然当时主政的是赵高,赵高必然会为自己找后路,议和分关中是对他最有利的选择!何况他不是秦室的人和诸侯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自然可以出卖秦投靠诸侯重新分封天下!
                       从怀王那边看,就涉及到是刘邦的主谋还是怀王的主谋!刘邦联络赵高想早点进关中,避免过于损害兵力!和赵高联络是个理由,至于以后的付约,不好解释!可以认定刘邦没有打算按约定办事,只是权宜之策!怀王议和当然有更好的理由,项羽挟大败秦军之功为诸侯上将军,公开说怀王,吾家所立。早就摆明和怀王对抗,怀王自然会想办法来对抗项羽!和赵高议和是最好的办法!如果赵高带着关中投降!必然增加政治砝码!而项羽的盖世奇功必然打了个折扣,至于关中给刘邦还是赵高有什么区别?只要不让项羽所控制就好!到时候分给刘邦和赵高就行了,正好解决这个问题!又得到刘邦和赵高的支持,在以后的权利争斗中多了实力!
                  三:从这看怀王刘邦都有议和的好处,那究竟是谁发起的呢?
                      其实想象也可以明白!无论怎么说刘邦是怀王的手下!从赵高的角度来看刘邦是没有资格和他谈判的,而刘邦也没有权利来给他分关中的!何况按约定关中是刘邦为王,赵高怎么相信刘邦会给他分呢?就算刘邦同意,项羽来了同意吗?而怀王这个名义上的上司赵高就比较相信了!怀王在楚,赵高在秦,没有利益冲突!又可以结成同盟对抗项羽!何况项羽还是怀王的下属,总要有点忌讳吧!
                       四:我们看看当时的反应,刘邦派了使者去见赵高!赵高立刻杀二世以应刘邦,看来赵高对和约很有信心,并且谈好了条件!而刘邦却以为诈,从这里看出刘邦根本没有把和约当会事,只是想赶快进关!从这里看出刘邦对和约不应该是主人,对和约也没有什么信心,所以用实力说话才是最好的方法!而且刘邦当时派的使者是魏人,为什么不是刘邦的亲信呢?这样的事找个外人做?不和常理!
                       所以应该说是怀王找的担保人,以另一国家的人做担保,来促成和议的完成更让人相信!
                     五;章邯兵败后,赵高为何不将章邯招回以守关中,这样诸侯和刘邦就没有这么容易攻下秦了!有了和约我们明白赵高有了后路,自然不愿意实力派回来争功巴不得秦军在外和项羽拼个你死我活呢!但是没有想到章邯投降了!大约关中将领风闻议和之事,对守关很是是大意,才让刘邦轻易破了关!最后子婴杀了赵高也没有办法抵抗了!
                     这个战略计划,虽然在历史上不多闻,很多历史学家都没有注意此事,但是影响不小,不是如此,刘邦怎么可以轻松入关,秦王朝也没有这么快灭亡,如果秦王朝誓死抵抗,招回章邯,估计秦的灭亡还要等段时间。所以这个计划虽然后来泡汤,但是影响不小,决定了历史的进程。
                     当然在秦朝内讧以后,怀王的分关中抗项羽的大计又泡了汤。而项羽在对秦军的胜利,以及用利益的分配收拢大批实力派一起进关封天下,这样的情况下怀王扶持下的刘邦也知道该站在那边了。
                     很多人以为项羽都彭城是个错误的决策,但是这里他们忘了,项羽在关中没有根基,手下各路势力都有回乡愿望,最关键的是大本营有个名义的主子在盘踞,消灭怀王势力,避免两个主权是项羽的首要问题,否则楚军就会分裂。项羽希望用和平的方式处理,让怀王继续做傀儡,自己也得个好名声,史记:“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但是怀王这次没有明白形式,要对抗到底。项羽又用“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的借口把怀王赶到南方。(很多人认为项羽无谋,卤莽。这里看的出项羽不但不是无谋也不卤莽,关键是碰到怀王这样死都不配合的,让刘邦找到了借口。挟天子以令诸侯,项羽也想,关键是天下不服)。
                     项羽迁怀王不是众人想象的这么容易,项羽曾经都江都,亲自动手才把怀王赶到南方。这里怀王并非无兵无权,当时在彭城各路人马不是全部被项羽刘邦带走了,留在彭城的也很多。但是在项羽挟各路诸侯面前,都纷纷改变了立场,比如实权派的吕氏家族,上拄国陈婴。当然忠于怀王的被一起赶到南方。
                     怀王在权利尽失的情况下,依然决定最后一击。史记记载“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司马迁认为项羽不该杀怀王,这里用词很偏向怀王,但是怀王最后的作为依然被勾勒出来了。
                     一代权术大师,曾经在楚汉有重要决策,重大影响的而后世几乎忽略的人物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后记:关于怀王的死有不少疑问,史记一直记载项羽阴令,而杀怀王者有衡山、临江王,有英布。似乎南方三个王都参与了杀怀王的行动,而英布又是真正杀怀王的。这里有个问题,杀怀王需要这么多人参与吗?这里可以得出怀王当时势力不小,所以三王合击。另一个问题,史记写是项羽暗中致使的,但是既然是暗中后人如何得知?这么大张旗鼓哪里有暗中的意思?而英布和项羽有矛盾,项羽让他带人去打齐国,他敷衍一下,彭城被刘邦攻击,他坐山观虎斗,项羽怎么会支使他杀怀王?他在杀怀王怎么这么积极?后来英布投靠刘邦再也没有人提怀王被杀的事?另外,怀王是先叛乱,才被杀。项羽阴令来的及吗?
                     关于项羽暗杀怀王,最早是刘邦东伐项羽,经过洛阳一带,一个老人献计,才传出的。而有趣的是刘邦当面指责项羽10大罪,杀怀王排第九,第十是没有实质意义的,第一是不封自己为关中王,第二是杀宋义,杀宋义比杀怀王罪大些,何解?
                     从这里我们可以认为刘邦并不认为杀怀王多冤枉或根本没有项羽支使这会事,是怀王叛乱,在三王地盘,被三王杀掉,而刘邦把这个事情栽在了项羽头上。由于资料太少,怀王之死看来也成了秘。


                  IP属地:广西15楼2019-02-28 12:06
                  收起回复
                    秦末楚怀王战略考异
                    引子
                       秦朝末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群雄并起,捷足者先得。短短三年间,泱泱大秦,被毁于一旦,真是其兴也勃,其败也勃。
                       这段铁血风云波澜壮阔般的进程早已荒渺于历史的黄沙中,只留下后人的啧啧不已。,泱泱大秦为何倒塌如此之快?两千年后想要发掘历史的真相,何其难亦!但是仔细考证历史,还是有迹可寻的。期间有诸多群雄的努力,有秦朝统治者的失误,有本身历史的包袱,有偶然但是却推动历史进程的“小事件”等等,正是这些诸多因素而导致了秦的灭亡,但是灭秦主要战略策划人楚怀王的战略却是模糊不清,这里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权利斗争和灭秦战略夹杂在一起及楚怀王被后人忽略以至于很多问题产生了误解。我们重新来看那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历史!
                       一: 楚怀王的战略背景
                       秦末,陈胜吴广揭杆而起,反抗暴秦。其后群雄并起,逐鹿天下。但是好景不长,秦朝最后一个战争天才章邯横空出世,带领骊山刑徒以及随后秦正规军的支援,迅速扑灭各路义军和诸侯。再击败楚国主力项梁军后,移兵北上令南下王离军围巨鹿,自己则军扎住其南部,边为王离军护送粮草,边虎视耽耽的守护王离军侧翼,形成夹击之势。章邯的战略计划是,以巨鹿吸引天下诸侯,诸侯救赵,则带本部攻击诸侯,一举扫荡诸侯;诸侯不救,则拿下巨鹿,尽歼赵军,打击诸侯士气!其实,章邯是打定注意,要和诸侯决战!所以对巨鹿并没有急攻,而是围困;而自己却建立粮道,打持久战!这个战略计划看来是完美的,秦军占据优势,扫灭诸侯,席卷天下将要再一次实现。摇摇欲坠,满目创痕的大秦王朝终于迎来了一线胜利的曙光。
                       而此时的楚怀王利用楚军统帅项梁兵败身死,其余各路楚军退守彭城之际夺得兵权,指挥各路楚军。史记有记载“楚兵已破於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
                       这里楚怀王虽然获得指挥权但是有三个问题面临,
                       一是内部有项羽为代表的项氏家族的威胁。怀王为项家所立,以前是作为傀儡而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现在得到楚国大权,首先要解决实力派项羽及家族的势力。
                       二是自己虽然有指挥权但是下面各个势力都有自己的兵权,根基并不牢固。据考证当时彭城独立兵团有:项羽所代表的项氏军,刘邦军、吕臣军,英布军、蒲将军军、番君吴芮军、共敖军,龙且军。
                       三外部有强秦虎视耽耽,灭赵后下一个目标将是自己。
                       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楚怀王做了一系列战略计划。但是这些计划有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后人多有忽略和误解。
                       二:立宋义联合齐国
                       楚怀王面对三个问题一个大的战略计划是:组织北征军救赵!
                       史记记载:“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这里怀王用宋义为卿子冠军,确立自己的亲信掌握兵权控制项羽等实力派。
                       宋义带着主力军行军至安阳,留在安阳46天不动,并且颁布专门针对项羽的斩令。又把儿子送往齐国,自己一直送到无盐,饮酒高会。而当时天寒大雨,士卒冻饥!从宋义的种种行为我们看出怀王的战略计划:利用救赵杀掉项羽,结盟齐国。(我另一篇文章有具体分析)
                       这里可以看出,怀王对击败巨鹿秦军没有什么信心,所以拉拢当时强大的势力齐结盟,共同对抗秦兵。齐田荣曾经因项梁,赵不杀田假田角而怀恨再心,不愿意帮助诸侯。但是随时项梁的身死,秦军的咄咄逼人,自然这些都不是问题,结盟是自然的。
                       但是这个计划因为低估项羽而失败,项羽杀掉宋义,夺得兵权。使好友恒楚报怀王宋义勾结齐。再当时的情况下,怀王只好命项羽为上将军,但是只有英布蒲将军归属项羽。项羽在秦二世三年十二月渡河,发动了有名的巨鹿大战击跨秦军主力,使天下形式截然一变。但是这里不得不说的是,怀王的原定计划并非如此,项羽发动巨鹿大战只是出乎怀王战略计划的变数,后世人们把这一战的归结于怀王的正确战略是显然立不住脚的。
                       另有一点,项羽利用将在外的形式重新夺回兵权,但是也陷入无路可退的地步。项羽想要获得政治权利,只剩下击败秦军一条路。而后退必然被怀王诛杀,原地不动则陷入不义的境地。所以快速击败秦军是唯一的选择,如果说历史有偶然,怀王和项羽的权利之争导致了秦军的主力崩溃。如果彭城项羽指挥全局,会不会作出如此冒险的军事行动呢?
                       二:刘邦的西征战略考异
                       楚怀王的除了北上另一个战略是:发表了一个著名的政治宣言:先入关者为王。接着组织刘邦军为西征军进攻关中。这里有不少问题。当时天下之势决定于巨鹿,大家都看出成败在此一举,但是怀王此时不合兵集中打击秦在巨鹿主力,反而分兵进攻关中?如果巨鹿战败,西征军孤军一只,对大局毫无帮助;如果是作为对巨鹿秦军的牵制,刘邦这点兵力不如加入北征军一鼓作气,击败秦军。
                       而用关中封王的诱惑号召各路诸侯一起反秦。这个政策虽好,但是再当时的情况下无疑是痴人说梦,面对强敌大家避之不及,何况进攻它呢?果子虽然好吃,但是太大消化不了就是个问题。所以刘邦的西征军是孤军作战得不到盟友的帮助。
                       我们来考证刘邦在10月至12月的西征路线,发现别有玄机。 刘邦部自“砀”出征,首战“安阳”,又在“成武”破秦东郡尉,随后,南下击秦军于“亳”南,又北上在“成阳”“杠里”大破秦军王离偏师。然后刘邦过“昌邑”回到“栗”。
                       研究这个路线,我们发现刘邦的西征根本就是扯谈!刘邦先向北安阳击败秦军,再向东破秦军。然后南下进入“亳”南(现在的商丘南一带),又北上击破王离偏师,然后回到彭城西边。刘邦的西征完全是彭城周围的运动战。联系到怀王的政治宣言,发现“先入关者为王”及派刘邦西征只是个迷惑敌人的手段,怀王任命亲信宋义为号为卿子冠军节制诸将。刘邦自然属于宋义统制。实际刘邦军亦属于北征军,作为怀王亲自提拔的军队,刘邦军的作用显然是扫荡彭城边的秦军势力,为宋义的主力部队北上扫清道路。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项羽杀宋义渡河救赵的时候,刘邦军南下回到了起点。西征无疑是对外迷惑秦军的手段,让秦军摸不清战略目的而无法做出有效的军事行动以致被各个击破。而宋义被杀后,刘邦军不随项羽北上回到起点,说明刘邦军亦是北征军的一只。只是怀王和项羽的权利斗争,使刘邦脱离北征军回到彭城西边。这个战略无疑是高明的有效的。
                       从这里我们知道怀王战略仅仅是北上结盟齐国。而西征只是一个战略迷惑,以达到消灭北边及周边残余秦军势力。
                       而真正的刘邦军西征是在秦二世三年二月,巨鹿大战已经过去2月了。
                     四:巨鹿大战后项羽战略考证
                       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项羽歼灭王离军,带领诸侯联军与秦的最后一只大军章邯军对峙。从而二世三年十二月章邯军与项羽对峙到二世三年七月章邯投降项羽,这半年时间是另人惊奇迷惑不解的半年。好象除了刘邦转战河南之地外,其余的诸多重要人物似乎都没有动静,他们在做什么呢?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记载:“夏,章邯等战数卻,”从这里看,我们可以得出这半年项羽及联军一直在压制着章邯军而没有猛攻。章邯求战却屡屡被击败。在这里我认为项羽是在谋求诸侯中的地位以灭秦及抗衡怀王。联系到后来楚汉战争时,刘邦数项羽十大罪:“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从这里隐约的可以猜出,巨鹿大战后,怀王命其还报,但项羽此时借口秦军未灭,留在巨鹿。
                       项羽在对付诸侯联军和章邯颇有谋略,对诸侯恩威并用,先是展现自己的神勇让诸侯敬畏,然后以灭秦后封分天下,把诸侯牢牢的绑在自己的战车上。再以后攻关中,驱怀王诸侯联军都坚定的站在自己的一边。从史记载:“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可以得出封分诸侯是早在对峙的时候定下的战略而不是到关中后才心血来潮之作。不少人认为项羽带走了楚全部兵力,怀王应该没有什么对抗项羽的能力。但是实情并非如此,在彭城的诸多军团中英布军、蒲将军军属项羽。而刘邦军则没有随项羽,番君吴芮军、共敖军一个是进关才随项羽,一个是攻南郡未随项羽。龙且军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从前后的地位应该没有参与巨鹿之战。唯一有疑问的是吕臣军,是合并和被项羽全部带到巨鹿还是部分或则全部留在彭城不清楚,估计是部分被项羽带走。怀王是不是还有别的兵权史无明载,但是从这里看怀王有一定的实力。所以项羽才谋求诸侯联军的支持!
                       在对章邯军这方面项羽作的也颇有匠心,项羽对章邯军并没有猛攻,只是牢牢压制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关于这一点我以为是项羽一怕损失兵力二通过秦军威胁来统率诸侯军。但是这里项羽并非不战,只有把章邯军打怕才能收服其人,项羽连败章邯军。章邯心里抱有希望,假约,试图反败为胜。但是被项羽识破,项羽抓住章邯犹豫的心理,命蒲将军日夜连战紧逼章邯军,自己带领大军击破章邯大军。章邯此时明白自己没有战胜的希望,心甘情愿的投降。从章邯大军投降的时候兵力并未多大的损失可以知道,对峙半年的战争实际上并没有决战,仅是项羽的政治手段。
                    五:巨鹿大战后怀王的战略及应策
                       巨鹿大战后,面对项羽巨大的胜利。悬在怀王头上秦军那把剑已经解决,秦朝灭亡是早晚的事情。但是悬在怀王头上另一把剑越来越锋利。怀王曾经在巨鹿战后欲招回项羽,但是项羽不听,欲联合诸侯军西灭秦。当然灭秦后怀王的政治命运就到头了。此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关键问题,由于史料对怀王的忽略我们无从知道怀王此时的行动。但是另一只军队此时行动了。
                       这只军队是刘邦的西征军,很多人把刘邦的西征当成宋义救赵时,实际上当时刘邦也只是北征军的一只。在秦二世三年二月刘邦军才真正的西征。由于北上和西征是连在一起的,又有怀王惑敌的入关为王的政治宣言,很多人把其混为一谈。此时离项羽灭王离军已2个月了。由于刘邦军一直受怀王指示,又在这个大军以定的情况下冒险出击关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是怀王的战略,拿出以前的宣言命刘邦西征赶在项羽之前入关。
                       怀王的战略并非如此,刘邦西征更是带着联络赵高分王关中的使命(在我另一篇文章中有分析)。所以攻关中虽然艰险,但是却有惊无险。刘邦军一路转战,可谓是只管进取,遇城不攻。看刘邦最早路线是攻陈留,到达洛阳,似乎是对北边秦军的夹攻,但是刘邦军虚慌一枪就南下进攻南阳之地。在南下之际,刘邦还狠狠打击欲渡河西下的赵别将。表明刘邦把关中当成自己之物,已经有充分把握拿下关中。这里刘邦军南下南阳除了函谷关,洛阳难攻以外,尚有南阳地有自己老乡王陵的军马在此游击。
                       刘邦南下南阳时候,连重要城市都不及攻就欲攻关中。除了刘邦急于进关外,还有依仗怀王与赵高的密约,以为赵高会放他入关。后经过张良劝解才东攻南阳重镇宛。秦主将投降后,刘邦立刻西进,又派使者入秦兑现分关中的合约。这是历史第一次刘邦赵高密约记载,但是从史书看,这并非此时谈约。而是早以谈好的约定,此时来兑现。
                       赵高的作为也清楚的表明这一点,装病,谋杀二世。后来被子婴所杀,但是由于赵高早先政策,秦无心守关中,关中为刘邦所破。秦朝大厦仅仅维持15年就倒塌了!
                       后记
                       怀王与赵高的密约由于赵高的身死,名不见经传,后世都忽略此影响。事实上怀王为抵制项羽的影响力,作出约赵高分关中的政策,为秦朝的迅速倒塌作出巨大贡献。
                       首先,项羽灭王离军后,秦朝由优势转为劣势,但是并非没有一战之力。如果此时,秦朝招回外面大军死守关中,诸侯联军并不容易击破关中。虽然章邯与项羽对峙并不是如此容易回关中,但是秦朝或继续为章邯增援或命少部分抵挡项羽剩下回关中,情况尚不至于此。但是秦朝朝廷由赵高把持,赵高自以为有后路,而逼反章邯,杀掉二世,欲独揽大权与楚分关中。刘邦此时正在武关前,秦朝却无心作战陷入内斗。到子婴杀掉赵高后,曾经派兵抵抗刘邦,但是刘邦早以击破武关进入关中,秦再无天险可用。
                       随着赵高身死,合约之事已经烟飞云去,白白便宜了刘邦,可以说刘邦创造一个战争史上的进军奇迹。但是无可否认如果没有怀王赵高合约之事,秦朝据天险尚有一战。而合约所引起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使大秦以难以想象的速度迅速灭亡,这段沉没于历史中的种种应该得到重新认识!


                    IP属地:广西18楼2019-03-04 21:25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9-03-12 10:44
                      回复
                        望持续更新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9-03-12 10:44
                        回复
                          占楼先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7楼2019-03-15 20:16
                          回复
                            九原若解酬恩怨,不恨高皇恨蒯通
                                          --------蒯通,韩信关系论
                                             引子
                            楚汉时期,蒯通是个神秘的人物,虽然才高八斗,辩才无双,但是其人其事却众说纷涌。史记未给其立传,汉书在史记基础上立其传也是言简意亥,寥寥数语,让人无法窥探其真面目。而蒯通作为韩信的谋士为其而谋在后世几成公论,对此不论是史记的司马迁还是为其立传的班固都丝毫没有这样结论,这里让我们通过整个历史大背景来探讨蒯通和韩信的关系。
                                            一:蒯通本蒯彻
                            蒯通,本名蒯彻,因为汉朝避武帝之违而改为通。有人从楚汉时期记载蒯通的言论以及史记《田儋列传》:“从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汉书《蒯伍江息夫传》:“通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首,号曰《隽永》。”认为《战国策》为其所著。
                              蒯通第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是秦二世元年8月,当时武臣授命于陈涉北上扫荡赵地。眼光老到,善为长短之说的他立刻游说范阳县令徐公,为其分析当前形势,解说利害关系说服徐公降赵王武臣,又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赵王武臣接受范阳县令徐公投降,传檄千里,不战而下三十馀城。可见其言之利!
                              到蒯彻再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的时候,五年的光阴已经一晃而去了,楚汉的历史大剧已经接近尾声。令人迷惑不解的是这五年间风云起伏,波澜壮阔,而蒯彻却丝毫没有任何事迹显示他参与这段另人热血沸腾的历史进程中去。
                              笔者以为,不是蒯彻不参与,而是明主难遇。平庸之辈,自不愿意为其谋略天下,比如赵王武臣;而雄主身边都有信任有加的谋臣,比如刘邦有张良,项羽有范增。自己投奔过去,不能为其重视,则无法尽负平生之策!太史公在《乐毅列传》曾言:“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从侧面反映其不遇明主赏识,满腹经纶无处施展而借古悲己的心态!
                                             二:乱齐之策
                              汉四年十月,也就是五年后,蒯通再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也是韩信的帐下,当时韩信授命于刘邦引兵东,进攻齐国,还未渡平原就听到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投降。韩信正要退兵,蒯通鼓动其偷袭齐国,说“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1) 韩信听其计,趁齐国不备,一举攻克齐国都城临菑。
                              这里是后世认为蒯通为韩信谋士的依据,但是司马迁在史记用的是“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2),这里没有明确说明蒯通为韩信谋士,反而从这里看,蒯通仅仅是来说策的说客。司马迁对此评价为“甚矣蒯通之谋,乱齐骄淮阴,其卒亡此两人!”(3)班固也认为“蒯通一说而丧三俊,”(4)
                              蒯通之谋就有必要追究一番,蒯通究竟为何出此谋?此谋究竟对谁有利?这里可以有三种解释:一,蒯通为韩信以后自立而打定基础,临时小施手段辅助韩信成就大业,可以说深谋远虑。二,惟恐天下不乱,借此来实现自己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纵横家本色。三,为其他人而谋,蒯通施展手段借此以乱齐汉联盟。因为后来有蒯通说韩信自立,所以一般后人皆认为是第一种原因。
                              但是笔者却倾向第三种,史记有这么一端话“通善齐人安期生,安期生尝干项羽,项羽不能用其筴。已而项羽欲封此两人,两人终不肯受,亡去。”(5)从这段可以推测蒯通曾经为项羽客卿,联系到蒯通五年内毫无动静,很可能因为无明主辅助,而楚汉期间惟有项羽刘邦双雄并立,余者皆不足论。而刘邦项羽都有高参辅助,蒯通投靠亦不能尽展所学,是亦未曾前去辅助。但是在汉三年却有了转机,项羽中陈平反间计而痛失高参范增,处于缺乏谋士辅助的尴尬境地。而此时蒯通以及好友安期生趁此辅助项羽施展抱负亦合情合理,项羽欲封他们必然他们有一定功劳出过计策才可,这里笔者以为“乱齐”就是蒯通为项羽而谋,项羽因此而分封之。
                            但是前一种也有很大的可能,亦合情合理,或项羽不能用其策,而转投韩信,试图辅助韩信三分天下而谋之。第二种则可能性不大,如果蒯通仅仅是显示自己的手段,这乱齐相比说徐公降赵王武臣显然谈上不上什么手段,不过蛊惑之策耳!惟恐天下不乱也不能成立,从蒯通前后事迹来看不是那种仅买弄口舌而毫无目的之士。
                              究竟是哪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我们从零散的资料来看这段历史。
                            三:韩信伐齐与郦食其使齐
                            汉三年六月,项羽拔荥阳,诛周苛、枞公,虏韩王信,围成皋,汉王刘邦与滕公夏侯婴从成皋主战场逃跑至韩信,张耳军中。趁张耳、韩信未起,自称使者夺其印符,召诸将开了一个军事会议。会议后刘邦夺两人军队,令张耳镇守赵地。授命韩信为相国,带领剩余军队进攻齐国。再这里刘邦命韩信进攻齐国除了实现对西楚的战略迂回,战略包围,还有一点是预防韩信张耳在赵地势力膨胀,尾大不掉。所以夺两人兵权,又分开两人,用无兵权的张耳镇守赵地,使韩信带剩余的赵军进攻齐国。又派自己的亲信曹参,灌婴率领部队以及蓼侯孔熙,费侯陈贺作为副手进行牵制。
                               韩信正式攻齐发生在汉四年十月,也就是四个月后的事情了。在这段时间,郦食其因为向刘邦出了馊主义(建议刘邦分封诸侯,被张良所止)而戴罪立功游说齐王投降刘邦。郦食其不负所望,说服齐王降汉。本来皆大欢喜,韩信却受蒯通蛊惑,偷袭齐国,引发齐国背汉而联楚。
                               考察其中的关键部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蒯通和韩信的关系。
                               对韩信的背约偷袭行为菜九段先生认为是“击齐一事是汉精心布置的战争行动。郦生是注定要牺牲掉的一粒棋子。”(6)原因在于汉将陈武不属于韩信参加了击齐战斗;吕泽这个独立军团参加了作战(手下丁复参与破龙且之战)韩信在战斗中所能指挥的也只有曹灌等人,而曹灌也是刚加入韩信部。不属于韩信而参加对齐作战的还有高陵侯王周“以都尉破田横龙且”(7),肥如侯蔡寅”以车骑都尉破龙且及彭城”(8)。对此我们要详细分析,首先对刘邦来说齐国是肯定要拿下的。而派郦食其游说齐王正如郦食其分析:“今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间将二十万之众,军於历城,诸田宗彊,负海阻河济,南近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籓。”(9)显然刘邦是做两手准备,一手通过武力;一手通过外交。对外交是否可以成功是个未知数,自然不能因为派了使者而放弃武力进攻(武力压迫也是外交可以成功的一个条件)。再对于韩信攻齐,将在外君令有所不授。战场战机瞬息万变,刘邦自然明白放权于将的必要性。所以刘邦没有授命韩信停战算不上牺牲郦食其。关于其他部将参战说明韩信受制于刘邦而偷袭齐国亦不妥。吕泽等不属于韩信的军团是参与的潍水破齐楚联军之战。而偷袭齐国则是韩信以及手下曹灌所为。“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10)史记这段记载清楚的表明,韩信不但知道郦食其说齐的事情,而且对齐之战有全权处理的权利。所以偷袭齐国可以说是韩信受了蒯通的蛊惑才为之。而不能视为刘邦精心布置。
                              蒯通的蛊惑司马迁称之“乱齐”,可以理解为破坏齐汉联盟。而蒯通蛊惑韩信却抓住了刘邦诏韩信击齐,又独发间使下齐,却未有诏止韩信的漏洞,以争功劳打动韩信去偷袭“友邦”。而蒯通的乱齐之计谋,有必要考证其对当时天下大势的影响,以及最大受益人。
                              蒯通的计策最大的受害者是刘邦,再当时的情况下,主战场刘邦被项羽围困,随时有生命危险。齐投降于刘邦,可以和韩信合力南下击楚,解决自己的困境。这样的话楚汉之争或可早一年解决。而齐是属于田家还是韩信,对刘邦来说并不重要,当时田氏掌握齐国当然不利于刘邦以后统治,但是同样由韩信掌握齐国亦会出现功高盖主。而后来差点三分天下以及刘邦被迫封韩信为齐王,割地请战亦是证明此点。
                            蒯通的计策却是有两个受益者,韩信不用说,借此扩大功绩,又独占齐地,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但是最大的受益者却不是韩信而是项羽,我们着重分析。汉三年末四年初,项羽在荥阳虽然处于攻势,却一直未击破刘邦主力。而自己的粮道一直面临彭越的骚扰却无计可使。北面的齐国处于对楚后方威胁,却因为旧恨难平而彼此虎视耽耽。因为齐国并不强大,且抱着做山观虎斗的心理才彼此相安无事。如果这个平衡被打破,齐投降汉合兵与韩信进攻楚大后方,楚地必然危机。韩信破齐楚联军项羽恐慌,派使者游说韩信亦是明证。而韩信偷袭“友邦”,使齐反而投向楚合力抗汉,无疑是个巨大的转机。项羽派龙且救齐无疑是不但可以解救此次危机,亦是对汉的一个强有力的反击。
                              联系蒯通曾经仕项羽,可以大胆推断蒯通为项羽设计出一石二鸟之计策,而项羽欲封估计也是因为此计的大功。


                            IP属地:广西28楼2019-03-16 14:28
                            回复
                              四:潍水之战和三分天下
                                 但是此计的结局却因为韩信潍水之战而破灭,后世因为结局而忽视结局前的探索。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潍水之前的形式的确为楚国掌握着战争主动。韩信偷袭“友邦”后,齐完全倒向楚,齐楚联军的实力占优势,又拥有天时地利,正如龙且手下献计“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11)。
                                面临这样的局势,刘邦亦看出齐地战事的重要性派出多路军队支援韩信,这就是多路不属于韩信而参与破齐楚之战的缘故。最终韩信出色的战术能力以及龙且贪功冒进使蒯通乱齐之计化为乌有。
                                刘邦派大军援助齐地战事,使得项羽松了口气,自己亲自平定彭越之乱。虽然彭越之乱严重影响了楚的主战场进展,使得项羽不得不亲自消灭这个隐患。但是亦有可能是刘邦兵力大量援助齐地,一致于项羽放心带兵剿灭彭越。
                                关于项羽派龙且援救齐军,史记说项羽“则使龙且、周兰往击之。”(12)汉书则说“羽使从兄子项它为大将,龙且为裨将,救齐。”(13)这里有冲突,到底是龙且为主将,还是项它呢?从前后资料看项它为西楚拄国,在彭城处理政务,并不曾带兵。而从潍水之战看也是大司马龙且亲自指挥作战。从这里我们或则可以推断救齐是西楚国一个全局性的政策,由于项羽在荥阳一带和刘邦对峙,所以项它作为拄国全权处理事务,而龙且为大将带兵救齐。从后来汉破齐楚联军却在彭城杀龙且,可推断此战一直延续到彭城。而从韩信偷袭齐国,到齐国向楚求救,短短时间救齐就成为一个全局性的政策,项羽当时在西边的荥阳,龙且在南边九江刚剿灭英布,项它在彭城。西楚如此高的效率可以推断对此早有预谋,蒯通献计乱齐大概西楚对援救齐国已经坐好准备。
                                韩信破齐楚联军占领齐国,使西楚再次面临四面受敌的巨大危机中,如果破不了此局,项羽可以说败局一定。在此情况下,“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14)。武涉游说失败后,“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15)后世因为蒯通的说辞完全站在韩信的立场,以至以为蒯通为韩信所谋。我们仔细分析当时情况却发现未必如此,当时天下大势为刘邦项羽在荥阳一带角逐,西为刘邦势力,东为项羽势力;南方之地有刘邦的势力淮南王,项羽的势力临江王以及中立的衡山王;北面是附属与刘邦的赵王以及燕王。而韩信齐地则处于一个微妙的地位,如武涉语“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16)
                                 蒯通用算命来蛊惑韩信,分析天下大势,建议韩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17)似乎完全是在为韩信着想,但是其着眼点却在“西乡为百姓请命”(18)上,也就是说让韩信不要听命于刘邦,去进攻项羽,而自己独立,三分天下。这里却有关键问题是在于韩信到底有没有实力反。我们从当时齐地的情况看,韩信对齐来说是外人,在本地本就没有自己的势力,而齐地也没有完全平定(韩信参加垓下之战的时候,曹参依然留齐平定未服者)。而齐王田横逃奔至彭越,如果齐地动乱,很可能趁机利用自己在本地的威望重新得势。最关键的是韩信一直授命于刘邦,手下军队几次被刘邦整编,而手下有曹参,灌婴这样有自己部队的刘邦亲信以及孔熙,陈贺这样明则辅助自己实则为监视的副手。而韩信自己的亲信在史书中可以查到的只有参谋李左车,或则还有亦肯定是少数派。此时韩信“西乡为百姓请命”可以说把握性并不大。而韩信独立最大的受益者亦是项羽,不但解决大后方问题,又可以做观汉之内乱,或是趁机主动出击,或是帮助韩信自立,进退自如。
                              由此可见蒯通为韩信而谋有待商量,而韩信的态度更是说明自立此时不可行,后人为韩信表面的推脱而以为韩信为刘邦恩情不忍背叛刘邦。其实不然,韩信在汉中对的时候就明确以利益为重,要求刘邦“以天下城邑封功臣”(19)后世有人指出此为“欲以胁高帝而市之也。”(20)而后韩信做观刘邦困于楚不思解救,而要胁封地。可见韩信为刘邦恩情不忍背叛不能成立,蒯通说韩信时,韩信亦在盘算得失,最终觉得风险太大而不敢冒险。韩信最后“遂谢蒯通。”(21)亦是在对说客而非心腹。
                                蒯通说韩信而无功,在加上成皋之战的惨败,项羽大势以去。安期生和蒯通不肯受项羽之封,终亡去。
                                             五:后记
                                蒯通的坟墓提着一句诗:九原若解酬恩怨,不恨高皇恨蒯通。
                                这里恨蒯通说的是韩信最后身死长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韩信说此话却别有深意,是感叹自己当时不够果断没有大胆赌一把?还是故意显示自己有机会反而没有反的冤枉?难道韩信不知道说此话还给蒯通带来灾祸吗?果然,刘邦回来听到吕后说,立刻派人捉拿蒯通,欲亨之。蒯通的口舌之利又一次发挥作用,这里蒯通坐了一个经典的比喻,说狗吠尧帝,非是尧帝不仁,而是吠其非是自己主人罢了,也就是各位其主,没有什么好怨的!刘邦听后就释放了蒯通。
                                或则韩信本就没有把蒯通当自己人;或则怨恨蒯通出计策而使自己走向绝路,临死前故意害他一把。千年事与浮云去,作为后世的我们也仅仅只能从当时的资料来猜测其所思。
                                 总而言之,蒯通是韩信参谋而为韩信谋天下,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对蒯通,韩信的关系应该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与探索。
                              ---------------------------------------------------------------
                              (1)(2)(10)(11)(14)(15)(16)(17)(18)(19)(21)史记《淮阴侯列传》
                              (3)(5)史记《田儋列传》
                              (4)汉书《蒯伍江息夫传》
                              (6)菜九段《从韩信到林彪》
                              (7)(8)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9)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
                              (12) 史记《高祖本纪》
                              (13) 汉书《陈胜项籍传》
                              (20)   《读通鉴论》
                              注解:  成皋之战中刘邦曾调用燕军破曹咎军,亦可能是本部大军支援破齐楚之战,不得不从北边盟友燕国掉离军队    参与作战。
                                   柱国相当于总理大臣,是楚制度中辅助君主的文官,主要处理政务。


                              IP属地:广西29楼2019-03-16 14: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