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方程式的分析
从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可以看出,幸福取决于效用与欲望的相对大小。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可以从答案中得到:如果以得数1为分界线,比1小就证明不幸福,等于1或者比1大就证明是幸福的,当欲望既定时,效用越大,越幸福;当效用既定时,欲望越小,越幸福。所以,获取幸福的途径有两条增加效用或减少欲望。
(一)既定欲望下增加效用
(1)对个人而言
在幸福方程式中作为分母的欲望,我们在某一个阶段可以认为它是有限的、既定的,人的幸福就取决于效用,幸福最大化就是效用最大化。在现实生活中,收入越多,所购买的物品越多,所得到的效用也越大,因此效用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都是个人决策的目标,在个人的不同决策中起着作用。一个人要实现效用或者收入最大化的条件是所拥有的资源,如劳动、资本和土地。对于一般人而言,主要还是劳动。在经济学中,个人提供自己的资源得到收入,并把资源用于储蓄或投资,因此个人的决策包括了四个内容:第一,提供多少资源;第二,把多少收入用于储蓄,多少用于消费;第三,如何进行储蓄或投资;第四,如何进行消费。显然,擅于调节个人决策,即把个人财政的效用最大化,幸福也就最大化。
(2)对社会而言
①发展经济
从幸福方程式中可以看出,幸福是一种相对效用,是一种主观评价。经济发展能够提升人们对幸福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充足的食品、清洁的用水、便利的交通和通信、多彩的生活、对闲暇的享受等等。总而言之,发展比不发展让人们的幸福感要强一些。支持这一判断的显著例证是,虽然面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人的牢骚似乎比过去多了,但谁也不愿意回到短缺经济的时代去。
②缩小贫富差距
传统经济学认为增加人们的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它基本是以个人为研究对象。考察社会的幸福状况,不能仅看一部分甚至少数人是否幸福,而是看所有人是否感受到幸福。一个社会如果收入悬殊过大,即使这个社会GDP高,人均GDP高,也不能说是一个幸福的社会。这是因为物质生活条件直接提供的是快乐感,快乐经过提升才能形成幸福感。财富越多,未必幸福越多。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感的有效方法,但财富仅仅是带来和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之一。
从整个社会的平均程度来分析,如果一个社会的财富过于集中,那么财富产生的效用将会很低。反之,如果一个社会的财富比较平均,那么每个人使用财富的时候,产生的效用将会大大提高,进而增加社会的整体效用。所以,一个贫富差距较小的国家的社会幸福感会强一点。
(二)既定效用下减少欲望
从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来看,控制欲望也是获取幸福的一种途径。在幸福方程式中作为分母的欲望,其变动范围比较宽泛。当欲望不断扩张,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当欲望趋于无穷大时,幸福就趋于零,这就是对于无限欲望是没有幸福可言的;而当欲望无限变小,不断地接近于零时,其结果显然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失去了任何欲望,幸福对他来说就不存在。所以保持适度的欲望显得尤为重要。
(三)诚信对效用、欲望的调试
诚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效用与欲望两者都有调试作用。对于分子效用而言,在市场经济下的社会里,一个人的效用获得,绝大部分必须通过交换行为方可实现,那么信用程度越高,交易成本就越低,效用获得量就越大。富兰克林曾说过如果你是以谨慎、诚实而为人所知,那么一年6磅可以给你带来100磅的收获。所以,就分子分析可以认为,一个人越是诚实守信,效用获得就越多,幸福的体验就越大。对于分母而言,要从人们追求幸福最大值的角度出发,讨论如何保持适度欲望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调整人们的欲求,抑制人们的欲望过度膨胀。当一个人的欲望膨胀,他就会感到不满足而萌发贪心。恩格斯有一句名言: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绝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的。更是直接揭示了幸福与欲望成反比的关系。
从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可以看出,幸福取决于效用与欲望的相对大小。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可以从答案中得到:如果以得数1为分界线,比1小就证明不幸福,等于1或者比1大就证明是幸福的,当欲望既定时,效用越大,越幸福;当效用既定时,欲望越小,越幸福。所以,获取幸福的途径有两条增加效用或减少欲望。
(一)既定欲望下增加效用
(1)对个人而言
在幸福方程式中作为分母的欲望,我们在某一个阶段可以认为它是有限的、既定的,人的幸福就取决于效用,幸福最大化就是效用最大化。在现实生活中,收入越多,所购买的物品越多,所得到的效用也越大,因此效用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都是个人决策的目标,在个人的不同决策中起着作用。一个人要实现效用或者收入最大化的条件是所拥有的资源,如劳动、资本和土地。对于一般人而言,主要还是劳动。在经济学中,个人提供自己的资源得到收入,并把资源用于储蓄或投资,因此个人的决策包括了四个内容:第一,提供多少资源;第二,把多少收入用于储蓄,多少用于消费;第三,如何进行储蓄或投资;第四,如何进行消费。显然,擅于调节个人决策,即把个人财政的效用最大化,幸福也就最大化。
(2)对社会而言
①发展经济
从幸福方程式中可以看出,幸福是一种相对效用,是一种主观评价。经济发展能够提升人们对幸福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充足的食品、清洁的用水、便利的交通和通信、多彩的生活、对闲暇的享受等等。总而言之,发展比不发展让人们的幸福感要强一些。支持这一判断的显著例证是,虽然面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人的牢骚似乎比过去多了,但谁也不愿意回到短缺经济的时代去。
②缩小贫富差距
传统经济学认为增加人们的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它基本是以个人为研究对象。考察社会的幸福状况,不能仅看一部分甚至少数人是否幸福,而是看所有人是否感受到幸福。一个社会如果收入悬殊过大,即使这个社会GDP高,人均GDP高,也不能说是一个幸福的社会。这是因为物质生活条件直接提供的是快乐感,快乐经过提升才能形成幸福感。财富越多,未必幸福越多。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感的有效方法,但财富仅仅是带来和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之一。
从整个社会的平均程度来分析,如果一个社会的财富过于集中,那么财富产生的效用将会很低。反之,如果一个社会的财富比较平均,那么每个人使用财富的时候,产生的效用将会大大提高,进而增加社会的整体效用。所以,一个贫富差距较小的国家的社会幸福感会强一点。
(二)既定效用下减少欲望
从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来看,控制欲望也是获取幸福的一种途径。在幸福方程式中作为分母的欲望,其变动范围比较宽泛。当欲望不断扩张,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当欲望趋于无穷大时,幸福就趋于零,这就是对于无限欲望是没有幸福可言的;而当欲望无限变小,不断地接近于零时,其结果显然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失去了任何欲望,幸福对他来说就不存在。所以保持适度的欲望显得尤为重要。
(三)诚信对效用、欲望的调试
诚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效用与欲望两者都有调试作用。对于分子效用而言,在市场经济下的社会里,一个人的效用获得,绝大部分必须通过交换行为方可实现,那么信用程度越高,交易成本就越低,效用获得量就越大。富兰克林曾说过如果你是以谨慎、诚实而为人所知,那么一年6磅可以给你带来100磅的收获。所以,就分子分析可以认为,一个人越是诚实守信,效用获得就越多,幸福的体验就越大。对于分母而言,要从人们追求幸福最大值的角度出发,讨论如何保持适度欲望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调整人们的欲求,抑制人们的欲望过度膨胀。当一个人的欲望膨胀,他就会感到不满足而萌发贪心。恩格斯有一句名言: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绝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的。更是直接揭示了幸福与欲望成反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