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陆风云4吧 关注:340,801贴子:10,508,785

回复:【历史科普】阿尔萨斯-洛林一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所以大佬这次是直接用中文写的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8-11-18 23:33
收起回复
    继续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8-11-19 00:25
    回复
      哇,难得的科普贴耶,顶一顶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8-11-19 00:35
      回复
        吹风啊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18-11-19 01:12
        回复
          斯特拉斯堡可是真正的蛤煲龙兴之地啊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22楼2018-11-19 09:30
          收起回复
            给大佬暖贴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8-11-19 09:53
            回复
              图一:分治时期的阿尔萨斯

              阿尔萨斯-洛林的行政边界和语言边界


              26楼2018-11-19 13:16
              回复
                4.2两国的民族主义
                法德两国的民族主义,为什么会在这个问题上产生冲突呢?这是因为法德两国民族主义性质的区别。法国的民族主义者试图构建的,是公民民族主义(civic nationalism),而德国民族主义更多的被认为是种族民族主义(ethnicnationalism)。


                27楼2018-11-19 13:16
                收起回复
                  4.2.1 法国的民族主义
                  公民民族主义源于法国思想家卢梭。这种观点认为:民族的产生和构成是由于个体之间的互相认同,互相分享平等的政治权利,互相承认共同的政治秩序。也就是说,根据这个原则,民族的基础不是种族或是族群的共同祖先,而是个体之间的社会认同。这种公民民族主义观点最著名的观点,是勒南(Joseph ErnestRenan)发表的演讲——“国族是什么?(Qu’est-ce qu’unenation?)”。这个演讲所关注的问题,正是本文的主角:阿尔萨斯。在这篇演讲中,勒南驳斥了德国的民族主义理论,认为无论是宗教、语言还是地理,都无法决定一个民族,民族是一个灵魂上的精神原则,是一群人根据良知和道德原则建立的。因而他认为,阿尔萨斯长期以来属于法国,接受了法国的自由和宪政,接纳了法国的思想和法国的国家精神,对于法国带有民族认同感。阿尔萨斯—洛林人本身怎么想,我们暂且不谈,但是在这里我们已经基本描述出了法国和法国人对于这片土地的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是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带有非精英主义色彩的,更是带有人本主义色彩的。
                  卢梭

                  勒南


                  28楼2018-11-19 13:20
                  回复
                    4.2.2 德国的民族主义
                    德国民族主义则形成得晚得多,种族民族主义则是这个民族最明显的标志。种族民族主义公认的起源是两位德国哲学家: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和赫尔德(JohannGottfried Herder)。费希特可以被认为是德国国家主义的奠基人,他在1806年法国占领的柏林发表演讲《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Reden an die deutsche Nation),发表数篇文章,提出德意志民族的优越、对于犹太和波兰人的厌恶。在这个时候德国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形成了雏形。赫尔德则引起了浪漫主义的狂飙突进运动。在这个时候,德国的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从耳熟能详的歌德和席勒、到书写德国故事的格林兄弟,上流阶层接二连三地投入到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运动中去。德国民族主义形成当中,有强烈的文字和文学色彩。因而语言逐渐被认为是民族性的反映。这就是德国吞并阿尔萨斯-洛林的思想基础。特奥多尔·科尔纳的猎人之歌(Jägerlied)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特点:“语言神圣的纽带使我们紧密连接/共同的上帝、共同的祖国、共同的德意志血统/使我们紧密连接。”
                    赫尔德

                    费希特


                    29楼2018-11-19 13:22
                    回复
                      5.一战前两国的统治
                      民族主义的问题庞大而复杂,在较短的篇幅内实在难以完全阐述。同时,民族主义固然是充满激情的,但是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政治和经济的利益才是最实在的东西,那么两国对于这个地区的实际政策又如何?


                      30楼2018-11-19 13:24
                      回复
                        5.1 法国的统治
                        5.1.1旧制度
                        在1789年以前,阿尔萨斯的执政官(监督官)是由法王在凡尔赛任命的。这个地区的第一任总督是柯尔柏·德·克鲁瓦希(Colbert de Croissy),他的执政观念——也代表了法国的执政观念——“是要让这个区域的人比别的德国地区的人受到更好的待遇,让这个区域的教士比别的德国地区的教士受到更多的尊重,以使得阿尔萨斯人成为更好的法国人”。法国在该地的政策是以容忍为主的,但是也不得不否认,在宗教改革时期,法国政府在此地大量搜捕路德派和加尔文派。关于语言,在1789年以前的阿尔萨斯,德语被认可为行政语言,在阿尔萨斯的学校并不教法语!一直到路易斯·菲利普,也就是大革命时代,法语才在阿尔萨斯被引入。并且民族的重塑和认可的形成,主要发生在大革命(洛林并入的比较晚,所以暂且不讨论)。
                        克鲁瓦希


                        31楼2018-11-19 13:26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8-11-19 13:32
                          回复
                            5.1.2大革命
                            在大革命期间,这个地区发生了一定的地域性变化,首先是拿破仑初期,它成功地占据所谓的“自然边界”,但是在1815年拿破仑失败后,兰道(十帝国市之一)、萨尔布吕肯等地区又被割让给了巴伐利亚和普鲁士。在革命过程中,上文提及的瑞士联邦的米尔豪森加入了阿尔萨斯。因而普法战争中的“阿尔萨斯-洛林”这个概念,实际是在大革命之后形成的。
                            那么,这个地区的思想变化又是怎样的呢?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居民,对于大革命尤为热情,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反法同盟期间,美因茨、特里尔大主教收回了这个地区的教士权力,同时革命政府废除了旧制度和旧权力,这个地区也热衷于接受革命政府的统治。在大革命期间,阿尔萨斯-洛林始终是法国对抗外国的最前线,而不是反法同盟的马前卒。在1789-1871这段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渐形成的时间里,法国一直控制着阿尔萨斯-洛林,即使会说德语和德语方言,这个地区的人民对于德国这个民族也并没有强烈的认同。
                            米尔豪森


                            33楼2018-11-19 13: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