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吧 关注:3,052贴子:412,854

回复:陆游其实不及元稹情深善良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毛文龙通敌史料:
《满文老档、毛文龙降书之一》:“乞汗亲遣可使之人来皮岛,我与彼面陈所欲之事。凡自古以来,两国相争,不杀来使。愿汗熟虑之,以求安全之计。
《满文老档、毛文龙降书之三》:“今具微物,聊为初交之贽,更乞台吉实心作事,勿听谤言,永结胶漆之雅,莫作负心之举。台吉官兵,所用布帛等物概不足虑,百事俱在不佞一口担当耳。”
《满文老档、毛文龙降书之六》:“无论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若两面夹攻,则大事可定矣。我不分尔所得,我亦不归尔管辖。特致书以闻。”
《满文老档、毛文龙降书之八》:“都督毛文龙再拜:不佞近与足下通此大事,已经三次,今见来文,甚是的切,又且诚信,不佞暗暗喜跃,以为我两家事必成矣。”
《满文老档、王子登来书》:“王副将告汗曰:……谁知阔科与黄户部到北京後,告知毛文龙与汗礼上往来不断等语。科道各员闻之,俱奏书称,毛文龙欲亲敌国,设计谋叛,事已属实,至今尚未议毕等语。”
《清太宗实录》:“文龙欲与我国通好。屡遣使致书。因遣科廓等、同从者四人。赍书答之。往来数次。文龙乃执科廓等、解送燕京。寻宁远巡抚袁崇焕、以文龙与我国私通。杀之。”
朝鲜《仁祖实录》:“胡差五人及護送唐差一人, 將輕貨四五駄, 出自蛇島, 直向義州之路, 問于唐人, 則秘不明言。 毛將之與虜相通, 爲後日地者, 果似分明。 黃戶部方在島中, 不可不密通情形於戶部, 使之默察應變。”
《崇祯长编》杨国栋疏 :“山東縂兵楊國棟陳毛文龍十大罪……私通粟帛易敵參貂藉是苞苴為安身之窟罪八。”
《崇祯长编》杨国栋疏 :“更有異者文龍近以漂風為名突至登州夏家疃上岸續到多舡見在登萊沿海窺探不知意欲何為大將擅離信地律有明條雖地方嚴為之備然村野之民一時鳥驚獸駭莫知所向矣不報。”
《东江遗事》:“夫擅离汛地,法令所禁。称兵内向,臣子大戮,文龙何人,敢公犯之?……今兵卒登岸,杀夺之寻端逐隙……又放兵四掠,啸聚芒砀,驰骤淄墨圮顾,登莱一带,首遭其屠戮矣!“


IP属地:四川94楼2023-07-18 14:28
回复


    IP属地:四川95楼2023-08-01 08:23
    收起回复


      IP属地:四川96楼2023-08-01 08:29
      收起回复
        宝玉与秦钟是发生了实质性关系的。第15回以石头口吻说:“宝玉不知与秦钟算何帐目,未见真切,未曾记得,此系疑案,不敢纂创。”其实就是暗示宝玉与秦钟发生了同性关系。明清时期,男风盛行,很多纨绔子弟都发生过同性关系。《红楼梦》中除了宝玉之外,薛蟠结交香怜、玉爱等契弟,后来又爱慕柳湘莲,贾琏选清俊小厮出火。当时的人习以为常,并不以此为特别的丑行。至于宝钗对宝玉的性关系表现宽容,一则是因为宝钗本来就是曹雪芹按照淑女贤妻标准塑造的女性形象。按当时人的观念,妻子本来就应该对丈夫纳妾,包括男风等行为贤淑不妒,才符合妇德。如果因此吃醋,反倒会被认为是小气狭隘。二则宝钗当时也并未打算嫁给宝玉。从宝钗当时的视角来看,这只是表弟各种胡闹行为的一部分,她更不会认为自己有义务去管,或者有必要吃醋。


        IP属地:四川99楼2024-03-28 08:03
        回复
          摊丁入亩确实会造成田租增加,有时候官府甚至会主动倡议田主增加租金,但多数地方实施之后的效果却并不是富人把田赋转嫁给贫民,而是官绅富人叫苦不迭,百般生事,需要官府强力弹压。为何如此?因为清代中前期一半以上的人口属于自耕农、半自耕农,并不是非要租佃不可。佃农当中也又有不少属于投献户,也就是韩非子所说的“患御者”,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贫农。而是嫌国家田赋比富人田租更高,故意把自己的田土卖给官绅,再自己租回来,以此免除田赋,再给官绅交田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富人确实可以涨田租,但这只能少量转移税赋。一旦跟国家田赋持平,或者超过田赋,就招不到足够的佃户了,而且也没办法继续兼并田土了。所以,即使官府主动提倡涨点田租,这些官绅富人仍然很不满。只是被雍正强力压下去了


          IP属地:四川101楼2024-07-11 21:45
          回复
            摊丁入亩是清朝实行的最大两项德政之一(另一项是废除贱籍),该政策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底层贫民的负担,尤其是人多地少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的负担,同时也削弱了官府对人口流动的束缚(因为丁税不再按人口缴纳,地方官不必再担心因为人口流动而丧失税源)。但摊丁入亩也有局限性,即改政策并不能约束地方官府在正税之外再进行加派。事实上,随着时间推移,地方官府的加派又逐渐超过了正税。还是导致了更多投献者出现(可以参考李调元的《卖田者说》)。但地方官府不断进行加派,问题虽然出在州县,根源却在朝廷。在中央集拳制下,财权不断上收,事责不断下推,这是难以抗拒的规律。这种权责不对等才是州县热衷于加派的根源。在中央集拳制下,这种问题是无解的。摊丁入亩也只能扬汤止沸,并不能釜底抽薪,根治不了这种问题


            IP属地:四川102楼2024-07-11 21:56
            回复
              李调元《卖田者说》
              今人有买田者,则人必喜之、贺之;有卖田者,则人必鄙之、薄之;而蜀之俗,多卖己之田,而以其资佃人之田。何也?盖买田则田为己有,己为政,永久付之子孙;佃田则田为人有,人为政,予夺听之业主。然则人何乐乎卖己田,而佃人之田哉?客有王泽润者,实卖田以佃予田,余因问之。客曰:“是有说也。予家曾祖父以来,置田不下千亩,而蜀俗好分,生子五人,而田各二百亩矣;子又生孙五人,而田各五十亩矣。孙又生孙五人,而田各十亩矣。计十亩之田,不足以食十口之家,又称贷而益之,犹可支也。吾邑地当孔道,征徭俱按粮加派。每十亩征银三分。每分加平三分三厘,则一钱矣。虽国课应完,犹可支也。【而官府每遇大役,则按粮令乡保加派,每钱加至一两,犹可支也。每岁加派十次、二十次不等,则叠至十两、二十两矣!凡遇过差,公馆、驿马、酒水、门包、长随、书吏、衙役、夫轿皆于是出】,而乡约又借官私派。故不如卖田。【业主虽与平分,佃者尚余小半】。终岁勤劳,撙节之外,积蓄栗豆花布;茅屋之中,畜养鸡鸭猪犬。冠婚丧祭,量力为之,尚有余财,买牛生犊,奚为而不乐也?”余曰:“既有此乐,则余亦将卖田、佃田矣。”客曰:“是又不然,君尝为达官,有直声,官犹待以礼也。租有家丁代完,粮差不敢追也。又例免差徭,里正不敢及门也。所冀者,须世世子孙读书做官耳!若一日无官,诚恐亦与我辈等也。”客既去,予顾谓子孙曰:“小子识之,何可一日不读书也!”


              IP属地:四川103楼2024-07-11 21:58
              回复
                雍正在财税方面,除了推行“摊丁入亩”之外,还推行了官绅一体当差纳粮,也就是免除了以前有功名的官绅所拥有的免除田赋和丁役的特权。结合摊丁入亩的推行,就意味着官绅阶层需要缴纳巨额的地丁银。这也是雍正时期国库收入实现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不过,此项政策遭到官绅阶层非常激烈的抵制,到乾隆时期清廷就妥协后退一步,仍然免除了官绅的丁役,但仍然要交田赋。再加上官绅阶层一般不会被州县摊派地方税,所以到清朝后期,官绅相对于无功名的庶民地主仍然拥有税赋方面的诸多特权。


                IP属地:四川106楼2024-07-14 18:00
                回复
                  皇权制度下,皇帝需要官绅代行皇权,去治理各方,所以官绅如果作为一个整体,跟皇帝有一定的博弈权。如果皇帝推行的政策,严重损害了官绅整体利益,也会遭到激烈的抵制。但这些博弈和抵制都是有限度的,雍正、乾隆基本上还是依靠强硬手腕,把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推行了下去,仅在官绅缴纳丁银的问题上后来有所妥协。说到底,文官集团在皇帝面前的博弈能力还是很弱的。跟封建制度下地方诸侯的实力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要知道,早在十二世纪的英国,诸侯与王权的博弈结果就是产生了大宪章。明清文官集团根本不能指望站起来约束皇权。所以,明清文官集团的种种特权本质上还是皇帝赋予的,皇帝需要文官出来给他办事、给他背锅,当然多少会给点甜头。如果不用博弈能力弱的文官,改用诸侯,岂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但《雍正王朝》这部剧刻意放大了皇帝与官绅的矛盾,忽略了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至于服丁役,从王安石变法开始,丁役实际上就货币化了,从最初的劳役义务,变成了直接交钱。明清的丁役也演变成了人头税,到摊丁入亩以后,变成了田赋的附加税


                  IP属地:四川109楼2024-07-15 14:18
                  回复


                    IP属地:四川110楼2024-07-15 16:28
                    回复
                      我自己可见,你看不见


                      IP属地:四川113楼2024-07-15 16:33
                      回复
                        皇权制度下,皇帝需要官绅代行皇权,去治理各方,所以官绅如果作为一个整体,跟皇帝有一定的博弈权。如果皇帝推行的政策,严重损害了官绅整体利益,也会遭到激烈的抵制。但这些博弈和抵制都是有限度的,雍正、乾隆基本上还是依靠强硬手腕,把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推行了下去,仅在官绅缴纳丁银的问题上后来有所妥协。说到底,文官集团在皇帝面前的博弈能力还是很弱的。跟封建制度下地方诸侯的实力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要知道,早在十二世纪的英国,诸侯与王权的博弈结果就是产生了大宪章。明清文官集团根本不能指望站起来约束皇权。所以,明清文官集团的种种特权本质上还是皇帝赋予的,皇帝需要文官出来给他办事、给他背锅,当然多少会给点甜头。如果不用博弈能力弱的文官,改用诸侯,岂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但《雍正王朝》这部剧刻意放大了皇帝与官绅的矛盾,忽略了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至于服丁役,从王安石变法开始,丁役实际上就货币化了,从最初的劳役义务,变成了直接交钱。明清的丁役也演变成了人头税,到摊丁入亩以后,变成了田赋的附加税


                        IP属地:四川114楼2024-07-15 16:35
                        回复
                          私信聊吗


                          IP属地:四川115楼2024-07-15 16:38
                          回复
                            地方官府热衷于乱摊派,本质原因是中央集拳制下,无可避免的财权不断上收、事责不断下卸。因为煌蒂、官员都是人,都倾向于趋利避害,整体上不可能逃出人性规律。中央集拳制下,凡事皆决于上,这就意味着越往上,越不受监督,越倾向于将好处与权力揽到自己手里,将责任和义务往下推。下面也是如此,一层层推下来,当时的州县就是最基层。事责最大,财权却最小。即使不提贪污腐败,基层官员要办更多的事,要孝敬上级各路神仙的勒索,也必须在正税之外另行摊派。正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千把刀,下面一个头”。基层官府只能把压力传导向最弱势的贫民。贫民能看到的表面现象是,灭门的知县、虎狼的皂吏,但问题的根源却不是县令和他的衙役,而是出在紫禁城。


                            IP属地:四川117楼2024-07-15 16:49
                            回复
                              地方官府热衷于乱摊派,本质原因是中央集拳制下,无可避免的财权不断上收、事责不断下卸。因为煌蒂、官员都是人,都倾向于趋利避害,整体上不可能逃出人性规律。中央集拳制下,凡事皆决于上,这就意味着越往上,越不受监督,越倾向于将好处与权力揽到自己手里,将责任和义务往下推。下面也是如此,一层层推下来,当时的州县就是最基层。事责最大,财权却最小。即使不提贪污腐败,基层官员要办更多的事,要孝敬上级各路神仙的勒索,也必须在正税之外另行摊派。正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千把刀,下面一个头”。基层官府只能把压力传导向最弱势的贫民。贫民能看到的表面现象是,灭门的知县、虎狼的皂吏,但问题的根源却不是县令和他的衙役,而是出在紫禁城。


                              IP属地:四川118楼2024-07-15 16:50
                              回复