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吧 关注:31,710贴子:1,824,865

回复:《历史马超全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楼2018-10-28 22:34
回复
    为什么我说是因他而死。
    因为在马超攻冀城的中间发生一个非常重要的是事,曹操杀了马腾全族。
    史料:《三国志 董卓传》:
    十六年,超与关中诸将及遂等反,太祖征破之。遂奔金城,为其将所杀。超据汉阳,腾坐夷三族。
    史料《后汉书 孝献帝纪》:
    十七年夏五月癸未,诛卫尉马腾,夷三族。八月,马超破凉州,杀刺史韦康。
    史料《资治通鉴 汉纪》:
    夏,五月,癸未,诛卫尉马腾,夷三族。
    为什么要列出这三个呢。因为只单看一个的话或许会以为时间有变化。《董卓传》中的十六年只是到“超与关中诸将及遂等反,太祖征破之。”为什么这么说,韩遂被他的部将杀的时候已经是建安二十年了。而马超据汉阳是建安十七年的“陇上郡县皆应之”的时候了,所以这《董卓传》中的十六年不能作为马腾被杀的时间。
    《资治通鉴 汉纪》夏,五月,癸未,但是“五月无癸未”。
    反正,时间取,建安十七年五月。
    马超只是被夷三族吗?
    我看不止啊。从马超的最后一份遗书上说“二百余口所尽诛略”按照方北辰教授说的三族最多也就是八十口。当然我是认为三族不止八十的,但也不可能有二百余人。所以说曹操是诛马超全族。
    同时,马超全族被杀,是因为马超攻冀城的原因吗?有这个原因,但我认为这不够全面,因为马超全族被杀的时候,韩遂的子孙也被杀了,而韩遂在战败之后到子孙被杀一段时间内是没有动静的。可还记得荀彧说的:“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或许曹操就是要拔除关西军的两个巨头,不打算接受韩遂、马超的投降。有可能的话诛杀马超全族只是曹操计划中的事情罢了,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也别说我在为马超洗白,我只是列举有可能性的原因。
    史料《魏略》:
    太祖闻行前意,故但诛约子孙在京师者。
    “行”是阎行,“约”是韩约,就是韩遂。
    马腾五月被杀,马超八月攻入冀城。消息从邺传到冀城这里要多久?我想差不多就是韦康投降的时候。马超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大怒杀了韦康等人。如果不是阎温说谎的话,韦康等人或许会提前投降,或许韦康和太守还会逃过一劫,就这方面来说阎温做了一件不义的事。当然这些都是个人的猜测,各位不需听取。
    阎温被杀,刺史、太守想要投降,这时候杨阜跳出来了。
    史料《三国志杨阜传》:
    州遣别驾阎温循水潜出求救,为超所杀,於是刺史、太守失色,始有降超之计。阜流涕谏曰:“阜等率父兄子弟以义相励,有死无二;田单之守,不固於此也。弃垂成之功,陷不义之名,阜以死守之。”遂号哭。
    又说到义了,杨阜的“义”更是歪曲,可以直接理解为对曹魏政权的忠义。曹魏有什么资格谈义。
    最终刺史、太守还是向马超投降了,按照《列女传》的说法“城中饥困”坚持不下去了。但马超做了两个非常错误的事情,杀韦康,同时埋下了定时炸弹,起用韦康旧部。但是杀韦康并不是马超亲自动手的。而是假手张鲁的部将杨昂。虽然是假手杨昂,但这事只算在了马超的头上了。
    史料《三国志杨阜传》:
    刺史、太守卒遣人请和,开城门迎超。超入,拘岳於冀,使杨昂杀刺史、太守。
    需要注意的是马超入冀城,历史只记载了他借杨昂的手杀了韦康和太守。其他的不要胡乱加上。不要和《三国演义》混淆了。
    《三国演义》原文:“将韦康四十余口尽斩之,不留一人。”
    《杨阜传》之中用“请和”却不是“请降”,难道刘璋是向刘备请和吗?明显的美化之词。这里还要提及一个事情马超背约杀韦康。
    “背约”从何而来?
    出处是裴松之引用的,皇甫谧《列女传》王异篇,“超遂背约害康,又劫昂,质其嫡子月於南郑。”奇怪的是,杨阜的言论痛哭流涕什么的记载得这么清楚,马超和韦康的约是什么,怎么就背约了?却没有记载,应该说马超杀降,怎么就扯到背约什么,真是莫名其妙。《列女传》里面还有两个人涉及到马超,一个是王异,一个姜叙母杨氏,后面会说道。从《列女传》的角度来说马超是个魔头,这个背约可能更多的是无中生有,用来体现马超性格恶劣。当然你也可以有其他理解。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3楼2018-10-28 22:41
    回复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4楼2018-10-28 22:43
      回复
        马超占领冀城的时间到底是多长?
        史料《三国志杨阜传》:
        约誓既明,十七年九月,与叙起兵於卤城。超闻阜等兵起,自将出。而衢、宽等解岳,闭冀城门,讨超妻子。
        史料《三国志·夏侯渊传》:
        十九年,赵衢、尹奉等谋讨超,姜叙起兵卤城以应之。
        史料《三国志·曹操传》:
        十九年春正月,始耕籍田。南安赵衢、汉阳尹奉等讨超,枭其妻子,超奔汉中。
        前人已经为我们分析了,杨阜的一个月,完全可以去除的。○按:姜叙九月起兵,超即应出讨,超出,衢等即应闭门,不应至来年正月,盖魏史书捷音到邺之月耳。《杨阜传》误也。
        ◎弼按:《考异》以十九年正月为捷音到邺之日,则杨阜、姜叙起兵之日当在十八年九月也。我们就暂时采用弼按的说法,至十八年九月,马超占领一年一个月。
        马超这一占就是一年多的时间。这段时间里杨阜的记载全无。
        当时劝说韦康不要投降的还有一个人,赵昂,这个赵昂就王异的丈夫。韦康不听劝说,赵昂就回去问王异了,王异让赵昂回冀城,坚持坚守。结果赵昂回到冀城被马超给抓了,还把赵昂的儿子赵月作为人质放在南郑。马超想用这种办法令赵昂为己用。但又不是很相信赵昂。马超的正妻杨氏,知道王异是个烈女,节行似乎挺高的,便老是设宴款待她,而王异也想让赵昂被马超信任,只有被马超信任才能完成他们的计谋。便说了一段话,把杨氏给骗了,还和杨氏结为金兰之交,
        史料裴松之引《列女传》:
        谓杨曰:“昔管仲入齐,立九合之功;由余適秦,穆公成霸。方今社稷初定,治乱在於得人,凉州士马,乃可与中夏争锋,不可不详也。”杨深感之,以为忠於己,遂与异重相接结。
        王异的意思就是,我们愿意辅助马超为他与中原争锋。(这里有提到杨氏,后面还会有提到马超儿子,可以看出马超的妻儿并没有跟随马腾去邺。)
        到这个时候冀城这些旧部已经按着他们剧本走着了,就等一个机会。
        建安十九年,九月,杨阜的妻子死了。杨阜终于有借口出城了。不过杨阜传用了一个词我认为十分讽刺“倾之”一年多的时间竟然是“倾之”按照古代平均年龄35岁来说,也就35个“倾之”真的好快啊。
        杨阜才没管他的妻子呢,直接去了历城找他的表姑了,姜叙的母亲叙母杨氏。姜叙是抚夷将军,拥兵屯历城。与杨阜是姑表兄弟,杨阜从小在姜叙家长大。杨阜是个十分精明的人,知道如果直接求援与姜叙的话,姜叙可定有顾及而未必会出兵,所以叙母才是他的攻略要点。杨阜把事情和叙母说,叙母也感叹悲伤,姜叙就问了:你为什么这么伤心。
        杨阜说了一段话,史料《三国志杨阜传》:
        阜曰:“守城不能完,君亡不能死,亦何面目以视息於天下!马超背父叛君,虐杀州将,岂独阜之忧责,一州士大夫皆蒙其耻。君拥兵专制而无讨贼心,此赵盾所以书弑君也。超强而无义,多衅易图耳。”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5楼2018-10-28 22:44
        回复
          “马超背父叛君” 具体指什么?
          “背父”怎么解?“背”是背叛,违背的意思吧。
          先前我们说过马腾去曹操那里当官只不过是无奈之举,并非主动投靠。马超抗曹,怎么能说违背马腾意愿?你可以说马超弃父,不孝。背父却未必说得通了。
          “叛君”怎么解?这里的“叛”与“背”意思相近。那就奇怪了,“君”指的是谁?献帝吗?献帝还在曹操的股掌之中,马超抗曹虽然不能说是忠汉,但起码和献帝有同一个敌人,曹操。看来说的“叛”的不是献帝。那说的是谁?曹操?呵呵,你走开。马超从来没有称臣于曹操,马超领的都是汉职,关西军属于附庸曹操。
          而其实,杨阜说的是韦康,杨阜真是错得离谱。韦康怎么敢在马超的面前称君?如果说背父还有点道理的话,那么叛君完全不能接受。或许这君,不是君主的君,而是君子的君,谁又知道呢。
          而胡三省是这么说的,胡三省曰:背父,谓马腾在邺,不顾而反。杀君,谓杀韦康也。
          看得人大概还会说我钻牛角尖,但是我只是解释了这些词是否客观正确。
          “一州士大夫皆蒙其耻。”我认为这句话最可笑。韦康被杀,就说是一州蒙耻,那么献帝被困,是不是举国蒙耻?州耻比之国耻如何?马超抗曹,比之杨阜投曹又如何?借用毛宗岗的话“奉一欺君罔上之曹操,而攻一忠孝之马超,以超为贼,而不知操之为贼,故杨阜之义,君子无取焉。”当然他这里说的马超忠孝指的是演义中的马超,和史料的差距颇大。但曹贼历史演义都一样。
          “超强而无义,多衅易图耳”这句话就是马超虽然强大,但是没有仁义,破绽很多容易图谋。
          这倒说得很有道理,马超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识人,不会御人,否则哪有冀城这悲怆事件。
          叙母也说了段慷慨的话,史料《列女传》叙母曰:
          “咄!伯奕,韦使君遇难,岂一州之耻,亦汝之负,岂独义山哉?汝无顾我,事淹变生。人谁不死?死国,忠义之大者。但当速发,我自为汝当之,不以余年累汝也。”
          又谈到义了,这次更说到了国。先前我就说过,《列女传》把马超当作魔鬼,这里竟然还扯到国,还忠义,真的是十分的离谱。说到国,我就问,你说的国是曹操的还是献帝的,还是韦康的?
          叙母发话了,姜叙就同意发兵了,杨阜也开始了他们的计划。可以说是声势浩大。
          史料《三国志杨阜传》:
          计定,外与乡人姜隐、赵昂、尹奉、姚琼、孔信、武都人李俊、王灵结谋,定讨超约,使从弟谟至冀语岳,并结安定梁宽、南安赵衢、庞恭等。
          这些人都是冀城旧部,马超都没有杀,并起用他们,谁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马超啊,终究是做不到,知人善用。悲剧就这样在马超毫不知觉的情况下发生了。
          也别忘了赵昂和王异的儿子赵月,还是马超的人质。这两个人又做了什么选择?
          史料《列女传》:
          及昂与杨阜等结谋讨超,告异曰:“吾谋如是,事必万全,当奈月何?”异厉声应曰:“忠义立于身,雪君父之大耻,丧元不足为重,况一子哉?夫项橐、颜渊,岂复百年,贵义存耳。”昂曰:“善。”
          又是义?什么义?以韦康为父为君,舍弃儿子为义?
          王异弃子被封为列女,马超弃父被唾骂千年。真是不公平啊。
          杨阜与姜叙先在卤城起兵大张声势,故意要引马超出来。果然马超听说杨阜造反,亲自出城攻打,却攻打不下。梁宽、赵衢立马解救被困的杨岳,关闭冀城城门。杀了马超的妻子和儿子“讨超妻子”。
          《三国演义》更是将这件事渲染的更加血腥,《三国演义》原文:“将马超妻杨氏从城上一刀砍了,撇下尸首来;又将马超幼子三人,并至亲十余口,都从城上一刀一个,剁将下来。”当然我们不能讲演义的内容拿来说,这里举出来也是为了让众人区分出来。
          这些人配谈仁义吗?马超只是杀了韦康和太守,有杀他的妻儿吗?将心比心到底谁更加残暴?王异也罔称烈女,杨氏和她也算是金兰之交,王异有阻止吗?乱世谈仁义?却只要求马超要仁义,这些人的仁义又在哪里?谁为马超的妻儿鸣不平?
          说到底这些人的仁义只是立场问题。终究是马超识人不明,不能御人,才会造成自掘坟墓的后果。
          马超进退无路突袭历城,历城的人还以为是姜叙回来,马超乘机攻入城中。马超拿出姜叙母,并杀了叙母和姜叙的孩子,烧城而走。而这一场大战中杨阜身受五处创伤仍然死战,他的七个族弟全部战死。
          出来混的迟早要还的。报应来得就是这么快,前面刚杀马超的妻子,这边就被马超杀了姜叙母子。还带上七个族弟。
          注意了马超没有屠城,是杀了姜叙母子后,烧城而去。
          史料《列女传》:
          超被骂大怒,即杀叙母及其子,烧城而去。
          屠城的是《三国演义》不要记混淆了。《三国演义》原文:“零零落落,剩得五六十骑,连夜奔走,四更前后,走到历城下,守门者只道姜叙兵回,大开门接入。超从城南门边杀起,尽洗城中百姓。至姜叙宅,拿出老母。母全无惧色,指马超而大骂。超大怒,自取剑杀之。尹奉、赵昂全家老幼,亦尽被马超所杀。昂妻王氏因在军中,得免于难。”
          这里姜叙母又“大义凛然”的说了一通话,史料《三国志杨阜传》:
          叙母骂之曰:“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超怒,杀之。
          “背父,杀君”前面都已经说过了,不再说明了。但要说就这样就没脸见人,应该去死的。先去问问你们这些人所效力的曹操答不答应。
          历城这里更没有王异的家人什么事,王异也就他的儿子赵月被马超杀了。而且我不敢肯定是不是在冀城一战的时候被杀。
          史料《列女传》:
          遂共闭门逐超,超奔汉中, 鲁得兵还。异复与昂保祁山,为超所围,三十日救兵到,乃解。超卒杀异子月。凡自冀城之难,至于祁山,昂出九奇,异辄参焉。
          这里已经说到马超围祁山了,围祁山是马超投张鲁的时候的事情。但是从这个“卒”字大概是可以推断出,在王异等人造反的时候,赵月被马超杀了。
          从历城逃走,马超只能去投奔张鲁了。冀城之战也彻底结束。这一战有十一个人被封侯,可见马超的影响力,果断一个大boss。
          史料:《三国志杨阜传》:
          陇右平定,太祖封讨超之功,侯者十一人,赐阜爵关内侯。
          从此马超失去了能够复仇的资本,如丧家之犬一般被赶出凉州。马超难道就这样死心了吗?
          为什么在马超的问题上一直要说到“义”其实他们想表达的是“忠”最后服务于“权”。这和当时西晋刚统一全国局势不稳是有一定的关系的。西晋为时仅51年,如果从灭吴开始算起,则仅立朝37年,大肆的宣扬“忠”就是为了当时政权的安稳。
          从潼关之战到冀城之战,将马超识人,御人,用人能力非常差的缺点暴露得非常干净,这是马超的致命伤,马超可以为将,为帅,其他不行。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6楼2018-10-28 22:45
          回复
            马超就真的很无情吗?
            史料《典略》:
            初,超未反时,其小妇弟种留三辅,及超败,种先入汉中。正旦,种上寿于超,超捶胸吐血曰:“阖门百口,一旦同命,今二人相贺邪?
            这段话的意思,当初,马超还在没有反抗曹操的时候,马超妾的弟弟种也在三辅,到马超潼关战败,种先到汉中。春节的时候种来祝寿,马超捶胸吐血道:“全族几百口人都死了,我们两个有什么好祝贺的?”
            看来马超也不是无情啊,大概是薄情吧。
            大多人认为种姓董。推测来自,《典略》曰:
            初,超之入蜀,其庶妻董及子秋留依张鲁。鲁败,曹公得之,以董赐阎圃,以秋付鲁,鲁自手杀之。
            马超的正妻与儿子,在冀城已经死了,而冀城马超攻姜叙的时候,应该是没有带妻小的,所以这个董氏一直跟随马超是不可能的。
            那这里又有问题了:
            这个董氏是马超在汉中时新娶的吗?马超又在汉中有多长时间?
            姜叙是建安十八年九月起兵,而马超战败投奔张鲁。建安十九年,夏,马超投刘备。马超在汉中不到一年,而董氏有儿子马秋,那么董氏就不可能是马超在汉中新娶的。结合,“及超败,种先入汉中”很有可能董氏是跟随种入的汉中,反推,种是董氏的弟弟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8楼2018-10-28 22:47
            回复
              要说张鲁对马超不薄,那说得太过了,最初可能还不错,但后来,张鲁对马超不过尔尔罢了。马超数次向张鲁求兵后,张鲁才同意让他带兵攻打凉州。围祁山。这一出去又是诸县反叛响应马超,再次体现马超的威力。姜叙求救于夏侯渊。马超围祁山三十天,夏侯渊救兵到。马超以数千氐兵,前去迎战,结果,来的不是夏侯渊,而是张郃。马超没有和他交战,跑了。张郃收拾了马超攻城器械,平定周围诸县的叛乱。直到这时候夏侯渊才到。
              史料《三国志夏侯渊传》:
              叙等急求救,诸将议者欲须太祖节度。渊曰:“公在邺,反覆四千里,比报,叙等必败,非救急也。”遂行,使张郃督步骑五千在前,从陈仓狭道入,渊自督粮在后。郃至渭水上,超将氐羌数千逆郃。未战,超走,郃进军收超军器械。渊到,诸县皆已降。
              这次是夏侯渊打败马超?张郃打败马超吗?马超是败了,却不是被打败,因为根本就没有交战。那么说是马超害怕张郃吗?不然怎么会不战自退?必然是有人这么理解的。马超尚且不怕曹操,马超怎么可能怕张郃?那为什么不战而退呢?
              那就要分析当时的局势,当时情况是,祁山没有攻下,祁山上有谁?有姜叙,杨阜,赵昂,王异等原先冀城那一波人。现在夏侯渊派张郃为先锋,已经抵达。那么夏侯渊的还在后面。也就是说马超击败张郃是不够的,还要击败夏侯渊。但局势根本就不由你,张郃只要坚守,等夏侯渊至,再加上祁山的人马,形成合围,只有数千人马的马超到头还是一败。不如,果断一点撤退吧。还有一点马超也是没想到援军来得这么快。
              不过张郃传中将这个功绩扩大,称为“破马超”。老实说马超这个撤退是非常聪明而正确的选择。
              这里又要谈到一件事:马超的攻城能力
              围攻冀城八个月,刺史、太守投降;卤城攻不下;历城没有防备;祁山三十天又没有拿下。
              这给人的印象,几乎可以得出马超的攻城能力真的很逊啊。那是不是真的很逊,那稍微说道说道。
              打冀城八个月,是否正常?冀城乃州、郡治所,刺史、太守同居一城。可以说冀城也是城郭坚固。而打个好几个月的城也是不少的,刘循凭借雒城,据刘备一年。罗宪死守永安城六个月。扶禁,尚存等人率万余士兵,围攻葭萌关,霍峻也坚守一年。看来打冀城八个月也是正常。那卤城又怎么说?姜叙是抚夷将军,拥兵屯历,人马自然也不在少数。而卤城并不是普通的城。诸葛亮屯卤城而刈麦,卤城还是有一定的城防能力的。同时在攻卤城的时候,并没有谈及马超攻城的时间,但想必时间不长。姜叙九月起兵。而第二年的正月马超已经在张鲁哪里了。期间还有不少的事件发生,只怕马超攻卤城最多也就二十天左右,攻不下也算情理之中。
              祁山又怎么说?祁山其实是个山脉,是汉中与凉州的边界。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马超也只不过围城三十天,这更是在正常范围内,按照夏侯渊的说法,“公在邺,反覆四千里,比报,叙等必败,”也就是说再给马超多点时间,马超是能够攻下祁山,所以攻祁山三十天没有拿下,是不能够否定马超的攻城能力的。
              综合来说,马超的攻城表现有点差,但又是在正常范围里,只能说马超攻城确实不强,很一般。这也或许与马超所使用的兵种有关系,马超的军队多是骑兵和步兵,善使用长矛,在平原的表现突出,在攻城方面就比较弱了。
              马超祁山的失败,也令张鲁对马超更加的不过尔尔,同时马超的失败给了张鲁旧将排挤马超的机会。
              史料《典略》:
              又鲁将杨白等欲害其能,超遂从武都逃入氐中,转奔往蜀。是岁建安十九年也。
              里头的杨白有争议;《通鉴》作“鲁将杨昂”,《魏志·武纪》亦作“昂”,本志《霍峻传》作“杨帛”。
              而“害”此处应该解释为嫉妒。嫉妒就会在张鲁的耳边吹风,排挤马超。
              如史料《晋书陆云传》
              郡守害其能,屡谴责之,云乃去官。
              而后才有马超的“鲁不足以计事,内怀於邑。”。
              意思是:得不到张鲁信任,不足以和他商谈大事,马超内心很郁闷。
              于此同时刘备攻打刘璋围成都数十日没有攻下。刘备派遣李恢入汉中劝说马超。
              史料《三国志李恢传》:
              恢知璋之必败,先主必成,乃托名郡使,北诣先主,遇于绵竹。先主嘉之,从至雒城,遣恢至汉中交好马超,超遂从命。
              史料《三国志马超传》:
              闻先主围刘璋于成都,密书请降。
              史料《典略》又写道:
              超遂从武都入氐中,转奔往蜀。
              那么连接起来,大概是这样的情况:马超正郁闷的时候,李恢来劝说马超,马超同意了,密书交于李恢,投降刘备。很有可能这一举动被张鲁得知,马超情急之下走武都,逃入氐中,而后才入蜀。
              为什么我说情急之下?
              一是:一个“逃”字,偷偷的跑了;二是:马超的妾与子并没有带走。后来张鲁战败被曹操吞并,庶妻董氏赐给阎圃,儿子杨秋被张鲁亲手杀死。
              史料《典略》曰:
              初,超之入蜀,其庶妻董及子秋留依张鲁。鲁败,曹公得之,以董赐阎圃,以秋付鲁,鲁自手杀之。
              不过要说情急,也是我的脑补,个人有个人的见解。
              或许也有可能马超留妻小在汉中,以安张鲁之心,才有机会从汉中逃出,这种可能性也不是没有,毕竟那个年代,丢弃妻小而逃也是有的,只是说出来救显得马超薄情了。
              还有一个人却没有跟随马超投靠刘备,令人感到比较意外,这人就是庞德。庞德从初平中开始就一直跟随马家,从马腾到马超也可以说是忠心耿耿。到这时却没有跟随马超投刘备,实在令人费解。有人说是马超抛弃了庞德,当时庞德生病了。生病一说,不见史料记载,源于《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原文:
              张鲁大喜,先遣黄权从小路而回,随即点兵二万与马超。此时庞德卧病不能行,留于汉中。张鲁令杨柏监军,超与弟马岱选日起程。
              史料是这样写道的《三国志庞德传》:
              太祖定汉中,德随众降。
              是没有写到庞德生病的。
              庞德没有投降蜀国,大概主要的原因是,家小在汉中,如果庞德投靠蜀国,家小不保。
              还有人说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庞德杀堂嫂,与堂哥庞柔决裂,而庞柔在蜀国,所以庞德不投靠蜀国。
              但是这也是《三国演义》的内容:
              庞德闻之,免冠顿首,流血满面而告曰:“某自汉中投降大王,每感厚恩,虽肝脑涂地,不能补报;大王何疑于德也?德昔在故乡时,与兄同居,嫂甚不贤,德乘醉杀之;兄恨德入骨髓,誓不相见,恩已断矣。故主马超,有勇无谋,兵败地亡,孤身入川,今与德各事其主,旧义已绝。德感大王恩遇,安敢萌异志?惟大王察之。”
              这样看来,庞德与马超选择了相反的路。马超弃家小,投刘备。庞德保家小,留汉中,降曹操。当与马超做法相背时总会谈到义,这次是什么义?
              史料《三国志庞德传》:
              太祖素闻其骁勇,拜立义将军,封关门亭侯,邑三百户。”
              就是不知道这个“立义”又是什么义。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9楼2018-10-28 22:50
              回复
                张鲁对马超不薄吗?马超背叛张鲁吗?
                说马超背叛张鲁真的是无从说起,对不起张鲁更无从说起。
                一、马超不是临阵倒戈。二、马超没有带军自立。三、马超没有篡权反攻。
                按现在的话来说,马超只是“跳槽”,这根本就扯不到道义方面的事情。
                史料《典略》又写道:
                超遂从武都入氐中,转奔往蜀。
                或从一个“逃”字反而可以看出马超当时很狼狈。只怕还被张鲁追着打。
                而张鲁却亲手杀了马超的儿子。
                张鲁为什么杀马超的儿子。
                有的人说张鲁杀马超的儿子是因为张鲁和马超有仇。
                那为什么从马超逃走,到汉中被曹操拿下这期间,张鲁却没有杀马超的儿子呢?这期间马超的儿子可是一直在张鲁那的。
                所以其中很大的一部分是曹操的原因,毕竟曹操与马超可是大仇。曹操把马超的儿子交给张鲁,意思也是很明白的。张鲁要表忠心吧,张鲁马超有旧交,想要得到曹操的信任张鲁必须动手,这是张鲁自保的缘故。但是说到底张鲁杀了马超的儿子。是张鲁对不起马超。
                到这里马超除了马岱,真的可以称之为孤家寡人了。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0楼2018-10-28 22:50
                回复
                  入蜀
                  入蜀首功,迫降成都
                  史料《三国志马超传》:
                  先主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
                  史料《典略》曰:
                  备闻超至,喜曰:“我得益州矣。”乃使人止超,而潜以兵资之。超到,令引军屯城北,超至未一旬而成都溃。
                  这时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说马超入蜀没有功绩,不攻自破。
                  最后一根稻草说。
                  说马超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个稻草,我倒是同意。但是,不是谁都可以是这最后一根稻草。如果这时来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或者是张鲁的旧将杨昂等,我看刘璋未必投降。或者说李恢出马,李恢差不多就是那个时候投靠的刘备,他对刘璋有威慑力吗?没有。
                  刘备一看到马超就说:“我得益州矣”可见马超的特殊性。
                  刘焉是刘璋的父亲,刘焉和马腾有合作过,两者一向交好。马超曾经也想与刘璋交好,但是刘璋没有同意。可以说刘璋对马超的能力,事迹,性格是比较清楚的。马超入冀城杀韦康可就在几年前,可能这才是刘璋最害怕的事情,刘备好说,求求情可能就不会杀自己,马超就不一定了。
                  所以如刘璋所说的,史料《三国志刘璋传》:
                  璋言:“父子在州二十馀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
                  有可能只是贪生怕死的借口。先前准备打张鲁的时候怎么不为百姓想一想?
                  援军说。
                  说马超是刘璋向张鲁求援的援军,援军都倒戈了,希望破灭了。所以刘璋投降了。
                  《三国志》中从未提及刘璋向张鲁求援。没有求援,哪里来得援军。反而是刘备在没有反攻刘璋时,刘璋和刘备还在准备攻打张鲁呢。
                  史料《三国志刘备传》:
                  璋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先主并军三万余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是岁,璋还成都。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刘璋好意思向张鲁求援?
                  要说援军,又是来自《三国演义》,原文:
                  益州太守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也,上书与刘璋,请往汉中借兵。璋曰:“张鲁与吾世仇,安肯相救?”和曰:“虽然与我有仇,刘备军在雒城,势在危急,唇亡则齿寒,若以利害说之,必然肯从。”璋乃修书遣使前赴汉中。
                  所以不要记混淆了。
                  我有一个猜测,刘璋怕的不只是马超,还有他的兵,马超的兵威慑力很大。而且刘备很清楚这一点,为什么这么说?
                  史料《典略》曰:
                  备闻超至,喜曰:“我得益州矣。”乃使人止超,而潜以兵资之。超到,令引军屯城北,超至未一旬而成都溃。
                  刘备先让人截住马超,然后暗中给马超兵,又命令马超在城北屯军。为什么要暗中给马超兵?怎么看这一切像是刘备的计。
                  马超十天迫降成都的重要性。
                  史料《三国志刘璋传》:
                  十九年,进围成都数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二年,吏民咸欲死战。
                  宋本“二”作“一”,范《书》、《通鉴》同。《华阳国志》作“谷支二年”。
                  这段话是三国志里旁白陈寿记载,不是某个人物的吹嘘。也就是说明成都确实有这个能力。
                  攻成都,一年或者两年,兵力会损失多少?粮草要消耗掉多少?马超的到来直接将这些消耗消去,这对于当时的刘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刘备打成都是迟早能打下的,假设刘备打了一年。也就是说到建安二十年,会发生什么?
                  一年后的曹操将汉中收拾了。
                  史料《三国志曹操传》:
                  建安二十年,秋七月,公至阳平。张鲁使弟卫与将杨昂等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馀里,攻之不能拔,乃引军还。贼见大军退,其守备解散。公乃密遣解{忄剽}(biao)、高祚[zuò]等乘险夜袭,大破之,斩其将杨任,进攻卫,卫等夜遁,鲁溃奔巴中。公军入南郑,尽得鲁府库珍宝。巴、汉皆降。
                  也就是说刘备刚拿下益州,屁股还没坐热,曹操已经来了,你说事情会是怎样发展?可见马超迫降成都,为刘备争取到的时间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不争平川功劳最大,但是在降成都这功劳上,马超还是第一的。
                  史料《三国志马超传》:
                  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因为前都亭侯。
                  凭借这一功劳马超称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原本马超就是都亭侯,现在不变。或许从马超的官职上来看,平西,刘备也是将马超作为下成都第一的功绩。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1楼2018-10-28 22:51
                  回复
                    督临沮?
                    临沮不是在荆州吗?是关羽的地盘,马超怎么跑那里去了?不合理啊。
                    遥领?遥领也该是遥领北方。跑荆州去做什么啊。实在不合理。
                    又有华阳国志:“马超骠骑将军,领凉州刺史,封斄乡侯,北督临沮。”
                    临沮在北吗?
                    难道有两个临沮?还是摘抄错误?临渭县、临羌、临远、沮县?还是临沮督(不过没有这样用法),再或者只是督沮?虽然我个人认为是沮水附近。
                    这个未解之谜,无法给出答案。且看附录中其他吧友的猜测。
                    附录十一:“临沮督”马超(作者: 云飞羽)
                    附录十二:三国荆州临沮校考——兼论马超所督临沮释疑(作者:美丽啦啦公主)
                    刘备入蜀,留关羽镇守荆州,听闻马超来投降,因为之前与马超并不认识,关羽写了一封书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才能谁可以和他相提并论,诸葛亮知道关羽争强好胜,便回答道:“孟起文武兼备,勇武刚烈过人,是这个世间上难得的杰出人才,就像黥布、彭越一样,应当与益德一较高下,仍不及美髯公超群绝伦。”关羽看了以后非常高兴,把书信给宾客看。
                    史料《三国志关羽传》: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关张吓马超
                    这是一段《山阳公载记》里的东西,裴松之在引用的时候也将它否定了。同时裴松之借用这一段话,来说明《山阳公载记》里有很多荒谬的东西,所以这段记载根本就不能作为参考的史料。
                    《山阳公载记》共10卷,晋著作郎乐资撰;记事多发生在东汉灵、献二帝时期,内容涉及军事、政治以及历史人物的逸闻,语言优美。
                    史料《山阳公载记》曰:
                    超因见备待之厚,与备言,常呼备字,关羽怒,请杀之。备曰:“人穷来归我,卿等怒,以呼我字故而杀之,何以示於天下也!”张飞曰:“如是,当示之以礼。”明日大会,请超入,羽、飞并杖刀立直,超顾坐席,不见羽、飞,见其直也,乃大惊,遂一不复呼备字。明日叹曰:“我今乃知其所以败。为呼人主字,几为关羽、张飞所杀。”自后乃尊事备。
                    臣松之按以为超以穷归备,受其爵位,何容傲慢而呼备字?且备之入蜀,留关羽镇荆州,羽未尝在益土也。故羽闻马超归降,以书问诸葛亮“超人才可谁比类”,不得如书所云。羽焉得与张飞立直乎?凡人行事,皆谓其可也,知其不可,则不行之矣。超若果呼备字,亦谓於理宜尔也。就令羽请杀超,超不应闻,但见二子立直,何由便知以呼字之故,云几为关、张所杀乎?言不经理,深可忿疾也。袁、乐资等诸所记载,秽杂虚谬,若此之类,殆不可胜言也。
                    这段话,说的是,马超见刘备很厚待自己,就常常称呼刘备的字,也就是叫刘备,玄德。关羽大怒,要宴请马超于席间杀了马超。刘备说:“马超穷迫来投靠我,你们因为他叫我的字,发怒要杀了她,我怎么和天下人说呢?”张飞说:“既然这样,那就要告诉他什么是礼。”第二天大会,请马超入席,关羽张飞持着长刀站立,马超看了看坐席,不见关羽张飞,却见他们站着,大惊,所以不再叫刘备的字。又一天,马超叹道:“我今天知道为什么败了,因为叫主公的字,差点被关羽张飞杀了。”从此之后便很尊敬效劳与刘备。
                    裴松之的反驳:裴松之认为马超窘迫投靠刘备,刘备赐他爵位,有怎么会傲慢的称呼刘备的字?况且刘备入蜀,留关羽镇守荆州,关羽也从没有在荆州。所以听闻马超来降,写书信问诸葛亮“马超的才能谁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不会和书里写得那样。关羽怎么会和张飞一起站着呢?一般人做事,都是做可以做到的事,知道这事不能做,就不去做。马超如果真的叫刘备的字,那也是在场合适宜的情况下。即使是关羽要宴请马超于席间杀了马超,马超应该是没有听到关羽张飞谈论的内容,只是见关羽张飞站着,怎么会知道是因为叫刘备字的缘故,差点被关羽张飞杀了?这些毫无逻辑的话,已经到了令人忿怒憎恶的程度。袁暐、乐资等诸多记载里,污浊而杂乱,虚假荒谬,就像这样的,说都说不完。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2楼2018-10-28 22:52
                    回复
                      马超历史评价:汉末三国
                      · 曹操:”今日几为小贼所困“[60] “几为狡虏所欺。”[28] “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 刘备:“氐、羌率服,獯鬻慕义。”“信着北土,威武并昭。”“抗飏虓虎”
                      · 诸葛亮:“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
                      · 荀彧:“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
                      · 周瑜:“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後患。”
                      · 杨阜:“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超强而无义,多衅易图耳。”
                      · 王商:“超勇而不仁,见得不思义,不可以为唇齿。”
                      · 潘勖:“马超、成宜,同恶相济,滨据河、潼,求逞所欲。”
                      · 陈琳:“近者关中诸将,复相合聚,续为叛乱,阻二华,据河渭,驱率羌胡,齐锋东向,气高志远,似若无敌。”
                      · 杨戏:“骠骑奋起,连横合从,首事三秦,保据河、潼。宗计于朝,或异或同,敌以乘衅,家破军亡。乖道反德,讬凤攀龙。”
                      · 《魏略》:“腾子超亦号为健。”
                      两晋南北朝
                      · 陈寿:”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 ”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
                      · 孙盛:“是以周、郑交恶,汉高请羹,隗嚣捐子,马超背父,其为酷忍如此之极也。”
                      · 常璩:“汉末大乱,雄桀并起。若董卓、吕布、二袁、韩、马、张杨、刘表之徒,兼州连郡,众逾万计,叱吒之间,皆自谓汉祖可踵,桓、文易迈。”
                      · 杨侃:“昔魏武与韩遂、马超据潼关相拒,遂、超之才,非魏武敌也,然而胜负久不决者,扼其险要故也。”
                      隋唐
                      · 赵蕤:“袁本初虎视河朔;刘景升鹊起荆州;马超、韩遂,雄据於关西;吕布、陈宫,窃命於东夏;辽河海岱,王公十数,皆阻兵百万、铁骑千群,合纵缔交,为一时之杰也。”
                      · 孔颖达:汉末曹操与马超对语,徐晃与关羽对语,皆仇敌交言,而不能相取,亦何怪古之人乎?
                      · 李商隐:“陇首云归,端溪遽逐。角岂触藩,臀终困木,海阔天尽,山深雾毒。许靖他乡,有名无禄;马超正色,宜歌反哭。何为善之无凭,而降灾之甚速!”
                      · 戎昱:“能持苏武节,不受马超勋。”
                      宋元
                      · 李觏:”曹公用兵,不谓不善,而弗能以一矢加于孙权者,非特山川之险,亦以马超、韩遂在关西故也。“
                      · 何去非:”马超、韩遂之所纠合以拒公者,皆剧贼也。“
                      · 唐庚:”先主始王汉中......马超卒......基业未就而一时功臣相继沦谢,如有物夺之者。“[78]
                      · 萧常:超去危即安,转祸为福,忠帅属士卒,前无坚对。
                      · 程公许:“马超......甘宁辈皆智勇绝伦,足以当一面。”
                      · 陈郁:”诸葛武侯荐马超于先主,关羽恐其出己右,移书问之,武侯曰:’可与翼徳并驱争,衡然非髯将军比也。‘羽闻而喜,余谓武侯此语,既不掩超之美,又有以结羽之心,深沉大畧可涯涘。“
                      · 郝经:“马超父子勇冠西州,与韩遂颉翥为寇,残灭三辅,垦伤汉室,董卓因之肆其蛇豕,汉遂以忘,天下分裂,不能归命有德,卒堕操手。阖门诛夷,债踣不悔,有勇无义,君子悼诸。然潼关之役,操几不免,孤剑来归,即厕关张之列,超亦人豪也哉。”
                      · 胡三省:”当此之时,关西之兵最为精强,而破于操者,法制不一也。“
                      · 陈亮:“关西诸将皆不足畏,所可惮者惟一马超。”“曹公所以南失荆、西失蜀,而孙刘争雄,天下分裂。盖其失止于留马超,取荆州而患之。不可支卒至于此,故夫取天下之大计,不可以不先定也。”
                      · 赵居信:”勇冠三军则马超。“
                      明清
                      · 罗贯中:“威震西凉立大功,渭桥六战最英雄。””西川马孟起,名誉震关中。信、布齐夸勇,关、张可并雄。渭桥施六战,安蜀奏全功。曹操闻风惧,流芳播远戎。“
                      · 李贽:养子如马超,得人如许褚,俱快事也。
                      · 谢肇淛:”汉季关、张称万人敌,岂独以勇力胜,忠肝义烈,盖有国士之风焉;不然,彼典韦、许褚、马超、曹彰等,非不并驱中原,碌碌何足比数也?“
                      · 张大龄:”当汉之衰,马超提一旅,曹孟德几为所摧,况其馀乎?呜呼!此凉之所以为凉也。“
                      · 陆深:”单马潼关会,阿瞒来送虏。不恨事无成,但恨事不武。马将军人中虎,力能捉曹公。眼当空许禇,英雄成败常有幸,舞阳杀人十四五。“
                      · 顾祖禹:”马超、韩遂挟羌胡之士而东,以曹操之用兵,几覆于潼关。幸而超、遂亦两相携贰,智计不立,卒以解散耳。终魏之世,关陇有事,必举国以争之。故以武侯、姜维之才智,而不获一逞也。“
                      · 觉浪道盛:”后周宇文护以毋在齐而缓之,马超弃父择主,固何如李傕也。无故使人缩高其亲,岂能望窦建德赦李勣之父乎。何可不审?独孤寒曰:’达人知事执之,固然先几远引,不受人之职,即可不殉人之难,此庄子休所谓养亲尽年者乎。‘杖人叹曰:’既落人间业缘难避!‘
                      · 英廉:“若夫虎臣罴士,折冲宣力、马超囊足、铫期摄帻、渴赏捐躯实不乏人,而一闻如是者。”
                      · 王夫之:“兵之初起也,群雄互角,而操挟天子四面应之而皆碎。此无异故,吕布倏彼倏此而为众所同嫉,袁术则与袁绍离矣,袁绍则与公孙瓒竞矣,袁谭、袁尚则兄弟相雠杀矣,韩遂则与马超相疑矣,刘表虽通袁绍,视绍之败而不恤矣,皆自相灭以授曹氏之灭之也。”
                      · 蒋超伯:“此奏先列马超者,盖以马氏为西州右族,曹瞒所畏,新来归附,故首列之。”[91]
                      · 文祥:初六日,由宝鸡起程,复渡渭水,河宽浪急船少,人多纷纷竞渡,恍如曹军之遇马超焉!
                      · 《永乐大典》:马超阻依北山河险固,驱牵羌胡,自为无敌矣。
                      · 《扶风乡土志》:“兼资文武,勇烈过人。”
                      近现代
                      · 卢弼:“马超勇力善战,抚有羌、胡,既兼陇右之众,又得张鲁之助,宜其所向无敌。”“或遂、超各别单马会语,与超语时虑超之勇,而以褚随耳。”
                      · 蔡东藩:“马超猛将,韩遂庸奴,两人皆非曹操敌手。但操先轻视马超,当引兵北渡时,危坐不动,微许褚之翼操下船,几已为马超所毙矣。及已知超勇,始用贾诩计议,立马语遂,抹书间超,超刚而遂愚,适堕操计,此用兵之所以尚谋也。”
                      · 冯玉祥:“千古英名基事汉,一篇遗疏痛仇曹。”
                      · 周大荒:“以人材论之,吕布马超之与张绣,盖在伯仲之间。”
                      · 尤俊:“官莫寻谢知县,将莫遇马威侯。”
                      · 万自律:“勇媲关张,威宣北魏;功昭蜀汉,绩著西凉。”
                      · 谢绍祯:“若论风貌诗书品,雄秀当推锦马超。”
                      · 《五胡录》:”三国时魏蜀两国都比较强大,和羌人发生了多次战争,并相继得胜,名将夏侯渊、马超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IP属地:福建35楼2018-10-28 23:23
                      回复
                        附录一:关于马超破苏氏坞的时间及扶风苏氏——作者:万颉不复
                        傅玄:“马超破苏氏坞,坞中有骏马百余匹,自超以下惧争取肥好者。将军庞德独取一騧马,形陋既丑,众笑之。其后马超战于渭南,逸足电发,追不可递,众乃服。”《太平御览》卷897《乘舆马赋》
                        在看三国杀庞德的时候看到了这样的记载,好奇查了下关于这个马超破苏氏坞的时间地点及这个苏氏
                        关于苏氏:
                        西汉初(公元前206-前196年),高祖刘邦徙天下豪杰充实关中,河北河南部分苏姓随之迁入陕西长安扶风一带。西汉永康元年(公元前65年)汉宣帝筑陵于杜县,改杜县为杜陵县,治所在今长安县东北。汉武帝时,苏建家于长安杜陵,跟随大将军卫青击匈奴有功,公元前127年被封为平陵侯,其后遂家于其封,因平陵县在西汉时设置,隶属右扶风,故其后裔称为扶风平陵之苏。苏建有三子:嘉、武(公元前140年-前60年)、贤居扶风武功,东汉永平八年(公元65年)设置武功县,属右扶风,其后称武功苏氏。武功苏氏亦系扶风平陵之苏。(节选自苏士福撰《眉闽蜀三族同出扶风平陵系》)
                        马超为扶风人,且一直屯兵于三辅,这个苏氏坞的苏氏应该就是这个武功苏氏了
                        关于破苏氏坞时间:
                        汉末至魏晋时期能查到的武功苏氏一族名人并不多,不过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已经够了,后任金城太守的苏则。
                        《魏略》载:“则世为著姓,兴平中,三辅乱,饥穷,避难北地。客安定,依富室师亮。”从魏略记载来看苏则为扶风苏氏大族无误了,而他是因为兴平中的三辅之乱避难北地,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让一个大氏族饥穷避难呢?
                        《魏略》又载:“……时腾近出无备,遂破走,西上。会三辅乱,不复来东,而与镇西将军韩遂结为异姓兄弟,始甚相亲,后转以部曲相侵入,更为雠敌。腾攻遂,遂走,合众还攻腾,杀腾妻子,连兵不解。建安之初,国家纲纪殆弛,乃使司隶校尉钟繇、凉州牧韦端和解之……”很显然,兴平年间在三辅作乱的是马腾,这样就和太平御览的记载对上了,兴平年间马腾于三辅作乱,其子马超破苏氏坞,作为苏氏一族的苏则避难于北地。
                        原帖链接:http://tieba.baidu.com/p/1511547226


                        IP属地:福建36楼2018-10-28 23:23
                        回复
                          附录二:马超的力气,作者:神威天将军
                          江表传
                          魏太祖与马超单马会语,超负其多力,尝置六斛米囊,东西走马,輙制米囊,以量太祖轻重。太祖寻知之,曰:“几为狡虏所欺。
                          汉代
                          旧时,十升等于一斗,十斗即一百升,等于一斛。
                          石,读音dan,作为计量单位,有两个用法:
                          1.容量单位。10斗为1石。
                          2.重量单位。在汉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
                          标准一
                          《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
                          椭量自铭“容三升少半升”。据《居延汉简》记,当时戌卒每餐口粮三升少半升,一月得米二百升,正说明此器的用途。经实测,容器645毫升,重707克,根据自铭折算,一月合194升,,一斤重241克。
                          汉代“一升”既是194毫升,100升既是19.4升
                          六斛既是6*19.4=116.4升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所以一石既为120斤,六斛既是六石,即为720斤
                          标准二
                          《关于古代粮食钟亩、石的问题》
                          “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
                          ...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也认定:汉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汉代1石为20000毫升,1斗为2000毫升,即秦汉时期1斗禾重2.7斤,这也是以实物测量所得数据。...”
                          所以“六斛”既是60*2.7,约为162斤
                          而且,禾和白米的相对重量关系是2/3,所以,“六斛米”的真正重量是:243斤。
                          帖子链接:http://tieba.baidu.com/p/2988025997


                          IP属地:福建37楼2018-10-28 23:24
                          回复
                            附录三:潼关双方兵力简析——摘自百度百科渭南之战
                            关中联军:
                            《资治通鉴》:“关中诸将果疑之,马超、韩遂……等十部皆反,其众十万,屯据潼关;”
                            十部分别是: 偏将军马超、镇西将军韩遂。 其他的有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
                            以上的十部中,超是核心、韩属于较大的军阀, 估计兵力每人有一万五千左右(超多次率本部主力一万多兵出击渡河的曹军); 而其他八人都是中、小军阀,其中有记载有梁兴五千人 (梁兴曾率本部五千人反击偷渡蒲坂津的徐晃,而他是其中势力较小的一个)。 估计侯选、程银、杨秋等中等军阀的兵力在五千—一万之间,后面五个小军阀兵力约各五千人。 所以估计关中联军的实际兵力在八万多,号称十万。
                            而且他们并不是都在潼关前线,后方估计会有部分兵力。 这样实际参加与曹军作战的部队约有六万五千—七万左右。
                            曹操集团:
                            参战兵力没有记载,根据主要的参战将领和曹用兵的习惯加以分析: 参战将领:曹操,自然会带领其精锐的虎豹骑部队参战,兵力五千左右(许禇、曹真、曹休在其中); 安西将军:曹仁,曾经在潼关单独对抗马韩联军三个多月,兵力不会少(根据此战后派其统七军讨伐反叛的苏伯、田银),估计有三万人左右; 征西护军:夏侯渊,徐晃、朱灵等大将均曾受其节制,兵力一万左右; 平狄将军:张郃,兵力五千左右(从破马、韩于渭南); 横野将军:徐晃,兵力四千以上(使晃以步骑四千人渡津); 另外都护将军(或许是厉锋将军)曹洪也很有可能参战,兵力在五千左右。 其他:将军朱灵、校尉丁斐等,司隶校尉钟繇在长安,没有部队,未参战。这样一来,曹操的部队总兵力大致在六万—六万五千人左右。 因此,这次战役基本也是一场双方兵力相当的交战。


                            IP属地:福建38楼2018-10-28 23:25
                            回复
                              附录四:两张潼关之战的相关示意图




                              IP属地:福建39楼2018-10-28 23: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