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吧 关注:31,711贴子:1,824,882

《历史马超全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还是把这个文,弄到贴吧里吧。
马超的文献基本都囊括其中,集合众多人的解读,和自己一些见解。
较为中立的看待马超。


IP属地:福建1楼2018-10-28 21:19回复
    目录
    马超简介
    马超家族与前期
    马援
    马平
    马平真的是马援的后代吗?
    马腾
    马超破苏氏坞--有记载的首战秀
    那马超是不是长子?
    而在马腾韩遂互相攻击时,阎行与马超又有交集。
    那马超参与破张白骑了吗?8
    马超生平事迹小记
    马超的外貌
    马超的名字
    马超的去世时间
    马超平阳之战--有记载的首次统战秀
    地点:
    敌方参战主要人员
    我方参战主要人员
    出战背景:
    战斗表现
    辩驳
    从马腾入京到马超抗曹
    1)、马腾为什么入京?
    2)、马腾对曹操忠心?
    连横合从,首事三秦
    马超为什么要连横合众?是马超的野心吗?还是马超想偏安一隅?如果是马超的野心,他这么做又是否正确?
    3)、马超主动抗曹?
    “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
    潼关之战
    长安被攻下的吗?
    潼关
    关西兵强悍是因为三国演义中写的“西凉铁骑”吗?
    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新解。
    离间计
    第一步,请韩遂、马超谈话。
    马超的力气
    超不敢动
    第二步“抹书”
    “轻兵”怎么解?
    后来的关西其余九部是怎样的结果?
    冀城之战
    “信布之勇”的“信布”指的是谁?
    攻冀城
    那马超是什么时候开始攻冀城的?
    冀城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存在?
    马超只是被夷三族吗?
    “背约”从何而来?
    再回到说杀韦康为什么说是一个非常错误的事?
    那马超只占领一个冀城吗?
    马超占领冀城的时间到底是多长?
    “马超背父叛君” 具体指什么?
    投张鲁
    “都讲祭酒”是什么官职?
    马超就真的很无情吗?
    这个董氏是马超在汉中时新娶的吗?马超又在汉中有多长时间?
    张鲁对马超不薄吗?马超背叛张鲁吗?
    入蜀
    入蜀首功,迫降成都。
    最后一根稻草说。
    援军说。
    马超十天迫降成都的重要性。
    督临沮?
    关张吓马超
    汉中之战
    为什么马超是上表第一位呢?
    假节和假节钺
    彭漾事件
    西平关还是阳平关?
    对于马承过继的推测。
    马超在蜀的处境
    马超是否被重用?
    杨戏评语:
    陈寿评语:
    马超历史评价
    汉末三国
    两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
    近现代
    附录一:关于马超破苏氏坞的时间及扶风苏氏——作者:万颉不复
    附录二:马超的力气,作者:神威天将军
    附录三:潼关双方兵力简析——摘自百度百科渭南之战
    附录四:两张潼关之战的相关示意图
    附录五:东成西就说马周——兼谈“信布之勇”-----作者:千年一叹
    附录六:韩遂八部将吗?
    附录七. 坑爹
    附录八:马超是诸侯吗?
    附录九:马超和姜维的仇怨很大嘛?
    附录十:张琪瑛
    附录十一:“临沮督”马超 —— 作者: 云飞羽
    附录十二:三国荆州临沮校考——兼论马超所督临沮释疑 作者:美丽啦啦啦公主
    附录十三:刘备进位汉中王,群臣上表
    附录十四:微宗血食之继——作者神威天将军
    附录十五:马超是“吉祥物”的可笑言论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8-10-28 21:26
    回复
      马超简介:
      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汉末群雄马腾之子,东汉末年及蜀汉开国名将,也是汉末群雄之一。早年随父征战,马腾入京后,马超留驻割据三辅。潼关之战被曹操击败后,又割据陇上诸郡。失败后投靠张鲁,又转投刘备。刘备建立蜀汉后,马超官至骠骑将军、斄乡侯、凉州牧。于章武二年十二月去世,终年47岁,追谥威侯。葬于现今的陕西勉县。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8-10-28 21:27
      回复
        马超家族与前期
        马超家族:
        据《典略》说马超是马援的后代。
        史料《典略》:腾字寿成,马援后也。
        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渊。汉族,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窦马村)人。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马援原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的信任。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将军,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称为“马伏波”。
        后于讨伐五溪蛮时身染重病,不幸去世。因梁松诬陷,死后被刘秀收回新息侯印绶,直到汉章帝时才遣使追谥忠成候。
        “马革裹尸”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位老将军。
        马超的爷爷马平,(三国演义中为马肃)。
        马平字子硕。曾经是天水兰干县的县尉。
        县尉:秦、汉制度,与县丞同为县令佐官,掌治安捕盗之事。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局长。
        后来丢官了,留在陇西和羌族混居。家里贫困,又没有娶妻,所以娶了羌女,生下马腾。所以马腾是有一半的血统是羌人。
        马平真的是马援的后代吗?
        马援的子孙:
        儿子:
        马廖,以其妹马皇后故,封顺阳侯。死后谥为“安侯”。
        马防,封颖阳侯,六千户。明帝时以车骑将军平定羌乱,加三千五百户。后徙为廖乡侯;
        马光,封许侯,六千户。
        马客卿,早逝。
        女儿
        马氏,其女贾氏为汉明帝刘庄的贵人。
        马姜,嫁贾复之子贾武仲,育有四女,长女和次女为汉明帝贵人。与贾氏之母是否为同一人,有不同说法。
        马氏,年长马皇后两岁,堂兄马严曾推荐她与两位妹妹进入掖庭。
        马氏,年长马皇后一岁,堂兄马严曾推荐她与两位姐妹进入掖庭。
        马皇后,汉明帝皇后,汉章帝养母。
        孙辈
        马豫:马廖之子;
        马遵:马廖之子,嗣父爵,后徙封程乡侯。
        马康:马光之子,官至黄门侍郎,因与窦宪案涉,被杀;
        马钜:马防之子;
        马朗:马光之子,续封为合乡侯
        马固:马严之子;
        马歆:马严之子;
        马鱄:马严之子;
        马融:马严之子,东汉时期著名儒家学者;
        马留:马严之子;
        马续:马严之子,著名学者,整理《九章算术》
        马棱:马援族孙
        马融(79年—166年),字季长。是马援的从孙。从年龄来推算的话。
        马融应该和马超的爷爷马平同辈。
        也就是说马平如果是马援的后代的话,应该也是马援的孙辈。
        但是在马援的孙辈中却没有马平这个名字。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8-10-28 21:28
        收起回复
          马超的的父亲是马腾。
          马腾字寿成。马腾从小贫困,没有产业,经常在障县的山中砍柴,背到城里卖,用来养活自己。马腾身高八尺,也就是一米八多的身高,身体又大又有力。脸庞鼻子长得雄伟异于常人,但秉性贤良忠厚,人们大多很尊敬他。
          汉灵帝刘宏后期,凉州刺史耿鄙信任程球,程球,为人贪婪奸诈,被凉州的士人怨恨。导致狄道人王国以及氐、羌等民族造反。州郡征集勇士,欲讨伐叛乱。马腾应征,被州郡官员看重,任命为军从事,统领部队,后征战有功,提升为军司马,迁偏将军。
          公元187年(中平四年),韩遂杀边章及北宫伯玉、李文侯,拥兵十馀万,进围陇西,太守李相如叛,与韩遂连和。四月耿鄙军行至狄道,州别驾反叛响应叛贼,先杀程球,次害耿鄙。狄道人王国,自称合众将军,与韩遂联合,进而包围汉阳,汉阳太守傅燮战死。耿鄙的司马、扶风人马腾,也拥兵反叛,韩遂等共推王国为主,攻掠三辅地区。
          (中平五年)十一月,王国包围陈仓,灵帝派左将军皇甫嵩督前将军董卓各率二万人前往抵抗。
          (中平六年)二月,王国围陈仓已八十余日,但因城池坚固,一直无法攻破。皇甫嵩趁机率军追击,大获全胜,斩首一万多级。韩遂等人共同废掉王国,胁迫前任信都县令、凉州名士阎忠担任首领,统率各部。阎忠愤恨病死,韩遂等人逐渐争权夺利,继而互相攻杀,于是势力逐渐衰弱。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当初,董卓进京时曾拉拢马腾、韩遂,要他们一起出兵进京。此年,马腾、韩遂到达长安,董卓已死,李傕等人专权,于是拜韩遂为镇西将军,遣还金城,马腾为征西将军,屯于郿。
          公元194年(兴平元年),马腾有私事求于李傕,没有得到应允,于是率兵相攻。汉献帝派使者劝解,没有成功,随后,屯于金城的韩遂率兵前来劝解,继而与马腾联合,一起进攻李傕。朝臣种邵、马宇、刘范欲诛杀李傕等人,于是秘密与马腾联系,愿为内应。马腾、韩遂率军进驻长平观,内应的事情败露,只得逃奔槐里。
          李傕派樊稠、郭汜及自己的侄子李利进攻马腾、韩遂,二人被击败,死伤一万多人。韩遂、马腾逃回凉州,樊稠率军追击。韩遂派人对樊稠说:“天下之事反覆无常难以预料,你我同乡,今天虽有些小摩擦,恐怕还会走到一起的,想和你谈一谈。”二人于是并马拉着手臂,说笑了很久。
          四月,李傕下诏赦免马腾等,以马腾为安狄将军,韩遂为安羌将军。
          公元195年(兴平二年),马腾为征东将军,上表称军队补给不足,请求就谷于池阳,于是率军改屯长平岸头。将领王承害怕马腾图谋自己,于是率兵偷袭,马腾没有准备,向西败走。不久,李傕与郭汜相互攻击,三辅动乱,马腾遂放弃东行计划,与韩遂相联合,结为异姓兄弟。(马超破苏氏坞大概就是段时间,这年马超20岁。)一开始非常是亲近。但后来,因部曲间的矛盾,马腾、韩遂二人成为仇敌,马腾攻韩遂,韩遂败走,又合兵还攻马腾,韩遂杀掉了马腾的妻儿,二人连年交战。到后来曹操才派钟繇、韦端前去劝和,并以马腾为前将军,改屯于槐里,假节,封槐里侯。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8-10-28 21:29
          收起回复
            马超破苏氏坞--有记载的首战秀
            史料:《太平御览》卷897《乘舆马赋》:
            “往日刘备之初降也,太祖赐之骏马,使自至厩选之。历名马以百数,莫可意者。次至下厩,有的颅马,委弃莫视,瘦悴骨立。刘备抚而取之,众莫不笑之。马超破苏氏坞,坞中有骏马百馀匹,自超以下,俱争取肥好者。而将军庞思独取一騧马,形观既丑,众亦笑之。其后刘备奔於荆州,马超战於渭南,逸足电发,追不可递,众乃服。”
            汉末至魏晋时期能查到的武功苏氏一族名人并不多,不过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已经够了,后任金城太守的苏则。
            《魏略》载:“则世为著姓,兴平中,三辅乱,饥穷,避难北地。客安定,依富室师亮。”从魏略记载来看苏则为扶风苏氏大族无误了,而他是因为兴平中的三辅之乱避难北地,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让一个大氏族饥穷避难呢?
            《魏略》又载:“……时腾近出无备,遂破走,西上。会三辅乱,不复来东,而与镇西将军韩遂结为异姓兄弟,始甚相亲,后转以部曲相侵入,更为雠敌。腾攻遂,遂走,合众还攻腾,杀腾妻子,连兵不解。建安之初,国家纲纪殆弛,乃使司隶校尉钟繇、凉州牧韦端和解之……”很显然,兴平年间在三辅作乱的是马腾,这样就和太平御览的记载对上了,兴平年间马腾于三辅作乱,其子马超破苏氏坞,作为苏氏一族的苏则避难于北地。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8-10-28 21:30
            收起回复
              被韩遂杀死的马腾妻,是马超的亲生母亲吗?
              前文说到韩马相攻,韩遂杀了马腾妻儿。被韩遂杀死的是马腾妻,应该不是马超的亲生母亲,根据马超的字“孟”推断马超是庶出,那么马超应该是妾所生,所以被杀不是马超的亲生母亲。
              那马超是不是长子?
              古书中的“妻子”意思是妻子和儿女,难道马超还有哥哥或者姐姐吗?
              1、《白虎通义 姓名》“嫡长为伯,庶长为孟。”
              2、《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
              此年马超已经二十岁,如果马超有哥哥,他哥哥更应该有字了,而且是正妻所生,就是“伯”。自然而然的,马超取的字应当是“仲”。而马超取的却是“孟”推断出马超就是长子。同时也没有长子死了,次子变成长子的说法。
              所以从一开始的“孟”就可以直接认为马超就是长子。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8-10-28 21:31
              收起回复
                而在马腾韩遂互相攻击时,阎行与马超又有交集。
                史料魏略:“建安初,约与马腾相攻击。腾子超亦号为健。行尝刺超,矛折,因以折矛挝超项,几杀之。”
                这段的意思是:“建安初年,韩遂与马腾互相攻击,马腾的儿子马超也号称健,阎行曾经用矛刺过马超,矛折断,因为用折断的矛敲打马超的脖子,差点杀了马超。”
                阎行,金城人,后来名艳,字彦明。少有健名,成为小将,跟随韩遂。
                建安初年(196年)的时候马超21岁左右,阎行当时多少岁呢?没有确切的岁数,但是可以推导。
                史料魏略:“至十四年,为约所使诣太祖,太祖厚遇之,表拜犍为太守。行因请令其父入宿卫,西还见约,宣太祖教云:“谢文约:卿始起兵时,自有所逼,我所具明也。当早来,共匡辅国朝。”行因谓约曰:“行亦为将军,兴军以来三十余年,民兵疲瘁,所处又狭,宜早自附。是以前在邺,自启当令老父诣京师,诚谓将军亦宜遣一子,以示丹赤。””
                也就是说建安十四年(209年)的时候阎行已经参军三十余年。小将算做十二三够小了吧,推断,阎行刺马超时至少28岁。
                当时背景不知,也不知道是否是在战场偶遇,还是真的是阎行偷袭马超。但两个人都是在关西军中称“健”,水平都很高。但是矛为什么折断,没写;用断矛敲打马超的脖子怎么就差点杀了马超?为什么杀不死?
                我个人认为这是夸大其功,傍大腿。就像是有水分的斩敌数,故意往大说。而比较客观的情况:矛折只怕是两人相斗时折断的,敲打差点杀死马超,只怕是两人互殴,谁也杀不死谁。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曹操上表任命钟繇为侍中、代理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将后方事务委托给他,特别授予他不受制度拘束的权力。钟繇到达长安后,致信马腾、韩遂等人,为他们陈述利弊祸福,马腾、韩遂都送自己的一个儿子到朝廷为人质。
                公元202(建安七年),袁尚派高干、郭援率军数万,与南匈奴单于栾提呼厨泉进攻河东郡,并派使者与韩遂等关中诸将联合出兵,曹操派钟繇对抗,而钟繇派张既劝说马腾支持曹操。马腾派马超率精兵一万多人,连同韩遂等的军队,与钟繇合击大破郭援等。献帝拜马腾为征南将军、韩遂为征西将军,允许他们开府辟召掾属。
                马腾在三辅时,北防胡寇,东备白骑,优待士人推荐贤才,怜悯救援百姓,受到三辅百姓爱戴。
                公元205年(建安十年),曹操派张既征集马腾、韩遂等人击败了高干、张晟军,斩杀了反叛的卫固等人,张晟就是张白骑。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8-10-28 21:32
                收起回复
                  那马超参与破张白骑了吗?
                  《三国志•魏书•张燕传》注引《典略》曰:“黑山、黄巾诸帅,本非冠盖,自相号字,谓骑白马者为张白骑,谓轻捷者为张飞燕,谓声大者为张雷公,其饶须者则自称于羝根,其眼大者自称李大目。
                  可以说原本的“张白骑”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群体。
                  黑山贼中最出名的张燕,原名褚燕,因追念自己的老大张牛角而改名。他就是“谓轻捷者为张飞燕”
                  如果让张白骑有一个代表的话,应该是张晟。
                  史料《通鉴》六十四 建安十年乙酉,公元二零五年
                  冬,十月,高干闻操讨乌桓,复以并州叛,执上党太守,举兵守壶关口。操遣其将乐进、李典击之。河内张晟,众万馀人,寇崤、渑间,弘农张琰起兵以应之。
                  会白骑攻东垣,高干入濩泽。畿知诸县附己,乃出,单将数十骑,赴坚壁而守之,吏民多举城且畿者,比数十日,得四千馀人。固等与高干、张晟共攻畿,不下,略诸县,无所得。曹操使议郎张既西征关中诸将马腾等,皆引兵会击晟等,破之,斩固、琰等着,其馀党与皆赦之。
                  史料《典略》:腾字寿成,马援后也。讨贼有功,拜军司马,后以功迁偏将军,又迁征西将军,北备胡寇,东备白骑,待士进贤,矜救民命,三辅甚安爱之。
                  史料《三国志钟繇传》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幹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
                  史料《三国张既传》其后幹复举并州反。河内张晟众万馀人无所属,寇崤、渑间,河东卫固、弘农张琰各起兵以应之。太祖以既为议郎,参繇军事,使西徵诸将马腾等,皆引兵会击晟等,破之。
                  史料《三国志杜畿传》太祖谓荀彧曰:"关西诸将,恃险与马,征必为乱。张晟寇殽、渑间,南通刘表,固等因之,吾恐其为害深。河东被山带河,四邻多变,当今天下之要地也。君为我举萧何、寇恂以镇之。"
                  会白骑攻东垣,高幹入濩泽,上党诸县杀长吏,弘农执郡守,固等密调兵未至。畿知诸县附己,因出,单将数十骑,赴张辟拒守,吏民多举城助畿者,比数十日,得四千馀人。固等与幹、晟共攻畿,不下,略诸县,无所得。会大兵至,幹、晟败,固等伏诛,其馀党与皆赦之,使复其居业。
                  史料《三国志庞德传》后张白骑叛於弘农,德复随腾征之,破白骑於两殽间。
                  列出这么多与张白骑相关的史料,却没有一条提及马超,倒是有说到庞德,虽然马超的年龄能够参战了,但是我们并有史料作为依据,所以只能说马超没有参与“破张白骑”。为什么没有去?我认为是马超在守家。马腾亲自带兵出战了,如果马超也出去的话,谁守家。所以马超没有参战也是有相当大的可能性的。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张既劝说马腾放弃部队,入朝为官,马腾一度犹豫,但经受不住威逼利诱,最终答应,来到邺城。曹操上表封马腾为卫尉,封其子马超为偏将军,代替马腾统领部队,屯于原地,又封其子马休为奉车都尉,马铁为骑都尉,同其余家属徙往邺城。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曹操因马超之事诛杀马腾,并夷灭三族。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8-10-28 21:33
                  回复
                    马超生平事迹小记:
                    汉熹平五年(176年),马超出生于扶风茂陵,祖父马平曾经任天水兰干尉,后来丢失了官职,因为家里贫困娶了羌女为妻,生下了马超的父亲马腾。所以马超有四分之一羌族的基因。
                    汉兴平二年(195年),三辅动乱,马超领兵攻破苏氏坞,掠夺苏氏坞的马匹等充军资。
                    汉建安元年(196年),韩马相争,此时的马超已经在号为“天下强勇”的凉州军中,被称作“健勇”。韩遂军营中的同样有被称为”健勇“的阎行,阎行在战场交战时,遇到马超,试图用矛刺马超,矛却折断了,接着阎行用断矛击打马超脖子,几乎杀死马超。
                    建安七年(202年),马腾派马超率军一万帮助钟繇平定郭援高干之乱。此战使得马超被后世称为“虎臣罴士” 曹操召封马超为徐州刺史,但马超拒绝不去赴任。于是曹操改封马超为谏议大夫。
                    建安十年(205年),高干又造反,曹操派张既征集马腾、韩遂、马超等西方诸将,大破高干、张晟军,斩杀了反叛的卫固等人。
                    建安十三年(208年),马腾无奈入朝为官,马超一家全部入京,独留马超统,领马腾的部队,被封为偏将军、都亭侯
                    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曹操以假道灭虢之计令钟繇、夏侯渊率领军队出河东,逼关中诸将反,以马超韩遂为首的关西联军起十万兵,迅速攻至潼关,形成对峙,曹操下令坚守不战。七月,曹操率军亲征,徐晃献计两次渡河包抄关西联军。马超献计据北岸而守,等曹操粮尽退军进行追击。但韩遂不同意,用“半渡而计”取代。八月,曹操派遣徐晃、朱灵等率领四千人夜渡蒲阪津。梁兴率领五千兵进攻徐晃,被徐晃击退,于是徐晃占据河西设立营寨。随后曹操从潼关北渡黄河,马超率领步兵骑兵万余人在后边追边射,箭如雨下,曹操几乎丧命。曹操部下虎卫军许褚一手用马鞍挡箭,一手撑杆,拼死救出曹操。曹操帐下校尉丁斐在河岸放出大量牛马,马超的士兵顾不得乘胜追击,跑去抓奔跑牛马,马超控制不住,曹操因此得以成功渡河。这样一来关西联军的败局已定。九月,因为马超铁骑冲突致使曹操建营,结果娄圭献计,冰城一夜建成。关西联军撤退至渭南,请求割地送人质求和,曹操采用贾诩的计谋,假装答应,又故意与韩遂大声谈笑,离间韩遂马超。最后用一封涂改的书信造成关西互相猜疑。曹操乘机发动大决战,联军大败,成宜、李堪等战死。马超逃回凉州。
                    建安十七年(212年),正月,就迅速兼并陇上诸郡县,张鲁也遣大将杨昂相助马超,共集结万余人,围攻凉州刺史韦康于冀城。围城八月,韦康投降,马超命杨昂杀韦康和太守。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期间五月,曹操杀马家三族,两百余口。夏侯渊领兵来攻,马超二百里外逆战夏侯渊将其击败。
                    建安十八年(213年),九月,杨阜勾结韦康旧部为内应,又和姜叙率先在卤城起兵,马超进退不得大败。妻儿被从城上砍下。马超投奔张鲁。
                    建安十九年(214年)春,张鲁封马超都讲祭酒,位仅次于张鲁。又借兵攻打凉州,围祁山三十天,夏侯渊派张郃为先锋援救祁山,马超不战而退。张鲁旧将杨白等嫉妒马超才能,想对马超不利,马超逃入氐中。而后投靠刘备。
                    建安二十年(215年),马超投靠刘备,刘备给了马超一队军队,让他驻扎在成都的城北,城中人感到震怖,不到十天,刘璋开城投降。刘备平定西川后,任命马超为平西将军,并命其督临沮军事,还以之前的都亭侯。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刘备与曹操争霸于汉中之地,马超与张飞、吴兰等将领屯兵于下辩,氐族雷定七部万余人响应马超。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正月,张飞与马超率领吴兰、雷铜等临沮水, 吴兰、雷铜皆被曹洪、曹休、等击破,吴兰部将任夔战死,阴平氐王强端逆斩吴兰,把首级献给曹军。马超与张飞引兵退回汉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夺下汉中。秋,以马超为首的一百二十余名蜀汉官员联名上疏《立汉中王上表汉帝》,劝刘备进位汉中王。刘备称王后,拜马超为左将军,假节。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彭羕大骂刘备老兵,似有谋反之意。马超自身寄人篱下后常心怀危惧之感,将事情如实告知刘备,后彭羕被处死。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封拜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
                    蜀汉章武二年(222年),马超病逝。年仅47岁。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北伐行军至沔阳,亲自诣坟所设祭祀,让马岱挂孝衣帛。
                    景耀三年(260年),九月,马超与关羽、张飞、庞统、黄忠被追封谥号,马超谥号为“威侯”。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8-10-28 21:34
                    回复
                      马超的外貌
                      三国演义中有三段马超的外貌描写:
                      第一段:《三国演义》,第一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言未绝,只见一位少年将军,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手执长枪,坐骑骏马,从阵中飞出。原来那将即马腾之子马超,字孟起,年方十七岁,英勇无敌。
                      第二段:《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又见马超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抹朱,腰细膀宽,声雄力猛,白袍银铠,手执长枪,立马阵前;上首庞德,下首马岱。操暗暗称奇,
                      第三段:《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玄德在关上看时,门旗影里,马超纵骑持枪而出;狮盔兽带,银甲白袍:一来结束非凡,二者人才出众。玄德叹曰:“人言‘锦马超’,名不虚传!”
                      三次描写同一个人物的样貌在三国演义中是绝无仅有的,而作者罗贯中要表达的就是“结束非凡,人才出众”即是装束打扮不同寻常,人长的英俊,才气十分出众。
                      另有在《三国志平话》中马超的模样却是这样的:
                      马超为东汉光武手中云将马援十世之孙,面如活蟹,目若朗星,猿臂善射,有万夫不当之勇。
                      那“面如活蟹”该如何理解?
                      《封神演义》中人物魔礼青,魔家四将之一,神通广大,手持青锋宝剑,长二丈四尺,面如活蟹,须如铜线。奉命镇守佳梦关,战死之后被封神,称为增长天王,职风。
                      《封神演义》的人物太鸾,原本是邓九公麾下的先行官,面如活蟹,海下黄须,坐乌骓马,掌中一口大刀,有万夫不当之勇。
                      这样的描写似乎感觉很丑很狰狞,与三国演义大相径庭。
                      其实那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中的三国戏大致相同。
                      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勾画脸谱是用来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身份地位,实现丰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
                      例如:红色脸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
                      黑色脸既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又象征威武有力、粗鲁豪爽;
                      青绿色脸(面如活蟹)象征勇猛。
                      可是以上的都不是历史中马超的样貌。
                      那马超在《三国志》中的样貌是什么样的?
                      很遗憾,根本就没有马超样貌的描写,所以说他帅是不对,说他丑也是不对的。最大的可能是马超的样貌非常的普通。
                      如果硬是要说马超的样貌,只能从马腾的样貌着手了。
                      裴注《三国志》《典略》中马腾的样貌的描写:腾为人长八尺馀,身体洪大,面鼻雄异,而性贤厚,人多敬之。
                      马腾身高一米八四还要多点,身体洪大,脸很雄壮的样子,鼻子比较特别,大概是有点西方人的模样,性格贤良忠厚,受到众人的尊敬。
                      我们也只能按照马腾的模样大概想象的马超了。
                      再说马超的武器,马匹,盔甲,也同样的在《三国志》全然没有记载,不过与马超马匹相关的倒是有一处记载
                      史料:《太平御览》卷897《乘舆马赋》
                      傅玄:“马超破苏氏坞,坞中有骏马百余匹,自超以下惧争取肥好者。将军庞德独取一騧马,形陋既丑,众笑之。其后马超战于渭南,逸足电发,追不可递,众乃服。”
                      提炼出来就是骏马。
                      另顺便一提,《三国演义》中是没有写马超的马是白马,写的也是骏马。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8-10-28 21:36
                      回复
                        马超的名字
                        马超,字孟起
                        《白虎通义.姓名》曰:“嫡长为伯,庶长为孟。”
                        称号所以有四何?法四时用事先后,长幼兄弟之象也,故以时长幼号曰伯、仲、叔、季也。伯者,长也,伯者子最长,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适长称伯,伯禽是也。庶长称孟,以鲁大夫孟氏。
                        这其中我们就搞清楚了“孟”,即是庶长。
                        而这其中一句“伯者子最长,迫近父也”,同样也可以放在庶长身上。那么,马腾的名字和马超有什么关系呢?
                        粗浅的查询了下资料,即有:
                        腾: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从駦(téng),駦亦声。“駦”意为“马弓背时身体长度缩减一半”。“肉”指马身。“肉”与“駦”联合起来表示马通过身体的一张一缩快速奔跑。本义:马快速奔跑
                        腾,传也。——《说文》。谓传车马驰。
                        腾,奔也。——《广雅》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传也。传与上文传同。皆张恋切。引伸为驰也。为跃也。从马。朕声。徒登切。六部。一曰犗马也。上文犗馬谓之騬,則是腾为騬之叚借字也。亦有叚騰为乘者。如月令絫牛騰馬,读乘匹之乘。
                        大致古代意思一为马的肌肉张弛而奔跃,二则是套上缰绳的专用车马。
                        寿成
                        寿,久也。――《说文》
                        成,就也。——《说文》
                        寿成,寓意美好。意为成就永固而久远。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跳也。从走召聲。敕宵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跳也。跳一曰跃也。跃,迅也。迅,疾也。然則超与趋同义。从走。召声。敕宵切。二部。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能立也。从走巳声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能立也。起本发步之称。引伸之训为立。又引伸之为凡始事,凡与作之称。从走。已聲。五经文字云从辰巳之巳。是。字鉴从戊己之己。非也。墟里切。十五部。
                        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这个字也有其本义及引申。本意也是类似“腾”的一种状态的转换,但是延伸开来,这个字还有兴起的意思,类似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有着无穷的爆发力和可能行,却又蓄势不发。这点不是个人YY的,中国自古而来即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特点就是一个字表示一个事物而一种状态。看周易多是如此。
                        果然,“迫近父也”,“腾”乃张弛永久,“超”为跃起而立,两个名都有跃起的意思。
                        腾而寿成,超而起,都是同义互训。马腾的名字的意思是,跃起而长久,马超的意思则是跃起而能立。互训的意思都寓指有能力而不是簇发,而为久远能立。
                        马超的去世时间
                        马超的去世时间是章武二年,通常认为是222年,但是,宋萧常撰《续后汉书》载:马超为章武二年十二月份卒。按中央研究院两千年中西历转换 ,其时已是西元223年1月份,可信度待考。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8-10-28 21:37
                        回复
                          潼关之战
                          关西是什么?就是潼关以西。
                          关西联军抗曹时还拉拢过刘雄鸣,刘雄鸣不同意,被马超击败了。
                          史料《三国志·张鲁传》裴注《魏略》曰:
                          刘雄鸣者,蓝田人也。少以采药射猎为事,常居覆车山下,每晨夜,出行云雾中,以识道不迷,而时人因谓之能为云雾。郭、李之乱,人多就之。建安中,附属州郡,州郡表荐为小将。马超等反,不肯从,超破之。
                          同时马超劫持了贾洪,让贾洪做露布(一种写有文字并用以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或者军中的檄文。)贾洪不得已只能遵从马超的指令。司徒钟繇认识贾洪的字,等到马超被击败后,曹操录用贾洪为署军谋掾。
                          魏略以遇及贾洪、邯郸淳、薛夏、隗禧、苏林、乐详等七人为儒宗。
                          史料《魏略》:
                          后马超反,超劫洪,将诣华阴,使作露布。洪不获已,为作之。司徒钟繇在东,识其文,曰:“此贾洪作也。”及超破走,太祖召洪署军谋掾,犹以其前为超作露布文,故不即叙。
                          长安被攻下的吗?
                          凉州到潼关中间有一个长安,按照《 三国演义》中的描写,马超迅速攻下长安进兵潼关。但是史料中从未提及长安被攻下,好生奇怪。那事实又是怎么样的?长安是否在曹魏的手中?还是有其他可能?
                          史料《典略》曰:从兴平元年至建安二年,其间四岁中,咸阳萧条,后贼李堪等始将部曲入长安,居卓故坞中,拔取酸枣梨藋以给食,发冢取衣盖形。
                          也就是说很有可能长安一直被李堪等人占领。
                          史料《三国志卫觊传》:“至长安,道路不通,觊不得进,遂留镇关中。时四方大有还民,关中诸将多引为部曲,觊书与荀彧曰:“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闻本土安宁,皆企望思归。而归者无以自业,诸将各竞招怀,以为部曲。郡县贫弱,不能与争,兵家遂强。一旦变动,必有后忧。夫盐,国之大宝也,自乱来放散,宜如旧置使者监卖以其直益市犁牛。若有归民,以供给之。勤耕积粟,以丰殖关中。远民闻之,必日夜竞还。又使司隶校尉留治关中以为之主,则诸将日削,官民日盛,此强本弱敌之利也。”彧以白太祖。太祖从之,始遣谒者仆射监盐官,司隶校尉治弘农。”
                          卫觊因为道路不通,无法进入长安,而后是治弘农,留在弘农了。结合来看,长安很可能不在曹魏的手中。这样一来就能说通,马超等联军瞬间攻到潼关,而对于长安被攻下却没有只言片语的记录的问题了。
                          关西军有十部,共率领十万人马(包括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等各大凉州军阀势力)推举韩遂为都督,屯聚于渭河、潼关,建列营寨。 曹操以曹仁为安西将军率领夏侯渊、钟繇等前往拒守。因为忌惮精悍的关西兵,曹操下令让诸将坚壁固守,不要擅自进攻。等曹操大军的支援。
                          潼关
                          它南依秦岭,有禁沟深谷之险;北有渭、洛,汇黄河抱关而下之要;西有华山之屏障;东面山峰连接,谷深崖绝,中通羊肠小道,仅容一车一骑,人行其间,俯察黄河,险厄峻极。占领潼关就绝断进入关中的路。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8-10-28 21:48
                          回复
                            史料《典略》曰:
                            建安十六年,超与关中诸将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韩遂等,凡十部,俱反,其众十万,同据河、潼,建列营陈。
                            史料《三国志·曹操纪》:
                            三月,遣锺繇讨之。公使渊等出河东与繇会。是时关中诸将疑繇欲自袭,马超遂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遣曹仁讨之。超等屯潼关,公敕诸将:“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
                            史料《三国志·曹仁传》:
                            太祖讨马超,以仁行安西将军,督诸将拒潼关,破超渭南。
                            关西兵强悍是因为三国演义中写的“西凉铁骑”吗?
                            答案很明确,不是!“西凉铁骑”根本就不见于史料,那是什么兵种让曹操的人马这么忌惮,不敢正面对决?
                            史料《魏书》曰:
                            议者多言“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则不可以当也”。公谓诸将曰:“战在我,非在贼也。贼虽习长矛,将使不得以刺,诸君但观之耳。”
                            这句话的意思是:
                            有人说:“关系兵强悍,善于长矛,不是精锐的前锋不对挡不住。”曹操说:“打不打在于我,不是在于敌人,敌人虽然善于长矛,我就让他刺不到,你们看着就是了。”
                            原来他们忌惮的是关西军的长矛兵。
                            七月,曹操率领中原大军亲自西征,与马超联军在潼关夹关对峙,而曹植也随父出征。
                            曹植随父出征的史料:◎林畅园曰:植所述从征,本传俱不载。按《魏武纪》,建安二年,东征吕布,植方六岁,度未必能从。十二年北征乌丸。十四年南征刘表。十六年西征马超。十九年南征孙权,时植二十二,太祖命守邺。所云“东临沧海”,疑破袁谭,在建安十年也。
                            曹操在潼关,想要渡过黄河,但它担心无法渡过,召见徐晃向他询问(徐晃是黄河河套附近的人,所以对黄河附近非常熟悉)。徐晃说:“您在潼关这裏部署大军,使贼人不再分兵防守蒲阪,可知他们没有谋略。现在给臣一支精兵,渡过蒲坂津,为大军打先锋,来截住贼人的后路,贼人就可以被活捉了。”曹操说:“好。”派徐晃带领步兵骑兵四千人渡过蒲坂津。他们挖壕沟、树栅栏,还没完成,梁兴夜间带领步兵骑兵五千多人攻打徐晃,徐晃反击打退了他们。
                            《山阳公载记》有这样一段记载,
                            史料《山阳公载记》:
                            初,曹公军在蒲阪,欲西渡,超谓韩遂曰:“宜於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遂曰:“可听令渡,蹙於河中,顾不快耶!”超计不得施。曹公闻之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这段记载大多人认为是曹操西渡黄河,如果是曹操西渡,有个问题,韩遂说的半渡而击,如何实行?徐晃已经在河西建立营寨。马超军要越过徐晃军才能在河岸射杀西渡的曹操。所以我认为这段话说的“曹公军”,指代的是徐晃、朱灵,而不是曹操本部。按照正史记载,所谓的“半渡而击”是在曹操北渡黄河的时,马超率军突然杀到,而不是曹操西渡。
                            这个记载,会不会是梁兴本身要“半渡而击”结果去晚了变成了夜攻啊,这也说不定。
                            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新解。
                            兵法: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意思是:先创造条件,使敌人不能战胜自己。再等待可战胜敌人的机会。
                            马超潼关时的计策:
                            超谓韩遂曰:“宜於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
                            这个胜利的条件是河东谷尽,河东或许会谷尽,但是后方还有荀彧的粮草供给。同时从七月曹操亲征开始到九月潼关之战结束,已经是两个月了,所以二十日粮尽是不可能的,或许可以烧他们的粮草。又或者粮尽之时曹操真的会退军吗?参考官渡之战,曹操没有退!所以说马超“谷尽而追”的计策实现的可能性极低。
                            但是这个计谋恰恰又歪打正着了。
                            如果马超於渭北拒之,那么徐晃朱灵的突蒲坂津是不会成功的,曹操再次渡渭河就更不行了。而蒲坂津这里才是重点,没有渡过蒲坂津,就不能截关西军的后路,曹军就无法胜利的。
                            如果说曹操的冰城属于创造条件让敌人不能战胜自己。
                            那么如果按马超的计谋,在渭北拒之,也是属于创造条件让敌人不能战胜自己。
                            剩下就是等待机会了,看谁先露出破绽。马超的歪打正着一下就破了徐晃的计策使整个战局大变,使曹操可能无法战胜关西军,这或许才是曹操说“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的原因。
                            这里其实就是潼关之战的转折点,曹操开始主导了战争。徐晃渡过了河营寨也立起来了,就到曹操渡河了。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楼2018-10-28 21:50
                            收起回复
                              可以说也就是徐晃突然渡过了蒲坂津使马超等人知道了曹操要北渡黄河了,而曹操等人选择的应该是风陵渡这个渡口,而这次渡河有三段不同的描写。
                              先看下这次渡河的几个记载:
                              1.《三国志曹操传》:曹操要北渡黄河,还没渡过河,马超迅速攻到,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为诱饵,引诱关西军,关西军纷纷去抢夺牛马,军队大乱 。曹操才得以渡过黄河,沿着河做通道通往南岸。
                              史料《三国志曹操传》:公自潼关北渡,未济,超赴船急战。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循河为甬道而南。
                              2.《三国志许褚传》曹操要先渡兵,许褚和虎士百馀人留南岸断后,马超超将率领步步骑兵万馀人,杀来,矢下如雨。许褚说:“贼人来了很多,现在兵马都差不多渡过河了,该走了。”便扶着曹操上船,马超等攻打更加紧迫,军事们争相要渡过和,船越来越重,要沉没的样子,许褚当场斩杀想要爬上船的人,左手举着马鞍保护住曹操。船工被流矢射中死了,许褚右手撑船,这才能渡过河。
                              史料:《三国志许褚传》:“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馀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馀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褚白太祖,贼来多,今兵渡已尽,宜去,乃扶太祖上船。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
                              3.这段《曹瞒传》也有记载,曹军的前队才刚渡过河,马超等杀来,曹操仍然坐在椅子上不起来,张郃等看事情非常危急,就一起讲曹操架上船去。河水又急,一下就流出四五里,马超等骑马是边追边射,矢如雨下。众将见大军败了,不知道曹操到哪里去了,都非常的惶恐,到见到曹操,是悲喜交加,有的鼻涕都下来了。曹操大笑:“今天差点被马超这小贼捆住了。”《曹瞒传》为古代中国三国时期吴国人所著,有一定的偏颇。
                              史料《曹瞒传》:“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张郃等见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下如雨。诸将见军败,不知公所在,皆惶惧,至见,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
                              马超如果要在曹操第一次北渡黄河的时候射曹操的话,马超是需要绕过潼关,到达黄河南岸风陵渡口处。所以我认为,许褚传中的“步兵和骑兵万余人”,有点夸张,骑兵五千可能差不多。三个描写次要人物都有差异,分别是许褚,张郃,丁斐。《许褚传》说军马渡得差不多了,《曹瞒传》说,前队刚渡过。《曹操传》只说曹操还没渡过,各不相同。
                              连接起来的话,大概是这样:闰八月,曹操亲自率军从潼关东面的渡口北渡黄河,大军渡到北岸,曹操和张郃许褚等虎士百余人留在南岸负责断后。马超率万余人突袭而来。但曹操仍然在胡床上不动,许褚张郃等见势危,立刻扶曹操上船,还没有渡过河的军士们争相要上船,许褚见船要翻,许褚当场斩杀想要爬上船的人,等马超赶到河边,船已流出四五里,马超等骑马是边追边射,矢如雨下。船夫被流矢射杀,许褚左手举著马鞍作盾,为曹操挡箭,右手则拼命撑船。情况危急,这时校尉丁斐命军队放走牛马,用以作饵引敌人,关中联军果然放弃追剿,赶紧追捕牛马,曹操最后才成功渡河。众人见曹操平安无事,悲喜交集,但曹操却大笑道:“今日差点被小贼困住呀!”
                              曹操北渡黄河成功就要西渡黄河进入河西地界,而当时徐晃已经在河西建立起营寨。所以此次曹操渡河的阻碍应该不大。
                              等曹操等进入河西,关西联军退守渭口,曹操多处设立疑兵,暗中用船载着士兵进入渭南,做浮桥,乘着夜晚在渭南立起营寨,关西军乘夜攻打,曹操设伏兵击破。马超又退兵至渭南,遣信割河以西请和,曹操不答应。
                              《曹瞒传》中说:曹操每次要渡过渭河,马超就率骑兵冲击,曹操的营寨建不起来,地又多是沙,墙筑不起来。娄子伯说用浇水为城的方法。曹操用细绢做成袋子装水,乘着晚上渡兵建城,到了第二天果然建起城来。裴注之反驳,闰八月怎么会有大寒?这个反驳比较无力,自然的东西有什么不可能。
                              史料《曹瞒传》:
                              曹瞒传曰:时公军每渡渭,辄为超骑所冲突,营不得立,地又多沙,不可筑垒。娄子伯说公曰:“今天寒,可起沙为城,以水灌之,可一夜而成。”公从之,乃多作缣囊以运水,夜渡兵作城,比明,城立,由是公军尽得渡渭。或疑于时九月,水未应冻。臣松之按魏书:公军八月至潼关,闰月北渡河,则其年闰八月也,至此容可大寒邪!
                              九月曹操大军凭借冰城,第三次渡河,渡过渭河。
                              这里重复下,曹操是三次渡河,分别是在,1:潼关时北渡黄河,从黄河的南岸渡到黄河的北岸,应该是在渡口风陵渡与马超交战。2:渡蒲坂津与徐晃军汇合,也是渡黄河,从河的东面渡到河的西面。3:凭借冰城渡渭河,从渭河的北面渡到渭河的南面,与关西联军决战于渭南。
                              相关地图可看附录四,两张潼关之战的相关示意图。
                              马超数次挑战曹操,曹操不应战。马超等请求割地送子请和,这是第二次请和了,曹操假装答应了请和,却开始实施贾诩的计谋“离间计”。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楼2018-10-28 21: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