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吧 关注:153,400贴子:1,664,043

回复:《熊心:被认为是傀儡的楚怀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物表四:宋义
宋义,出身楚国贵族,生卒年(?-前207年)。相比较与熊心的被虚化,宋义则是一个被丑化的人物。
据说宋义当过楚国令尹,但不知是哪个楚王的令尹,因为近几个楚王都对不上号。
宋义是因为项梁拥立熊心复立楚国而来的旧贵族之一。项梁在连破秦军后有骄色,宋义看出问题,但是劝谏未果,结果就是项梁果然被秦军突袭杀死。
熊心亲政后,与宋义面见议事,看出宋义有才能,于是在决策出兵灭秦之时,任命宋义为上将军,统领北路楚军前往救赵击秦,同行的有次将项籍、末将范增。
宋义统兵行至安阳时就驻兵不前,计划坐山观虎斗,让秦赵相争,等楚国坐收渔翁之利。结果项籍乘着北路楚军远离彭城脱离熊心直接掌控的时机,以宋义背叛熊心的口号,乘机谋杀了宋义,抢夺了北路楚军的指挥权。
当时六国复立,关东已不复为秦国所有,秦军出关,就等于深入敌国,劳师远征,后勤补给线漫长且不易,是件很危险的事情,一着不慎就是灭顶之灾(比如王离军团就因为粮道就被切断,然后这个秦国最精锐的主力军就因此覆灭)。
秦二世二年九月,秦将章邯击杀楚将项梁,然后移兵河北,攻破赵国邯郸,再与秦将王离一起围攻巨鹿;闰九月,熊心接到求援,派军北上救赵;十一月,安阳兵变;十二月,巨鹿之战。也就是说秦军打巨鹿打了四个月都没打下来,顿兵城下,甚至有可能师老兵疲,所以粮道被断后,就直接惨败于锐气正盛的楚军。
综合而言,没有楚军的参战,放任秦军进攻巨鹿,破城的可能性也很低,就算最后秦军成功攻破巨鹿,也可能是艰难惨胜。或许就是宋义在安阳停驻时,观察到了巨鹿的情况,才做出了坐山观虎斗等渔翁之利的计划。
所以,宋义的计划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差,属于中规中矩,是比较稳妥的计划,对楚国是利大于弊。同时,以楚国的地缘来说,交好齐国也是明智之选。至于后来项籍一个破釜沉舟歼灭了秦军,那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也不是每个人都像项籍那么能打的,所以不能以后来的事指责宋义的计划。
宋义虽然比不过一线90+的名将,但也是个二线80+的良将之才。
宋义之死,熊心是要负很大责任的,因为不是熊心的提拔重用,项籍也无法从一个小偏将成为北路主力的次将(还是那句话,不要高估早期项籍的地位和重要性),没有成为次将,就无法谋杀夺权,是熊心低估了项籍的野心和权术。
项籍使用权术谋杀了主将,使诸将都大为惊恐,毕竟谁都不想和一个玩弄权术谋杀主将的狠人共事,而且这是形同造反。事后熊心为了大局考虑,承认了项籍的兵变,任命项籍为上将军,继续执行北上救赵的命令,于是诸将才开始受到项籍的节制和指挥。
说实话,熊心不仅是对宋义的死要负责任,还有点对不起宋义的。


IP属地:江西57楼2021-02-16 15:27
回复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8楼2021-02-16 16:10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9楼2021-02-18 23:37
      回复
        人物表五:共敖
        共敖,出身楚国贵族,生卒年(?-前204年),也是个大众忽略的人物。
        共敖是楚怀王熊心的柱国(大概相当于太尉或大将军一职),是熊心派遣的三路楚军中的南路楚军主将,成功攻占南郡,收复旧都郢城,后来和项籍一起瓜分了熊心的楚国,被立为临江王,定都江陵。
        本人认为,共敖是楚国公族的一员,出自芈姓共氏,是当初项梁拥立熊心时,因楚国复国而来的旧贵族,所以受到熊心的赏识和提拔,被任命为柱国,统领南路楚军攻略郢城,这一项带有政治意义的进攻。
        后来项籍联合诸将一起夺权篡位,攻下南郡的共敖受不了王位的诱惑,背叛了熊心,被立为临江王。
        共敖的背叛,不仅是对楚国公族势力的严重伤害,还沉重的打击和分裂了熊心嫡系的力量,导致人心不稳,这也是后来项籍出关东返夺权的时候,熊心没有武力镇压的原因之一。


        IP属地:江西60楼2021-02-19 16:38
        回复
          人物表六:项籍
          项籍,字羽,出身楚国项氏贵族,生卒年(前232年-前202年),项燕之孙,父亲失载,也是项梁和项缠的侄子。在前223年楚国灭亡的时候,虚岁10岁。
          曾与季父项梁避难江东,相比较与受到大家拥戴、很有声望的项梁,项籍则是受到大家的畏惧,毫无拥护之心。
          后来跟随项梁起兵反秦、拥立熊心为楚王,成为项梁手下的一个偏将。后来项梁战死,由熊心亲政,被封为长安侯和鲁公(鲁县县令),在大家厌恶项籍的情况下,被熊心任命为北路军次将。安阳兵变后率军在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威震天下。
          在新安坑杀二十万秦降兵,又入关屠杀秦王赵子婴和秦国赵氏宗室,后与熊心决裂,分封天下,自立为西楚霸王,成功篡位夺权,弑君杀熊心。楚汉战争,与刘邦争天下失败自杀,时年30岁。
          项籍这个人,才智无双,军事能力无人能及,政治权术能力都是出类拔萃,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从一个不起眼的楚国小小的偏将成为称霸天下的最强大的诸侯王,单以个人能力而言,放眼中华历史,都是能排进前几的。
          政治上的得意之作:安阳兵变和分封天下。
          军事上的得意之作:巨鹿之战、彭城之战和荥阳之战。
          但是项籍犯了一个聪明人的通病,就是过于自信,以至于刚愎自用,以为能靠自己一个人的才智就能扫平天下,结果刚好遇到了一个克星刘邦,刘邦有自知之明,于是集合天下人之才智,击败了项籍。
          【项籍】vs【刘邦+萧何+张良+韩信+英布+彭越+陈平】,不输才怪,刘邦阵营的人才,随便拿一个出来,都是能在中华史排的上号的。当然了,换一种说法,项籍一个人对上这些人,打死打活打了四年,还打的有来有回,才被打死,可见项籍的强大。
          说完正面,再说负面,除了上面的刚愎自用,项籍的为人不是个什么好东西,天生反骨、忘恩负义、玩弄权术、篡位弑君、屠城杀降、残暴好杀、无恶不作,作恶程度也能排进历史前几。
          项籍为人野心勃勃,天生反骨,就算不造熊心的反,也会造项梁或项梁儿子的反。不只是对熊心的忘恩负义,还对项梁忘恩负义。项梁对项籍恩重如山,而章邯是杀死项梁的凶手,结果呢,如果说在殷墟接受章邯军团投降是形势所迫,那么在新安,坑杀二十万秦降兵,唯独放过章邯三人组,还封为三秦王,那就是纯粹为了自己的私心,篡位造反的野心,这就是对项梁的忘恩负义,后来还逼走了疑似项梁儿子的项襄。
          在大家都厌恶项籍的情况下,熊心不仅是封他为长安侯和鲁公,还把他从一个小小的偏将提拔为国家主力的次将,予以重用,而不是闲置在家,结果呢,安阳兵变,不只是抢了熊心的兵权,还抢了项梁的家族遗产,成为项氏一族的话事人。后来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姑且算是报答了熊心的恩情,但是后来又篡位造反,直接弑杀熊心,那就是对熊心的忘恩负义。
          项籍不仅喜欢杀人,还喜欢大屠杀,在新安坑杀降兵,在齐地大屠杀,还有其他地方的屠城,残暴好杀,令人发指。
          更搞笑的是,堂堂一个诸侯王,居然化身绑匪,拿刘太公做人质,要挟刘邦,这种绑匪行径,实在令人耻笑。
          正可谓是,越有能力的人,能做的罪恶会越大。
          项籍篡族篡国又弑君,玩弄权术,作法自毙,被刘邦诛灭,不只是拯救了天下人,还以弑君逆贼的身份(鲁公)下葬,也是罪有应得。
          虽然项籍伏诛,但还是祸害了项氏一族,致使项氏一族改姓刘氏,导致项氏一族绝嗣族灭。
          再额外说一下【鲁公】这个事,不得不说儒家的骂人那真是不着痕迹,手段极其高明。
          【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後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穀城。】
          这段记载,咋一看,还以为鲁县人是在给项籍尽忠守节,实际却是在骂项籍是个篡位弑君的逆贼。
          鲁县,也就是曲阜,孔子的老家,儒家的大本营。当初楚王熊心亲政后,封项籍为鲁公,也就是鲁县县令,后来项籍借用义帝的名义封自己为西楚霸王,虽然名义上仍然是义帝熊心的臣子(诸侯王),实际是篡位造反,也不再具有鲁公的身份。项籍死后,其他地方都降了,唯独鲁县这个地方没有投降,还以当初封的鲁公的名义为项籍尽忠守节,而不是为西楚王守节,这就是在指着项籍骂,你就是个篡位弑君的逆贼,还顺带向刘邦示好,于是悟性极高的刘邦一看,懂了,毕竟自己还打着为熊心报仇的旗号讨伐项籍呢,于是就以鲁公的身份下葬项籍,实际就是盖棺定论给了一个篡位弑君的逆贼身份。


          IP属地:江西61楼2021-02-19 16:44
          回复
            人物表七:项襄
            项襄,出身楚国项氏贵族,生卒年(?-前179年),父祖失载,家庭关系不详。
            汉二年(前205年),项襄在定陶投奔刘邦,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改叫刘襄,汉十二年(前195年)随刘邦平定英布叛乱,被封桃侯,子曰刘舍,汉景帝时为丞相。
            史籍关于项襄的记载很少,也很简略,但是仔细一分析,这个人还是很特别的。
            项襄的家庭关系不详,但是出身项氏一族,在汉二年,刘邦挥师东出,进军彭城,汉军经过定陶的时候,项襄就在定陶投靠了刘邦,【以客从】说明不是战败被俘后投降了,而是主动投靠的。当时西楚已经立国,正是国势最强的时候,而项籍又对项氏一族予以重用,为什么项襄会直接抛弃西楚国王族的身份,投靠刘邦呢。
            结合后来项籍败亡时的情况,众叛亲离,项氏一族和项籍互相抛弃,项氏一族集体降汉,项籍带着少数亲信跑路乌江,可以看得出来项氏内部也不喜欢项籍。在汉二年年初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项籍弑杀熊心,年中汉军东出,项襄就投靠了刘邦,说明项襄很不喜欢项籍的为人,对项梁和熊心的忘恩负义,还篡位弑君,残暴好杀。
            但是情况不止于此,因为项襄投靠刘邦被赐姓氏后,不仅是跟随刘邦讨伐英布,因功封侯,儿子刘舍(项舍)还在汉景帝时当上了丞相。
            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上了,那么刘舍作为敌国余孽后裔,不但没有受到老刘家猜忌,自己也没有敌国余孽的意识,没有安分守己低调做人,还一路高调的升迁到丞相呢。
            所以笔者认为,项襄,有可能,是项梁的儿子。
            假如项襄是项梁的儿子,那么很多事情都能说得通了。原本项梁是项氏一族的话事人,但是项梁死后,最后由项籍夺权成为项氏的话事人,导致项襄这个项梁儿子在项氏一族的地位非常尴尬,毕竟项籍对项梁忘恩负义,且抢了项襄他爹的政治军事遗产。
            汉二年初,熊心被杀,让项襄感到了危险,担心忘恩负义、残暴好杀的项籍会对自己下手,于是在汉二年年中刘邦东出的时候,毫无犹豫的抛弃西楚国项氏王族的身份,乘机投靠了刘邦。而当初项梁对刘邦也是有大恩的,刘邦在受到熊心提拔重用之前,是受项梁的赏识重用之恩,可以算做项梁集团的一员。刘邦和项籍是仇敌,但是和项梁父子没有仇,和项氏一族也没有仇,所以后来才会出现项氏一族集体降汉的场面。
            从汉二年(前205年)投靠刘邦,一直到汉十二年(前195年),项襄再度出场,是跟随刘邦讨伐英布。为什么刘邦讨伐其他人的时候没有出场,而讨伐英布的时候就出场了呢,或许就是因为当初英布投靠了项梁,英布集团和项梁有莫大的联系,刘邦带着项襄一起去,就是利用项梁之子的身份对英布集团展开人心攻势。
            正是因为对刘邦有恩,又与项籍有仇,项襄父子才没有受到猜忌,没有低调做人,而是被老刘家重用,最后一路升迁到丞相之位。
            而项籍由于上位不正,才加重对项氏宗亲的施恩,只是效果不说也罢。


            IP属地:江西62楼2021-02-20 09:58
            回复
              人物表八:项缠
              项缠,字伯,出身楚国项氏贵族,生卒年(?-前192年),项燕的儿子,项梁的兄弟,项籍的季父。
              项缠也是被饭圈化的项籍吹指责的对象之一。
              项缠是楚国的左尹,也叫左令尹,就是左丞相。封官的时候应该是在熊心迁都彭城亲政之时,和封项籍为长安侯一样,都是熊心对项梁死后的项氏一族的安抚和重用。
              那这个左丞相是什么时候去的北路楚军呢,我个人认为是在项籍出任上将军之后,和秦军交战期间。当初宋义为上将军,全权负责北上之时,熊心也不可能再派一个左丞相跟随。
              后来安阳兵变,虽然被熊心压下来了,任命项籍为上将军,继续统兵北上救赵,但是双方的君臣关系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熊心为了大局考虑,就派项缠北上,既是对项籍表达善意,更是对北路楚军的支援,一切都是为了灭秦。
              秦亡后,鸿门宴,项籍是肯定不会杀刘邦的,然而项庄这个二愣子被范增忽悠了,以为是要杀刘邦的,但是项缠是个聪明人,知道侄子项籍野心勃勃,不会杀刘邦,于是及时制止了项庄的行为。
              项缠虽然是楚国左丞相,但是没兵权,无法制止项籍的篡位夺权,何况篡位立国后项氏还能成为王族,何况明面上熊心还被尊为义帝,给楚国众人一个自我安慰的理由。但是项缠没想到,项籍篡位后,居然还杀了熊心,逼走了项襄,让项缠清楚的意识到项籍的为人,天生反骨、忘恩负义、残暴好杀。
              后来项籍化身绑匪,拿刘太公当人质威胁刘邦,要杀刘太公的时候,被项缠拦下来了。杀刘太公只能为项籍一个人泄愤,没有其他任何好处,还会遭到刘邦的杀父之仇,会迁怒于项氏一族。
              如果项籍势大,西楚国祚长久,项缠和项氏一族委身于他,亦无不可,但当时楚汉相持,胜负尤未知,想要项氏一族为项籍效死,搭上一族的性命,那就别想了。
              最后项籍败亡之际,项籍和项氏一族互相抛弃,项籍带着少数亲信跑路乌江,而项缠与项氏一族集体降汉。
              另外,对项缠的辈分,我也有点想说的,我认为项缠有可能是项燕的长子。
              一般根据“季父”一词,大家把项缠当做项燕的小儿子、项梁的弟弟、项籍的叔叔。但是,项梁的记载也是“季父”,怎么会出现2个季父?而不是伯父、仲父、叔父呢?而且项缠字伯,伯仲叔季,伯是老大,项氏是有文化的楚国贵族,怎么可能会给小儿子取字伯呢?
              所以我认为有两种可能,1是司马迁写错了,2是季父包含了父亲的兄和弟,不单是指父亲的弟。


              IP属地:江西63楼2021-02-20 09:59
              回复
                人物表九:英布
                英布,出身楚国庶民阶层,生卒年(?-前196年)。
                英布也是被饭圈化的项籍吹攻击指责的对象之一。
                英布在鄱阳起义后,投奔了项梁,参与楚国复辟,被封为当阳君,是楚国的高层之一,要知道,当时的楚国只有2个封君,另一个就是项梁的武信君。
                英布开始是楚国的臣子,楚王熊心的臣子;后来是九江国的国君,义帝熊心名义下的诸侯王;从来不是项籍的臣属,不是西楚国的臣子,更不存在背叛项籍的说法。
                楚汉战争中,英布没有帮助项籍进攻齐国和刘邦,就是因为长期和项籍共事,知道项籍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彭城时项籍就遭到大家的厌恶,后来谋杀主将、忘恩负义、背信弃义、篡位弑君等等,都是英布亲身经历的。
                虽然英布参与了项籍的篡位,得到了好处(王位),项籍、英布、吴芮、共敖四个人瓜分了熊心的楚国,但是看到项籍种种的恶劣行为,英布吴芮共敖三个楚人诸侯王也不敢与之为伍,作壁上观,没有支持项籍,甚至后来还助刘攻项。


                IP属地:江西64楼2021-02-20 10:06
                回复
                  人物表十:刘邦
                  刘邦。
                  刘邦于前256年生于楚国沛县丰邑,前223年楚国灭亡的时候,刘邦已经34岁了,从小接受的楚国文化习俗,父祖都是沛县丰邑的土著,在楚国之前是受宋国的统治。
                  刘邦出身庶民之家,家庭没什么文化,从刘太公给儿子们取的名字就可以看得出来:长子刘伯、次子刘仲、三子刘季(刘邦),伯仲叔季,是古代的年龄大小的排行。
                  对于后人给刘邦编写的那个族谱,笔者持保留态度,杜撰族谱,特别是发达后给祖宗编了族谱,是一件自古以来就是司空见惯的事。刘邦被称为沛县人,说明他的祖父是在沛县出生长大,笔者认为,不只是刘邦的父祖,连同父祖之前的先祖都是沛县土著,也就是宋人后裔。
                  当然了,不管是什么后裔,刘邦他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楚人,如同秦国白起,虽然是楚平王熊居之孙熊胜(白公胜)的后裔,但是迁徙到秦国,几代人传下来,白起已然成为了一个秦人。
                  刘邦出身楚国庶民,当过几年秦国的小吏(亭长),后来因受不了秦国的暴政,弃官而逃,落草为寇,在陈胜起义后也起兵反秦,加入项梁集团,重新成为楚国的一员,被项梁赏识重用,项梁死后又被熊心提拔重用,被封为砀郡长武安侯,受命西进入关灭秦,以楚国武安侯的身份攻入关中,灭亡了秦国。因怀王之约封汉王,建立汉国,在楚汉战争中击败项籍,一统天下。
                  刘邦和熊心的关系不同一般,熊心是刘邦的恩主,正是因为熊心的提拔重用,派遣西进,才有刘邦建功立业入关灭秦的功业,得以封王,建立汉政权,法统源于怀王之约。在得知项籍弑杀熊心之后,刘邦便打起为熊心报仇的旗号讨伐项籍(本质上为了刘邦自己打天下,再顺带给熊心报仇,一举多得,二者并不矛盾)。当初熊心封项籍为鲁公,于是在诛杀项籍之后,刘邦便把项籍以鲁公的身份,以鲁公之礼下葬,属于盖棺定论给项籍定了一个弑君逆贼的身份,也算是给熊心报仇的事做了一个完结。
                  熊心重恩轻威,重赏轻罚,讲仁德,心胸宽广,在有一个共同目标和敌人的时候,能做到灭秦的壮举,但是在秦国这个最大的敌人和共同的目标消失后,就遭到了逆臣的反噬,身死国灭;项籍重威轻恩,重罚轻赏,讲残暴,心胸狭隘,但是暴虐和畏惧不能维持长久的统治,当唯一的依仗--军队武力遭到失败,展现颓势后,立刻众叛亲离,墙倒众人推,完全得不到臣民和宗亲的怀念和拥护。
                  熊心和项籍分别代表了两个极端,所以都是身死国灭的结局。
                  而刘邦,恩情仁德不如熊心,威慑残暴不如项籍,但是能集合熊项二人之长,避二人之短,做到恩威并重、赏罚分明,加上知人善用,最终一统天下。
                  秦灭六国,看似秦国是最后的赢家,实际只能算半个赢家,十几年后,六国复辟,不但灭了秦国,六国联军还屠了秦国宗室,最后由刘邦一统天下,建立一个长久稳定的王朝,真正意义上的结束了数百年以来的分裂和战乱。
                  后楚(熊心楚国),就是这样做到了灭秦启汉的历史贡献。


                  IP属地:江西65楼2021-02-20 10:08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6楼2021-02-20 23:31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7楼2021-02-21 23:28
                      回复




                        IP属地:江西68楼2021-02-22 19:40
                        回复



                          IP属地:江西69楼2021-02-22 19:41
                          回复
                            熊心对项籍的态度是提拔重用,对项氏一族也是安抚和提拔为主。
                            项籍在项氏内部地位很一般,只是项梁众多族人中的一个人;项籍在楚国的地位也很一般,只是大军头项梁手下的偏将,地位不如英布、陈婴等自己带兵入伙的军头。
                            项梁死后,项籍被人人厌恶,是熊心不嫌弃他,把项籍从一个人人厌恶的小偏将提拔为国家主力的次将,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熊心的这个提拔重用,项籍连兵变夺权的资格都没有。
                            如果熊心真的要打压项籍,直接闲置在家,关在彭城,放在自己眼皮底下看着,反正项籍无兵无权,又人人厌恶,何必放出去建功立业,脱离自己的掌控呢。
                            还是那句话,很多人都高估了项籍在早期的地位和作用,甚至还有些奇葩幻想出了一个针对熊心和项籍的阴谋论。


                            IP属地:江西70楼2021-02-24 19: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