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吧 关注:62,671贴子:1,284,410

我在知乎更新系统批判易中天《品三国》的文章,请大家多支持宣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易中天《品三国》捧曹贬刘、亮的事实及根源追溯分析
易中天《品三国》于今已十年有余,影响力依然不衰。易中天在《品三国》中以还原历史形象为旗号,将《三国演义》作为假想敌,对三国英豪进行点评(主要是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平心而论,易中天先生语言通俗、活泼,悬念、关口设计巧妙,将三国这段历史演绎得有声有色。然而,从第一次听易先生讲《品三国》,笔者就隐隐约约感觉哪里不对。后来,笔者将《品三国》与《三国志》等相关史书详加对照,发现易中天通过各种手段和技巧来褒扬曹操,压低刘备和诸葛亮,包括:篡改原文、故意遗漏、偷换概念、主观臆造、主观臆断、欲抑先扬、严重偏向等。经笔者查阅,52集《品三国》至少有40集存在上述问题。只不过易中天运用这些手段很巧妙,不动声色,暗箱操作,非细致比照而不可晓。
成君忆曾说易中天误导青少年,应下十九层地狱。以前,我不以为然。不过,在仔细比照《品三国》和《三国志》等史书后,越发觉得易中天确实在故意误导读者,特别是很多未读过《三国志》的青少年读者,致使谬种流播。就这点而言,易中天其罪大矣!
本文将通过《品三国》文本与《三国志》等史书文本的详细对照,揭露《品三国》捧曹贬刘、亮的事实,并根据易中天自述的个人经历追溯他如此行为的思想根源。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414118/answer/525644838


IP属地:黑龙江1楼2018-11-10 09:11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11-10 09:59
    回复
      谁都希望直角偶像好 很正常


      4楼2018-11-10 17:37
      回复
        好文,赞一个,收藏了,期待更新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11-10 20:47
        回复
          收藏+1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11-11 02:45
          回复
            看看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11-11 09:05
            回复
              我之前也发过类似的文章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11-11 09:32
              回复
                多谢大家支持,将持续更新!成君忆当初当面问诘易中天。一向能言善辩的易中天为何恼羞成怒,看下文:
                (4)被遗忘的“抽刃劫新妇”
                《品三国》之奸雄之谜
                曹操说,有件好玩儿的事,今天有人结婚,我们去闹一闹。袁绍他们说,闹什么闹?偷新娘子。袁绍说好,我们就去偷新娘子。然后一伙人就跑到结婚的人家,到了晚上快要入洞房了,大家都在喝喜酒,曹操就大喊一声:有贼啊!所有的宾客都跑出来抓贼,贼在哪儿?曹操就冲进洞房,把新娘子偷出来,偷出来往外跑,袁绍笨一点,一头钻进一个灌木丛,灌木把衣服都钩住了,跑不脱。袁绍说曹**快帮忙,我这个地方跑不出来了!曹操又把手往袁绍那一指:大家看,贼在这儿!袁绍一听着急,这么一使劲蹦出来了。所以曹操是一个从小就调皮捣蛋的家伙,也很狡诈,这样的孩子大概是不讨人喜欢的。其实啊依我看,这个男孩小时候也是要捣蛋一点,男孩小时候不捣蛋长大了没出息,可是大家都不喜欢他,史书上的说法是世人“未之奇也”,当时的人也没把他当回事
                易中天讲这个偷新娘子的“好玩”故事,来说明曹操从小就“调皮捣蛋”。那麽这个故事真的“好玩”麽?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见下:
                《世说新语.假谲》
                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
                问题马上就出来了,“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被易中天翻译成了“曹操就冲进洞房,把新娘子偷出来”。“抽刃”没有翻译,“劫新妇”翻译成“把新娘子偷出来”,并且主观臆造出“曹操说,有件好玩儿的事,今天有人结婚,我们去闹一闹。袁绍他们说,闹什么闹?偷新娘子。袁绍说好,我们就去偷新娘子”,为故事添加喜剧色彩。这样,易中天把一个“抽刃劫新妇”的恶性刑事案件解读成为一场闹剧,用来说明曹操的“调皮捣蛋”,并且声言,男孩小时候不捣蛋长大了没出息。从这点看,易中天确实不能摆脱“教唆青少年犯罪”的嫌疑。这也难怪成君忆拿这个故事开刀,说易中天“伤害……别人的灵魂”,应下“十九层地狱”。
                我愿意把事情说得平和一点,易中天只是非常喜欢和欣赏曹操而已,选择性遗忘或忽略了对曹操不利的证据。其实,对同一件事件有不同的解读、解释在学术和生活中均非常常见。只是希望易中天在翻译原文时要实事求是,既不要“选择性遗忘”一些关键性文句,也不要添油加醋,主观臆造出原文中根本不存在的内容。


                IP属地:黑龙江10楼2018-11-11 11:32
                收起回复
                  所有东西从头到尾搬过来吧,按照顺序排好,继续更新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11-11 15:22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11-11 17:56
                    回复
                      一、篡改原文
                      (1)将 《三国志》“太祖有疑色”篡改为“曹操就笑了”。
                      以下引自《品三国》之海纳百川 :
                      【曹操的用人政策四: 招降纳叛 尽释前嫌
                      第四种关系,就是“降与叛”,所谓降就是投降曹操的人,所谓叛就是叛变曹操的人。那么这两种人曹操是怎么处理呢?招降纳叛、尽释前嫌。甚至就连吕布,曹操本来也是想招降的。曹操灭吕布,把吕布打败了,在白门楼下吕布被绑起来从对面走过来,吕布虽然做了俘虏但意气风发,绳子绑着,老远就大叫,曹公啊,恭喜你啦,现在问题都解决了,天下安定了。曹操说,什么意思啊?吕布说,曹公啊,你最视为眼中钉的肉中刺的不就是我吕布吗?现在吕布准备投降你了,吕布投降你了以后就好了,让我吕布率领骑兵,明公你率领步兵,那天下还有搞不掂的?天下不就是咱们的了嘛。曹操还没有反应,吕布一眼看见曹操旁边坐一个刘备,吕布就说了,玄德公啊,君为座上客,我为阶下囚,这个绳子把我绑得这么紧,你就不能帮我说句话吗?曹操就笑了,这绑老虎不能不绑紧一点啊,准备就下令要给松绑,曹操就挥了一下手,松绑。刘备在旁边说话了,刘备说曹公,您没见过吕布是怎么侍奉丁原和董卓的吗?曹操一想,对啊,这个吕布他投奔谁他就把谁杀了,这个吕布他原来投靠丁原,然后把丁原杀了他去投靠董卓,他又把董卓杀了现在又投靠我,这可不行,把吕布杀了。实际上如果不是刘备这句话,曹操说不定真的是要把吕布也收留下来。曹操的很多人才,不管他的谋臣也好,他的将领也好,都是从敌营里面来的,他招降纳叛啊,这是对待投降自己的人。】
                      很明显,易中天主要想表达曹操胸襟开阔,即使对吕布这样朝三暮四的人,本也想放他一马,但由于刘备提醒了“一句话”,才把吕布杀了。曹操杀吕布主要原因在刘备。
                      查《三国志》之吕布传,原文为:
                      【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易中天巧妙地将原文中的“太祖有疑色”换成了“曹操就笑了”,颠覆性地篡改了原文,而“这绑老虎不能不绑紧一点啊,准备就下令要给松绑,曹操就挥了一下手,松绑!”则完全是易先生的主观臆造,想象和发挥,完全改变了整段话的意思。原文中曹操对吕布本就有很深的成见和疑虑,在易中天篡改原文后,曹操在笑声中,俨然成了一位不计前嫌、海纳百川之人。我不否认曹操有胸襟大度的时候,曹操也确实收纳了不少降将谋士,只是这种通过篡改原文来表达曹操“海纳百川”的做法可以休矣!


                      IP属地:黑龙江15楼2018-11-11 19:39
                      回复
                        二、故意遗漏
                        (1)故意遗漏刘备三顾茅庐前与徐庶的谈话
                        以下引自《品三国》之三顾茅庐 (注:本节中如无说明,引文均自《品三国》之三顾茅庐):
                        【那么如果我们能确定这样一些结论,那么《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那就是地地道道的演义了,而且即便是刘备去了三次才见到一次,它也是演义,因为《三国志》里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
                        也正在认为《三国志》对“三顾茅庐”只有“凡三往,乃见”的描述,易中天根据《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提出了诸葛亮先登门自荐,后刘备三顾茅庐的猜想。
                        【我有一个猜想,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所说的这个事情也是真的:诸葛亮去找了刘备,有了那一番谈话,而且刘备也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还是没把他当做一等一的人才,于是诸葛亮他又回去了。回去了以后,刘备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恍然大悟,这个人才是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我必须把他请回来,那么就去了三次,再把他请回来。先有登门自荐,后有三顾茅庐。但是这个说法我说清楚,纯粹是我的猜想,没有任何其他的佐证。】
                        然而,《三国志》中关于“三顾茅庐”的记载真的如易中天所言只有“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麽?答案是否定的。查《三国志》之诸葛亮传: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可以说,上文已经把刘备三顾茅庐的背景和过程交代得很清楚。徐庶告诉刘备,诸葛亮很厉害。并且此人不可屈致,刘备你必须亲自去请他。然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易中天在此故意“遗漏”刘备三顾茅庐前与徐庶关于诸葛亮“不可屈致”、“将军宜枉驾顾之”的谈话。为何要故意遗漏?很简单,这段谈话与登门自荐完全相反。而只讲“凡三往,乃见”,则与登门自荐原则上没有必然矛盾,就可以加以发挥,提出先有登门自荐,后有三顾茅庐。
                        在第十六集 三顾茅庐中,易中天还比较谦逊,用小心的口气说明这“纯粹是我的猜想,没有任何其他的佐证”。但到了第五十一集 百年孤独中,大概是由于此时已声名鹊起,有了一大批拥趸,易中天口气也变得“自信”,于是偷换概念,“猜想”转身变成了“结论”,并声称“如果是事实我们必须凭着良知和良心把这个事实说出来,顾不上你抬高还是贬低”(见下引文)。问题是,这是“事实”麽?第十六集中,易先生您不是还说是“猜想”麽?
                        以下引自《品三国》之百年孤独
                        【第一个出山之谜。诸葛亮怎么出山的?公认的说法三顾茅庐,是不是事实?是。但是与此同时还有一个说法登门自荐,我在《三顾茅庐》这一集已经讲过了,而且我得出一个结论,登门自荐和三顾茅庐是并存的,一个在前,一个在后。立马遭到很多人的痛骂,说你怎么敢贬低诸葛亮,我的观点很鲜明,如果是事实我们必须凭着良知和良心把这个事实说出来,顾不上你抬高还是贬低。】


                        IP属地:黑龙江16楼2018-11-11 19:41
                        回复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IP属地:黑龙江17楼2018-11-11 19:44
                          回复
                            (3)笔者对三顾茅庐的看法:刘备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的可能性极大,诸葛亮不太可能登门自荐。
                            观点之一:刘备三顾茅庐去请的诸葛亮
                            证据1:陈寿著《三国志》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可信度:正史,陈寿素以严谨著称。
                            证据2:诸葛亮著《前出师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
                            可信度:诸葛亮亲笔为文,且为上奏朝廷的表章,可信度极高。(这里插一句,易中天在《品三国》之三顾茅庐中,说:“《三国志》有没有根据呢?有,根据就在诸葛亮的《出师表》。”这是典型的主观臆断。没有任何证据说明陈寿写“凡三往,乃见”的依据是《出师表》。易中天这是想把两条独立的可相互佐证的证据想办法搓成一条。否则“三顾茅庐”的证据链太强,登门自荐就不好拿出手了。)
                            证据3:陈寿著《进诸葛亮集表》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可信度:陈寿上奏朝廷的表章,可信度高。
                            观点之二:诸葛亮登门自荐
                            证据1:《魏略》
                            【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適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
                            可信度:诸葛亮敌国史书,非公认正史,已被证明其中错误甚多,和《三国志》记载相悖,可信度低。
                            证据2:《九州春秋》,与《魏略》记载相同。
                            可信度:诸葛亮敌国史书,非公认正史,此段记载与《魏略》完全相同,抄袭的可能性非常大。和《三国志》记载相悖。
                            综上,刘备亲自三顾茅庐去请的诸葛亮的可能性极大。诸葛亮登门自荐的证据链弱,且可信度低,并与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生信条和《三国志》记载相悖,可能性很小。


                            IP属地:黑龙江18楼2018-11-11 19: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