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商业是怎么回事呢?看下古人生活的状态,田园生活自产自足,要什么自己种出来呗,那样多知足多快乐,葫芦娃,十兄弟,摇钱树等都是种出来的收获,具有田园情结的缩影。可古人生活的并不好,赋税可不是开玩笑的,战乱也不是开玩笑的,土豪劣绅也不是开玩笑的,他们希望躲避这些外部的压迫,希望有个属于自己的桃源。桃源确实没,但看看桃源数百年与外界隔绝,并不会觉得不合理,是因为桃源对商业的依赖程度非常低。桃源村里的人完全可以自产自足,甚至怀疑里面没有货币,以物易物。说这些,是明确农业社会对商业的依赖低,并不是说农业社会里没有商业。再说说商人地位,老是重农抑商,为什么要抑商,古代商人也是挺可恨的。商人本性是逐利,当发生动乱时,甚至只是谣言,他们不会遵循市场规律,而是囤积货物,抬高价格,使得百姓手中的银钱飞速贬值,通货膨胀中谋取暴利。一代又一代下来,古人发现手里的银钱不如家中余粮让人踏实,这种价值认同,使得古人对土地有着强烈的需求。当然古代中国商业很多繁茂地方,但模糊社会中人们懂得交易,但不懂经济,古人没有深入研究过经济的内部规律,不懂得经济学原理,就算对外贸易赚了很多钱,也从来没有想过是贸易顺差和逆差对国家经济带来的影响,甚至觉得太多人经商减少农业人口减少粮食产量,不利于社会稳定。所以,商业在古代中国是很外在的东西,农业才是根本,清朝为什么能做出闭关锁国如此无知的举动,其实是因为他们不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