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吧 关注:154,390贴子:1,664,152

回复:《熊心:被认为是傀儡的楚怀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并没有给熊心单独立传,或许是因为不知该用本纪还是用世家/列传;或许是因为单独立传后,会减弱刘邦灭秦的功劳,或许是其他原因。
纵然如此,我们还是能从《史记》的只言片语里面发现熊心的事迹。
所以本人根据《史记》等书,写了《楚义帝本纪》。
https://tieba.baidu.com/p/5921289839


IP属地:江西16楼2018-10-26 00:12
回复
    来张年表


    IP属地:江西17楼2018-10-26 00:13
    回复
      再截图一张吧内一个秦粉说的话。


      IP属地:江西18楼2018-10-26 00:14
      收起回复
        本贴11楼的第九章补充一句话。
        第九章:熊心的三路攻秦(下)
        西路军。
        当初熊心决策出兵的时候,项籍是想要和刘邦一起西进的,但是诸将都认为项籍心性杀戮太重,不宜前往,需要派遣一个宽厚的长者,于是熊心否决了项籍的请求,命令刘邦西进入关。
        【史记: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彊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彊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
        【史记:令沛公西略地入关】、【史记: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
        不管是【令】还是【遣】,或是【卒不许】,都是从上而下的命令,傀儡能做到这样吗?
        在接受了楚国大王熊心的命令之后,楚国武安侯、砀郡长刘邦,率领楚军西进,开启了入关灭秦之路。


        IP属地:江西21楼2018-10-26 14:00
        回复
          @湖广逍遥客
          申精


          IP属地:江西22楼2018-10-26 17:27
          回复


            IP属地:江西来自iPhone客户端24楼2018-10-27 14:58
            回复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IP属地:江西35楼2018-11-28 11:09
              回复(1)
                人物表一:熊心
                熊心,出身楚国熊氏王族,生卒年(?-前205年),是楚怀王熊槐之孙,父亲失载。
                熊心是影响秦末历史走向的关键人物之一,也是最被忽视和轻视的人物,没有之一。是楚灭秦的领导人和决策人,派遣大将刘邦项籍等率领楚军攻灭秦国,实现了亡秦必楚的壮举。
                前223年秦国攻灭楚国后,流落民间,为人牧羊。前208年六月受到范增倡导提议,被项梁拥立为楚王,复辟楚国,仍叫楚怀王,定都盱台。三个月后,执政楚国的项梁意外战死,楚国内部一片动荡,时任楚王的熊心乘机掌握了楚国的实权,迁都彭城,然后战略布局,做出决策,调兵遣将,出兵三路,派遣部将刘邦、项籍、共敖等人率军攻灭秦国,在前206年实现了亡秦必楚的壮举,洗刷了楚国百年来的耻辱,报了父祖和家族的大仇。
                秦王赵子婴向楚军刘邦部投降后,楚军项籍部联合诸侯联军也进入关中,屠了秦国赵氏宗室。鸿门宴之后项籍勾结楚国诸将和列国将领,分封天下,明面上尊熊心为义帝,成为天下共主,实际是集体造反,驱逐旧主,自立为王,把属于熊心的楚国一分为四:西楚国项籍、临江国共敖、九江国英布、衡山国吴芮,从而架空了熊心,最终遭到项籍的篡位弑君。
                熊心这个人,一心想要灭秦,为了灭秦可以牺牲一切,也知道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道理,但是没有把握好尺度。虽然成功灭秦,但是不能制裁反逆,太阿倒持,以至于人心离散,最终被逆臣项籍篡位亡国,正可谓是人如其名,心,成于人心,败于人心。也当得了苏轼的【天下之贤主】的评价。


                IP属地:江西53楼2021-02-16 14:11
                收起回复
                  人物表二:项梁
                  项梁,出身楚国项氏贵族,生卒年(?-前208年),是项燕之子。
                  前223年楚国灭亡后,逃难民间,避祸于江东,成为秦国会稽郡守和士大夫的座上客,非常有声望和实力,受到众人的推崇。因此而起事反秦,成为江东义军的领袖。在陈胜死后,项梁成为楚地最有实力、最有声望的大军头,采纳范增建议拥立楚怀王熊槐之孙熊心为楚王,复辟楚国。借着楚王的旗号,掌控大权,统领其他军头,不断的扩充实力。如果项梁一直执政下去,那么作为军头联合体的楚国就会变成项梁一个人的楚国。但是才三个月,项梁就战死沙场,还没来得及消化其他军头,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项氏政治军事集团(这个项氏指项梁父子,和项籍无关),以至于项梁战死后,项梁儿子还不足以继任父亲的权柄和力量,国中权力被熊心夺取,族中权力被项籍篡夺。
                  项梁用他自己的声望和实力,复辟了楚国,给项籍提供了一个平台。当这个平台建立后,项梁就从引路人变成了拦路石,因为打下的天下都是项梁父子的,和项籍无关。所以项梁的突然战死,是项籍的一大好消息,从此自己可以想干嘛就干嘛了,比如抢夺项梁的遗产。
                  如果项梁一直执政到篡位立国,那么以项籍的为人,就算不造项梁的反,也会造项梁儿子的反,成为第二个刘濞/石虎,特别是石虎。


                  IP属地:江西54楼2021-02-16 14:13
                  回复
                    人物表三:范增
                    范增,出身楚国贵族,生卒年(约前277年-前204年),前223年楚国灭亡时,年纪最少55岁,按照古人的寿命,说他一生都生活在楚国的统治下也不为过,换句话说,范增的一生都受到楚王室熊氏的恩泽,所以后来力主倡导拥立熊氏子孙为楚王,复辟楚国。
                    项梁很赏识范增,大概也就在这个时候,出于某些原因,让侄子项籍认范增为亚父,但项籍内心是不乐意的,范增也没把亚父当回事。
                    项梁死后,在彭城,大家(诸老将)都很厌恶项籍,范增应该也是诸老将的一员。后来被熊心任命为北路楚军的末将,安阳兵变的时候,没有看到关于范增的记载,应该是在等彭城熊心的决定,同时也察觉到了项籍的反意,但在灭秦大局面前,这些反意和矛盾暂时被压了下来。
                    秦亡后,鸿门宴,范增一个劲的劝说项籍杀刘邦,其实不是为了项籍,而是对项籍心怀不轨,知道项籍要篡位造反了,想拖项籍的后腿。
                    项籍为了造反成功,就需要联合诸将一起,如果杀了刘邦,诸将就不会跟着项籍一起造反,因为会信不过项籍。
                    最终项籍看破范增的伎俩,没有杀刘邦,成功篡位夺权。而范增也得罪了刘邦。
                    项籍与范增从此面和心不和,互相猜忌,后来项籍弑君杀熊心,使二人的关系完全破裂,但无兵无权的范增无可奈何,只能在西楚国当个隐身人。
                    楚汉战争初期,范增当隐身人,没有给西楚国效力,刘邦也没把他放心上,到了战争中期,范增发现刘邦越来越势大,有一统天下之势,担心对自己秋后算账,于是出山帮助项籍。而刘邦知道项籍和范增二人互相猜忌,于是就用了一个形同儿戏的反间计,弄死了范增。
                    简单来说,范增与项籍是面和心不和的关系,互相猜忌,反间计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同苏轼《范增论》所言: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IP属地:江西55楼2021-02-16 14:16
                    回复
                      人物表四:宋义
                      宋义,出身楚国贵族,生卒年(?-前207年)。相比较与熊心的被虚化,宋义则是一个被丑化的人物。
                      据说宋义当过楚国令尹,但不知是哪个楚王的令尹,因为近几个楚王都对不上号。
                      宋义是因为项梁拥立熊心复立楚国而来的旧贵族之一。项梁在连破秦军后有骄色,宋义看出问题,但是劝谏未果,结果就是项梁果然被秦军突袭杀死。
                      熊心亲政后,与宋义面见议事,看出宋义有才能,于是在决策出兵灭秦之时,任命宋义为上将军,统领北路楚军前往救赵击秦,同行的有次将项籍、末将范增。
                      宋义统兵行至安阳时就驻兵不前,计划坐山观虎斗,让秦赵相争,等楚国坐收渔翁之利。结果项籍乘着北路楚军远离彭城脱离熊心直接掌控的时机,以宋义背叛熊心的口号,乘机谋杀了宋义,抢夺了北路楚军的指挥权。
                      当时六国复立,关东已不复为秦国所有,秦军出关,就等于深入敌国,劳师远征,后勤补给线漫长且不易,是件很危险的事情,一着不慎就是灭顶之灾(比如王离军团就因为粮道就被切断,然后这个秦国最精锐的主力军就因此覆灭)。
                      秦二世二年九月,秦将章邯击杀楚将项梁,然后移兵河北,攻破赵国邯郸,再与秦将王离一起围攻巨鹿;闰九月,熊心接到求援,派军北上救赵;十一月,安阳兵变;十二月,巨鹿之战。也就是说秦军打巨鹿打了四个月都没打下来,顿兵城下,甚至有可能师老兵疲,所以粮道被断后,就直接惨败于锐气正盛的楚军。
                      综合而言,没有楚军的参战,放任秦军进攻巨鹿,破城的可能性也很低,就算最后秦军成功攻破巨鹿,也可能是艰难惨胜。或许就是宋义在安阳停驻时,观察到了巨鹿的情况,才做出了坐山观虎斗等渔翁之利的计划。
                      所以,宋义的计划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差,属于中规中矩,是比较稳妥的计划,对楚国是利大于弊。同时,以楚国的地缘来说,交好齐国也是明智之选。至于后来项籍一个破釜沉舟歼灭了秦军,那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也不是每个人都像项籍那么能打的,所以不能以后来的事指责宋义的计划。
                      宋义虽然比不过一线90+的名将,但也是个二线80+的良将之才。
                      宋义之死,熊心是要负很大责任的,因为不是熊心的提拔重用,项籍也无法从一个小偏将成为北路主力的次将(还是那句话,不要高估早期项籍的地位和重要性),没有成为次将,就无法谋杀夺权,是熊心低估了项籍的野心和权术。
                      项籍使用权术谋杀了主将,使诸将都大为惊恐,毕竟谁都不想和一个玩弄权术谋杀主将的狠人共事,而且这是形同造反。事后熊心为了大局考虑,承认了项籍的兵变,任命项籍为上将军,继续执行北上救赵的命令,于是诸将才开始受到项籍的节制和指挥。
                      说实话,熊心不仅是对宋义的死要负责任,还有点对不起宋义的。


                      IP属地:江西57楼2021-02-16 15:27
                      回复
                        人物表五:共敖
                        共敖,出身楚国贵族,生卒年(?-前204年),也是个大众忽略的人物。
                        共敖是楚怀王熊心的柱国(大概相当于太尉或大将军一职),是熊心派遣的三路楚军中的南路楚军主将,成功攻占南郡,收复旧都郢城,后来和项籍一起瓜分了熊心的楚国,被立为临江王,定都江陵。
                        本人认为,共敖是楚国公族的一员,出自芈姓共氏,是当初项梁拥立熊心时,因楚国复国而来的旧贵族,所以受到熊心的赏识和提拔,被任命为柱国,统领南路楚军攻略郢城,这一项带有政治意义的进攻。
                        后来项籍联合诸将一起夺权篡位,攻下南郡的共敖受不了王位的诱惑,背叛了熊心,被立为临江王。
                        共敖的背叛,不仅是对楚国公族势力的严重伤害,还沉重的打击和分裂了熊心嫡系的力量,导致人心不稳,这也是后来项籍出关东返夺权的时候,熊心没有武力镇压的原因之一。


                        IP属地:江西60楼2021-02-19 16:38
                        回复
                          人物表六:项籍
                          项籍,字羽,出身楚国项氏贵族,生卒年(前232年-前202年),项燕之孙,父亲失载,也是项梁和项缠的侄子。在前223年楚国灭亡的时候,虚岁10岁。
                          曾与季父项梁避难江东,相比较与受到大家拥戴、很有声望的项梁,项籍则是受到大家的畏惧,毫无拥护之心。
                          后来跟随项梁起兵反秦、拥立熊心为楚王,成为项梁手下的一个偏将。后来项梁战死,由熊心亲政,被封为长安侯和鲁公(鲁县县令),在大家厌恶项籍的情况下,被熊心任命为北路军次将。安阳兵变后率军在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威震天下。
                          在新安坑杀二十万秦降兵,又入关屠杀秦王赵子婴和秦国赵氏宗室,后与熊心决裂,分封天下,自立为西楚霸王,成功篡位夺权,弑君杀熊心。楚汉战争,与刘邦争天下失败自杀,时年30岁。
                          项籍这个人,才智无双,军事能力无人能及,政治权术能力都是出类拔萃,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从一个不起眼的楚国小小的偏将成为称霸天下的最强大的诸侯王,单以个人能力而言,放眼中华历史,都是能排进前几的。
                          政治上的得意之作:安阳兵变和分封天下。
                          军事上的得意之作:巨鹿之战、彭城之战和荥阳之战。
                          但是项籍犯了一个聪明人的通病,就是过于自信,以至于刚愎自用,以为能靠自己一个人的才智就能扫平天下,结果刚好遇到了一个克星刘邦,刘邦有自知之明,于是集合天下人之才智,击败了项籍。
                          【项籍】vs【刘邦+萧何+张良+韩信+英布+彭越+陈平】,不输才怪,刘邦阵营的人才,随便拿一个出来,都是能在中华史排的上号的。当然了,换一种说法,项籍一个人对上这些人,打死打活打了四年,还打的有来有回,才被打死,可见项籍的强大。
                          说完正面,再说负面,除了上面的刚愎自用,项籍的为人不是个什么好东西,天生反骨、忘恩负义、玩弄权术、篡位弑君、屠城杀降、残暴好杀、无恶不作,作恶程度也能排进历史前几。
                          项籍为人野心勃勃,天生反骨,就算不造熊心的反,也会造项梁或项梁儿子的反。不只是对熊心的忘恩负义,还对项梁忘恩负义。项梁对项籍恩重如山,而章邯是杀死项梁的凶手,结果呢,如果说在殷墟接受章邯军团投降是形势所迫,那么在新安,坑杀二十万秦降兵,唯独放过章邯三人组,还封为三秦王,那就是纯粹为了自己的私心,篡位造反的野心,这就是对项梁的忘恩负义,后来还逼走了疑似项梁儿子的项襄。
                          在大家都厌恶项籍的情况下,熊心不仅是封他为长安侯和鲁公,还把他从一个小小的偏将提拔为国家主力的次将,予以重用,而不是闲置在家,结果呢,安阳兵变,不只是抢了熊心的兵权,还抢了项梁的家族遗产,成为项氏一族的话事人。后来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姑且算是报答了熊心的恩情,但是后来又篡位造反,直接弑杀熊心,那就是对熊心的忘恩负义。
                          项籍不仅喜欢杀人,还喜欢大屠杀,在新安坑杀降兵,在齐地大屠杀,还有其他地方的屠城,残暴好杀,令人发指。
                          更搞笑的是,堂堂一个诸侯王,居然化身绑匪,拿刘太公做人质,要挟刘邦,这种绑匪行径,实在令人耻笑。
                          正可谓是,越有能力的人,能做的罪恶会越大。
                          项籍篡族篡国又弑君,玩弄权术,作法自毙,被刘邦诛灭,不只是拯救了天下人,还以弑君逆贼的身份(鲁公)下葬,也是罪有应得。
                          虽然项籍伏诛,但还是祸害了项氏一族,致使项氏一族改姓刘氏,导致项氏一族绝嗣族灭。
                          再额外说一下【鲁公】这个事,不得不说儒家的骂人那真是不着痕迹,手段极其高明。
                          【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後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穀城。】
                          这段记载,咋一看,还以为鲁县人是在给项籍尽忠守节,实际却是在骂项籍是个篡位弑君的逆贼。
                          鲁县,也就是曲阜,孔子的老家,儒家的大本营。当初楚王熊心亲政后,封项籍为鲁公,也就是鲁县县令,后来项籍借用义帝的名义封自己为西楚霸王,虽然名义上仍然是义帝熊心的臣子(诸侯王),实际是篡位造反,也不再具有鲁公的身份。项籍死后,其他地方都降了,唯独鲁县这个地方没有投降,还以当初封的鲁公的名义为项籍尽忠守节,而不是为西楚王守节,这就是在指着项籍骂,你就是个篡位弑君的逆贼,还顺带向刘邦示好,于是悟性极高的刘邦一看,懂了,毕竟自己还打着为熊心报仇的旗号讨伐项籍呢,于是就以鲁公的身份下葬项籍,实际就是盖棺定论给了一个篡位弑君的逆贼身份。


                          IP属地:江西61楼2021-02-19 16:44
                          回复
                            人物表七:项襄
                            项襄,出身楚国项氏贵族,生卒年(?-前179年),父祖失载,家庭关系不详。
                            汉二年(前205年),项襄在定陶投奔刘邦,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改叫刘襄,汉十二年(前195年)随刘邦平定英布叛乱,被封桃侯,子曰刘舍,汉景帝时为丞相。
                            史籍关于项襄的记载很少,也很简略,但是仔细一分析,这个人还是很特别的。
                            项襄的家庭关系不详,但是出身项氏一族,在汉二年,刘邦挥师东出,进军彭城,汉军经过定陶的时候,项襄就在定陶投靠了刘邦,【以客从】说明不是战败被俘后投降了,而是主动投靠的。当时西楚已经立国,正是国势最强的时候,而项籍又对项氏一族予以重用,为什么项襄会直接抛弃西楚国王族的身份,投靠刘邦呢。
                            结合后来项籍败亡时的情况,众叛亲离,项氏一族和项籍互相抛弃,项氏一族集体降汉,项籍带着少数亲信跑路乌江,可以看得出来项氏内部也不喜欢项籍。在汉二年年初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项籍弑杀熊心,年中汉军东出,项襄就投靠了刘邦,说明项襄很不喜欢项籍的为人,对项梁和熊心的忘恩负义,还篡位弑君,残暴好杀。
                            但是情况不止于此,因为项襄投靠刘邦被赐姓氏后,不仅是跟随刘邦讨伐英布,因功封侯,儿子刘舍(项舍)还在汉景帝时当上了丞相。
                            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上了,那么刘舍作为敌国余孽后裔,不但没有受到老刘家猜忌,自己也没有敌国余孽的意识,没有安分守己低调做人,还一路高调的升迁到丞相呢。
                            所以笔者认为,项襄,有可能,是项梁的儿子。
                            假如项襄是项梁的儿子,那么很多事情都能说得通了。原本项梁是项氏一族的话事人,但是项梁死后,最后由项籍夺权成为项氏的话事人,导致项襄这个项梁儿子在项氏一族的地位非常尴尬,毕竟项籍对项梁忘恩负义,且抢了项襄他爹的政治军事遗产。
                            汉二年初,熊心被杀,让项襄感到了危险,担心忘恩负义、残暴好杀的项籍会对自己下手,于是在汉二年年中刘邦东出的时候,毫无犹豫的抛弃西楚国项氏王族的身份,乘机投靠了刘邦。而当初项梁对刘邦也是有大恩的,刘邦在受到熊心提拔重用之前,是受项梁的赏识重用之恩,可以算做项梁集团的一员。刘邦和项籍是仇敌,但是和项梁父子没有仇,和项氏一族也没有仇,所以后来才会出现项氏一族集体降汉的场面。
                            从汉二年(前205年)投靠刘邦,一直到汉十二年(前195年),项襄再度出场,是跟随刘邦讨伐英布。为什么刘邦讨伐其他人的时候没有出场,而讨伐英布的时候就出场了呢,或许就是因为当初英布投靠了项梁,英布集团和项梁有莫大的联系,刘邦带着项襄一起去,就是利用项梁之子的身份对英布集团展开人心攻势。
                            正是因为对刘邦有恩,又与项籍有仇,项襄父子才没有受到猜忌,没有低调做人,而是被老刘家重用,最后一路升迁到丞相之位。
                            而项籍由于上位不正,才加重对项氏宗亲的施恩,只是效果不说也罢。


                            IP属地:江西62楼2021-02-20 09:58
                            回复
                              人物表八:项缠
                              项缠,字伯,出身楚国项氏贵族,生卒年(?-前192年),项燕的儿子,项梁的兄弟,项籍的季父。
                              项缠也是被饭圈化的项籍吹指责的对象之一。
                              项缠是楚国的左尹,也叫左令尹,就是左丞相。封官的时候应该是在熊心迁都彭城亲政之时,和封项籍为长安侯一样,都是熊心对项梁死后的项氏一族的安抚和重用。
                              那这个左丞相是什么时候去的北路楚军呢,我个人认为是在项籍出任上将军之后,和秦军交战期间。当初宋义为上将军,全权负责北上之时,熊心也不可能再派一个左丞相跟随。
                              后来安阳兵变,虽然被熊心压下来了,任命项籍为上将军,继续统兵北上救赵,但是双方的君臣关系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熊心为了大局考虑,就派项缠北上,既是对项籍表达善意,更是对北路楚军的支援,一切都是为了灭秦。
                              秦亡后,鸿门宴,项籍是肯定不会杀刘邦的,然而项庄这个二愣子被范增忽悠了,以为是要杀刘邦的,但是项缠是个聪明人,知道侄子项籍野心勃勃,不会杀刘邦,于是及时制止了项庄的行为。
                              项缠虽然是楚国左丞相,但是没兵权,无法制止项籍的篡位夺权,何况篡位立国后项氏还能成为王族,何况明面上熊心还被尊为义帝,给楚国众人一个自我安慰的理由。但是项缠没想到,项籍篡位后,居然还杀了熊心,逼走了项襄,让项缠清楚的意识到项籍的为人,天生反骨、忘恩负义、残暴好杀。
                              后来项籍化身绑匪,拿刘太公当人质威胁刘邦,要杀刘太公的时候,被项缠拦下来了。杀刘太公只能为项籍一个人泄愤,没有其他任何好处,还会遭到刘邦的杀父之仇,会迁怒于项氏一族。
                              如果项籍势大,西楚国祚长久,项缠和项氏一族委身于他,亦无不可,但当时楚汉相持,胜负尤未知,想要项氏一族为项籍效死,搭上一族的性命,那就别想了。
                              最后项籍败亡之际,项籍和项氏一族互相抛弃,项籍带着少数亲信跑路乌江,而项缠与项氏一族集体降汉。
                              另外,对项缠的辈分,我也有点想说的,我认为项缠有可能是项燕的长子。
                              一般根据“季父”一词,大家把项缠当做项燕的小儿子、项梁的弟弟、项籍的叔叔。但是,项梁的记载也是“季父”,怎么会出现2个季父?而不是伯父、仲父、叔父呢?而且项缠字伯,伯仲叔季,伯是老大,项氏是有文化的楚国贵族,怎么可能会给小儿子取字伯呢?
                              所以我认为有两种可能,1是司马迁写错了,2是季父包含了父亲的兄和弟,不单是指父亲的弟。


                              IP属地:江西63楼2021-02-20 09: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