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梁山吧 关注:2,565贴子:92,522
  • 7回复贴,共1
龙马文化
文/丁绍华


经常有人问我,现在都说龙马文化,到底什么是龙马文化?
场面上,虽从不同侧面有所回答,但总觉不尽意。
对于这个问题,确实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一下。
那么,到底什么是龙马文化呢?
广义地讲,龙马文化,就是传统的华夏文明;龙马精神,就是炎黄子孙奋发向上、健旺非凡的精神。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龙马。
按《中国成语大词典》解释:龙马,古代传说中形状象龙的骏马。比喻人精神旺盛。
《辞海》有三种解释:
(一)形状似马之龙;
(二)骏马;
(三)精神健壮。
“龙马”一词源于《山海经》,古时世俗画龙之像,取马首为龙头,龙马是也。
龙马为历代诗人们歌颂,如,唐李郢《上裴晋公》诗:“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李白《白马篇》诗中有“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在中国古代,龙和马的关系非常密切。龙马是一种似龙似马的动物。《周礼》上说:“马八尺以上为龙”。《礼记·礼运》:“河出马图。”孔颖达疏引《尚书中候·握河纪》:“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载:“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
所谓龙马精神,就是像龙马一样精神,形容健旺非凡的精神。史书也有记载,“天行健,故君子自强不息。”天马行空,龙马驰骋于天下,天道运行刚劲雄健,君子应自觉奋发向上。龙马精神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理想人格,三省修身,实现自我完善的激励意象。
但是,迄今为止,只是提到“龙马”,或“龙马精神”,还没发现有“龙马文化”的说法。
只有在龙马地区,“龙马文化”的说法历史久远,比比皆是。这就是我们要论述的狭义的“龙马文化”。
而狭义的龙马文化,就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一块特定地域的文化现象。
比如:山东,被称为齐鲁文化;青岛,现在正在研究琅琊文化。
龙马文化,是龙马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其由来已久。
长期以来,当地人们约定俗成,开口龙马文化,闭口龙马精神,龙马传说张嘴就来,龙马故事口口相传,龙马文化被公认为是这块土地的特有文化。
而龙马地区,其“龙马”之名,确有缘由,绝不是空穴来风,龙马地区之龙马,历史上确实曾多次出现过。这在历史记载史志古籍中确有记载。
前文(《龙马是青岛市丁家大村的专称》)中已述,唐朝即“齐鲁之间出龙马”;明朝永乐十八年这里又出现龙马,并被作为祥瑞献给朝廷,《明史》《青州府志》《诸城县志》都有记载。因而民间也有不少关于龙马的神话传说。这里不再赘述。
神圣之地,必出不凡人物。龙马地区历史上忠孝节烈、神勇奇异之人才辈出,继承发扬光大了神州大地之龙马精神。
明朝的丁纯、丁惟宁、丁耀亢祖孙三代是龙马文化的开创人。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8-09-27 20:23回复
    经过对龙马地区的历史文化分析研究,我们对龙马地区的文化精髓,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字:
    孝 、文、勤、正、义、信。
    孝: 睦邻仁慈,孝悌忠恕。
    文: 耕读传家,崇文尚武。
    勤: 勤劳勤奋,好学进取。
    正 :刚正不阿,临危不惧。
    义: 知恩图报,行侠仗义。
    信: 诚信经营,童叟不欺。


    IP属地:山东2楼2018-09-27 20:24
    回复
      孝 睦邻仁慈 孝悌忠恕
      《辞海》注释:“善事父母曰孝”,“对祖先也称孝”。这是孝文化最直接的含义。“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被尊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孝经》,即“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的古籍,成书于2000多年以前。《孝经》说,孝是“德之本也,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汉字“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组成。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倡导“百善孝为先”。家庭有孝,顺其长意,尊老爱幼,其情融融;单位有孝,上行下效,竭忠尽智,事业兴旺;社会有孝,人人抱有一份尊重情怀,社会便会和谐。对父母行孝之人,也会对邻里和睦,以达社会和谐。对父母尽孝了,定会对国家尽忠,精忠报国。虽说“忠孝不能两全”,但当民族危急,孝子挺身而出,保家卫国,对国家民族尽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尽孝。
      龙马地区的人们,始终对父母尽孝,睦邻敬友,尊敬同事,为国尽忠。
      孝悌美德,睦邻之道,也教育了我们的世代族人,使他们成为了彬彬有理的贤良之士,有道高人。
      《诸城县志》记载:这里的望族丁氏家族的九世丁憪之女儿嫁皂户刘鸾,其女未嫁时婆家公公为怨家所杀裸形未葬,丁氏嫁到刘家后,丈夫刘鸾长兄刘鹏以荡费官银,累及其弟刘鸾,刘家兄弟两人皆死于青州府监狱。丁氏闻变自缢,幸被婆婆及时发现救下,其时官银未结。丁氏与婆母变卖田产妻孥,仍差很多,丁氏回娘家央求其父憪公,出资帮其了结官银。丁氏勤纺绩,伺灶厨,精心服侍婆婆,十余年如一日,后婆婆以天年去世,丁氏无钱安葬婆婆,又来娘家求父亲憪公出资殡葬。丁氏又亲去三十多年前公公葬处,破土,亲入土中,细心捡取公公三十多年未收之骸骨,与婆婆合葬。丁氏尽情尽制,毫无间然。事载诸城县志列女传。
      还有孝悌睦邻之楷模丁氏十二世丁执,孝敬父母,善待弟妹,尊老爱幼,和气待人,敬重乡邻,邻里和睦,确实是德高望重,事迹感人,因而,清乾隆年间朝廷重臣、经筵讲官、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诸城名人刘统勋亲笔为其挥毫作传,流传后世。
      翻开史志谱书,这里的孝子烈女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除史志记载之外,乡间口碑,还有很多孝亲敬老的民间榜样。
      时至今日,村里乡里评选模范媳妇,候选人一大堆,难以取舍。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8-09-27 20:25
      回复
        文: 耕读传家,崇文尚武。
        龙马地区的人民,注重农耕之根本,更非常重视子女教育。以耕为基础,以文促农耕。习武练身,保卫家园。
        望族丁氏,自明初迁来,垦荒种田,家道渐兴,即注重子女教育,二世三世皆有读书科考的记载,四世丁可,十二岁入泮,早中秀才。五世的丁文增,明朝岁贡生,嘉靖六年丁亥(1527)科岁进士。六世丁前溪,爱好诗词,撰写了《小令集》行世。六世丁纯,明岁贡生,嘉靖41年壬戌(1562)科岁进士。任钜鹿县训导,长垣县教谕。七世丁心田,有《续小令集》行世。七世丁惟宁,嘉靖甲子(1564)举人,乙丑(1565)联捷进士。授直隶清苑县知县,补山西长治县知县,行取四川道监察御史,充侍经筵,巡按直隶,除河南佥事。补陇右兵备佥事,调江西参议,补湖广郧襄兵备按察使。辞官居家,闭门谢客,专心写书,据今人考证,他就是世界名著《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八世丁自劝,万历31年癸卯32年甲辰(1603、1604)联捷进士。授山西襄陵县知县,路安刑厅,迁南京工部营缮司主事,钦差芜湖抽分,督理芦政,进兵部车驾司员外郎,升兵部武库司郎中,迁直隶保定府知府。八世丁耀亢,清顺治九年壬辰(1652)科岁进士,镶黄旗教习,期满任直隶容城县教谕,升福建惠安县知县。他著作等身,是《续金瓶梅》的作者,他还是著名的诗人、戏剧家。十四世丁大椿,列入书目的有四百三五卷。十五世丁南溪是有名的诗人,著有《九仙山人诗略》行世。
        西南庄村设武馆,训练子孙;白马河设武学,训子弟,持正义;龙古设家学,训练后世,强身健体,护卫家园。
        据不完全统计,龙马地区丁氏家族考取进士11人,举人18人。
        封氏家族七世封若采,附贡生,任临清州学政,升四川彭县知县。八世封镐,武庠生,由兵部差务处铨选守备,署即墨营左哨千总,调补登州香锞司守备,升文登中军都司。十三世封建勋,贡生,清道光己酉、咸丰辛亥两科顺天乡闱堂备,钦加同知衔。十四世封柏台,诗礼台启事。十四世封曰桢,监生,两淮补用盐大使。十五世封炳臣,佾生,奎文阁典籍。
        田庄王氏王淡,清嘉庆戊辰科举人,钦赐翰林院检讨。
        据传说,龙马地区丁氏家族,对子女教育抓得很严格。六世丁纯严命儿子丁惟宁黎明即起,净面读书,习之为常。后丁惟宁新婚,仍坚持这一良习。寒冬天冷,贤惠的妻子也跟丁惟宁一起起床,为丈夫端来洗脸水,父亲为锤炼儿子的毅力,不许用热水净面,妻子即将自己的双手伸进凉水,用自己的体温来温和凉水,然后再让丈夫净面洗手。因而,丁惟宁少年得中,并连捷举人进士。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8-09-27 20:25
        回复
          勤: 勤劳勤奋,好学进取。
          一个“勤”字,概括了龙马地区人们的特性。
          龙马地区的人民,勤劳勤奋,好学进取。勤俭持家,勤恳工作。
          勤本之道莫重于农!龙马地区人民,以农为本,筑牢基础。
          在家庭,夫唱妇随,男耕女织,一年四季,没有闲时候。在田间,春种、夏管、秋收、冬藏,一派繁忙景象。下雨天,没法出去干活,就在家里打苫子,整犁耙。冬天,就搓绳子,编提篮,扎笤帚,钉盖顶。经营事业,起五更,睡半夜。像做大豆腐的小商户,夜里就挑选豆子,磨豆豉,泡豆糊。半夜早起用小拐磨磨豆浆,烧锅,过滤,做成后,一大早就肩挑推车去走街串户,沿街叫卖。有些老年人,冬天起的早,就背起粪筐,手持粪叉,拾狗屎积肥。很少有睡懒觉的。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勤于农而俭于用。丰收了,不能太浪费;富裕了,不忘贫困时。细水长流,勤俭持家。物愈丰而用愈节也。
          丁氏八世丁耀亢,除文学之外,不忘务农根本。他治家宽然有道,持家勤俭合宜,认真总结了农耕持家的经验教训,亲自为子孙制定了住家过日子的灵丹妙药《家政须知》,流传后世,不言训世俗而言训家人,以为守成之警。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8-09-27 20:26
          回复
            正 :刚正不阿,临危不惧。
            正,正直,正大,正当,正气,刚正不阿,临危不惧,是龙马地区人民的做人本性。
            家庭的教育,家风的传承,都离不开一个“正”字。代代相传,辈辈继承,做人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写的“人”,坐得直,行的正。老一辈经常教育后代:“你身上的棉袄,宁可穿破,不能被人背后戳破!”大义凛然,见义勇为,该出手时就出手。
            丁氏四世西南庄村的立村人丁宗本性格质直,每见到别人有过错,当其面严厉批评,直至其承认错误。但众人面前,则讳之不说,只谈此人的优点长处。有人询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当面批评,我是在尽规谏之义也;众人面前讳之,我是为朋友着想,保留他的面子,全其恥也,且无国武子之祸。”
            丁氏六世丁纯,为避嫌,激流勇退,辞官回乡,后从大村搬到城里偏僻陋室居住。翌日晨,城内富户为求庇护,皆将自己的家产土地若干,自写契约曰:户主是丁纯,自己是佃户,租种之,每年按时交租金。丁纯惊愕久之,扶杖投门还券,说:你们对我不了解,不怪你们。只要不犯罪作恶,有什么冤屈,我一定挺身而出,为你们主持正义。七世丁惟宁,任职山西长治,为民雪冤,将皇上定案的白莲教案重审,拯救了千余名株连者的性名:他为民除害,镇压了当地首恶——当朝执政者张居正的亲戚而被免职,张居正下台后才被重新启用,补湖广郧襄兵备按察使。上司胡作非为,激起兵变,他不畏兵变之险,不惧生死,只身一人,不带兵器,深入兵变核心,驰往开谕,终于化解争端。辞官回乡后,当地县官按旧例派人给送来千两巨资,以供安家,丁惟宁不为所动,立即退回。八世丁自劝,南京任职时,奋力将皇帝已经封给福王做汤沐费的长江芦税收回国库,名作《督芦疏》流传至今。
            国家民族遇难时,龙马地区人民义勇当先,保卫家园。
            丁氏六世丁义,明正德六年辛未(1511),乱兵杀人抢粮,地方恶为动摇。丁义身率兄弟族侄奋力抵抗,杀退乱兵,并乘胜追击,一直追剿至利津县薛家崖,因粮不继,数日众不食,应战乏力,为贼所乘,公与族众战之力竭,从容赴义。青州巡按王御史、青州牛兵备佥事感其忠义,除奏报,追赠外,皆以牲礼悼祭。事载《诸城县志》孝义传。
            六世丁珠,自幼习练武术,读兵书,精于兵书《司马法》。当倭寇侵犯沿海时,丁珠不惧畏难,挺身而出,报名当兵,剿灭倭贼,作战勇敢,有勇有谋,屡立战功,不断被提拔,授山西守口堡守备,继升浑源州守备,复升任北京神枢营兵备坐营。诰授招勇将军。
            明末清初,清兵入关,攻城略地,气势汹汹。丁氏七世文官举人丁耀心和八世举人丁大谷,组织家人族人奋勇守城,城破殉难。八世丁自丰、丁自玉和九世丁运昌三个武举人,组织家人,护村抗清,箭伤清兵首领,杀退清兵,护住了村庄,获得了“铜墙铁壁西南城”之誉。
            今天,龙马地区的正气正风依然盛行,见义勇为之举层出不穷。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8-09-27 20:26
            回复
              义: 知恩图报,行侠仗义。
              知恩图报,义字当先,又是龙马地区人民的好品德。
              感恩,首先要感恩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其次要感恩师长,老师不仅赐予了我们知识,更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再次要感恩社会,感谢关心、帮助过我们的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感恩之心是一个人幸福的源泉,一个心存感激的人,往往就是最快乐的人,有道德的人。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龙马地区人民知恩图报的事例数不胜数。丁氏六世丁前溪,知恩图报,虽受滴水之恩,也当涌泉相报。在旅途遇连阴雨,受主人的一饭之恩,事后重重恩报的故事,当年即传播四方,被人们茶余饭后交口称赞,后被临淄蒲松龄先生所知,很认真地把这个故事整理,编入其名著《聊斋志异》中。
              当代知恩回报的事例也在不断涌现。建国初期,恢复教育,在龙马区担任学校校长的丁次东先生,年迈回原籍后,因其家庭出身问题,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管制,被批斗,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晚年身体不好,家徒四壁。他当年的学生丁建荣、刘献龄、崔元福等人听说后,时常接济老人,并把老师接来,在崔元福家中居住,大家不断来探望安慰。根据党的政策,丁建荣多次去他的原籍找知情人了解情况,开具证明,又到上级有关部门为其平反昭雪,落实政策,使丁次东老校长晚年生活有了保障。
              丁氏七世丁懋孝,庠生。赋性醇良,居家孝友。明万历43年乙卯(1615)输粟数千石煮粥赈饥。有持借条上门借粮者,给粮,借条不受。诸城县知县唐公旌为琅琊义士。事迹载《青州府志》《诸城县志·义行传》。
              光绪《诸城县志》孝义卷载:丁氏十六世陈家庄丁锡纯,从九品,幼孤,事母至孝。村内孤儿邦彦、邦式,家贫,废学,锡纯收养并为之请塾师,后俱成名。年荒,村民周文阶抵押山林二顷于锡纯,后数年,周贫甚,跪泣锡纯前曰:假山林一处,得以其木以谋生,不然,举家饿死矣!锡纯慨然出原券予之,不索其值。周感泣去。卒年七十八。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8-09-27 20:27
              回复
                综上所述,我们这里说的“龙马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现象,是龙马地区所呈现的孝 、文、勤、正、义、信。具体是指,这里出现的“一山、一水、一名人”。丁纯、丁惟宁、丁耀亢祖孙三代就是此地龙马文化的肇始者。


                IP属地:山东9楼2018-09-27 20: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