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包拯忍不住现身相劝,“贵妃娘娘,何以独自一人,在此黯然神伤?”
“只因天下之大,无处容身。”庞妃坦然相告。
“所谓罪不及亲儿,况且娘娘护驾有功,皇上不是还将娘娘留在身边么?又何来‘无处容身’之说呢?”包拯上前开导。
“包大人最洞悉世情,这次明知故问,却是为何?”庞妃是何等聪慧。想必包拯早已看出她与展昭之间的情意。
包拯哑然,话锋一转,“适才,众人在营中议事,娘娘何以不发一言?”
庞妃不禁失笑,“我还能说什么?你们对付的是我的父兄,就算我有意见,他们会听吗?如果要我同你们一起,去歼灭我父兄,我又算是什么人?何谓‘忠’,何谓‘义’,何谓‘孝’,我又当如何抉择?”
“所以娘娘您认为‘天下之大,却无处容身’?然而,娘娘何曾抚心自问,是娘娘自斥于众人,还是众人排斥娘娘?娘娘的问题,不在于他人如何对待娘娘,不在于忠孝如何并存;而在娘娘不知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处在忠孝之间。因为,娘娘根本就迷失了自己。”包拯心境清明,一语中的。
庞妃闻言转过头,“你的意思……”
“敢问娘娘,可曾称心如意,凭自己的意愿,做过一件问心无愧的事情?”包拯问道。
“凭自己的意愿,而又称心如意?”庞妃回忆前尘往事,哂笑,“天底下,真的可以称心如意吗?”继而叹道,“时不与我,命不予我,就算我有这样的心愿,又待如何?包大人,又待如何?”
“颜渊箪衣瓢饮,不改其志,不改其乐。韩愈尽忠进谏,屡遭贬谪,却甘之若饴。娘娘可知道,是什么原因?”包拯再问。
庞妃迷茫,望向包拯。
“因为,他们是择善而行,而且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路来行,故此自得其乐,求仁得仁,一生无怨无悔。”包拯回道。
“无怨?无悔?”庞妃呢喃,在心中思量。
“忠孝皆源自内心,半点勉强不得。该尽孝时就尽孝,该尽忠时就尽忠。择其善者而行,其乐无穷,何愁之有?”包拯继续游说。
“包大人,你告诉我,你一生铁面无私,你觉得快不快乐?”庞妃问道。
“微臣断案多年,多少次徘徊于法理与人情之间。夹持不清,左右为难,可是微臣始终不改其乐。”包拯答道。
庞妃茫然,“但是斩杀一些‘其情可怜,却于法不容’的人,也快乐吗?”
“世人行善,都有规律可循,不在于刑法,不在于人情,而在于天理。天理,存于本心。娘娘,人人心中皆有一把尺,可以分喜恶,亦可分善恶。”包拯循循善诱。
“心中的尺?”庞妃重复着。
包拯接着说,“刑法之尺,可有偏颇;心中之尺,不能偏差。快乐与否,全凭是否问心无愧而已。”
庞妃垂首思量。
“娘娘宅心仁厚,本性纯良,可惜偏偏生于仇人之辈,迷失了自我,找不到可行之路,以致生出种种幽怨。”包拯缓步行至河边,“孟子曰‘人性本善’,犹如水之下择。方水能顺流而下,遇洼即止,遇石分流,何曾受阻?做人‘择善而行’,纵遇阻滞,又岂有困怒之理?”
抬头望着天上月,见时机成熟,意味深长说了一句,“云雾退却,月华重现。”继而转身想庞妃拱手,“微臣方才说话唐突,礼数不周,还望娘娘恕罪!微臣告退。”
庞妃深受感触——正如同包大人所说,一直以来她是父命难违,使得她迷失了本性,同时深陷忠与孝、情与义之间,难以取舍。
包拯及时退场,留庞妃独自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