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吧 关注:35,782贴子:481,982

回复:【秦始皇帝】20181013《史记》与《越绝书》对秦灭六国的记载不同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由于“涉”的本意字与秦军灭赵时的“涉水行进”有一定的契合之处,笔者遂认为灭赵的“王涉”就是王翦,灭齐的“王涉”虽然无法研究,但此人是王贲的可能性很大,《越绝书》之所以用同样的“王涉”一名来称呼这父子二人,只是形象地描述秦军作战时的行动。“王涉”一名甚至一度让笔者怀疑《史记》中的王翦、王贲是否是他们父子二人的真实姓名,当然,出土文物上的秦国、秦朝人物名字与传世文献的符合让笔者很快否定了自己这种可笑的看法。


IP属地:北京23楼2018-10-27 21:03
收起回复
    笔者在翻阅《越绝书》时,还发现《越绝外传·春申君》有这样的记载:
    (楚)怀王子顷襄王,秦始皇帝使王翦灭之。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越绝书》把楚怀王之子楚顷襄王当作楚国的亡国之君,但却明确出现了“王翦”两字,又称秦始皇使其灭楚,则此“王翦”与《史记》记载的秦将王翦显然是一人。联想到《越绝书》记载的“王贲攻魏”与《史记》完全符合,这可以说彻底否定了笔者前面提出的“‘王涉’是本书作者给王翦、王贲父子起的别名”看法。
    关于这件事,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笔者不得不多说几句:在《越绝书》中见到王翦灭楚一事后,笔者开始觉得很奇怪,后来回忆了自己接触《越绝书》的经历,才想起这件事最初自己是知道的,但是因为时间太久而忘记了,因此造成解读偏差,给读者带来误解,笔者为此向读者致以诚挚的歉意!


    IP属地:北京24楼2018-10-27 21:30
    回复
      向读者致歉后,笔者又回顾了自己对“王涉”的研究,认为虽然《越绝书》中明确提到了王翦、王贲父子的姓名,但是“涉”字的字义确实能形象地描述秦军行军时的状态,而《越绝书》的内容又主要是吴越地区的古代历史,时间下限在两汉时期,所以还不能断然否定“‘王涉’是《越绝书》作者给王翦、王贲父子起的别名”的说法。
      如果笔者的上述说法不成立,合理的解释就只能是:“王涉”灭赵时是王翦的部将,灭齐时又成为王贲部将。考虑到“王涉”与王翦、王贲、王离、王绾同姓,此人是秦国王氏家族成员的可能性很大,但具体身份真的无法考证。再回顾《越绝书》记载的秦灭六国史事,笔者发现,“王涉”率军灭国都是单独行动(实际应该是在王翦或王贲的领导下),并与内史教(辛胜)、王贲这样的重将、名将主持的灭国战争相提并论,这表明这名将军具有相当强的能力,在秦军中也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如此重要的人物,为什么会在《史记》的对应内容中失载,也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
      关于“王涉”的研究,限于笔者的水平,只能写到这里了。若有高人高见,还望赐教笔者。


      IP属地:北京25楼2018-10-27 22:12
      回复
        补充:关于王翦、王贲父子姓名真实性的判断
        由于《越绝书》中“王涉”名字与王翦灭赵经历的吻合,引起了笔者对王翦、王贲父子姓名真实性的怀疑。但笔者对照了自己所了解的秦国、秦朝历史人物的姓名,发现传世文献中的人物名与出土文物上的人物名基本上是符合的。所以,虽然不能直接判定王翦、王贲父子姓名的真实性,但从与他们相关的人物的姓名的真实性来看,《史记》记载的“王翦”“王贲”应该就是这父子二人的真实姓名。举证如下:
        1、秦孝公重臣商鞅,有《商君书》《史记》《战国策》《过秦论》等众多文献和出土文物“商鞅方升”等为证。
        2、秦惠文王重臣嬴疾、张仪,有《史记》《战国策》和出土带铭文兵器为证。
        3、秦昭襄王相邦魏冉,有《史记》《战国策》和出土带铭文兵器为证。
        4、秦昭襄王时期名将司马错、白起,有《史记》《战国策》和出土带铭文兵器为证。
        5、秦庄襄王及秦王政时期重臣吕不韦,有 《史记》《战国策》和出土带铭文兵器为证。
        6、秦王政称帝后,丞相隗状、王绾,有《史记》、出土带铭文兵器和众多出土秦始皇时期度量衡等为证。
        7、秦始皇重臣李斯,有《史记》《荀子》、出土带铭文兵器以及近年发现的《赵正书》为证。
        8、秦王政时期名将蒙武、蒙恬父子,有《史记》《荀子》等文献、出土带铭文兵器和近年发现的《赵正书》为证。
        9、秦始皇及秦二世时期重臣冯毋择、冯去疾、章邯,有《史记》等文献和《岳麓秦简》《赵正书》《虎溪汉简》等出土简牍为证。


        IP属地:北京26楼2018-10-27 22:59
        收起回复
          漏掉了最重要的:
          秦始皇之子扶苏、胡亥,有《史记》和《赵正书》为证。


          IP属地:北京27楼2018-10-27 23:04
          回复
            秦灭楚子站,楚王被俘一事,《秦始皇本纪》《白起王翦列传》《蒙恬列传》的记载不尽相同。
            《秦始皇本纪》:
            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强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
            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白起王翦列传》: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馀,虏荆王负刍。
            《蒙恬列传》:
            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


            IP属地:北京34楼2021-01-14 00:18
            收起回复
              《楚世家》《田敬仲完世家》(田氏齐国)对秦灭楚前后的历史记载如下
              《楚世家》:
              幽王三年,秦、魏伐楚。秦相吕不韦卒。九年,秦灭韩。十年,幽王卒,同母弟犹代立,是为哀王。哀王立二月馀,哀王庶兄负刍之徒袭杀哀王而立负刍为王。是岁,秦虏赵王迁。
              王负刍元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二年,秦使将军伐楚,大破楚军,亡十馀城。三年,秦灭魏。四年,秦将王翦破我军於蕲,而杀将军项燕。
              《田敬仲完世家》:
              齐王建三十五年,秦灭韩。三十七年,秦灭赵。三十八年,燕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杀轲。明年,秦破燕,燕王亡走辽东。明年,秦灭魏,秦兵次於历下。四十二年,秦灭楚。明年,虏代王嘉,灭燕王喜。


              IP属地:北京35楼2021-01-14 00:24
              收起回复
                两《世家》对比《秦始皇本纪》,可列出如下纪年表:
                秦王政十七年 齐王建三十五年 楚幽王九年
                秦王政十八年 楚幽王十年
                秦王政十九年 齐王建三十七年 (是岁楚哀王庶兄负刍之徒杀楚哀王而自立。)
                秦王政二十年 齐王建三十八年 楚王负刍元年
                秦王政二十一年 齐王建三十九年 楚王负刍二年 (是岁秦将王贲攻荆,得十余城。)
                秦王政二十二年 齐王建四十年 楚王负刍三年
                秦王政二十三年 齐王建四十一年 楚王负刍四年
                秦王政二十四年 齐王建四十二年 楚王负刍五年


                IP属地:北京36楼2021-01-14 00:32
                回复
                  《田敬仲完世家》载齐王建四十二年,秦灭楚;《楚世家》记载楚王负刍五年,王翦、蒙武破楚国虏负刍,对应《白起王翦列传》“岁馀,虏荆王负刍”,《蒙恬列传》“(秦王政)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


                  IP属地:北京37楼2021-01-14 00:35
                  回复
                    对比《史记》各传,可以认为秦王政二十四年,秦军俘虏楚王负刍是可靠的。
                    疑问在于秦王政二十三年王翦所虏之“荆王”是何人。
                    一说此“荆王”就是楚王负刍,《秦始皇本纪》将“虏荆王”一事写在秦王政二十三年,只是表明战争的最终结果,并不表明“荆王”被俘就在当年。一说“荆王”是曾与昌平君一同出仕于秦的昌文君。(睡虎地秦简《编年纪》记载,秦王政二十三年,昌文君死。)


                    IP属地:北京38楼2021-01-14 00:53
                    回复
                      长期以来,昌平君和昌文君一直被认为是“丞相启”和“丞相颠”。近年有学者根据《岳麓秦简》《里耶秦简》中对“丞相启”的记载,否认昌平君是“丞相启”。(本吧精品区有楼某从简帛网转来的相关论文,欢迎阅读。)
                      考虑到“启”和“颠”的职务为丞相,秦王政十二年以前的相邦是吕不韦,吕不韦任相邦前的职务是丞相,同时封文信侯。所以楼某个人推测,昌平君、昌文君两人中,应有一人在吕不韦免职之后出任相邦。
                      由于昌平君在《秦始皇》本纪中出现的次数更多,似乎可认为昌平君地位较昌文君高,接替吕不韦出任相邦的可能性也较昌文君更大。


                      IP属地:北京39楼2021-01-14 01:20
                      收起回复
                        至于昌文君,限于楼某学识,无法确定他在吕不韦免职后出任何职,但可以列出几种可能。
                        一、在秦王政十年到秦王政二十一年的某个时段与昌平君交替出任相邦。理由:秦惠文王时的张仪曾两任秦相,秦昭襄王时的魏冉曾四任秦相。昌文君与昌平君封号相似,说明两人的关系可能很密切,甚至可能是同族,其中一人接替另一人为相似不无可能。
                        二、出任今湖北地区某郡的郡守(南郡、州陵郡或江胡郡)。理由:记载“昌文君死”的睡虎地秦简《编年纪》出土于湖北安陆,而且《编年纪》还记载了秦王政十九年“南郡备敬(警)”,以及秦王政二十一年“昌平君徙于郢”后的下落。
                        三、出任御史大夫。秦国设置御史大夫一职的具体时间不详,但可以肯定不是在秦灭六国,秦王政称皇帝的秦始皇二十六年。因为《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御史大夫(冯)劫”,《岳麓秦简》记载秦王政二十五年有“御史大夫(王)绾”,却没有记载是在灭六国前后设置的御史大夫,如御史大夫一职是在灭六国前后设置,应是重要的制度建设,不可能没有记载。


                        IP属地:北京40楼2021-01-14 01:35
                        收起回复
                          《越绝书》所载六国被灭顺序与《史记》不完全符合。一种可能是前文中的个人观点,即《越绝书》作者认为的灭国标准与《史记》作者不同。
                          再次阅读《越绝书》所载秦灭六国史事,楼某发现,各国被灭顺序,三晋与《史记》不同,楚、燕、齐与《史记》相同。
                          这让楼某想到了另一种可能——昌平君反秦。
                          如认为《越绝书》所载六国被灭时间始于秦王政二十三年王翦攻楚之时,既能解释该书所载六国被灭顺序与《史记》的差异,也能印证王翦攻楚用60万人一事,同时也符合《越绝书》“吴越地方志”的性质。
                          根据睡虎地秦简及胡家草场西汉简,秦王政十七年韩国被灭后,韩王安被秦人迁徙至他处。但睡虎地秦简称其为“韩王”,胡家草场汉简也称其为“王”,似乎表明着韩王安在国灭后仍保留了王号,没有立即被贬为庶人。由此推测,赵王迁、魏王假在国灭后可能也没有立即被剥夺王号。
                          《史记·赵世家》注解引《淮南子》记载,称赵国被灭后“赵王迁流于房陵”。《史记·魏世家》注解引西汉刘向所著《列女传》记载,称魏王假为秦所杀。《越绝书》所载赵、魏两国末代国王与《史记》不同,可能性之一应是如8楼所说,两王是国灭后自立或由遗民拥立。


                          IP属地:北京41楼2022-01-13 22:4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