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吧 关注:62,671贴子:1,284,457
  • 14回复贴,共1

我在知乎更新系统批判易中天《品三国》的文章,请大家多支持宣传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易中天《品三国》捧曹贬刘、亮的事实及根源追溯分析
易中天《品三国》于今已十年有余,影响力依然不衰。易中天在《品三国》中以还原历史形象为旗号,将《三国演义》作为假想敌,对三国英豪进行点评(主要是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平心而论,易中天先生语言通俗、活泼,悬念、关口设计巧妙,将三国这段历史演绎得有声有色。然而,从第一次听易先生讲《品三国》,笔者就隐隐约约感觉哪里不对。后来,笔者将《品三国》与《三国志》等相关史书详加对照,发现易中天通过各种手段和技巧来褒扬曹操,压低刘备和诸葛亮,包括:篡改原文、故意遗漏、偷换概念、主观臆造、主观臆断、欲抑先扬、严重偏向等。经笔者查阅,52集《品三国》至少有40集存在上述问题。只不过易中天运用这些手段很巧妙,不动声色,暗箱操作,非细致比照而不可晓。
成君忆曾说易中天误导青少年,应下十九层地狱。以前,我不以为然。不过,在仔细比照《品三国》和《三国志》等史书后,越发觉得易中天确实在故意误导读者,特别是很多未读过《三国志》的青少年读者,致使谬种流播。就这点而言,易中天其罪大矣!
本文将通过《品三国》文本与《三国志》等史书文本的详细对照,揭露《品三国》捧曹贬刘、亮的事实,并根据易中天自述的个人经历追溯他如此行为的思想根源。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414118/answer/525644838


IP属地:黑龙江1楼2018-11-10 09:11回复
    多谢大家支持,将持续更新!成君忆当初当面问诘易中天。一向能言善辩的易中天为何恼羞成怒,看下文:
    (4)被遗忘的“抽刃劫新妇”
    《品三国》之奸雄之谜
    曹操说,有件好玩儿的事,今天有人结婚,我们去闹一闹。袁绍他们说,闹什么闹?偷新娘子。袁绍说好,我们就去偷新娘子。然后一伙人就跑到结婚的人家,到了晚上快要入洞房了,大家都在喝喜酒,曹操就大喊一声:有贼啊!所有的宾客都跑出来抓贼,贼在哪儿?曹操就冲进洞房,把新娘子偷出来,偷出来往外跑,袁绍笨一点,一头钻进一个灌木丛,灌木把衣服都钩住了,跑不脱。袁绍说曹**快帮忙,我这个地方跑不出来了!曹操又把手往袁绍那一指:大家看,贼在这儿!袁绍一听着急,这么一使劲蹦出来了。所以曹操是一个从小就调皮捣蛋的家伙,也很狡诈,这样的孩子大概是不讨人喜欢的。其实啊依我看,这个男孩小时候也是要捣蛋一点,男孩小时候不捣蛋长大了没出息,可是大家都不喜欢他,史书上的说法是世人“未之奇也”,当时的人也没把他当回事
    易中天讲这个偷新娘子的“好玩”故事,来说明曹操从小就“调皮捣蛋”。那麽这个故事真的“好玩”麽?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见下:
    《世说新语.假谲》
    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
    问题马上就出来了,“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被易中天翻译成了“曹操就冲进洞房,把新娘子偷出来”。“抽刃”没有翻译,“劫新妇”翻译成“把新娘子偷出来”,并且主观臆造出“曹操说,有件好玩儿的事,今天有人结婚,我们去闹一闹。袁绍他们说,闹什么闹?偷新娘子。袁绍说好,我们就去偷新娘子”,为故事添加喜剧色彩。这样,易中天把一个“抽刃劫新妇”的恶性刑事案件解读成为一场闹剧,用来说明曹操的“调皮捣蛋”,并且声言,男孩小时候不捣蛋长大了没出息。从这点看,易中天确实不能摆脱“教唆青少年犯罪”的嫌疑。这也难怪成君忆拿这个故事开刀,说易中天“伤害……别人的灵魂”,应下“十九层地狱”。
    我愿意把事情说得平和一点,易中天只是非常喜欢和欣赏曹操而已,选择性遗忘或忽略了对曹操不利的证据。其实,对同一件事件有不同的解读、解释在学术和生活中均非常常见。只是希望易中天在翻译原文时要实事求是,既不要“选择性遗忘”一些关键性文句,也不要添油加醋,主观臆造出原文中根本不存在的内容。


    IP属地:黑龙江10楼2018-11-11 11:32
    收起回复
      一、篡改原文
      (1)将 《三国志》“太祖有疑色”篡改为“曹操就笑了”。
      以下引自《品三国》之海纳百川 :
      【曹操的用人政策四: 招降纳叛 尽释前嫌
      第四种关系,就是“降与叛”,所谓降就是投降曹操的人,所谓叛就是叛变曹操的人。那么这两种人曹操是怎么处理呢?招降纳叛、尽释前嫌。甚至就连吕布,曹操本来也是想招降的。曹操灭吕布,把吕布打败了,在白门楼下吕布被绑起来从对面走过来,吕布虽然做了俘虏但意气风发,绳子绑着,老远就大叫,曹公啊,恭喜你啦,现在问题都解决了,天下安定了。曹操说,什么意思啊?吕布说,曹公啊,你最视为眼中钉的肉中刺的不就是我吕布吗?现在吕布准备投降你了,吕布投降你了以后就好了,让我吕布率领骑兵,明公你率领步兵,那天下还有搞不掂的?天下不就是咱们的了嘛。曹操还没有反应,吕布一眼看见曹操旁边坐一个刘备,吕布就说了,玄德公啊,君为座上客,我为阶下囚,这个绳子把我绑得这么紧,你就不能帮我说句话吗?曹操就笑了,这绑老虎不能不绑紧一点啊,准备就下令要给松绑,曹操就挥了一下手,松绑。刘备在旁边说话了,刘备说曹公,您没见过吕布是怎么侍奉丁原和董卓的吗?曹操一想,对啊,这个吕布他投奔谁他就把谁杀了,这个吕布他原来投靠丁原,然后把丁原杀了他去投靠董卓,他又把董卓杀了现在又投靠我,这可不行,把吕布杀了。实际上如果不是刘备这句话,曹操说不定真的是要把吕布也收留下来。曹操的很多人才,不管他的谋臣也好,他的将领也好,都是从敌营里面来的,他招降纳叛啊,这是对待投降自己的人。】
      很明显,易中天主要想表达曹操胸襟开阔,即使对吕布这样朝三暮四的人,本也想放他一马,但由于刘备提醒了“一句话”,才把吕布杀了。曹操杀吕布主要原因在刘备。
      查《三国志》之吕布传,原文为:
      【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易中天巧妙地将原文中的“太祖有疑色”换成了“曹操就笑了”,颠覆性地篡改了原文,而“这绑老虎不能不绑紧一点啊,准备就下令要给松绑,曹操就挥了一下手,松绑!”则完全是易先生的主观臆造,想象和发挥,完全改变了整段话的意思。原文中曹操对吕布本就有很深的成见和疑虑,在易中天篡改原文后,曹操在笑声中,俨然成了一位不计前嫌、海纳百川之人。我不否认曹操有胸襟大度的时候,曹操也确实收纳了不少降将谋士,只是这种通过篡改原文来表达曹操“海纳百川”的做法可以休矣!


      IP属地:黑龙江15楼2018-11-11 19:39
      回复
        二、故意遗漏
        (1)故意遗漏刘备三顾茅庐前与徐庶的谈话
        以下引自《品三国》之三顾茅庐 (注:本节中如无说明,引文均自《品三国》之三顾茅庐):
        【那么如果我们能确定这样一些结论,那么《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那就是地地道道的演义了,而且即便是刘备去了三次才见到一次,它也是演义,因为《三国志》里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
        也正在认为《三国志》对“三顾茅庐”只有“凡三往,乃见”的描述,易中天根据《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提出了诸葛亮先登门自荐,后刘备三顾茅庐的猜想。
        【我有一个猜想,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所说的这个事情也是真的:诸葛亮去找了刘备,有了那一番谈话,而且刘备也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还是没把他当做一等一的人才,于是诸葛亮他又回去了。回去了以后,刘备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恍然大悟,这个人才是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我必须把他请回来,那么就去了三次,再把他请回来。先有登门自荐,后有三顾茅庐。但是这个说法我说清楚,纯粹是我的猜想,没有任何其他的佐证。】
        然而,《三国志》中关于“三顾茅庐”的记载真的如易中天所言只有“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麽?答案是否定的。查《三国志》之诸葛亮传: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可以说,上文已经把刘备三顾茅庐的背景和过程交代得很清楚。徐庶告诉刘备,诸葛亮很厉害。并且此人不可屈致,刘备你必须亲自去请他。然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易中天在此故意“遗漏”刘备三顾茅庐前与徐庶关于诸葛亮“不可屈致”、“将军宜枉驾顾之”的谈话。为何要故意遗漏?很简单,这段谈话与登门自荐完全相反。而只讲“凡三往,乃见”,则与登门自荐原则上没有必然矛盾,就可以加以发挥,提出先有登门自荐,后有三顾茅庐。
        在第十六集 三顾茅庐中,易中天还比较谦逊,用小心的口气说明这“纯粹是我的猜想,没有任何其他的佐证”。但到了第五十一集 百年孤独中,大概是由于此时已声名鹊起,有了一大批拥趸,易中天口气也变得“自信”,于是偷换概念,“猜想”转身变成了“结论”,并声称“如果是事实我们必须凭着良知和良心把这个事实说出来,顾不上你抬高还是贬低”(见下引文)。问题是,这是“事实”麽?第十六集中,易先生您不是还说是“猜想”麽?
        以下引自《品三国》之百年孤独
        【第一个出山之谜。诸葛亮怎么出山的?公认的说法三顾茅庐,是不是事实?是。但是与此同时还有一个说法登门自荐,我在《三顾茅庐》这一集已经讲过了,而且我得出一个结论,登门自荐和三顾茅庐是并存的,一个在前,一个在后。立马遭到很多人的痛骂,说你怎么敢贬低诸葛亮,我的观点很鲜明,如果是事实我们必须凭着良知和良心把这个事实说出来,顾不上你抬高还是贬低。】


        IP属地:黑龙江16楼2018-11-11 19:41
        回复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IP属地:黑龙江17楼2018-11-11 19:44
          回复
            (3)笔者对三顾茅庐的看法:刘备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的可能性极大,诸葛亮不太可能登门自荐。
            观点之一:刘备三顾茅庐去请的诸葛亮
            证据1:陈寿著《三国志》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可信度:正史,陈寿素以严谨著称。
            证据2:诸葛亮著《前出师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
            可信度:诸葛亮亲笔为文,且为上奏朝廷的表章,可信度极高。(这里插一句,易中天在《品三国》之三顾茅庐中,说:“《三国志》有没有根据呢?有,根据就在诸葛亮的《出师表》。”这是典型的主观臆断。没有任何证据说明陈寿写“凡三往,乃见”的依据是《出师表》。易中天这是想把两条独立的可相互佐证的证据想办法搓成一条。否则“三顾茅庐”的证据链太强,登门自荐就不好拿出手了。)
            证据3:陈寿著《进诸葛亮集表》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可信度:陈寿上奏朝廷的表章,可信度高。
            观点之二:诸葛亮登门自荐
            证据1:《魏略》
            【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適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
            可信度:诸葛亮敌国史书,非公认正史,已被证明其中错误甚多,和《三国志》记载相悖,可信度低。
            证据2:《九州春秋》,与《魏略》记载相同。
            可信度:诸葛亮敌国史书,非公认正史,此段记载与《魏略》完全相同,抄袭的可能性非常大。和《三国志》记载相悖。
            综上,刘备亲自三顾茅庐去请的诸葛亮的可能性极大。诸葛亮登门自荐的证据链弱,且可信度低,并与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生信条和《三国志》记载相悖,可能性很小。


            IP属地:黑龙江18楼2018-11-11 19:47
            回复
              三、逻辑混乱
              (1)性格复杂=大气?
              《品三国》之真假曹操
              【他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身上好像长了很多的脸,一会儿出现的是这张脸,一会儿展示给我们的是另一张脸。但是大家注意一条,不管哪张脸,都是曹操的,不会认作是别人的。能够把这样一个复杂的性格统一于一个人,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情。体现的是什么呢?体现的是曹操的大气。什么叫大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曹操恰恰是一个能够容的,一个容量非常大的人,什么样的矛盾的东西到他这儿都统一了。】
              曹操性格很复杂,但复杂绝不等于大气。《辞海》对“大气”的解释为“形容大方气派、气度宏伟。相对于小气而言”,与性格复杂完全是两种涵义。易中天这里逻辑混乱,将性格复杂偷换为大气,不动声色地抬高了曹操。
              其实,在我看来,一个人性格复杂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际遇下表现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性格特点,比如在熟人面前侃侃而谈,正式场合羞怯拘谨。深入挖掘,我们大部分人性格都非常复杂和多样。曹操性格的复杂程度在我看来也就是正常人或稍高的水平。真正困难的是当一个纯粹的人(甚至是一个纯粹的坏人),类似魏征、文天祥、岳飞、雷锋、焦裕禄等,那才是真正的困难之事,非有很高的思想境界而不可为之。


              IP属地:黑龙江19楼2018-11-11 19:49
              回复
                (2)周瑜推荐鲁肃接班是大公无私?
                《品三国》之蜜月阴谋
                【我们知道赤壁之战以后,江东集团内部由于政治路线的不同开始有了分歧,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周瑜为首,我们称之为吞刘派,还有一派以鲁肃为首,我们称之为联刘派。就是周瑜是主张尽快干掉刘备,而鲁肃主张还要联合刘备,周瑜和鲁肃是好朋友,但是他们现在政见不同了。然而周瑜临终的时候依然推荐鲁肃继位,这在周瑜应该说是大公无私,不以私见来影响关系。】
                《辞海》对大公无私的解释为“谓秉公处理,毫无偏私”。周瑜是吞刘派,至少他认为吞刘符合吴国的公共利益。如果周瑜真是大公无私,为了吴国的公共利益着想,应选择一名吞刘派的继承人,而不是联刘派的自己的好朋友鲁肃。易中天没有理解“大公无私”的真正涵义,犯了逻辑混乱的错误。
                类似的还有 “易中天谈明朝大贪官严嵩:他虽然贪却是皇帝忠臣”。原因同样是对忠臣的涵义了解不明。《辞海》对忠臣的定义为“忠君爱国的臣子”。严嵩虽事事听命于皇帝,然而并非听皇帝的话就可谓之忠臣。严嵩对皇帝过失不以劝谏、匡正,反而逢君之恶,帮着皇帝做坏事,可谓对皇帝不忠;贪污受贿,卖官鬻爵,伤害社稷民生,可谓对国不忠。这样一个不忠君不忠国的贪官污吏怎可称之为忠臣?


                IP属地:黑龙江20楼2018-11-11 19:50
                回复
                  (3)易中天眼中的诸葛亮到底是不是杰出军事家?
                  《品三国》之大江东去:
                  【易中天先生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而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很可能不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
                  《品三国》之永安托孤:
                  【最无法解释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关羽攻襄樊,刘备征孙权,这两次战争事实证明都是错误的,是错误的时间的军事冒险,诸葛亮为什么不阻止?一种解释说诸葛亮也没有料到会失败,这个不通,他不是杰出的军事家吗?怎么料不到?】——诸葛亮是杰出的军事家。
                  《品三国》之以攻为守:
                  【 第三个原因,诸葛非将略之才。】——诸葛亮不是杰出的军事家。
                  仅此三处,易中天就给出了“很可能不是”、“是”、“不是”(甚至不是军事家)三种答案。如此逻辑混乱,前后不一,如何为训?


                  IP属地:黑龙江21楼2018-11-11 20:17
                  回复
                    四、主观臆造和主观臆断
                    (1)主观臆造出的“怕袁绍屠城”
                    《品三国》之一决雌雄
                    【而曹操也很清楚,白马这个地方虽然解围了,但是这个地方不能再守,袁绍一定会反扑过来,而且我们白马一定守不住。而且袁绍一旦得到了白马以后,他一定要拿白马的老百姓出气,要屠城,因此曹操决定带着白马的老百姓沿着黄河往延津走。我们读《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打败仗以后走的时候要带上老百姓的,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曹操撤退的时候也是带老百姓的。曹操带着这么多白马的老百姓往延津走,当然是走得很慢了,结果呢,撞上了刘备和文丑的军队。】
                    《三国志》之武帝纪
                    【二月,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公从之。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馀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徙其民,循河而西。】
                    在《品三国》中,易中天认为曹操是因为怕袁绍屠城,于是“徙其民,循河而西”。查《三国志》之武帝纪原文,没有袁绍要屠城的记载。不仅如此,整本《三国志》中袁绍或属下均未有屠城的记录。易中天此处主观臆造出“怕袁绍屠城”,不过是为曹操“徙其民”提供一个高尚的动机而已。至于曹操“徙其民”的真实意图,由于《三国志》没有记载,且武帝本纪中也没有类似的记载,不便猜测,仁者见仁。


                    IP属地:黑龙江22楼2018-11-11 20:23
                    回复
                      (2)主观臆断的“屠城这个事情曹操确实干过,当然是不是曹操下令干的这个还有疑问”
                      上文讲到,从未屠过城的袁绍被易中天主观臆造出一顶“屠城”的黑帽子。按《三国志》记载,曹操本人倒有5次屠城的记录,曹操属下(夏侯渊和曹仁)有2次屠城的记录。
                      《三国志》之武帝纪
                      【一、初平四年(公元一九三年),曹操父亲被杀,攻陶谦,徐州大屠城。
                      二、兴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曹操破张邈,屠雍城。
                      三、建安三年(公元一九八年),征吕布,屠彭城。
                      四、建安九年(公元二四年),攻袁尚,屠邺城。
                      五、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征乌丸,屠柳城。
                      六、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夏侯渊屠兴国、枹罕;
                      七、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曹仁屠宛城。】
                      面对《三国志》白纸黑字的记载,易中天声言“屠城这个事情曹操确实干过,当然是不是曹操下令干的这个还有疑问”,却又不提供任何的证据,可谓典型的主观臆断。


                      IP属地:黑龙江23楼2018-11-11 20:25
                      回复
                        (3)主观臆断出的“至于这些人为什么要跟着刘备走,这个我们现在也不大弄得清楚”
                        《品三国》之兵临城下
                        【那么这个时候襄阳地区有很多的人跟着刘备走,大概随员有十几万,辎重有数千辆,日行十几里,走得非常地慢。这个时候有人就跟刘备说了,说曹操马上追过来了,你带着这么多人,拖家带口,拖儿带女,一天走十几里路,如何得了呢?现在我们应该赶紧扑到江陵,因为江陵是刘表的一个战略要地,里面有大量的军需物资,我们赶快扑到江陵去守江陵吧!刘备说不行,刘备只命令关羽率水军顺汉水往下走,先去江陵接应,自己坚持和这十几万人,拖儿带女的人,一起走。刘备当时说了这样一句有名的话,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
                        据历史学家朱维铮先生告诉我,这可能是“以人为本”这个词的最早出处,但是我们要说清楚,就是刘备的“以人为本”和我们今天讲的“以人为本”那不是一个概念,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是要以人为根本,而刘备讲的“以人为本”是要以人为资本,因为他知道得人心者得天下,他要得天下必须得人心,这是他以人为本的真实的想法。至于这些人为什么要跟着刘备走,这个我们现在也不大弄得清楚。】
                        《三国志》之先主传
                        【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典略曰:备过辞表墓,遂涕泣而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习凿齿曰: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偪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有意思的地方来了,易中天将“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翻译为“那么这个时候襄阳地区有很多的人跟着刘备走,大概随员有十几万”,然后说“至于这些人为什么要跟着刘备走,这个我们现在也不大弄得清楚” 。其实读过《三国志》之先主传,很容易弄清楚这些人为什么跟着刘备走,无他,刘备得人心,大家愿意追随。证据有四:
                        一、“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一般翻译为“刘琮左右和荆州人大多追随刘备”。这里的“归”含有主观能动性,并非刘备强迫。
                        二、刘备自己说的“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三、裴松之注说得很清楚,刘备“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
                        四、《三国志》之先主传有多处刘备得人心的记载,比如 “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其得人心如此” 、“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等等。
                        放着上述这些同属《三国志》之先主传中的证据,易中天说“弄不清楚”。相反,曹操徙白马之民的动因,原本无任何记载,易中天却说是“怕袁绍屠城”。如此主观臆断,偏心至此,易中天的心真得如《红楼梦》中贾母所言:“也得这婆子针一针就好了”。


                        IP属地:黑龙江24楼2018-11-11 20:27
                        回复
                          五、误读原文
                          (1)最荒唐的误读——张俨《默记》对诸葛亮北伐的看法真的是“空劳师旅”麽?
                          在《品三国》播出的原始版本中,易中天认为“攻心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申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是委婉地批评诸葛亮“穷兵黩武,宽严皆误”。此说一出,舆论哗然。几百年来,学术界和民间一直均认为此联是在歌颂武侯治蜀的功绩。也许是因为反对声太大,易中天重新录制节目,删除了这段评论。
                          但在易中天文集第十卷《帝国的惆怅》之附录《武侯治蜀与攻心联》一文,易中天坚持自己的理解,并且认为“标准答案只有赵藩能够给出,可惜我们问不到。从这个意义讲,任何学者的解释便都是“猜测性意见”,任何人也都不能以权威自居,把不同意见说成是“错误”的。”
                          笔者对易中天坚持自己观点的表示理解和赞同。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一切理解均不能算错。问题就出在证据上。易中天在说明诸葛亮北伐“穷兵黩武”时给出了三条证据:1)空劳师旅(张俨《默记》);2)积年无成(田余庆《〈隆中对〉再认识》);3)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 张俨《默记》)。
                          张俨《默记》见下。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或曰: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有国者不务保安境内,绥静百姓,而好开辟土地,征伐天下,未为得计也。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魏司马懿才用兵众,未易可轻,量敌而进,兵家所慎;若丞相必有以策之,则未见坦然之勋,若无策以裁之,则非明哲之谓,海内归向之意也,余窃疑焉,请闻其说。
                          答曰:盖闻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皆用征伐而定之。揖让而登王位者,惟舜、禹而已。今蜀、魏为敌战之国,势不俱王,自操、备时,强弱县殊,而备犹出兵阳平,禽夏侯渊。羽围襄阳,将降曹仁,生获于禁,当时北边大小忧惧,孟德身出南阳,乐进、徐晃等为救,围不即解,故蒋子通言彼时有徙许渡河之计,会国家袭取南郡,羽乃解军。玄德与操,智力多少,士众众寡,用兵行军之道,不可同年而语,犹能暂以取胜,是时又无大吴掎角之势也。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当时之势,异於曩日,玄德尚与抗衡,孔明何以不可出军而图敌邪?昔乐毅以弱燕之众,兼从五国之兵,长驱强齐,下七十余城。今蜀汉之卒,不少燕军,君臣之接,信於乐毅,加以国家为唇齿之援,东西相应,首尾如蛇,形势重大,不比於五国之兵也,何惮於彼而不可哉?夫兵以奇胜,制敌以智,土地广狭,人马多少,未可偏恃也。余观彼治国之体,当时既肃整,遗教在后,及其辞意恳切,陈进取之图,忠谋謇謇,义形於主,虽古之管、晏,何以加之乎?】
                          读完全文,我们发现“空劳师旅”、“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是“或曰”(有人说)的观点。张俨自己的观点在“答曰”中。在“答曰”中,张俨反驳了“或曰”的观点,认为应该北伐,“何惮於彼而不可哉?”,并且顺便高度评价了诸葛亮治蜀,认为“虽古之管、晏,何以加之乎?”。
                          易中天完全误读了张俨《默记》,引用的全是张俨反驳的观点。


                          IP属地:黑龙江25楼2018-11-11 20:29
                          回复
                            后续将继续更新。至于对易中天的“小人和功利视角的批判”将在后面结合易中天本人的经历系统展开。比如易中天为何对三顾茅庐如此耿耿于怀,很可能与他到北京录制百家讲坛的“冷遇”有密切关系等等,


                            IP属地:黑龙江27楼2018-11-11 20:51
                            回复
                              六、欲抑先扬
                              (1)欲抑先扬的代表作:《品三国》之百年孤独
                              易中天欲抑先扬的代表作是《品三国》之百年孤独。具体内容不再引用,只简单解读下本章的结构:
                              首先高度赞扬诸葛亮,称他为“近乎完美的形象”,“忠诚的典型”,“智慧的化身”,“人臣的楷模”,“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后,转折开始,说诸葛亮孤独,因为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很微妙, “如鱼得水有没有,有一点,不多”。——中心意思:诸葛亮与刘备关系不怎么好,或者说和大家想象中的心神无贰完全不一样。
                              出山之谜,易中天认为诸葛亮是先登门自荐后刘备三顾茅庐。——【中心意思:诸葛亮非常想建功立业,没有大家想象中那麽清高,淡泊明志。】
                              并尊之谜,诸葛亮承认孙权称帝。——【中心意思:诸葛亮没有大家想象中那麽理想主义,他很务实。】
                              专政之谜,刘备去世以后,“军、政的所有的事情,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诸葛亮拍板,都是诸葛亮一个说了算,这叫做大权独揽,而且架空皇帝。”——【中心意思:表现出诸葛亮鞠躬尽瘁的负责精神。平心而论,此一点不算贬低)。】
                              治蜀之谜,诸葛亮治理的蜀国在三国中情况是最好的,但是诸葛亮的政府是军政府,国家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治安很好,赋税很重。诸葛亮带头领着人民过苦日子。依法治国只能抽象继承,因为那个法是王法,是统治人民的法。——【中心意思:诸葛亮治理的蜀国只是治安很好而已,没有个人自由,日子很苦,反正我是不向往。】
                              然后本章结束。我相信绝大多数读者看完,诸葛亮在心中的形象肯定是要往下降的。前文说他“近乎完美的形象”也几近崩塌。
                              这种先为诸葛亮树立一个高大上的靶子,然后再逐条驳斥,最后再说“这并不代表我不尊敬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可谓典型的欲抑先扬。其实,人无完人,诸葛亮身上也存在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果不喜欢诸葛亮,大可以光明正大地说“我不喜欢”,偷偷摸摸,鬼鬼祟祟是伪君子行径。易先生一直推崇“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为何牵涉到诸葛亮,就一定非要做伪君子呢?


                              IP属地:黑龙江32楼2018-11-13 18: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