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吧 关注:62,671贴子:1,284,424

回复:我在知乎更新系统批判易中天《品三国》的文章,请大家多支持宣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逻辑混乱
(1)性格复杂=大气?
《品三国》之真假曹操
【他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身上好像长了很多的脸,一会儿出现的是这张脸,一会儿展示给我们的是另一张脸。但是大家注意一条,不管哪张脸,都是曹操的,不会认作是别人的。能够把这样一个复杂的性格统一于一个人,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情。体现的是什么呢?体现的是曹操的大气。什么叫大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曹操恰恰是一个能够容的,一个容量非常大的人,什么样的矛盾的东西到他这儿都统一了。】
曹操性格很复杂,但复杂绝不等于大气。《辞海》对“大气”的解释为“形容大方气派、气度宏伟。相对于小气而言”,与性格复杂完全是两种涵义。易中天这里逻辑混乱,将性格复杂偷换为大气,不动声色地抬高了曹操。
其实,在我看来,一个人性格复杂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际遇下表现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性格特点,比如在熟人面前侃侃而谈,正式场合羞怯拘谨。深入挖掘,我们大部分人性格都非常复杂和多样。曹操性格的复杂程度在我看来也就是正常人或稍高的水平。真正困难的是当一个纯粹的人(甚至是一个纯粹的坏人),类似魏征、文天祥、岳飞、雷锋、焦裕禄等,那才是真正的困难之事,非有很高的思想境界而不可为之。


IP属地:黑龙江19楼2018-11-11 19:49
回复
    (2)周瑜推荐鲁肃接班是大公无私?
    《品三国》之蜜月阴谋
    【我们知道赤壁之战以后,江东集团内部由于政治路线的不同开始有了分歧,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周瑜为首,我们称之为吞刘派,还有一派以鲁肃为首,我们称之为联刘派。就是周瑜是主张尽快干掉刘备,而鲁肃主张还要联合刘备,周瑜和鲁肃是好朋友,但是他们现在政见不同了。然而周瑜临终的时候依然推荐鲁肃继位,这在周瑜应该说是大公无私,不以私见来影响关系。】
    《辞海》对大公无私的解释为“谓秉公处理,毫无偏私”。周瑜是吞刘派,至少他认为吞刘符合吴国的公共利益。如果周瑜真是大公无私,为了吴国的公共利益着想,应选择一名吞刘派的继承人,而不是联刘派的自己的好朋友鲁肃。易中天没有理解“大公无私”的真正涵义,犯了逻辑混乱的错误。
    类似的还有 “易中天谈明朝大贪官严嵩:他虽然贪却是皇帝忠臣”。原因同样是对忠臣的涵义了解不明。《辞海》对忠臣的定义为“忠君爱国的臣子”。严嵩虽事事听命于皇帝,然而并非听皇帝的话就可谓之忠臣。严嵩对皇帝过失不以劝谏、匡正,反而逢君之恶,帮着皇帝做坏事,可谓对皇帝不忠;贪污受贿,卖官鬻爵,伤害社稷民生,可谓对国不忠。这样一个不忠君不忠国的贪官污吏怎可称之为忠臣?


    IP属地:黑龙江20楼2018-11-11 19:50
    回复
      (3)易中天眼中的诸葛亮到底是不是杰出军事家?
      《品三国》之大江东去:
      【易中天先生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而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很可能不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
      《品三国》之永安托孤:
      【最无法解释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关羽攻襄樊,刘备征孙权,这两次战争事实证明都是错误的,是错误的时间的军事冒险,诸葛亮为什么不阻止?一种解释说诸葛亮也没有料到会失败,这个不通,他不是杰出的军事家吗?怎么料不到?】——诸葛亮是杰出的军事家。
      《品三国》之以攻为守:
      【 第三个原因,诸葛非将略之才。】——诸葛亮不是杰出的军事家。
      仅此三处,易中天就给出了“很可能不是”、“是”、“不是”(甚至不是军事家)三种答案。如此逻辑混乱,前后不一,如何为训?


      IP属地:黑龙江21楼2018-11-11 20:17
      回复
        四、主观臆造和主观臆断
        (1)主观臆造出的“怕袁绍屠城”
        《品三国》之一决雌雄
        【而曹操也很清楚,白马这个地方虽然解围了,但是这个地方不能再守,袁绍一定会反扑过来,而且我们白马一定守不住。而且袁绍一旦得到了白马以后,他一定要拿白马的老百姓出气,要屠城,因此曹操决定带着白马的老百姓沿着黄河往延津走。我们读《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打败仗以后走的时候要带上老百姓的,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曹操撤退的时候也是带老百姓的。曹操带着这么多白马的老百姓往延津走,当然是走得很慢了,结果呢,撞上了刘备和文丑的军队。】
        《三国志》之武帝纪
        【二月,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公从之。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馀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徙其民,循河而西。】
        在《品三国》中,易中天认为曹操是因为怕袁绍屠城,于是“徙其民,循河而西”。查《三国志》之武帝纪原文,没有袁绍要屠城的记载。不仅如此,整本《三国志》中袁绍或属下均未有屠城的记录。易中天此处主观臆造出“怕袁绍屠城”,不过是为曹操“徙其民”提供一个高尚的动机而已。至于曹操“徙其民”的真实意图,由于《三国志》没有记载,且武帝本纪中也没有类似的记载,不便猜测,仁者见仁。


        IP属地:黑龙江22楼2018-11-11 20:23
        回复
          (2)主观臆断的“屠城这个事情曹操确实干过,当然是不是曹操下令干的这个还有疑问”
          上文讲到,从未屠过城的袁绍被易中天主观臆造出一顶“屠城”的黑帽子。按《三国志》记载,曹操本人倒有5次屠城的记录,曹操属下(夏侯渊和曹仁)有2次屠城的记录。
          《三国志》之武帝纪
          【一、初平四年(公元一九三年),曹操父亲被杀,攻陶谦,徐州大屠城。
          二、兴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曹操破张邈,屠雍城。
          三、建安三年(公元一九八年),征吕布,屠彭城。
          四、建安九年(公元二四年),攻袁尚,屠邺城。
          五、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征乌丸,屠柳城。
          六、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夏侯渊屠兴国、枹罕;
          七、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曹仁屠宛城。】
          面对《三国志》白纸黑字的记载,易中天声言“屠城这个事情曹操确实干过,当然是不是曹操下令干的这个还有疑问”,却又不提供任何的证据,可谓典型的主观臆断。


          IP属地:黑龙江23楼2018-11-11 20:25
          回复
            (3)主观臆断出的“至于这些人为什么要跟着刘备走,这个我们现在也不大弄得清楚”
            《品三国》之兵临城下
            【那么这个时候襄阳地区有很多的人跟着刘备走,大概随员有十几万,辎重有数千辆,日行十几里,走得非常地慢。这个时候有人就跟刘备说了,说曹操马上追过来了,你带着这么多人,拖家带口,拖儿带女,一天走十几里路,如何得了呢?现在我们应该赶紧扑到江陵,因为江陵是刘表的一个战略要地,里面有大量的军需物资,我们赶快扑到江陵去守江陵吧!刘备说不行,刘备只命令关羽率水军顺汉水往下走,先去江陵接应,自己坚持和这十几万人,拖儿带女的人,一起走。刘备当时说了这样一句有名的话,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
            据历史学家朱维铮先生告诉我,这可能是“以人为本”这个词的最早出处,但是我们要说清楚,就是刘备的“以人为本”和我们今天讲的“以人为本”那不是一个概念,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是要以人为根本,而刘备讲的“以人为本”是要以人为资本,因为他知道得人心者得天下,他要得天下必须得人心,这是他以人为本的真实的想法。至于这些人为什么要跟着刘备走,这个我们现在也不大弄得清楚。】
            《三国志》之先主传
            【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典略曰:备过辞表墓,遂涕泣而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习凿齿曰: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偪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有意思的地方来了,易中天将“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翻译为“那么这个时候襄阳地区有很多的人跟着刘备走,大概随员有十几万”,然后说“至于这些人为什么要跟着刘备走,这个我们现在也不大弄得清楚” 。其实读过《三国志》之先主传,很容易弄清楚这些人为什么跟着刘备走,无他,刘备得人心,大家愿意追随。证据有四:
            一、“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一般翻译为“刘琮左右和荆州人大多追随刘备”。这里的“归”含有主观能动性,并非刘备强迫。
            二、刘备自己说的“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三、裴松之注说得很清楚,刘备“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
            四、《三国志》之先主传有多处刘备得人心的记载,比如 “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其得人心如此” 、“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等等。
            放着上述这些同属《三国志》之先主传中的证据,易中天说“弄不清楚”。相反,曹操徙白马之民的动因,原本无任何记载,易中天却说是“怕袁绍屠城”。如此主观臆断,偏心至此,易中天的心真得如《红楼梦》中贾母所言:“也得这婆子针一针就好了”。


            IP属地:黑龙江24楼2018-11-11 20:27
            回复
              五、误读原文
              (1)最荒唐的误读——张俨《默记》对诸葛亮北伐的看法真的是“空劳师旅”麽?
              在《品三国》播出的原始版本中,易中天认为“攻心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申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是委婉地批评诸葛亮“穷兵黩武,宽严皆误”。此说一出,舆论哗然。几百年来,学术界和民间一直均认为此联是在歌颂武侯治蜀的功绩。也许是因为反对声太大,易中天重新录制节目,删除了这段评论。
              但在易中天文集第十卷《帝国的惆怅》之附录《武侯治蜀与攻心联》一文,易中天坚持自己的理解,并且认为“标准答案只有赵藩能够给出,可惜我们问不到。从这个意义讲,任何学者的解释便都是“猜测性意见”,任何人也都不能以权威自居,把不同意见说成是“错误”的。”
              笔者对易中天坚持自己观点的表示理解和赞同。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一切理解均不能算错。问题就出在证据上。易中天在说明诸葛亮北伐“穷兵黩武”时给出了三条证据:1)空劳师旅(张俨《默记》);2)积年无成(田余庆《〈隆中对〉再认识》);3)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 张俨《默记》)。
              张俨《默记》见下。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或曰: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有国者不务保安境内,绥静百姓,而好开辟土地,征伐天下,未为得计也。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魏司马懿才用兵众,未易可轻,量敌而进,兵家所慎;若丞相必有以策之,则未见坦然之勋,若无策以裁之,则非明哲之谓,海内归向之意也,余窃疑焉,请闻其说。
              答曰:盖闻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皆用征伐而定之。揖让而登王位者,惟舜、禹而已。今蜀、魏为敌战之国,势不俱王,自操、备时,强弱县殊,而备犹出兵阳平,禽夏侯渊。羽围襄阳,将降曹仁,生获于禁,当时北边大小忧惧,孟德身出南阳,乐进、徐晃等为救,围不即解,故蒋子通言彼时有徙许渡河之计,会国家袭取南郡,羽乃解军。玄德与操,智力多少,士众众寡,用兵行军之道,不可同年而语,犹能暂以取胜,是时又无大吴掎角之势也。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当时之势,异於曩日,玄德尚与抗衡,孔明何以不可出军而图敌邪?昔乐毅以弱燕之众,兼从五国之兵,长驱强齐,下七十余城。今蜀汉之卒,不少燕军,君臣之接,信於乐毅,加以国家为唇齿之援,东西相应,首尾如蛇,形势重大,不比於五国之兵也,何惮於彼而不可哉?夫兵以奇胜,制敌以智,土地广狭,人马多少,未可偏恃也。余观彼治国之体,当时既肃整,遗教在后,及其辞意恳切,陈进取之图,忠谋謇謇,义形於主,虽古之管、晏,何以加之乎?】
              读完全文,我们发现“空劳师旅”、“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是“或曰”(有人说)的观点。张俨自己的观点在“答曰”中。在“答曰”中,张俨反驳了“或曰”的观点,认为应该北伐,“何惮於彼而不可哉?”,并且顺便高度评价了诸葛亮治蜀,认为“虽古之管、晏,何以加之乎?”。
              易中天完全误读了张俨《默记》,引用的全是张俨反驳的观点。


              IP属地:黑龙江25楼2018-11-11 20:29
              回复
                后续将继续更新。至于对易中天的“小人和功利视角的批判”将在后面结合易中天本人的经历系统展开。比如易中天为何对三顾茅庐如此耿耿于怀,很可能与他到北京录制百家讲坛的“冷遇”有密切关系等等,


                IP属地:黑龙江27楼2018-11-11 20:51
                回复
                  等更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8-11-11 22:18
                  回复
                    楼主应该上讲台公开讲课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29楼2018-11-12 01:37
                    回复
                      易中天有一点黑了,就是赤壁之战后,刘备没在把诸葛亮当谋士用,然后得出诸葛亮军事不行,没有奉献,甚至地位不高,诸葛亮取西川分定郡县直接无视,庞统怎么死的也不说,击杀夏侯渊原本是黄权的计谋也不说,因为诸葛亮军事不行“太正经了”刘备才没有带他,讲带荀彧时候,坐镇后方就是重中之中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8-11-12 18:48
                      回复
                        还有汉中之战时刘备让诸葛亮发兵支援,结果诸葛亮首先过问杨洪,最终结果是“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这里明显是诸葛亮在考验提拔人才,结果易中天只条杨洪传前面,搞的诸葛亮没有主见一样,诡异的是,易中天后面还得出结论,诸葛亮不会用人,诸葛亮打压“益州派”这里断章取义手法,让我感到了易中天恶意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8-11-12 19:07
                        回复(1)
                          六、欲抑先扬
                          (1)欲抑先扬的代表作:《品三国》之百年孤独
                          易中天欲抑先扬的代表作是《品三国》之百年孤独。具体内容不再引用,只简单解读下本章的结构:
                          首先高度赞扬诸葛亮,称他为“近乎完美的形象”,“忠诚的典型”,“智慧的化身”,“人臣的楷模”,“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后,转折开始,说诸葛亮孤独,因为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很微妙, “如鱼得水有没有,有一点,不多”。——中心意思:诸葛亮与刘备关系不怎么好,或者说和大家想象中的心神无贰完全不一样。
                          出山之谜,易中天认为诸葛亮是先登门自荐后刘备三顾茅庐。——【中心意思:诸葛亮非常想建功立业,没有大家想象中那麽清高,淡泊明志。】
                          并尊之谜,诸葛亮承认孙权称帝。——【中心意思:诸葛亮没有大家想象中那麽理想主义,他很务实。】
                          专政之谜,刘备去世以后,“军、政的所有的事情,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诸葛亮拍板,都是诸葛亮一个说了算,这叫做大权独揽,而且架空皇帝。”——【中心意思:表现出诸葛亮鞠躬尽瘁的负责精神。平心而论,此一点不算贬低)。】
                          治蜀之谜,诸葛亮治理的蜀国在三国中情况是最好的,但是诸葛亮的政府是军政府,国家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治安很好,赋税很重。诸葛亮带头领着人民过苦日子。依法治国只能抽象继承,因为那个法是王法,是统治人民的法。——【中心意思:诸葛亮治理的蜀国只是治安很好而已,没有个人自由,日子很苦,反正我是不向往。】
                          然后本章结束。我相信绝大多数读者看完,诸葛亮在心中的形象肯定是要往下降的。前文说他“近乎完美的形象”也几近崩塌。
                          这种先为诸葛亮树立一个高大上的靶子,然后再逐条驳斥,最后再说“这并不代表我不尊敬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可谓典型的欲抑先扬。其实,人无完人,诸葛亮身上也存在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果不喜欢诸葛亮,大可以光明正大地说“我不喜欢”,偷偷摸摸,鬼鬼祟祟是伪君子行径。易先生一直推崇“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为何牵涉到诸葛亮,就一定非要做伪君子呢?


                          IP属地:黑龙江32楼2018-11-13 18:31
                          回复
                            说得好此贴可以置顶,其实许多黑武候的人从古至今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酸儒,只会舞文弄墨对军国大军可畏一窃不通,但凡历代优秀的军事家都对武候军事能力都极高评价,我们不去看他们的评论,却要听一群只会纸上谈兵书生?!其实他们也主要黑武候的军事能力,那么先从战略上讲第一个黑点是为什么不阻止刘备伐吴,看过隆中对的都知道,诸葛亮战略就是两条腿走路一路从益州出发一路从荆州出发两面伐曹这一直可以说是刘备军团的战略方针,而关羽大意失荆州使得这个战略方针己无法实行,并且使得偏安一偶的蜀国是国力最弱的国家,刘备伐吴可以说是为了继续实施诸葛亮提出的战略所做最后补救,可惜最后失败,许多人指责说许多大臣反对伐吴而武候却一言不发,却不知道伐吴是不得己为之,荆州对蜀国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只是刘备能力有限搞了场大败。。。第二个黑点估计就是北伐了吧,但是翻遍中国历史偏安一方的国祚皆不长远!?真正能做到长远都是大一统王朝,所以北伐没有错,武候真正的错就是背负太多活生生把自己累死可以说是败给了自己,诸位可以试想下武候若再多活十年估计可破洛阳,司马再龟守也是顶不住的!!!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8-11-13 23:35
                            回复
                              好帖顶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8-11-14 16:0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