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要一步一步的走
城要一关一关的过
长城有多少关,你知道吗?
万里长城一共有十三关
万里长城十三关
第一关 山海关
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 -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向北是辽西走廊西段,地势险要,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称其为"碣石道"。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关设卫,关城北倚燕山,南连渤海,依山襟海,故得名山海关,冀辽在此分界。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
1961年3月4日,万里长城-山海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第二关 黄崖关
黄崖关长城在蓟县北28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始建于公元556年,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首批4A级景区。黄崖关长城省遵化西接北京平谷的将军关,全长42公里,是中国古长城的一部分,有楼台66座,即敌楼52座,烽火台14座,是京东军事险要之地。明代名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曾重新设修。自1984年9月至1987年9月军民协力共计修复边墙3025米,敌台20座,是中国修复长城工程中最长的一处。1990年,黄崖关长城被选入“津门十景”。
黄崖关城是明代蓟镇长城的重要关隘,也是县境内唯一的一座关城。关城东侧山崖的岩石多为黄褐色,每当夕阳映照,金碧辉煌,素有“晚照黄崖”之称,关城因此得名。
第三关 居庸关
居庸关长城居庸关长城,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北京旅游局评定的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
昌平县城以北20千米的峡谷中,
距北京市60千米,距八达岭长城20千米,地形险要,是长城重要的关隘。
居庸关长城建在一条长达15公里的山谷间,两旁山峦重叠,树木葱郁,山花烂漫,景色瑰丽,远在800年前的金代,
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称为"居庸叠翠"。
居庸关是从北面进入北京的门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居庸关的中心还保存着一个雕刻精美的汉白玉石台"云台"。在元朝时,台上建有三座石塔,于元末明初被毁。三塔被毁后,在此台上又建一院"泰安寺",此寺于清康熙年间被火焚毁,只剩下这个基座-云台。云台的券门内,石壁上雕刻有四大天王像,姿态传神;还刻有梵文、藏文、蒙文、维吾尔文、西夏文、汉文六种文字组成的佛经。
居庸关关城呈圆周封闭形,长4142米,团状长城内既有供学习的泮宫和叠翠书院,也有商贾行走的买卖街;不仅有专供参拜的城隍庙,而且有特为迎驾的行宫。
现存的居庸关城内外还有衙署、庙宇、儒学等各种相关建筑。
清末以后,居庸关关城建筑逐渐荒废。1992年昌平县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为保护文物,对关城建筑进行了全面修复,再现了昔日的雄姿。
第四关 紫荆关
紫荆关长城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西北45公里处,因关城居于紫荆岭上而得名。关东依万仞山,西据犀牛山,拒马河宽阔的河床横列于长城之北,其形势极为险要。位于易县城西45公里的紫荆关上,南面以十八盘为险阻,北面近以浮图隘口门户,远以宣化、大同为蕃篱,一关雄踞中间,群险翼庇于外,峰叠峦矗,如屏如障,为长城内三关重镇之一。紫荆关是长城千百座雄关险隘中历史最悠久的几座之一,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关于紫荆关的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当时称为“五阮关”,是著名的天下九塞之一。
第五关 倒马关
倒马关倒马关位于河北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关乡倒马关村。倒马关最初战国时置,称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北魏叫铁关,亦名鸿山关,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现存倒马关城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后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整座关城依地势而建,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平面呈东西长方形,分为上下两城。
第六关 平型关
山西省平型关
平型关平型关是明朝内长城的一个关口,也是中国的城堡之一。平型关在雁门关之东,位于今山西省繁峙县东北与灵丘县分界线的平型岭下,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时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改今名。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时为内长城重要关口。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明朝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城堡,嘉靖二十四年、万历九年都曾增修,这就是后来的关城。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现在叫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门额现收藏于关堡遗址),真可谓峻岭雄关。
【本篇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